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自己的坚强的说说:西藏民族文化不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57:37
2011年01月18日 09:30:22 星期二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蓬勃发展的藏戏艺术。记者 格桑吉美 摄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在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藏文化建设的自觉不断增强,发展力度不断增大,基层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对内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开展,舆论引导和传播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文化工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文化条件和精神动力。

    文化,吹响大发展大繁荣号角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力度,先后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去年年初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文化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提出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战略目标,为西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等自治区领导就加快西藏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去年年底召开的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会,进一步从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任务,吹响了西藏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角。

    在“十一五”辉煌收官、“十二五”壮阔开幕之际,西藏推出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并决定于1月18日在拉萨召开西藏全区文化发展大会。全面总结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西藏文化建设成就,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工作。

    根据西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到2015年,西藏将建立健全区、地、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人均图书报刊拥有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力争达到3%以上。到2020年,西藏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文化产业成为西藏支柱产业。

      文化,鼓舞人心,昂扬斗志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解放军边进军、边筑路、边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在雪域高原传播和发展,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老西藏精神”,广大农奴在先进思想文化启蒙中觉醒,一曲《叫我们怎么不歌唱》唱出了百万农奴的心声,动摇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思想基础。民主改革,开辟了西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天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部电影《农奴》震撼了千万人的心灵,一首歌曲《北京的金山上》表达了百万农奴翻身作主人、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的喜悦心情,各族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解放,真正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和享有者。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西藏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一系列大政方针,舆论宣传基调鲜明,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有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广泛普及,舆论引导坚强有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成为广泛共识,知党恩、跟党走,思稳定、谋跨越,促和谐、奔小康成为社会思想主流,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好成为时代主旋律,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

    文化,丰富生活,成果共享

    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十一五”期间,西藏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全力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目前,全区共建成了7座群艺馆,4座公共图书馆,74个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4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0多个行政村文化室,l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中心,74座县支分中心,752座村基层点,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立。全区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平均每年组织文艺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800余次, 29支专业文艺团体和县民间艺术团每年下乡演出近1200余场次,观众近200万人次,每年组织举办群众文化活动200余次。拉萨雪顿节等一大批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恢复和创新,已经成为地域文化品牌。

    “十一五”期间,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国家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线数字电视工程不断推进。截至2010年年底,全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预计分别达到90.28%和91.41%,全区行政村播放电影达到平均每月一场以上。

    西藏文艺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引导更多文艺工作者走向基层,深入生活,从西藏人民维护稳定、加快发展、建设美好生活的火热生活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创作动力,把欢乐送到基层,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坚持文艺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深入、扎实、持久地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 下基层、送温暖,为农牧民拍合家照”、“为灾区干部群众送温暖、献爱心”等文艺下乡活动,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农牧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送到千家万户,使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文化,展示形象,继往开来

    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文化保护的见证和发展的依托。继承、保护和发展优秀文化遗产对于打造“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来说,更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西藏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仅 “十一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就投入6.7亿元对布达拉宫等三大文物、白居寺等22处重点文物以及一批革命历史文物进行全面保护维修。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藏戏、格萨尔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唐卡等7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名录,53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4部古籍文献被列为国家珍贵古籍,“贝叶经”保护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藏学研究事业繁荣发展,藏文成为国家第一个具有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文字编码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藏医藏药、天文历算等传统文化瑰宝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开发利用。

    独特的文化,造就了特色文化的空前发展和繁荣。近年来,西藏在大力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使得特色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性盛会上,西藏文化的展示影响广泛、反响强烈。同时,文化让西藏与祖国内地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兄弟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中华民族的共同因素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在坚持正面宣传西藏和深入揭批达赖集团的同时,加强和改进“请进来”、“走出去”工作,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不断拓展、内涵更加丰富,中国西藏文化周、“感知西藏·中国西藏文化之旅”、藏学交流、文艺演出、文物展览等活动的广泛开展,文化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有力回击了达赖集团散布的所谓“西藏文化灭绝论”,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良好形象。

    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的西藏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创新的形态,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全区各族群众的生活和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的目光,丰富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文化,同时,也影响着世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