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白之日 63:青岛成功改良"三大贝" 未来将大规模推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06:32
来源:半岛网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25日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扇贝曾是青岛的优质养殖产业,然而,由于病害困扰、种质退化等原因,扇贝养殖产业遭受重创 。10月24日,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中科红”海湾扇贝、“蓬莱红”栉孔扇贝、南美紫扇贝三大改良新品种在岛城已成功试水,并被列入示范和推广计划 ,恢复扇贝养殖产业已纳入日程。
贝类养殖热潮青岛起步
“全国的贝类养殖热潮,就是从青岛开始的。”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向记者讲述青岛的海水养殖产业发展历史 ,据他介绍,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引进海湾扇贝,在我国北方海域形成了海湾扇贝养殖的新产业,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
据介绍,扇贝养殖从青岛开始,在我国南北海域迅速铺开,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扇贝这一海中珍品,也摆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
种质退化扇贝产业受挫
但长期以来,由于忽视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和对国内品种的改良选育,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种质严重退化,扇贝产业遭受重创。
“像海湾扇贝,本身个体较小,加上近年来养殖过程中种质退化等问题的困扰,导致商品贝规格越来越小,在国际市场上逐渐沦为低档产品,养殖户的养殖热情逐年下降。”崂山区的扇贝养殖户董先生告诉记者。
“三大贝”被成功改良
最近几年,围绕扇贝的品种改良,中科院海洋所等海洋科研单位做了大量工作。据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 2000年至今,“中科红”海湾扇贝新品种、“蓬莱红”栉孔扇贝、南美紫扇贝三大扇贝品种,先后在本市成功杂交、培育,经过连续多年的试验养殖,这些品种都已经具备产业化养殖的条件。
“改良后的扇贝品种,一个普遍特点就是种质性能稳定,抗病害能力明显提高。”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推广养殖复苏“青岛贝”
在市海洋与渔业局近日召开的渔业科技入户工作会议上,“蓬莱红”栉孔扇贝、“中科红”海湾扇贝、南美紫扇贝作为一批水产良种,由渔业专家向全市范围内的养殖企业、养殖户推荐。
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说,青岛养殖扇贝历史悠久,贝类养殖作为青岛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其产业恢复也被纳入日程,青岛扇贝将重新登上市民餐桌。
记者 陈浩杰
省科技最高奖获得者"扇贝之父"张福绥壮心未老
2006-02-23 07:42:34大众网-大众日报
',1)">
在22日召开的省科技大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福绥颁发了山东省科技最高奖证书和奖金。当78岁的张老手拄拐杖缓步离开会场时,心里仍念念不忘大海和扇贝。他对记者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要为百姓造福。我准备将这50万元奖金投入一线科研,尽快拿出更多的成果回报父老乡亲。”
张福绥1927年出生于昌邑县,是我国贝类增养殖学的学术带头人和贝类增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借此次到省城领奖之机,张老还专门向省和科技部领导进言,建议在青岛、日照之间的海区大力发展海上养殖,充分开发海洋资源。
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后,张福绥曾在广东一所中专教书。在中科院攻读副博士学位时,恰逢“大跃进”,又下放农村锻炼,此后在研究岗位与生产前线之间几经反复,甚至挑头创办经济实体,担任经理。但他的志向始终是成为科学家。攻读副博士学位时,他选择了海洋软体动物分类这一颇为冷门的研究方向,首次鉴定报告了61种分类,其中含1新属、4新种及1新亚种,并修订了海若螺科(Clionidae)的分类系统,组建了一个新的亚科Prionoglossinae。当时发表的论文,目前仍是国内该领域研究人员最主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海水养殖贝类的种苗,长期是从自然海区采集,张福绥等科研人员首次成功开展以发展养殖为目的的人工培育海水贝类种苗实验。上世纪70年代初,西方科学家尚在观望之时,张福绥和他的团队就一边研究贻贝苗场构建技术,一边着手贻贝人工育苗实验,首次在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常温条件下人工育苗理论和技术体系,将贻贝育苗技术工程化,实现贻贝苗种的规模化人工培养,育苗单产创世界最高水平。也是他,系统提出并建立了贝类养殖工程化技术。
国内扇贝养殖去年产量已达84万吨,产值约40亿元。在这些扇贝里面,当年张福绥带头引进的海湾扇贝占到总产量的80%左右。渔民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称张老为“扇贝之父”。常常提起自己是“农民儿子”的张福绥,在海边、渔村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对渔民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上世纪60年代,月工资只有70多元的他,曾让爱人连夜赶做新棉被寄给自己借宿过的穷渔民。去年,湛江的养殖户还写信给张老,请他帮助解决扇贝养殖中的难题。
“我年龄大了,但中国的海水养殖业包括我所研究的扇贝养殖仍然存在巨大的潜力,只要身体允许、时间允许,我还会一直做下去。”张福绥说。
他那活跃的思维仍在大海上飞翔。如今受工业发展和环境容量等因素影响,我省水深10米以内的海区养殖越来越受限,需要再往深处走。“要克服较深海区开发的难题,不单是研究人员的事,还需要政府、企业各方一起使劲,才能把更广阔的大海利用起来。”
编辑: 余梁
威海应加快海水养殖业升级换代
http://www.aweb.com.cn 2007年8月27日08:17 威海新闻网•威海晚报

我市海水养殖业快速发展,大批石碟鱼出口韩国。(记者朱春晓摄)
多年的海水产品养殖研究,使侯旭光对国内外海水养殖状况十分熟悉,尤其对威海的海水养殖情况更是了如指掌。他认为,目前,威海的海水产品养殖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在“靠天吃饭”,没有脱离“大农业”的范畴,为此,他结合“鲍鱼全年育苗及复式养成”新技术项目的推广应用,建议我市海水养殖业应加快升级换代的步伐,尽快实现从“大农业”范畴向“工业化”转变。
海水养殖要注重引进优良品种
“目前,中国海水养殖业面临品种退化的局面,迫切需要注重引进和改良优良品种。”侯旭光说,由于诸多因素,目前我国的一些海水养殖品种已产生严重退化,抗病害能力也逐步减弱,最终造成了一些海水养殖户不得不放弃了养殖。他举例说,中国对虾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人工育苗成功后,曾经掀起一股养殖热潮,但由于近年来屡屡出现病害,有的地方还出现大面积死亡,以至于一些养殖户血本无归。目前,养殖户已经逐渐在减少,而许多对虾养殖户转而改养引进的南美白对虾。
鲍鱼也面临着这种情况。目前我国鲍鱼(野生和养殖)的总产量大约在3000吨左右,野生资源几乎捕获殆尽,而养殖产量极低,所以只能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
侯旭光称,我国海水养殖有几次大的发展都与引进优良品种有关,比如当年引进海湾扇贝后,就曾带动国内海水养殖业发展很多年,牙鲆和大菱鲆的引进养殖也曾带动了国内海水养殖业的一次新的发展。
据侯旭光介绍,目前他正与新西兰Pacifica公司和Canterbury大学合作,进行鲍鱼育苗和养成的高技术合作,使用先进、节能和环保的新型育苗设施,并引进新西兰彩虹鲍进行品种引进和杂交。新西兰彩虹鲍是世界名鲍品种,不仅个大、肉味鲜美,而且外壳也是非常漂亮的工艺品。他说,项目成功后,将对威海建设成为我国鲍鱼苗种、育苗和培养成高技术、高效节能育苗设备开发、新品种引进和海珍品进出口基地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我国鲍鱼养殖的产量和品质,推动山东省乃至全国鲍鱼养殖业的发展。
海产品养殖育苗技术亟须革新
“我国海水养殖亟需突破的不仅仅是优良品种上的引进,最重要的还需要提高育苗和养殖技术。”侯旭光说,我国在海产品高效育苗技术方面还非常落后,传统的育苗方法一用就是几十年,缺乏根本性改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养殖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促进水产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以鲍鱼为例,山东省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鲍鱼养殖基地,自然环境优良,养殖规模很大,但其产量却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育苗技术落后,一年只能一次育苗,而且产量低,技术可靠性低;鲍鱼幼体的附着率和稚鲍的存活率低;幼鲍和成鲍的生长速度慢、周期长;种质退化、抗逆性差,病害严重,死亡率高达90%以上;生产工艺落后,成本高而效率低。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生产企业的鲍鱼产量低且不稳定,养殖周期长而成本很高,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不合理。
与鲍鱼养殖一样,我国传统的海产品养殖方式,以季节性育苗较多,而这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侯旭光介绍,他在新西兰工作期间已经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已实现了彩虹鲍的全年可控育苗,主要是通过对种鲍进行调控蓄养,控制种鲍的性腺发育,达到由过去的一年一次育苗改变为全年随时可以育苗。这样鲍鱼养殖的生产规模也能实现从每年一次变成三四个周期。
侯旭光说,这一技术的突破,也带给人们启迪,是否可以对扇贝、牡蛎等一些贝类也实行类似的手法育苗呢?这种可控育苗方式如果能够在海产品养殖中得到推广,那么无疑将对我国的海产品养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海产品养殖工艺流程需要变革
“目前,我国海水养殖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状态。”侯旭光指出,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市海水养殖的工艺流程还非常落后,有些“工厂化”养殖并没有达到“工业化”水平,仍然难以摆脱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制约。
他说,目前我市海水养殖的工艺流程还比较原始,即使是一些“工厂化”的养殖车间,仍旧采取的还是老一套的“圈养”养殖工艺。再加上北方温差较大,冬夏两季比较明显,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一些海产品的生存能力会大大降低,需要对它们夏天降温、冬天提温,这就增加了养殖成本。
侯旭光说,这种“开放式”的养殖工艺,主要靠海水自身的净化能力来解决问题,在遭遇大风、大浪、赤潮、海洋环境恶化等情况时就难以应对。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提高养殖产品的成活率,一些养殖户只好依靠投放药物等措施来应对,但这样就会带来海产品药物残留,从而酿成健康安全风波。近几年,也有些海产品养殖企业搞异地养殖,但不是根本解决之道。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改善养殖工艺入手,对工艺流程进行改造,真正实现“工业化”养殖。
侯旭光说,一些海水养殖业发达国家基本上走的都是“工业化”的路子,其养殖工艺也比较先进。比如目前比较领先的“海水循环工艺”,其程序化、自动化、可控性、稳定性强,由于是半封闭状态的运作,每天海水引进和排出的比例都很少,不仅资源消耗少,成本大大降低,并且还有效地避免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他说,海水养殖一定要改变几十年一成不变的局面,要改进工艺流程,做到可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摆脱“靠天吃饭”的原始落后局面,实现从“大农业”到“工业化”过程的转变,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也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