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娘邪恶本子图:信佛勿入误区 五_清清紫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1:29:43
信佛勿入误区 五2009-06-15 10:03

信佛勿入误区 五 

【引言】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禁区逐渐打破,受人的本性的使然,信佛拜佛的人越来越多,对佛法的理解越来越深,还有不少人真正走入了正法修炼,证悟到了很高的法理,在一定层次上明了了自然、宇宙、生命之特性和存在的意义。但也有人对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步入了误区,给佛法、他人和自己都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续)三十一、学佛的婚姻误区(转,有更改)

如果遵从佛法基本要求,哪怕是只做到了大部分,居家生活与修炼,都会得到现实的幸福与安乐。对一般人而言,饮食、性、睡眠、保卫自己是四种很强烈的欲望。每一种对人类的生活与行为,都有极深的冲击与影响。在当今这个时代,饮食等已不成问题,婚姻与性的处理则摆在了突出位置上。但是,由于对佛法认识上存在偏差,不少人学佛者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具体事情时,往往适得其反。特别是在处理家庭、婚姻方面存在很明显的瑕疵。总的看来,在家学佛人的婚姻误区大体为两种:一是禁欲的趋向,特别是部分中青年家庭,没有处理好婚姻与性等问题;二是忽视戒律、我行我素的趋势。

(一)禁欲的误区

1、“婚姻恐惧症”误区

一些学佛青年,虽到了结婚年龄,但拒绝与异性来往。看起来似乎道心坚固,但长期观察下来,才发现是画地为牢,固执己见的结果。严重者则演变成了“婚姻恐惧症”。如某厂青年工人刘某,学佛后誓言终生不结婚,对旁人的善言劝告也怒目相向,慢慢地也无人再劝他了。由于我行我素,与众相处落落寡欢,不久,便落得形单影只,十年之后,终于成了大龄青年。据说,他现巳开始后悔,有了结婚成家之意,但周围同事,早已将他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无人愿为其当红娘。又如一位学佛女士,虽有男友,但仅同居而不结婚,虽三十出头,心尚来回挣扎在出家与在家之间;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与男友不辞而别,到了一寺庙,要求出家。寺庙上下因平时与之熟悉,皆大欢喜,积极为之准备剃度事宜。但就在即将落发前一天晚上,男友及家人开车冲进寺庙,连拉带拽,将其弄回了家。事后有人问她:“为何不想成家?”她倒是很干脆地回答:“我有婚姻恐惧症!”

其实,这些都是执着所致。“执着”一词,指对某一事物、见解坚持不懈,不能超脱,后来便演变成拘泥或固执。青年人不需要对婚姻抱着反感的心态,只要保持平常心就好,如果想要结婚就应该结婚;不要弄巧成拙,头上安头,搞得“四不象”。不要因为对婚姻的反感,走入了执着的误区,从而患上了“婚姻恐惧症”。

2、性生活的误区

在婚姻与性的关系方面,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已婚的学佛夫妻,对家庭性生活的处理不当也是误区之一。在某大型厂矿,几年前发生过这样一桩事: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学佛小组,某天观看了一位海外法师讲经的录像带,内容涉及断淫对修行的好处,并言:如不断淫修行,则修行不会成功。看完录像后,这批人便下定决心,立竿见影,强力实践。回家后,或分房或分床,结果大部分的家庭随后几天不是吵架就是打架,一时成为全厂新闻。……

由于执着某些宗教理念,有的人很害怕与他(她)另一半过夫妻生活,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罪恶感。还有很多人认为夫妻生活会影响修行。有些夫妻,学佛以后就变成“道友”,完全没有夫妻的样子。加上没有真正的正法指导修炼自己,从心性上提高自己,因此,长期积淀下来,身心上便会出现某种压抑与分裂。性执着与性压抑,不仅对人的身体,而且对心理健康均有较大的影晌。许多人的男女欲望,被宗教观念、道德意识压抑、扭曲、乃至变形,以至他们自己也未能辩识。最麻烦的是,不少人明明出了偏差,还自以为修行有成。

佛法并不要求在家人士禁欲,而是提倡节欲而节欲的程度与方式,也须根据对佛法的理解、心性情况以及工作、年龄、体质等的不同,因人而异。

说到节欲,古今中外世界很多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几乎都主张禁欲或要求尽量节欲。基督教主耶稣一生没有结婚,几乎是苦行的修行者,他们中有名的使徒约翰更明白主张:替天主工作的人一定要身心圣洁,不能染爱欲。直到今日,天主教的神父、修女都是禁欲,终生未婚的。据天主教一九九八年的统计:全球神父总数为40.4万人,修女81.4万人;教友总数则超过十一亿。

道教自从汉朝末年以后,就主张要修精气神,希望能修到羽化升天而名列仙班,他们认为有男女之事会损精气,因此要禁欲,至于道教中有些行“采补之术”者,那不是正统的道教思想。

佛教认为爱欲只在欲界(地球人类及一部分天界)存在,色界、无色界及各佛国净土都没有。有男女之欲执着的众生,就很难脱出三界,故修炼者皆希望超越情欲。

对宗教徒而言,能够为信仰而超越情欲,无疑是高尚而圣洁的。但终身不婚嫁的,仅限于出家僧尼或神职人员(道士、道姑、神父、修女等),一般教徒不必如此。

(二)禁欲的过患

对于在家人而言,盲目禁欲,反而会带来诸多过患:

1、对未婚者而言,禁欲的观念往往影响他们交友、择偶、婚配。

不少学佛青年,在如何对待爱情、婚姻问题上,都或多或少走过弯路。有的学佛后,甚至凭添了不少烦恼:如在结婚、独身的抉择上举棋难定,不知不觉便成了大龄男女,往往错过了恋爱结婚的良机。

其实青年时期贪爱、自我实现一类的烦恼,是可以转化为修道的力量,转化为弘法利生的热忱。实际上有些烦恼可以转化,甚至可作为度众生的方便。初修者不要怕烦恼多,而是怕不识烦恼,能认识到烦恼多,是修行进步的表现。

只要能自我觉察,便不难对付,无须将烦恼视之如怨敌,而强作压抑。强行禁欲,则烦恼会愈积愈多,即使能压抑得住,对身心和修行也非常有害。一旦遇强大外缘时,压积的烦恼,弄不好便总爆发,如江河决堤,一溃千里,当事人则可能做出违反法律、道德、戒规之事,其果报往往是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道),学佛者可不慎乎?

2、禁欲影响家庭和睦,有可能导致一方婚外情。

对普通人而言,性与饮食一样,皆是经常的、必需的。除非修行有成者,方可断绝性欲,并对饮食亦不再执着,即吃什么都无所谓,且食量亦少于常人,而身心均健康正常。而这个凡夫执着为乐的本能,处理不善,便会引起各种与之有关的罪过:如嫉妒、贪婪、淫乱、污秽、邪情,苦毒、放纵肉体等等。

在实际生活中,家中只有一方学佛的,可能出现这样的变故:妻子或丈夫由于冷淡了对方,因而发生另一方外遇或红杏出墙之事。还有的人由于被冷落,转而寻找其它刺激或寄托,甚或染上不良习气,如嗜好赌博、酗酒、***光盘、迷恋网吧、沉溺于电脑游戏等,有的还会出现精神急燥,家庭暴力、夜不归宿等问题。

一些自我中心较重的人由于对于佛法的理解有限,心性没有达到应有的层次,慈悲心、忍耐心、利他心不够,凡事从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以“佛法的名义”来安排一切,因此,往往不顾念丈夫、家人的感受。还有的人出现此类矛盾,不仅不反省调整自己的行为,反而越走越远,自己给自己打气:弄不好就算了!独身正好修行!但从实际看,这类人修行容易走极端,人际关系难处处理好。大凡执著自我过重的人,都与慈悲、无我精神,相去甚远,与佛法的要求背道而驰,她(他)们不仅常给别人带来问题,也给自己不断制造精神困境。

因此,修炼者应注意,随意强迫禁欲、断欲,其后果很可能是严重的。所以,每一个在家男女,如果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诚心、诚意、理性的面对这个问题,不要执着、压抑、更不要逃避。人在社会中有家庭生活,有夫妻关系,这是正常的,应该要关怀丈夫﹝妻子)合理的要求,应该随缘;夫妻性生活不是罪恶,也不算是犯戒。所以,真正学佛者要注意看顾好自己的家庭,多一份爱护,少一点疏忽;多一点慈悲,少一点执着(自私)。当人修炼到真正一定层次后自然能顺应佛法在那一层次的要求,很自然也处理好此事。执着心重的人,不要“佛法的名义”,来包装自己的烦恼(往往是无意的习气的作用)。不必因“学佛”而顾此失彼。

学佛者的家庭应是红尘风浪中的港湾,学佛者要善于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全家大小都爱护它。切不可因学佛而显得冷冰冰的而无生气,更不可因学佛的缘故,而使家庭破裂。

3、禁欲有可能引发身心疾病

压抑欲望、情感,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力降低,增加发病率,并有可能导致心理、性格分裂,引发身心疾病。长期的性压抑,则可能造成一些生理障碍,可能会招来性功能障碍疾病,徒增了许多焦虑和痛苦。有的人甚至采用极端方式来禁欲。

另外,夫妻之间,不能将性事当作武器或条件。丈夫当用合宜之分待妻子,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夫妻二人争吵,无论是意见不合、作风不同或其它原因,都是正常又难免的情形。怒气过了,夫妻便和解,然后和好如初。男女都要小心,不应为生气之故,实行性惩罚,分房或禁欲。

人若没有情欲,当然无须刻意培养,但若欲望已经产生,且是一种合理的需求,则应随缘满足它、疏导它,并在合理满足它、疏导它的过程中思惟缘起;重点是不要压抑,而非放纵。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观缘起及心离染着,对待情欲倘采取压抑或禁绝方式,将反成心理负担。如此经常思惟观察缘起,日久便可能融入心无挂碍的心境。

三十二、色心不去

信佛必须严守戒,不邪淫是信佛者必须遵守的一大戒律,在两性关系上要严格要求自己,绝不能乱。

 

色欲这一关是所有真修者都必须过的一大死关,修炼者在修炼过程中都要经过色欲这一关的考验,没有人会不过这一关而有所成就的。平时不得有邪念,睡梦中、打坐中都可能不由自主地出现色情方面的景象,这时必须保持正念,排斥邪念,不得心猿意马,随心而动,否则就会排泄,心气大乱,甚至走入魔道。

万恶淫为首。可是现在常人社会许多人对于两性关系很随便,什么婚外恋、一夜情……,都是道德败坏,人性堕落的表现。甚至有些专家、学者也在提出其合理性,有的甚至认为女性在遭遇强奸有生命危险时反抗是耻辱,这都是没有真正弄明白人的真正生命是什么,人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男女两性必须专一、清白造成的。过去人们的贞操观,处女情绪很强,并不是对女性的歧视,而是以此来约束人的性行为,不要太随便,太混乱。只是现代人不知道其真实意义才以为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两性结合必须一男一女,两性相悦,只有这样才是道德的,其它任何形式的结合,无论什么理由都是不道德的。尽管世界上有些国家法律承认同性恋的合法性,但并不等于其符合天理人道。这里所说的道德并不仅仅是一般人所认识的那种道德,更是天理对人性的要求。

人的生存需要精、气、神,人不在性事方面节制,无度的泄欲必然导致元气大伤,精神萎靡不振,影响身心健康。同时,还会影响整个社会人心的大败坏,以低级庸俗的精神生活为时尚,追逐荒淫、颓废的刺激,热衷于声色犬马、肉池酒林、寻欢作乐。最后招来人类的大灾难。历史上人类许多大的灾难无不与人性的堕落有关。

自然界有有形的生命,也无形的生命,有些生命需要借助别的生命才能存活。“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当人思想不正时,在人体周围就会形成一个不正的场,有些生命只有这样的场才适合生存,所以当人有不正的思想念头和行为习惯时就会招来邪恶生命的附体。如淫欲心重,两性关系混乱者,不仅是自己有不正的思想念头,还有邪恶生命的附体,受附体的操控,行败坏人沦之事。人在这种欲望的支配下,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逐渐会丧失自我,完全受控于附体和观念,最后这个生命会业障深重,坠入苦难深渊。

作为信佛修佛者就是要不断地净化心灵和身体,拥有强大的正念,严防邪恶生命的侵袭。正念强,人体散发出的就是纯正的场,任何邪恶生命根本靠近不了。有了正信正念正行,色欲就会逐渐淡化,人心会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增加新的智慧。

在密宗修炼方法中,有一种男女双修的方法其目的是要采阴补阳、采阳补阴,互补互修,达到一种阴阳平衡的目的。这种方法必须得僧人修到了很高层次,根本不流于邪的东西,在上师的指导下才行,并且必须在寺院中秘密修炼。这种情况不属于色欲。一般人带着不好的心想这个问题都是对修炼的亵渎。如果有人色心没去,常人的欲望没去而搞什么男女双修,必定是假的。

三十三、不注意修口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明人的许多病痛、灾难因口而起,可见把好“口关”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佛教中讲要修身、口、意,把修口看的很重.

“病从口入”——人长期摄取不纯净的食物,让毒素在体内日渐累积,一旦超过了警戒线,自然就像山洪溃堤般,一发不可收拾了。现代许多人在满足食欲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可谓花样百出,使饮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丰富了人们对营养的需求,但同时由于是应人的贪欲而发展的,也给人的身体带来了许多负的影响。什么高血压、冠心病、肠梗阻、癌症……,许多病都与饮食不当有关。特别是那些生猛海鲜之类的食物对人身伤害最大。其实,从人体需要来讲,人吃的许多美食都是多余的,是在增加人体的负担,当人体承受不起时,病就来了。许多修炼中人吃的很简单,身体却很好,说明人摄取的食物量根本不需要那么多。

“祸从口出”——吃下不好的食物固然会生病,说出的话如果不合情理,损人利己,招来的祸患,对人的伤害更大。现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几乎天天都有凶杀、争吵、或伤、或死,惨不忍睹,有许多都是因言词上伤了和气,动了口角所引发的憾事。这还是一般意义上的灾祸。从深远上说,影响更大。

在网上还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年轻时作过陪审员的人,经常出席法院的审判庭并对案件发表自己的意见。文革后期,她得了一种奇怪的病症,——莫明其妙地整宿整天的睡不着觉,严重的失眠。因失眠而带来的头晕、目眩、厌食、浑身无力、肢体酸软、心情烦躁等一大堆问题。她为了治疗失眠症走遍了省城的各大医院,吃药打针的,用了很多疗法,都毫无效果。并到北京、上海寻遍名医但依然不能入眠,人瘦的走了相,心肝五脏都受了很大的影响,这时的她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后来,找了一位特异功能师,才知道多年前,在法庭上因她的一句错话,使一名犯人被判了死刑。这个犯人的冤魂现正向她讨还命债,造成其失眠和满身的重病。经过这位特异功能者的医治,这位陪审员的病很快就好了。可见,修口是很重要的,口没遮拦,随便说话就会造业。正是:

须知口祸债难偿,一语能招万事殃,智者三尊恭敬礼,痴者七慢损资粮。

佛家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迦叶如来(释迦之前的佛)时,有一个少年比丘,很会唱歌,所以和众比丘在一起唱赞时,自以为声音清亮,表现出一付瞧不起别人的样子,时常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骄傲。

有一个声音沙哑的老比丘,不善唱赞,和大家在一起时,小比丘总是嘲笑他的声音多么令人厌恶,并不知道老比丘是个已经证悟罗汉果位的圣者。有一天,他问少年比丘说:“你认识我嘛?”“我早就认识你了,你是一个唱赞时声音沙哑,令人无法忍受的老比丘,”少年回答。“我虽不能唱赞,但我已解脱了生死的束缚,没有了世间的一切苦恼,”老比丘说。少年比丘听说后,惊惶不已,感到非常惭愧,向老比丘忏悔。然而罪性已经成立,在五百生中,受着恶口的苦报。直到佛陀住世的时候,才得到解脱,得度的过程却是:

有五百个商人,欲到远方,结伴同行,其中一个携带一条狗,作为守夜之用。到中途时,狗见主人安眠,便偷吃了一块肉,商人醒来见到此状,愤怒异常,便将这狗痛打一顿,将其腿打断之后,就弃之而去。此时,舍利弗用天目看见了,就来到它的旁边,施食物与水,又为它说微妙法,狗闻说法后,即刻命终,投生到舍卫城婆罗门家中。

一天,舍利弗独自行乞,婆罗门看见,问道:“尊者自己一个人出来,没有沙弥跟随?”
舍利弗说:“你有个男孩,能让他给我做沙弥吗?”
婆罗门回答说:“我的孩子刚到七岁,不会太小吗?”
舍利弗回答道:“正好。”
因为舍利弗给他饮食及说法的恩惠,种下善报,这条狗作舍利弗的沙弥侍者,报答救命之恩。舍利弗为他讲法,小沙弥一一领悟,很快觉悟正果,在解脱境界之中,他悟到五百世的苦报,只因一时的恶语伤人。

这说明不修口德,恶语伤人,贻害无穷。所以佛陀曾告诫大家:「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真是疏忽不得。

因此,我们平日要保持善意平和的心态,尽力戒除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坏习惯,该说则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让它溜出口,宁愿守口如瓶,点滴不漏,才能成就自己的道业、德行。凡说的话都要坦诚、实在,不虚伪、不夸张讨好,更不可拿「善意的谎言」做借口,一切以「事无不可对人言」自励,仰不愧天、俯不怍地。说话前,总要思及对人有所帮助,懦弱的,当以鼓励拉拔他;忧伤的,该以宽慰抚平他;刚强的,需以柔顺软化他。万不可哗众取宠,胡言乱语,惹人邪思,引人为恶,那就糟了。别人有气,切忌硬碰硬,否则火上加油,徒增伤害而已。平日应常以软言慰语,增加彼此的润滑,就算真有摩擦,也能因双方的体谅而化解。应于言词中,提供智慧嘉言,期待拨乱反正,点燃人人心中的光亮。使大家不再积非成是,一错再错,让圣言量成为人人手中的火把,去除黑暗,迎向阳光。

三十四、工作与修炼 畸轻畸重

佛法修炼需要修出慈悲向善的心,人在世间存在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就要用善心摆正各种关系。同时,修炼是要去掉各种对世间的执著之心的,需要达到一种无为的状态,若专行善事也是有为,所以行善事也要无为而为。

佛法修炼分出世修炼和入世修炼,对于出家修炼的僧人来讲一方面要专心修炼,另一方面要弘法,教化众生。出家的僧人虽然出世修炼,但并不是要脱离世间,禅宗六祖慧能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就是说真正的佛法修炼并不是在人世之外,而是在人世之中,修出无私无我的境界。对于在家修炼者,因为承担有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在这样的环境中就要处理好工作与修炼的关系,既不能为了修炼而放松了工作,使工作懈怠,完不成任务,没有起色,也不能执著工作中的琐事而被缠绕裹足不前,荒废了修炼。可是有些初学佛者听说佛法修炼要勇猛精进就醉心于学佛之中,好象看破了红尘,对于人世间的任何事都不经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放松了正常工作和学习,放松了家庭责任和义务,这就有失偏颇,走了极端。

工作环境实际也是修炼的好场所,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面对各种纷杂繁琐矛盾如何保持平静、慈悲、祥和的心态而不受外界影响和利益的诱惑本身就需要定力,需要不断地努力去掉世俗杂念,去掉心浮气燥,任凭风浪起,稳着钓鱼台,这本身就是修炼。同时,因为修炼心态平稳,以慈善祥和的心态对待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处理事情的效果往往非常出色。如果不好好工作如何体现出修炼人的善心和境界?!

在修炼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过去修炼有的要找山洞,钻進去修炼。
有一个人,很年轻就立志修炼,他就开始找山洞,好不容易找好了一个,费很大力气把里面都收拾好了。这时一个老者过来说:你还年轻,有的是时间,我老了,得赶快修炼,否则就来不及了。你把这个洞让给我吧。他想了想,就把洞让给老者了。
他又继续找,好不容易又找好了一个,费很大力气把里面都收拾好了。这时一个手脚有残疾的人过来说:你看,你的手脚都很好,还可以继续找一个。可是我,手脚都不方便,没办法自己找一个山洞。你把这个洞让给我吧。他很不舍得,但是想了想,还是把洞让给他了。
……
结果就这样,他一直在找合适的山洞,但是一直让给别人。他也很发愁。
很多年过去了。最后他也老了,也走不动了。最后他找到一个非常满意的山洞,花了很多时间,才把里面收拾好,毕竟上了年纪了。
这时有一个年轻小伙子走过来说:老人家,您看,您这么大年纪了,就是现在开始修,也来不及了。我还年轻,一定有足够的时间修成,您把这个洞让给我吧。
这个人很沮丧,怎么我总是遇到这种事情。我老了,再也没有力气去找下一个山洞了。
他想了又想,最后还是决定把这个洞让给年轻人了。
这时,一位长须长者显现在他面前,微笑着对他说:“你已经功德圆满了。”

这个故事说明,
真正的修炼就是修去对我的执著,不一定就是那些有形的修炼形式,只要有了一颗总是为别人考虑的心,那也就等于拥有了最美好的未来。

三十五、随意曲解普度众生的含义

佛家讲普度众生,就是通过佛法的广泛传播,让世间众生都能听闻佛法,在佛法的引导下修炼心性,提高心性,去掉在尘世间形成的为私为我执著不放的心,修成无私无我的正觉,同化佛法,使生命得以升华,返本归真。所以通常把佛法比喻为法船,把有缘得到佛法并在佛法中的修炼者比喻为乘上了法船。而把一般不信佛不了解佛法,在人世间为了权力、地位、名利等苦苦争夺的人称为在苦海中挣扎,若没有法船的救护,这些人可能最终会在苦海中沉沦、淹没。所以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说法。

有能力救度众生的只有真正的大觉者,大觉者都有自己主持的世界,如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药师佛主持的东方琉璃世界等,他们度人就是把人度到他们的世界去。一般人自己都在苦海之中,是救度不了人的,也不知道往哪儿度人,只能引导有缘人听闻佛法,让他们能将佛法植入心田。能不能真正得度还得看其人能不能真正相信佛法并在佛法中修炼出来。

可是现在总有一些人对普度众生不能正确理解,把为人治病,利用小能小术为人治病驱邪等当作普度众生。还有的一面信佛修佛,一面找人算命看相或打着普度众生的旗号帮人算命看相。这都是对普度众生的一种歪曲。佛教中常常把那些能自觉自愿出家修行的僧人称为度化了,这是释迦牟尼所传法的修炼方式之一,出家专心修炼更有可能修出来得正果。现在人类处于末法时期,许多人不信佛及佛法,有的人甚至出家不是为了修炼,而是另有所谋,所以这类人虽然穿上了僧衣,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僧人,更谈不上度化,也不可能救度众生。

人生病或有了什么磨难都是自身业力造成的,人只有通过佛法修炼才能从根本上去掉业力,清除痛苦之源,从而使身心变得轻松。而利用小能小术驱邪治病,只能解除暂时的痛苦,不能清除业力,从根本解决问题,人的心性也不会有丝毫的提升,所以救度不了人。由于这些东西没有真正把人带上正路,不仅改变不了人心,还会增加人的依赖心和执著心,影响人相信真正的佛法和修炼佛法,所以不是正法大道。

人的一生怎么样那是由其身上的德和业力大小决定的,业力大的人往往一生坎坷,灾难不断,一贫如洗;而业力小的人一生往往比较平坦顺利,可能大富大贵。通过算命看相是可以预测到其人将来的,其根据是生前的德和业的多少而定。但人信佛修佛,不断地行善积德,业力被消减,人生的道路也就发生了改变,这时再去算命看相就测不准了。如了凡四训里面讲的袁了凡命里只能考中秀才,结果考中了举人,这就是修心行善事的结果(具体详见了凡四训)。

又如南宋非常著名的医学家许叔微,字知可,号近泉,真州(今江苏仪征县)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医学家,其缘由却是有神人在梦中点化他,要他行善积德,以此方能功成名就。

许叔微曾多次参加省试,但屡屡不利,他便向上天神明祈祷。结果在梦中,有一神人对他说:“你想要登科,须要有阴德。”许叔微自知家中贫困,没有能力去施舍救济他人以积阴德,便一心刻苦学医,这样就可行医救人,帮助到他人。经过长时间的磨练修习,他的医术大有所成。许叔微对待前来求医的人,不管身份高低贵贱,有求必应。对于那些家境贫困者,他都免费赠送给他们药,不取丝毫报酬。这样长期以来,经他手救活的病人不计其数。特别是南宋建炎元年,真州发生大瘟疫,经许叔微救治的百姓十位有八九位得以存活。

后来,许叔微在梦中再次见到了先前见到的那位神人,神人这次赋诗一首赠予他:“药有阴功,陈楼间处。堂上呼卢,喝六作五。”许叔微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年,许叔微再次参加考试,这次他本以第六名考中進士,可因为他的上一名突然亡故,所以他得以升为第五名。他的上一名是陈祖言,下一名是楼村。仔细想来,许叔微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梦中神人所述诗句讲的正是此事。

许叔微因为济世救人而积了阴德,所以终于科举成名。他先后历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及翰林学士,后因不满秦桧陷害忠良,弃官隐居幽谷,潜心医术,以济世救人为乐。

信佛修佛者不断地传播佛法,让更多有缘人登上法船得到救度是在做大善事,而去给人算命看相则是把人引向了歧途。

有位大清王朝覆灭的那一年出生的,今年整整九十五岁的老人,尽管在那座小城里是首屈一指的高龄,却仍然身板硬朗,精神充沛,走路也不需要手杖。经常有附近的亲朋好友前来向他请教养生之法与强身之道,他总是笑而不答。每当被大家追问急了,他就说:“我的教养生之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得来的,你们中间有许多人逞强好胜,等把脾气改好了之后再来问我吧。” 后来才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其侄子。

原来老人年轻的时候,曾经找一位非常著名的算命大师算命,断言他只能活到47岁。老人不相信他的说法,于是就自己学习算命。学过生辰八字、紫薇斗数、姓名学及占星术等,当时不是觉得算命灵验,而是想证明算命是骗人的东西。还发誓活过了47岁就去砸烂那个算命大师的招牌。”

但是后来老人愈学愈怕,发现自己算自己,确实活不到47岁。这时候,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念,就跑去做慈善。当时他想反正也活不多久了,那就好好的利用剩下的岁月,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很积极的投入慈善事业,周围的人都说他变了,从一个急躁势利的小人变成了一位敦厚慈爱的君子。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活过了47岁、48岁,49岁……,今年已经95岁了,仍然红光满面、生机勃勃,比年轻人活得还要健康。” 侄儿好奇的问老人:“那你去砸过那个算命大师的招牌了吗?” 大伯眼睛一亮,回答说:“我为什么要再去砸他的招牌?如果不是他当年警告我,按我以前的个性损人利己,我肯定活不过47岁、早就去世了!他算得并没有不准啊,只是我的慈善之心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感谢他还来不及呢!”

这位长寿老人的养生之法说明,人世间的任何药物或食品都不可能使人长生不老,而真诚的人品、善良的心灵以及宽容的胸怀则确实可以使人延年益寿。因此,心慈善行才是高寿的灵丹妙药。

(转、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