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维护保养:《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_白彦虎吧_贴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20:05:22

《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

  • 西域亲军
  • 1位粉丝

1楼

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

             下载 (2.37 KB)

2009-10-16 16:07

一、回民起义前的陕西社会矛盾


回族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
民族。回族勤劳、勇敢、富有智慧,对发展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和祖国社会
政治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回族酷爱自由,具有传统的革命反抗精神,在历史上
同其他民族一起为反对残酷的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清代同治初年,陕西爆发了震动全国的回民大起义。这次起义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它是清朝统治者残酷的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必然结果。

(一)清同治前陕西回族的分布

回族散布全国各地,与汉族杂居。陕西是回族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据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回族总人口有8602978人,陕西回族人口有130
894人,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5%。占陕西总人口的0.39%。陕西全省有45个少数民
族,共155630人,回族人口占其中的84%,是陕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回族历史悠久,其来源可上溯到唐朝。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统
一阿拉伯半岛,建立伊斯兰教国家(唐称大食国),其势力达到中亚一带。唐王
朝与大食国的关系比较密切。《旧唐书》和《册府元龟》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
(公元651年),大食国遣使朝贡,两国正式建交。从建交这一年起至德宗贞元十
四年(公元798年),在148年内,大食国派往中国的使节有37次。唐王朝与大食
国的交通畅通,水路由广州、杭州等沿海城市出海,经南洋群岛到波斯湾阿拉伯
半岛;陆路沿丝绸之路,由长安出发,经新疆、中亚,到达波斯和欧洲。当时阿
拉伯、波斯来中国经商贸易的伊斯兰教商人众多。他们沿水路到我国东南沿海的
广州、泉州、扬州等港口城市;沿丝绸之路到甘肃河西地区及陕西长安、河南开
封。《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八记载:“自天宝以来,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
在长安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赀取利,安居不欲归。命检
括有田宅者,凡得四千人。”   长安城内有东西两市,以西市为最繁华,大食和
波斯伊斯兰教商人多活动于西市。西市还专门设波斯邸,供他们居住和存放货物
。唐代来中国的大食人,除贡使和商人外,还有一部分军人。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年),安禄山叛乱,4000多名大食国军人应唐明皇的请援,来中国帮助唐王朝
平定叛乱。安史之乱平定后,一部分留驻京城,允许他们和中国女子结婚,并敕
建清真寺一座。

宋王朝与波斯、阿拉伯和西域各民族的交往更加频繁。由于采取了许多鼓励贸易
的办法,对外贸易发展,来华的穆斯林使者和商人较唐代更多。唐宋时期,称来
中国的波斯、阿拉伯人为“番客”、“番商”、“胡客”等,其留居的地方称为
“番坊”、“番巷”、“番市”。这些人长期留居中国,娶妻生子,有的已传五
代,称为“五世番客”。唐宋时期,来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中亚人,他们
大部分是侨居性质,是我国回回民族的“先民”。

元代是回族形成时期。元初蒙古人为了统一全国,在西征过程中,先后征调了大
量被征服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东来参加元朝统一中国的战争。据
记载,被征调的以穆斯林为主的西域亲军约二三百万人。在这些东来的穆斯林中
,主要是工匠和平民。工匠编入元朝政府和诸王贵族所属的工局,从事纺织、建
筑、武器、造纸、金玉器皿等制作。平民编入探马赤军,随同蒙古军一起作战。
“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   。随着全国统一战争的胜利,探马赤军先
后被留居各地戍守和屯垦。探马赤军在陕西主要屯戍京兆路、延安路。王恽说:

  • 2010-5-26 22:27
  • 回复
  • 西域亲军
  • 1位粉丝

2楼

“京兆路州郡所有营盘草地极广,旧为探马赤军牧马地面”     《元史》记载:
“河东、陕西、巩昌、延安、燕南、辽阳、河南、山东诸翼卫探马赤军争草地,
讼者二百余起”   。元世祖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令探马赤军随处入社,
与编民等”   ,从事农业生产,大批回回军士变成农民。

元代,中西交通畅通,来中国经商的中亚、西亚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商人络绎不
绝。同时,还有一些官吏、宗教职业者和学术人士前来进贡、传教和访问。其中
不少人在中国各地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这些定居下来的穆斯林
群众,由于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宗教信仰的一致,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意识,
成为我国境内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分散在全国各地,主要与汉族杂居,但
在一个地区又相对集中,在乡自成村落,在城镇自成街道,形成大小不等的聚居
区。从历史上看,西北地区一直是回族的大分布区。

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回族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出任陕西五路
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他带领一大批穆斯林官员及军民来陕,三年间增加
9565户。后来他的儿子纳速拉丁又出任陕西平章政事。他的子孙众多,分纳、速
、拉、丁四姓,留居陕西、宁夏等省,长安有拉家村。陕西行中书省设有回回令
史,陕西诸道行御使台设回回掾史,专门管理回回事务。

明初,朱元璋采取了许多恢复和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陕西回族的经
济状况得到改善,人口也有了增加,分布广泛。《万历武功录·回夷列传》记载
:“回夷,西(安)、延(安)、庆(阳)、平(凉)、凤(翔)、汉(中)间
夷也。郡县编入版籍,名曰回夷。”   关中东部地区,“自华(华山)以北,渡
渭水,投清凉寺,一望漠漠黄沙,无寸草人烟,仅有小村,皆回回种类”   。陕
北回回很多,《胜朝遗事·后鉴录》记载:“回回种遍天下,陕西延(安)、庆
(阳)间尤众”   。明末李自成在陕北起义,义军中有老回回部队。陕南地区有
不少江南回民沿江而上,落户在安康、汉中、商洛等地区。

清代陕西回族人口增长快,不仅分布广,而且聚居点稠密。乾隆四十六年,陕西
巡抚毕沅奏折中说:“查陕省各属地方,回回居住较他省为多,而西安府城及本
属之长安、渭南、临潼、高陵、咸阳及同州府属之大荔、华州,汉中府属之南郑
等州县之回民,多聚堡而居,户口更为稠密”   。清代同治以前,陕西回民主要
分布在关中地区的同州、西安、凤翔三府和乾、邠、鄜三州共20多个州县,有80
0余坊。陕北延安府和陕南汉中府、安康府也有回民聚居。全省约100万人左右。
下面对陕西各州县回民分布作一概括说明。

西安府及其所属州县回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西安、咸阳、临潼、渭南、高陵
、泾阳、三原、蓝田等县,兴平、礼泉、户县、周至、同官、耀县也有不少回村


西安省城内,回民世居西北区,有十三坊,约三万人。《秦陇回务纪略》记载:
“省城节署左右前后以北一带,教门烟户数千家,几居城之半,教堂经楼高矗云
天,气势雄壮。绅富三分之一,安居乐业,自成风俗”   。西安城回乡回村稠密
,西安广大门马氏祖莹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石碑记载,西安城回乡有六十四
坊。石碑记载回坊是:(依原顺序)南关村、解家村、糜家桥、上马村、下马村
、杜城村、方桥头、沈家桥、河湾村、西铺上、曹吕村、三会寺、皂河村、东、
西、北石桥、凉楼滩、湾子里、八家村、刘家寨、城角里、长条村二坊、北关厢
、西菜园、东菜园、午门村、八府庄、石碑寨、井儿上、大梁村、石家洼、东刘

  • 2010-5-26 22:27
  • 回复
  • 西域亲军
  • 1位粉丝

3楼

村、草滩里、桥上、牛而寺、方村、东铺上、米家崖、沙家庄、新庄里、水洼堡
、团庄里、洛家堡、沟上、疙瘩寺、西草店、八家里、冯家滩、杏园东西二堡、
东砂河二村、东草店、唐家村、上下班家、南北拜铁二村、寇家东西二堡、马五
十东西二堡、东全子头、东撒家村、白家滩、白家咀、西撒家村、苏家堡、行者
桥、抵家村、本坊(光大门)。

石碑所载村名,皆系回坊名称,每个村名下都有“三位掌教阖坊人等”的字样,
表明碑石是回坊全体回民公立的。碑文所列共64回坊,除马五十东西二堡、东全
子头、白家咀、东西撒家、行者桥、抵家村等分别属高陵县、临潼县外,绝大多
数的回坊都分布在西安郊区,所以石碑是清代同治以前西安城郊回民村落分布的
历史见证。

同治以前西安郊区回村的数目,实际上比石碑所载的回坊多。石碑上所列回坊可
能与光大门回坊有更多的联系,有许多回坊没有参与立石,《秦难见闻记》、《
平定关陇纪略》、《长安县志》(嘉庆)、《咸宁县志》(嘉庆)、《咸宁长安
两县续志》等书中所载回村即是证明。回民后裔提供起义前西安郊区的回村更多

从六十四坊的位置看,回民主要聚居在以下七个地区:西安城西南郊区、皂河中
游、皂河下游、西安城东北郊区,浐河和灞河交汇的三角地带、灞河下游东西两
岸、沙河以东临渭地区。

西安省城东路蓝田、临潼、渭南等县回民分布稠密,临、渭沿渭河一带是回民的
聚居区。

蓝田县回村有西寨、大梁、黑沟、草坪、咀头、回回庄等。

临潼县回村在“渭河之南三府村、马坊堡、行者桥三堡,河北之普陀原十三村”
   。渭河之南东起行者桥,经回回道、马坊堡、三府村,西至高陵县耿镇之白家
滩、白家咀、喇叭庄,沿渭一带回村甚多。回回道是通往高陵和泾阳的大道,分
东西两部分和中间一个梁子,主要居住回民。三府村有清真寺,马坊堡即今马坊
村。行者桥分北、东、西三堡,《临潼县续志》记载:“行者桥西,旧有回民五
百户”   。据《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记载:临潼县渭河以南的
回村还有古堡子、海家庄、五府、下宣村、八角店、罗家寨、上于家、白庙寨。
行者桥以东冯李村、仓头、咀上、零口、大寨也有回民居住。渭河以北回村有普
陀原十三村、八里坤、尖角等。十三村在雨金镇西南,包括北拜、南拜、郭家壕
、菜园、原头、北马、南马、新集、官路正、古宋村等。八里坤也叫回回庄(今
属田市乡),有回民一百多户。

渭南县回村众多,《平回志》记载:“回巢之巨者,在大荔曰王柯村(王阁村)
、曰乔店、曰羌白。渭南曰禹家庄、曰仓渡、曰邸家庄……星罗棋布,不下数百
堡邸”   渭河以北的回村有南北禹家、邸家、侯家、乔店、仓头等。禹家村在乔
店南二三里,又称于家。仓头(今仓渡)有回民1000多户,集中居住在城南街和
东街,东关至洪家崖是仓头回民中心。再从洪家崖,经赵家崖、赫家崖、闪家崖
,东到孝义镇,沿途各村都有回民,孝义镇西北角有回民200多户。从仓头南门到
渭河皆为回村。渭河南县城以西的回村有凉天坡(良田坡)、赫家窑、闵家、蓝
家坡、金花庄、殷城村、马里滩、盛店镇、薛冯村、蓝玉村。口碑史料渭南回民
有六村九社,即指县城以西良田坡一带的回村。

西安府城北路高陵、三原、泾阳等县也是重要的回民聚居区。

高陵县回村分布,据《高陵县志》和《高陵县续志》   记载渭河南耿家集(今耿
镇)是回民的聚居区。西安城四乡六十四坊中的马五十二堡、白家滩、白家咀、
西撒家、东撒家、东全子头即在耿家集一带。此外还有渭桥渡、喇叭村、抵家村
、马家湾附近的韩村、梁村及七留村、关马寺、团庄等。

  • 2010-5-26 22:27
  • 回复
  • 西域亲军
  • 1位粉丝

4楼


三原县,据《三原县新志》记载:“三原城内回民数百家”   。以太平巷为最多
,姚家巷和水晶巷也散居不少。太平巷原叫兴和巷,后改为太平巷。三原城外村
镇无回民居住。

泾阳县回村,据清朝档案史料记载,主要分布在永乐店、塔底下。永乐店在泾阳
城东,崇文塔在永乐店南。永乐店南、崇文塔以北,其间有菜家壕等回村。崇文
塔南的高庄(也叫高阳庄)是回村。县西南原上的回村有黑(赫)家村(又称黑
家滩)、寨头村。县城内回民居住城东南秀水巷西和姚家巷等处,西关外南铁门
、魏家湾也有回民。

富平县,《秦陇回务纪略》记载:“蒲富临渭,陕省著名四大县,渭北一望平坦
,辽阔无垠,东北连同州府附郭首邑大荔县,五县犬牙相错,回庄居其大半。…
…富平之美原、康桥次之”   。富平县城内也有回民和清真寺。
耀县回民居住在城北之寺沟堡(今寺沟)。

同官县(今铜川市),回民居住在县南的韩家原,有数十家。
西安府城西路,以咸阳回村最为稠密,礼泉、兴平、户县、周至也有回村。
咸阳县回村分布,《重修咸阳县志》记载:“咸阳之马家堡、蒲马家、白起莹、
新冯村、苏家沟、旧为回居”   。县志记载比较简单,咸阳是一个较大的回民聚
居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县北原一带,西少东多。
县城内回民居住在东边的东西道巷内。

北原西部的县城附近的回村有:马家堡、拜家堡、蒲家堡、白起莹等;县城以西
的吴家堡、张家堡、郭家堡、陈老虎寨、苏家寨、西沟(今永安堡)求家堡、魏
家川、牛家村(今查田村)都有回民居住。

渭河以南回村有北纪家、南纪家。
北原东渭城苏家沟地区回村众多。口碑史料说咸阳渭城回民有26坊。渭城即秦咸
阳旧址,有十里渭城之称。回民起义时,义军于此筑城,设渭城府。渭城地区西
起司家沟,东至新冯村,包括二十多个堡寨。《咸阳县志》(陈尧书编,道光十
六年增刻本)记载:渭城司家沟到新冯村之间堡寨有29个。经过同治初年回民起
义后,一些寨堡名称消失了,今冶家台、古家沟、海家沟、米家台、桑家沟、木
家沟、新冯村、沙家沟,相传原来都是回村。

苏家沟在渭城东,今三义村、张陈村一带。西起胡家沟,东至白家咀(今柏家咀
),回村有:刘家沟、纪家道、山家沟、头家沟、张家村、三义村及红旗的前后
左右四排。

苏家沟以东的回村,《重修咸阳县志》记载:“(提督雷正绾)自率所部由高陵
河口为浮桥以渡泾,分路并进,遂将高阳、穆家庄(东木家)舍家村(南北佘家
)、萧家、钮家堡(钮家村)、韦家沟(魏家沟)多巢一律平毁,始抵咸阳之苏
家沟”   。可见上述诸村也是回村。

礼泉县,“邑城向住纪姓回一家”,县城东乡回村有赵村镇、吴村、坡里马等。
兴平县,《兴平县乡土志》人类门记载,县东乡北吴村,西乡板桥,回汉群居杂
处。

户县,《孟晋斋文集》记载:“户有村灰渠头者,回民聚处”   ,庞家村也有回
民。

周至县城内南街和南关有回民,人户不多。

宁陕厅,回民分布在今广货街的大坪、小岭子、沙沟、兴隆街、平沟、江口镇的
沙岸屋、阁老坪等地。

孝义厅(今柞水县),回民居住在药王。
同州府大荔县、华州等县也是重要的回民聚居区。
大荔县回民集中居住在沙苑内。《平回志》记载:“大荔、渭南之回,世居渭北
沙苑”   。沙苑在渭河、洛河下游的三角地带。《水经注》说:“洛水东经沙阜
北,其阜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俗名之曰沙苑”   。沙苑内回村有三十六村
:马家、小园子、大园子、老庄子、北丁家、南丁家、伍家、草滩子、东、西白
马营、东西海道子、车村、禹家、乔店、秦家庄、下沙洼、上沙洼、青池、南王

  • 2010-5-26 22:27
  • 回复
  • 西域亲军
  • 1位粉丝

5楼

阁、沙南、十里滩、马家洼、樊家堡、龙池庵、南北营里、三家庄、王桥、庞家
村等。其中有些村回民相当多,“南王阁有回民一千几百户,乔店更多”。大荔
县城内也有回民,《平定关陇纪略》记载:“府城(同州府)西关旧住回民不少
,城内亦有回户绅民十数家”   。城东南有清真寺街、高家巷、牛市巷,城西南
有老南街。

华州(今华县)回民主要分布在渭河南岸沿渭一带,其中以秦家滩(亦名秦家村
),乜家滩为最多,下庙以西的褒圣里、褒义里、解家、三里渡、湾里、侯坊、
位家等村也有回民。县城西关,城西南之溪儿湾,城东之丁村都有回民居住。
凤翔府回民分布,郑士范《旧雨集》记载:“府回三十六坊”   。

凤翔县,张兆栋《守岐公牍汇存》记载:“伏查凤翔回民,散居二十八坊,男女
老少,共六万三千余口。城内所住两坊,户口最小,东关麻家十字、宁家巷、沙
家巷、南巷并迤北之北镇宫,麻家崖等处,均系回民,附郭而居,距城一二里、
三四里不等”   。城内两坊共四十八家,居住在城东南,以沙家巷为最多。
府城外回村据调查:城南门外回村最多,有崔家凹(在南关外距城一里)、雷家
台(在崔家凹东北半里处,其西有崔家崖)、马家堡(距城5里)、海马庄(距城
5里)、海家河(距城10里)、石家河、梁家门前(城南门外)、铁家庄(距城1
5里)。东南回村有寺沟里(距城10里)、三岔堡(距城10里)、丁家河(距城1
0里)。西南回村有白家凹(距城20里)、小桑园(与白家凹相连)。
城东关,即城关镇(距城1里),回巷有麻巷口、沙家巷、南粉巷、新市巷。东湖
附近有铁沟村。东关外北回村有麻家崖(距城东北3里,在杨家崖北,今名太平崖
)、北镇宫。

北门外回村有:寺院里(距城10多里)、陀家门前(在寺院里东)、沙家崖(距
城3、4里,今为贺家沟)、乌家崖(在麻家崖西边紧邻)、大沙凹、张家沟、佐
阳坡、同家村(距城10里)、关村堡(距城10里)。北山回村有崔家沟(也叫寺
院村)、米家沟、普沟。
凤翔府属宝鸡、岐山、千阳、麟游、陇州、扶风等县也有回民散居。
宝鸡县,回民分布在赤沙、香泉等地。

千阳县,回民集中居住在今高崖镇东2公里的仓房村。同治元年前,高崖乡附近有
5座较大的清真寺,即严家寺、杨川(高崖乡)、石塔寺、红崖寺(普社乡)、锅
头寺(麟游),合称“连五坊”。

邠州回民分布,白吉原(今北极)是一个重要的回民聚居区。嘎的林耶教派第六
辈道祖是邠州白吉原人,“北(白)吉原安裕和道祖,他生于农历四月十五日,
殁于腊月十三日,墓地由北吉原移葬于兰州小西湖。《认明宝鉴》是他的主要著
作”   。哈家庄,在邠县西北、泾河北。长武县亭口是回村。
淳化县城西北六十里处的纳家、拜家是回村。

陇州,回民主要分布在固关、曹家湾、娘娘庙、麻家台等乡镇。
汉中府回民分布:
汉中回民居住在府城东关塔儿巷、城内及十八里铺回光寺等处。
凤县城内有回民三四十家。
西乡县回民较多,主要分布在城关、沙河及农村集镇。清康熙年间,苏非派传教
士华哲·阿布都拉希曾在西乡鹿龄寺驻足传道。嘎的林耶门宦的道祖祁静一也曾
在此传教修道,归真后埋在此地。
略阳县,回民分布在县城内、接官厅、何家岩、白水江、金池院、郭家坝等地。
城固县,回民聚居在县城内和盐井乡之树梁。
勉县,回民分布在茶店、武侯祠、城关镇等处。
镇巴县,定远城内有回民。
宁恙州,回民聚居在平阳关西南哈家山。
留坝厅,厅东、西关和厅北之南星镇有回民聚居。

安康府回民分布:

安康府城,回民主要聚居于城内篦子巷、东关南堤外静宁村、东关兴文街等处。
白河县,回民大部分居住在老关庙、小双河口、冷水河口。

  • 2010-5-26 22:27
  • 回复
  • 西域亲军
  • 1位粉丝

6楼

平利县,回民居住在县城内西北角。
岚皋县,回民聚居在城关镇、大河道镇、砖坪城内。
旬阳县,回民分布在蜀河等地。

商州回民分布:

镇安县,回民分布东关、茅坪、阳山关、程家川、龙洞川、十八寺、毗庐寺、土
地岭、张家坪、栗园寨、西沟口、水硖寨等十三处。
山阳县,回民居住在城关镇、漫川关。
延安府也有回民,同治元年十二月,马照元率回民千余人起义,响应关中回民起
义军,分布不详。

(二)清政府残酷的封建剥削和民族歧视政策

清代后期,陕西赋役繁重,据《清会典事例》嘉庆朝统计,西安府属民田科征每
亩银额238.17分,每亩米额5.85 ~ 5.25升,其数额居全国首位。田亩随征耗羡,
每正赋银一两,带征15分,正赋米一石,带征三升,仅次于云南、广东两省。耗
羡是田赋正额之外的一种附加税,地方官吏借口农民缴纳粮食入仓后有“鼠耗”
、“雀耗”及碎银铸成银锭有“火耗”,在田赋正额之外加征耗羡。耗羡之外,
又有平余。除民田征收田赋正额和附加税外,陕西还有元明两代留下来的屯卫田
和更名田,农民种官田又有纳本色和折色的规定。纳本色者,有样粮、土粮、余
粮等名目;纳折色者,有牌价、片价等陋规。有的地方农民佃种屯卫田和更名田
,既征本色又征折色。田赋附加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差徭是田赋以外最繁重的封建剥削。清代陕西是全国差徭最重的地区之一。陕西
毗连甘、川、楚、豫诸省,甘肃又是通往新疆、西藏的通道,西北、西南边疆一
有战事,则役车载道,供仪纷繁。差徭征调 都落到陕西等省劳动人民头上。

陕西差徭除兵差之外,还有流差。三品以下官员过境,府县公出交卸,外国贡使
过境,国内藩属及改流地方所属喇嘛土司过境,委员来往过署,批解钱粮,各衙
本役公干,递解秋审人犯要案,呈送地方土产及一切杂差称之流差。凡因公需差
,有图章票据,称正差。胥吏书役额外浮派,无名中饱,叫黑差,如差使的铺设
费、酒筵费、馈送费,随从的钞牌、送站礼、门包、管厨等费,又有州县的管粮
房书和班头、户首、里书、店主、书役等中饱费、酒饭费、鞋袜费、茶灯钱等。
陕西回汉劳动人民除受残酷的封建赋徭剥削外,还要遭受地主阶级及商业高利贷
的盘削。大荔沙苑东边的赵渡镇、西边的孝义镇、西北的八女井都出现了不少大
富户。孝义的严、赵两家都是“盖省的财东”。不仅广置田产,拥有大量土地,
而且兼营商业,在陕西、山西、四川等省都有商号。赵渡镇属朝邑县,该镇阎家
是名闻全国的大财东,阎家出了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八女
井李家也是大地主兼商人。这些大地主就是靠残酷剥削周围汉民和沙苑回民发家
的。由于回民长期遭受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因而这些地区的社会矛盾很尖锐。
有清一代,在封建专制主义和高压民族政策之下,回族在政治上始终是处于被压
迫、受歧视的地位。清朝封建统治者诬蔑回族是“犷悍”、“好乱”、“性与人
殊”的“奸民”和“异类”。在官书和一些私家著作中,诬称回民为“回子”、
“回逆”、“回匪”等,并对回族的回字加上侮辱性的“犭”字偏旁。诬蔑伊斯
兰教是“原无一取”,伊斯兰教信仰者是“鄙薄之徒”,回民宰牛是“居心残忍
,不务本奉法之端”,是“甘为异类”等。甚至有的官吏说:“回丑环居中土,
宣令一体遵奉,毁其礼拜寺,庶乎可无虞尔”,公然宣称要取消回教。

歧视压迫回民的政策,也表现在法律上。清朝刑律,满汉人不平等,在诉讼程序
、审判机关、采证、判决、量刑及监狱待遇等方面,满族人均受优待,汉人法律
地位低,回民较之汉人地位更低。满人享有换刑特权,如笞刑可换为鞭责,徒刑
、流刑和军刑可折枷刑,徒刑一年可折枷刑20日,流三千里可折枷刑50日。死刑

  • 2010-5-26 22:27
  • 回复
  • 西域亲军
  • 1位粉丝

7楼

虽不能换,但可减刑,如斩立决可改为斩监候。回族在法律上受歧视,清朝封建
统治者对回民在量刑上比汉人还重,回民犯法,“加等科罪”。回民犯罪,面上
要刺字。回民三人以上执绳鞭器械者,要加罪一等。死罪汉人“一般情形,凡兄
弟同犯罪,可奏留一人养亲;若独子犯罪应死,非常赦而不原,但有祖父母、父
母年达七十,亦可奏请留养。”军、流、徒可免死减等犯,“未起发以前,可告
留养,皆准折枷释责”   。而回民“俱不准申请留养”,流徒地点不得在甘肃省
等地回民聚居地区。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对各族人民采取分而治之的反动策略。利用汉回
人民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差异,挑拨汉回关系,制造汉回械斗仇杀。汉回两族
劳动人民之间没有根本的阶级利害冲突,他们都遭受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
剥削,有着共同的反封建要求。回汉人民世代相居,彼此和睦相处,结下了深厚
的情谊。但因习俗不同,“睚眦小忿”时有发生,如史籍记载,回民放牧时践踏
了汉民的田苗,汉民“截断羊只”等。这些纠纷多属人民内部矛盾,只要采取公
正态度,通过调解是可以解决的;但清朝地方官吏处理这些纠纷时,却推行“护
汉抑回”政策,“偏袒汉民,凡争讼斗殴,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   ,回民即
得直,而犹以为曲,制造回汉人民之间的矛盾,挑起回汉械斗。乾隆初年,毕沅
任陕西巡抚时,“长安回汉械斗案颇多”。
(待续)
==========================================
注释:
   《资治通鉴》卷232,第7495页。
   《元史》兵志一。
   王恽《秋涧文集》卷90,《便民三十五事》。
   《元史》卷132,《拔都儿传》。
   《元史》食货志一,农桑。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回夷列传。
   张瀚:《松窗梦语》,《西游记》。
   《胜朝遗事》,《后鉴录》。
   《甘肃省通志》,《民族志》。
   《左文襄公奏疏续编》卷31,第8页。
   《秦陇回务纪略》卷1,《回民起义》(四),第219页。
   吕懋勋《续修蓝田县志》卷3,纪事沿革表。
   谢恩浩:《再生记》。
   安宁和:《临潼县续志》卷上,缪树本事略。
   《平回志》卷1,《回民起义》(三),第60页。
   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
   丁应松《高陵县志》卷1,地理·乡里下;程维雍《高陵县续志》县境分图三。
   《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
   贺瑞麟《三原县新志》,人物卷6上。
   转引自郭毅生主编《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第133 ~ 134页。
   《秦陇回务纪略》卷1。
   《平定关陇纪略》卷1,《回民起义》(三),第250页。
   《平定关陇纪略》卷1。
   吴廷锡:《重修咸阳县志》卷8,纪事。
   《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第424页。
   《重修咸阳县志》卷8,纪事。
   曹骥观《续修礼泉县志稿》卷11,兵事。
   张之际《兴平县乡土志》,人类门。
   顾寿祯《孟晋斋文集》,孟晋斋年谱,同治五年印。
   《平回志》卷1,《回民起义》(三),第59页。
   《水经注》卷16,补洛水。
   《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
   《回民起义》(三),第251页。
   郑士范:《田雨集》,忠义。
   张兆栋:《守岐公牍汇存》。
   张兆栋:《守岐纪事》。
   《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
   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第101页。
   《清穆宗实录》卷46,第14 ~ 15页。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298页。
   《大清会典》卷69,第8页。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版,第2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