自选套路梨花颂柔力球:邓小平五大未了心愿四:一国两制已完成的与未完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2:04:12
邓小平未了心愿四:一国两制已完成的与未完成的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7-09-23发表评论>>
历史的时针指向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自这一刻起正式回归。
欢庆的盛典、绽放的笑容、灿烂的礼花,却掩不住一丝悲伤。会场上,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致词时伤感地说:“历史将会记住提出‘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邓小平先生。”
就在100多天前,邓小平逝世。
时间倒回1992年,皇岗口岸,在这个离香港最近的地方,邓小平曾远眺香江,迟迟不肯离去。
邓小平说:“我自己是争取活到1997年……我活到1997年,就是要在中国收回香港之后,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就是坐着轮椅也要去,哪怕是站一分钟也好,他曾对女儿这么说。
但谁也没想到,当1997年的春天悄然到来的时候,他的心愿成了永远也无法实现的遗憾……
“香港之死”破产
香港的回归过程却一波三折。1995年6月,香港回归之际,《财富》周刊的一篇报道,曾经在世界上引起震动,在封面上,是大大的几个字: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Kong)。
4年后的5月9日,《财富》杂志选择在香港举办全球财富论坛,编辑总监考尔文在新闻发布会上尴尬地说,“预言并没有发生,那是一个错误。”
如果能看到这戏剧性的一幕,邓小平或许会心一笑。他最关心的也是这个问题,经他手创的一国两制,在香港回归后落实得怎么样?香港的明天是否会因此而更美好?
其实,“香港之死”涉及的是大量港人移民海外现象、法制与立法局选举制度等,表述香港前途暗淡。一般认为,该文代表了西方对香港回归后的普遍看法。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九七之后冲击香港的,是经济而非政治问题———刚刚回归的香港,喘息未定,就迎头遇上“亚洲金融危机”。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狙击战,港府终于击退了“金融大鳄”索罗斯,渡过了危机。
2000年,香港经济增幅高达10.5%,是13年来香港的最高增长率。以总量计算,2000年香港创造的货物和服务已超过了1997年金融风暴前的水平。
一个富有戏剧性的结尾是,2001年5月8日的《财富》论坛年会开幕晚宴上,一位观察仔细的记者发现,会场的席号中没有任何与“四”有关的数字,即没有第4席、第14席、第24席、第34席、第40席……美国人知道港人对“4”的忌讳,会场没有“4”。《财富》杂志是在对外宣布:香港没有“死”。当年策划“香港已死”封面专题的编辑总监GEOFFREYCOLVIN,在回答记者“如果现在《财富》为香港做一个封面专题,你怎么形容香港”时,他思考良久,最后的答案是“活力(Vitality)之都”。
2003年6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港,他给香港回归六周年带来了一份礼物———《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按照安排,从2004年后,273个税目、4000多种香港产品,将可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在去年酝酿、今年成局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香港将会发挥包括金融、物流、旅游资源、专业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优势,充当区内高增值服务中心,带动区内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到2004年,香港连续七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也是香港第10次获得此一殊荣。
此时,曾站在皇岗口岸,依依不舍凝望香港的邓小平,已逝世7年。
政制20年纷争
对于“一国两制”的实施来说,经济指标只是结果,而政治体制的建构,才是考验这一制度的试金石。
这场围绕政治体制的拉锯战,起于20年多年前,延绵至今,其中波澜起伏、惊心动魄,当下仍是一个举世关注的焦点。
1984年6月23日,香港行政、立法两局非官守议员钟士元、邓莲如与利国伟上京,与邓小平见面。当时英方正抛出“三脚凳”策略,将两局议员推上台,举着“港人意愿”的大旗,从侧面影响中英谈判,迫使中方让步。
英方的意图,是想假借民意,最终使得香港成为一个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独立政治实体”。
邓小平见到钟士元等三人后,表明绝不接受“港人”是谈判的一方,“我们一直不承认(三脚凳),我们只承认两脚,不承认三脚。”意思是,港人是中国人,应站在中国的一边。
事实上,政制问题争论最烈,是在1989—1990年间。今日的矛盾,同样来源于当时。
按照当时两国达成的共识,香港采用行政主导制政体,逐步推行民主制,立法机构议员最终全部经普选产生。但应循序渐进。
1989年风波发生后,英国似乎后悔了。时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回忆,当年12月4日,撒切尔夫人的密使将一封信交给了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信中称,英方迫于巨大的压力,准备“大大增加”香港1991年立法局直选议员名额———由10席增至20席。
英国人的这个想法没有实现,此后中英双方虽取得折中的方案,立法局的直选名额,1991年增为18席、1997年增为20席,但政体仍确定为行政主导。
在此状况下,1992年7月,曾任英国保守党主席的“强势人物”彭定康走马上任,出任最后一任香港总督。甫一上任,就宣布香港政制改革,迅速提高立法机构的地位和权力。企图以既成事实,压中方接受。
“小平给我们下了两道明确的指示”,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的张浚生回忆:一道是“中英可以谈判,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另起炉灶”,一道是“对英斗争一点也软不得”。
1993年,《邓小平文选》三卷已经编好,准备公开发行。小平要求中央办公厅把《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这一篇提前发表,他说:“支援一下前线的同志。”
随着香港的顺利回归,小平的远逝,当年的一幕幕已定格为历史。
最新一轮纷争,出现在2004年初。一些人抛出2007年和2008年行政长官及立法会普选的要求,一时间搞得沸沸扬扬。但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附件释法,明确了2007年以后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如何修改的程序等,为香港最近的政治改革争议画上了句号。
关于香港“循序渐进”的政治体制改革,或许仍将不断有人挑起争议,“一国两制”的构想,将在实践中展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
尚未完成的作品
没有到回归后的香港去走一走、看一看,无疑是邓小平的遗憾。但他更大的遗憾,应该是台湾。
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对来访的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说,“我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台湾问题,恐怕看不到解决的时候了。”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最早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是,浅浅的一湾海水,却成了中华民族最大的国殇,成了每个炎黄子孙心里的乡愁,成了小平心里的最大遗愿。
然而,面对大陆的善意,台湾却是渐行渐远。
1998年7月22日,李登辉发表书面谈话,指称“一国两制”,“具有暧昧性,矛盾性,又缺乏民主性”,故要“再一次坚定拒绝”。
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在李登辉的“配合”下登上“总统”宝座,台湾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政党轮替”。对于“台独”势力来说,“一国两制”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必欲去之而后快。
在今年香港回归七周年前夕,台湾有关方面竟然指责,“七年来香港的民主、自由、人权和法治在主权移交之后都不断倒退,中共违反承诺的相关事证也不断增加,证明一国两制在香港实施七年已徒托空言,未来更不可能移植到台湾。”
对于台湾的指责和污蔑,大陆进行了坚决的反驳,在纪念香港基本法颁布14周年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指出,香港基本法把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用法律形式完整地体现出来,并在香港成为现实。
面对日益膨胀的“台独”势力,中央政府屡次发出警告:尽最大努力和平解决,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台湾有识之士认为,“一国两制”是台湾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心愿,谁也阻挡不了的。
文章来源: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