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黑兰2上映没:胡总访美,美国白宫做出三大罕见动作的目的曝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2:45:19
 

胡总访美,美国白宫做出三大罕见动作的目的曝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65f2a0100omcd.html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在即,美国总统奥巴马全身而入,为高规格“礼遇”胡锦涛主席,除美国媒体“勤奋”宣传外,白宫还作出了三个“罕见性”的预备工作。

 

    一是提前在白宫铺上了“红地毯”,礼宾筹备工作非常细致,包括应对天气变化也作出了应急准备方案,而更为罕见的是白宫在南草坪进行了一次隆重的欢迎仪式的预演,涵盖白宫全套的欢迎仪式、鸣放礼炮、会谈会见、国宴等,这对熟谙流程的白宫来说是多么“怕有闪失”。 

    二是悉称美国内阁的“三驾马车”,即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希拉里,商务部长骆家辉,美国财长盖特纳;连续三天就中美关系发表演讲,打“温情”牌用“温故而知新”把对中国的发展“了解”与“友善”无限放大,为胡锦涛的国事访问“预热”造势,这也在美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温情”。

 

    三是奥巴马为胡锦涛主席抵达的当晚,以不寻常的私人晚宴亲切款待,晚宴的安排更有新意,在座的除了奥巴马和胡锦涛外,美方将只有国务卿希拉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伦,中方也将按规格派两名相关官员随胡锦涛出席,而二位总统夫人和其它高层官员都不会到场;

 

    也就是说很特别的“六人”晚宴。分析家指出晚宴很关键,目的是为第二天展开的会谈暖身,为胡锦涛此行奠定基调;白宫发言人吉布斯还表示,“这一小得不同寻常的晚宴,反映了美方正在和中方打造的关系,同时也是在不那麽正式的场合下,双方坦诚会谈的一个机会”。

 

    从晚宴的“特别”和“不寻常”看出,“胡奥会”会谈还有关键问题没有达成共识,期待在白宫尚未举行欢迎仪式之前,以“私人关系”和“六人”晚宴达成双边意见。这一巧妙安排一是体现奥巴马真诚款待胡锦涛主席的意愿,体现“胡奥”关系,二是用“特别”少有的外宾接待方式达成共识,可谓一举二得奥巴马用心良苦,说明这种礼遇方式也实属“罕见”。

 

    此外,白宫还特别安排美国副总统拜登亲临机场迎接,也是高规格礼遇;期间,奥巴将安排胡锦涛到老家芝加哥访问,在此,芝加哥市长戴利在谈及此次访问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连用了六个“大”字来形容。他说:“这是一件大事,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很大的事!”

 

    显然,美国总统奥巴马为迎接中国主席胡锦涛的“国事访问”作了精心有序的安排,用“三个罕见”加以说明奥巴马的殷切和期待,这种“殷切期待”与美国政要的“温情”向中国示好的宣传前所未有,也属精心“独创”。

 

    美国为何如此放低身姿与中国发展关系,这种转变让人还难适应,与2010年美国在亚洲用“炮舰”政策向中国“威慑”完全是二副面孔。

 

    同时,不难看出美国用“威慑”与“温情”二张牌策略并举对中国,其中必有“玄机”,说白了就是为了“钱”,美国眼前的“经济危机”有求于中国,期待中国人民币升值向美元“放水”,要求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才是其主要目的。

 

    还能看出的是奥巴马上任伊始,没有兑现自己向国民作出的承诺,特别是美国经济一直没有向好,就业问题更为严峻突出,政党内部矛盾严重。

 

    这些问题美国二党及国会都归纳“怪罪”于中国,向奥巴马执政团队施加压力,在2010年美国用“炮舰”惯用伎俩向中国施压不能见效之后,迅速调整了策略,从“威慑”牌改变为“温情”牌,“威慑”与“温情”并举,就有了2011年中美关系新的一幕。

 

    “威慑”与“温情”能否打造中美新关系?

 

    笔者认为不能乐观其成。把美国政客比喻为“变脸魔术师”应该是恰如其分,得到利益翻脸不认人是惯用伎俩,这些年形成了“怪圈”效应,一是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二是侵蚀中国核心利益,三是向台湾出售武器都是美国对付中国的棋子;这次,朝鲜半岛和南海问题都已经浮出台面,美国掌握了更多对付中国的筹码。

 

    要说,不管是世界范围内还是亚太地区,美国战略完全建立在自己的利益之上,美国完全把握着战略主动,不管是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领域,中国都是受害方和被动方,受美国的战略利益牵制,遭受美国军事围睹和经济逼迫。

 

    所以,从“威慑”与“温情”二张牌看美国对待中国相当于边打边拉。中美二国战略互信取决于美国,中国让利给美国可能笑脸相迎,否则,更多的航母来到亚洲中国的周边,这就是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

 

    胡主席访美_美国怎么看?

 

    许钊颖

 

    1月18日~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对美国展开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在当前国际政治安全经济议题交织、大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各方都对这次会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目前舆论普遍认为,自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和2010年初美国宣布对台军售之后,中美关系进入了新一轮的低潮期,其间摩擦冲突不断,涉及的问题领域不断增多,直接影响到了世界各国对亚太地区的安全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判断,特别是在经济危机阴魂不散、朝鲜半岛问题求解无果的情况下,中美关系迫切需要在适当的协调沟通机制中得到重新定位和确认。

 

    尽管大家都期待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但美国主流舆论的预测光谱却呈现出泾渭不同的分野。一些人力挺本次访问将会成为“破冰之旅”,并为今后的中美关系奠定建设性的基调,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中美目前面临的问题多为结构性矛盾,难以在短期之内得到解决。更多的中美关系专家则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布热津斯基:期待创造新模式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1月2日为《纽约时报》撰写的评论文章中将这次胡锦涛访美视为堪比当年邓小平访美的重大举动,并认为“这次访问应该致力于创造出一种新的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将建立两国之间一种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两国对全球的公平承诺”。他期待着双方发表一个以全球相互依存所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来指引的联合公报来指导今后的合作,并且“承诺美中伙伴关系应该有一个比国家自身利益更大的使命”。

 

    《华盛顿邮报》:布热津斯基“盲目挺中国”

 

    《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文章则反映了美国社会内部对这次访问存在的疑虑。在1月3日的文章指出布热津斯基在“盲目挺中国”,文章援引多位美国外交资深人士来反驳他的观点。文章认为中国过去一年的行为使中美长期利益是否一致成为了一个问题。“几乎没有证据证明中国会采取符合一个国际力量身份的负责任的行为方式,中国只期待美国的善意。”该文同时援引前布什政府官员和国家安全事务专家斯蒂芬·耶茨(Stephen Yates)的话来评估这次会面可能面临的困难,同时反驳布氏的观点:“一次会晤几乎不可能解决根本上的差异,这个设想中的声明成为三十年来最重要的成果是一个奇怪的假设。”

 

    基辛格:“太平洋共同体”可以成为新框架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以《避免中美冷战》为题发表文章,他认为,中美领导人峰会在即,许多问题都在此之前取得了进展,因此“一个积极的公报是有可能的”。同时他提醒双方“必须警惕自我实现的预言中”,“我遇到的许多政府之外的中国人,以及一些政府人士,似乎相信美国寻求遏制中国来限制它的崛起。”他忧心忡忡地认为,这些互相猜疑可能将中美带入到新的“冷战”当中去。

 

    但在他看来,“冲突不是国家崛起中的固有因素”。目前的关键挑战是“面对一个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技术剧变的全球化的世界,两国还没有共同的概念性框架”。由此他建议构筑“太平洋共同体”(Pacific Community)。

 

    包道格:中美须致力于落实访问成果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所副主席包道格(Douglas H. Paal)近日撰文认为,从奥巴马2009年11月访问中国之后,媒体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合作转向了摩擦。“中美相互之间的战略猜疑在两国媒体和美国国会中都被放大了。”但他同时也认为,自从奥巴马2010年中邀请胡锦涛访美之后,对两国关系走向的预测更加积极,而且双方都在为本次访问的成功积极努力着。

 

    同时他认为比访问本身更重要的是会后的持续努力。“尽管目前为止总的结果看来是良好的,但更为难办的是我们如何使成果在会议之后得到延续。以往经验告诉我们,使两国的精英阶层通过广泛渠道参与到一个包含各项议事日程的交流中来是推动进展的最佳方式。

 

    因此,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将是两个领导人及他们的同僚推动这一进程得以继续。”为此,包道格建议“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美国副总统拜登之间的互访可以成为之后的首个出发点” 。

 

    李侃如:两国领导人有机会进一步改善美中关系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预测本次访问双方的议题将可能涵盖棘手的经济和贸易议题,以及安全关切和军事扩展问题。

 

    “虽然中国已经在经济和军事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他认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消除贫困和发展现代化经济的目标,所面临的仍然是诸如社会不稳定和疾病等方面的挑战。他表示,虽然发展中国家首先需要关注国内事务,但美国期待中国能够承担更多相应的国际责任,“中国在实力和国际义务之间有些脱钩”。

 

    同时他也指出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这个问题属于经济领域事务,并且该领域在未来数年可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双方公司可以抢先一步发展部署,通过商业利益的纽带来将两国利益联系起来,形成政府对政府、企业对企业的模式。”他表示。

 

    格拉汉姆·埃利森:抽象的语言将使双方失去机会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首任院长格拉汉姆·埃利森(Graham ison)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认为,中美关系目前是一种“相互确保经济摧毁”的状态,因此有理由相信维护双边关系的稳定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当被问及此次访问中双方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时,他表示“非常希望能够有双方军事之间的合作,并使这种合作更加透明开放,并更好地理解双方正在做什么,或至少理解彼此的意图而不至于产生误判”,“两国国防部长的会晤并不如预期中的成功,但我认为可能的是双方领导人都有意实现这样的目标,所以他们可能会寻求军事方面合作的方法,使双方都更加克制”。

 

    同时他表示,在经济方面的重要议题将是全球经济再平衡问题。“我们的对话正在一步步地推进,我们希望的是双方领导人能够继续推动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强调在解决再平衡问题上中国强调更多的是国内问题。

 

    “但我们更有兴趣的是胡主席能够就此列举出中国已经在努力和即将准备做的方面,而奥巴马也能够提出美国的行动建议。”但他也指出“通常这样的会议不会提出具体的一二三条措施,而是非常抽象的语言”,“这将会使双方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