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美妆po主:原创日志作品-无知者无畏--给评题专家上的作文启蒙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55:11
洪培欣语文网-努力打造福建省最好的语文网站-原创分类:|教学文摘|
『帮你背单词』[eternal /i't?:nl/ a. 永久的,不朽的]
无知者无畏--给评题专家上的作文启蒙课
2010-07-06 21:14:20  洪培欣- 阅读:709

无知者无畏--给评题专家上的作文启蒙课
无知者无畏--给评题专家上的第一堂作文启蒙课
作者:王大绩
每年高考之后,都会有一批专家学者站出来评说高考作文题目,每年我也都要就此谈一谈。年复一年,从来没有过任何正面交锋。尽管我的用语有时相当刻薄,可以说是叩关挑战,可是从未见回应。也许专家们涵容大度,不予计较;也许专家们居高临下,不屑一顾。可是在我看来,这些评题专家形同问题少年。苏东坡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评题专家对高考作文题目的评说与孩童无异。正所谓“无知者无畏”,他们才敢信口开河。
这些专家学者,在他们各自的专业领域是专家,我们也很敬重。但他们不是作文专家,他们对高考作文没有深入思考和切实实践,他们更不是高考作文专家。他们的评说并不是针对高考作文题目,只不过是在展示各自片面、狭隘的认识而已。
我在自己的一本新书《推倒作文“柏林墙”》里,倡导用“作文思维观”取代“作文常识观”。任何一则高考作文题目都提供着广阔的思维与写作空间,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这份对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中明确规定:
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这里的措词,不是“允许不允许”的问题,而是“鼓励不鼓励”的问题。如果哪个高考作文题目不“鼓励”,不“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不“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等于在对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哪个省市的阅卷负责人不“鼓励”,不“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不“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也等于在对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是必须严肃反思的事情。如果哪位语文老师不“鼓励”,不“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不“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反而限制“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封闭“广阔的写作空间”、增加“对写作的束缚”,那么,这位老师可能还不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甚至是艰难、曲折的过程。但是,课程改革“堂堂溪水出前村”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对此,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充分的信心。
其实,任何作文题目都无法限制思想解放的头脑;体现“新课标 ”精神的高考作文题目更是如此。当然,任何作文题目,也都无法开启认识闭塞的心灵。考场作文,不取决于题目,而取决于思维品质。高考作文题目非常开阔,它有多么开阔,我达不到它的边际,任何人也达不到,就是全世界的人合在一起,仍然不能穷尽题目的空间。我们每个人只是在自己特定的坐标点上,以自己有限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看待作文题目的。评题专家的错误在于,他们自以为能一手遮天,涵盖题目;其实,他们也无非是盲人摸象。
我们先看一下2010年全国一卷的作文题目。
漫画作文。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漫画再现了一种或场景。就这个题目王立群 教授做了评析。在这里提取几处看看.
对于众多吃鱼的猫来说,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餐桌上剩下来的鱼或者是可以够猫吃的这些食品明显增加了。所以,猫就可以不费力气地吃到美味的鱼。
--王教授的根据何在?凭什么认定餐桌上的鱼是人剩下或提供的?这些鱼就不能是猫们自己捕捉来的?漫画上有餐桌、餐椅,餐桌上还铺着桌布,猫们衣装整齐,神态栩栩,能对话,还能思维,还能口出“都什么时代了”这种时尚语言。捉几条鱼来改善一顿,也并不稀罕。看见鱼,就认定来路不善,到超市当保安,可容易侵犯顾客权益,带来麻烦啊。
但是餐桌上的猫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它的问题在于它在嘲笑那个吃老鼠的猫。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猫的职责是什么?是它的职责和本分就是吃老鼠、抓老鼠。
--奇怪,猫的职责和本分就是吃老鼠、抓老鼠?(按:一般需要先抓后吃,不过也许有“先期付款”?例如制片商对明星,电视台对主讲人)据《猫史》记载,猫的职责和本分可不是一成不变的。远古的野猫应该并没有社会性的职责和本分,现代的宠物猫,其职责本分,大约也与老鼠无关。例如电视剧《手机》里的费墨 教授,一直自认为职责本分是教书,可也鬼使神差地在媒体上火了起来。餐桌上的猫“在嘲笑那个吃老鼠的猫”?王立群教授没指明是哪只猫在嘲笑,是不是觉得三只沆瀣一气呀?为了表述方便,我们由左至右,依次给漫画中的四只猫起个名字。乐乐 、笨笨、聪聪 、帅帅 。帅帅扑捉老鼠,其意未必是吃;聪聪评说帅帅,难免存在误解;笨笨表情错愕,态度尚未明朗;乐乐果腹敛目,盘中只残鱼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治学根本,岂容囫囵吞枣?面对盘中鱼,四只猫态度各异,正是广阔生活的一种反映,古今中外无所不在。这与围绕“明星代言”众说纷纭一样--“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谈维持食物链平衡、恪尽职守、和谐社会,当然无可厚非,这些可以是作文材料的某一角度。但是认为作文题目就是“反映了整个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同时反映出“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导致不和谐的苗头,忘掉了自己的职责”,那简直就是盲人摸象!
“陈晓明 博客”在一天参加专业硕士生论文答辩后,晚上回来才知道高考语文作文题,也就全国一卷作文题目谈了感想。
一只横着的餐桌,坐着三只猫在吃鱼,旁边有一只猫跳起捉老鼠,三只坐着在吃鱼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
--请陈教授看清楚一点:是三只猫在说吗?餐桌横着都注意到了,唯独没有看清是几只猫在说,是不是某种思维定式在作祟呀?
这个题看上去颇为灵活,要学生略动一下脑筋,再做议论。
--学生一定要作议论吗?题目明明是“自选文体”,是不是又陷入某种思维定式呀?
这道作文题即是要肯定这只捕鼠的猫,这是一只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猫,它不愿坐享其成,要自食其力,虽然有现成的食粮,但它发现旁边就有老鼠,以自己的能力捕鼠,吃自己的劳动所获。
--陈教授在这里表现出第三条思维定式。何以见得“作文题即是要肯定这只捕鼠的猫”?它就一定不能是肯定乐乐、笨笨或聪聪的?“这是一只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猫,它不愿坐享其成,要自食其力”,又是想当然。帅帅就不能是一个别出心裁、见异思迁、调皮捣蛋、不知深浅等等的猫?再说,凭什么断定盘里的鱼就不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所得,就算不是自己捕得,也应当是劳动所得,宠物猫也堪比娱乐明星呢!以人类为例,稼穑即如捕鼠,陈教授和我,我们的盘中餐料想都不是躬耕稼穑所来。我在农场干过二十年,现在也早已荒废了农活。陈教授如果钟情书斋后半分隙地,种上两棵西红柿,固然颇有“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之风;可研究生们为了学业,说两句“都什么年代了,陈教授有书教还种菜?”也并无恶意吧?
这个题显然又体现了应试教育 已经给定的框框。就现有高考阅卷扣题的指标来看,无非是要肯定那个离开现成的鱼,到一边自己去捉老鼠的猫。
--第四条思维定式。不知道陈教授看没看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信不相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凭什么断定题目“体现了应试教育已经给定的框框”,而不是在突破这个框框?如果把餐桌当成备考课堂,最得“应试教育”青睐的应该是乐乐吧?而帅帅,可是“应试教育”的叛逆呢!
学生肯定不敢另搞一套,例如,赞赏那三只吃现成的猫,而谴责那只好事多动的猫。那只猫放着现成的鱼食不吃,却要花费时间去捕鼠,这是多此一举。如果坐下来赶紧吃鱼,吃好了,有力气,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如果从效率和目的角度来看,吃鱼只是手段,而目的并不是吃鱼,吃了鱼只是为了获得能量,猫们还有别的活要干,比如猫们是研究鱼的科学家,并不只是吃鱼的货色,赶紧吃鱼,不要浪费时间捕什么鼠,那三只猫就是无可厚非的。而那只捕鼠的猫,却不能放弃旧有观念,承担研究鱼的科学家的新角色,却在干着凭着本能的事,实在是迂腐可笑,不能与时俱进。这样的题目,未必不能被翻转,但恐怕这样的翻转是不能为阅卷老师所容。
--陈教授这里所言,本都是作文题目可能的含意,并非“翻转”而来。如果“学生肯定不敢另搞一套”,那并不是作文题目的过错,而是作文教学的责任。“恐怕这样的翻转是不能为阅卷老师所容”,如果陈教授确有此担心,本应该对这种公然违背《语文课程标准》和作文题目要求的“阅卷教师”痛加挞伐。可惜,陈教授却错将板子打在作文题目的屁股上,真是何其冤枉!
再看看2010年北京卷的作文题目。
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不限文体。
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在博客里说:
从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和要求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现实、反映现实的可以分为这样三类。一是以全国卷二作文题“今年世界读书日网上展开的关于浅阅读的讨论”所领衔的。这一类作文是直接的、客观的提供一年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以此为题展开记叙和议论。如果你对读书日及阅读没有了解恐怕很难写出高分作文。类似的作文还有北京卷的高考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如果考生对温家宝总理到几所大学考察所提出的“当代大学生应当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理念,特别是他发表的诗作《仰望星空》一无所知的话,恐怕也很难切中题意,深刻阐发。反过来想一想,在过去的一年中,考生如果对阅读日的广泛讨论以及温家宝总理首次发表诗作的事实都不闻不问,还怎么得了?
--王旭明先生一如既往,表现出与2009年一样的“作文常识观”,一种典型的“论画以形似”的儿童思维。全国二卷,明日再论,今天先谈谈北京卷。
我认为,一个考生如果对温家宝总理到大学考察所提出的“当代大学生应当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理念,对温家宝总理的诗作《仰望星空》,有深切理解和感悟,当然对写好作文有极大帮助。但是,作文题目只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并不是温总理讲话、理念和诗作,并不是要求考生就此写感言。能由作文题目联想到温总理的讲话,从中得到启发很好,非常好;但是,王旭明先生凭什么断定对上述理念和诗作“一无所知”的人,写这个题目就“恐怕也很难切中题意,深刻阐发”?
按照王旭明先生的逻辑,这道作文题目如果放在前几年考,考生一定会落花流水,全军覆没,难怪他会发出“还怎么得了?”的惊叹!
果真如此?
李白名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表现出一种“仰望星空”的惊悚和“脚踏实际”的退避。与温总理的理念、诗作大相径庭,李白就一定写不好这篇作文?
康德名言:“世界上惟有两种东西震撼着我的心灵: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仰望星空”,唤起对“道德法则”的尊崇,这也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思考。与温总理的理念、诗作也并不全等,康德就一定写不好这篇作文?
魏巍名作《夏日三题》开篇:“夏夜,繁星在天,我低头深思,我想起了种种的生和死……”魏巍“仰望星空”,引发“脚踏实地”的沉思。这里“生与死”的思索,与温总理的理念、诗作也有相当距离,魏巍就一定写不好这篇作文?
我的一位学生在十年前的一篇作文里写道:“天边有颗最亮的星星,那不是星星,那是宇宙注视着我们的眼睛。”“仰望星空”使“敬畏”充满这位同学的胸怀,在这样一双眼睛的注视下,这位同学会“飘飘欲仙”吗?他能不“脚踏实地”吗?
仰望星空,可以引发我们许多联想和想象。“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仰望星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脚踏实地”;“大胆的假设”是“仰望星空”,“小心的求证”是“脚踏实地”;“追求主义”是“仰望星空”,“解决问题”是“脚踏实地”;“战略上藐视敌人”,是“仰望星空”,“战术上重视敌人”,是“脚踏实地”;“制定五年计划”,是“仰望星空”,“干好每日工作”,是“脚踏实地”;“嫦娥奔月”是“仰望星空”,“神舟七号”是“脚踏实地”;“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是“仰望星空”,“歼10战机,高轨列车”,是“脚踏实地”;看“百家讲坛”是“仰望星空”,“反思现实”是“脚踏实地”;“晚清小说写万国博览会”是“仰望星空”,“2010年上海办世博会”是“脚踏实地”;凡尔纳“梦想从地球到月球”,是“仰望星空”,中国航天人“发射嫦娥探测器”,是“脚踏实地”;北京考生“填报北京大学”,是“仰望星空”,踏实认真的“备考和考试”,是“脚踏实地”……温总理提出他的理念,写下他的诗作是“仰望星空”,政府、学校和学生们合力付诸实现,就是“脚踏实地”。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无处不在的。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到苏轼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从“牛郎织女”的传说,到“西游记”的神话,再到“石头记”的梦境;从茨威格的“人类在群星闪耀时”,到勃朗特的“简爱”,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的“时间简史”……无不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结晶。整个人类始终在“俯仰古今”,就是一个污染严重、不见星空的城市,就是冰岛火山灰阴霾堆积的天空下,也同样有“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精神在闪烁。只要写熟悉的生活,一定可以写好这篇作文;如果对生活没有感悟,就是请来以温总理诗篇为校歌的学生,也写不好。
王旭明先生在博文中慷慨陈词:
而我,无论是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还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乃至作为一个关注人类进步社会前进的人,我坚定的以为,必须通过高考这样的“指挥棒”引导更多的青年学子关心现实、思考现实、改变现实,有一种充满热情的拥抱现实的人文精神情怀。这就是我的评判作文题目和要求的最重要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我深深感受到,伴随着我们社会纷纭变化的气象变迁,在我们社会巨大的转型期,存在一种很不好、也很可怕的倾向,就是远离现实、粉饰现实,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麻木不仁或束手无策,甚至逃避现实。这一点不仅稍有良知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而且放眼望去,我们许许多多的的舞台文艺作品,反映现实并给人以启迪的寥若晨星。有感于此,去年高考时,我写了一篇博文《高考作文能否离现实更近些》。
--作为一名教师,对文艺作品“远离现实、粉饰现实,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麻木不仁或束手无策,甚至逃避现实”我同样满怀愤懑;同样希望学生作文“充满热情的拥抱现实的人文精神情怀”。正因为此,我不同意王旭明先生对作文题目的评价标准。考场作文如何,不是由题目决定的,而是由作文教学和社会环境决定的。
在去年今日的博文中,我就这样提出与王旭明先生的商榷:
我不知道哪个命题更贴近现实,也很难说哪个作文题目更疏离现实?难道只有直接给出现实热点的题目就是贴近现实?给出诗歌、寓言、幻想或历史性的题目就是疏离现实?这不就是一种典型的“儿童”式思维吗?任何诗歌、寓言、幻想或历史性的题目都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三国演义》是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以演义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表达着汉民族的尊严。《西游记》是在明代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以取经降魔的神话深刻揭示社会矛盾的根源。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皇帝的新装》仍有它广泛的现实意义。历史剧《屈原》和《棠棣之花》曾推动着民族救亡的热潮。我们能说罗贯中、吴承恩、安徒生和郭沫若都疏离现实吗?“以古鉴今”“借古讽今”都是常见的写作手法吧?
王旭明先生推崇江西的作文命题:就兽首拍卖发表看法;辽宁的作文命题:明星代言你怎么看;江苏的作文题目:品味时尚;以及天津的作文题目:我说九零后。认为唯此才能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们,特别是未来一代关心、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固然,“兽首拍卖”、“明星代言”、“品味时尚”和“我说九零后”,在直接要求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新闻热点;但是我们,包括中学生在内,关注热点,正确深刻地认识现实,也离不开历史的渊源,离不开诗歌和寓言的滋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人,能够正确看待“兽首拍卖”;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未受过诗歌、寓言滋养的人,能够恰当评说“明星代言”;我们当然也不会幻想,一个只埋头“时尚”和“九零后”的中学生,能够有滋有味地“品味时尚”,能够清楚定位地完成“我说九零后”。现实和历史之间的文化链条是无法割断的。难道央视“百家讲坛”只是在“讲古”吗?那几位讲“论语”的,讲“三国”,讲“史记”的,哪一位不是在扣住现实展示魅力呢?
王旭明先生期望阅卷老师不要对反对蔡铭超行为的同学简单化的扣分,只要其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还必须补充:对赞同明星代言的同学也不要轻易扣分,只要其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同样的期待推而广之:不只是反对蔡铭超行为、赞同明星代言的同学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是赞同蔡铭超行为、反对明星代言的同学也同样应该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而要做到“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必须帮助同学把思维之根深深扎进生活的土壤--现实、历史、文化和文学都是这土壤不可缺失的成分。这才是在“通过高考促进人们思想的活跃和自由的表达,这是文明社会的开始,也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开始。”
只有直接在字面上标注“现实符号”的题目才是关注现实,这就是王旭明先生们的“儿童”思维。这种对作文题目“常识观”的认识一天不突破,《语文课程标准》就一天难以落实。“充满热情的拥抱现实的人文精神情怀”就难以在学生心中扎根。
去年场景,今年再现;希望商榷,期待辩论。
无知者无畏--给评题专家上的第二堂作文启蒙课
2010年全国二卷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 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来,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更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围绕“浅阅读”这一话题,四位网友展开讨论。
“甲”的两次发言,表现出对“浅阅读”的茫然与自我的担忧;
“乙”的两次发言,表现出对“浅阅读”的认知与自我的理解;
“丙”的两次发言,表现出对“浅阅读”的探究与自我的赞同;
“丁”的两次发言,表现出对“浅阅读”的反感与自我的失落。
就事论事,谈“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或者撇开四者,以“戊”“已”“庚”“辛”“壬”“癸”等的身份参与讨论--或议论,或记叙,或说明。
但是,作文题目“含意的范围”可绝不仅限于“浅阅读”。不然,它要求以“浅阅读”或“‘浅阅读’之我见”为话题写作文,并且明文规定“只允许谈‘浅阅读’”不就结了,又何必来一番甲乙丙丁的讨论,何必做“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的要求呢?
“浅阅读”只是一个窗口,一个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窗口。如果全国二卷的作文题目只允许谈“浅阅读”,不可越雷池一步,那么,全国一卷的作文题目是不是只允许谈“猫吃鱼捕鼠”啊?这种十分偏狭的“论画以形似”的“作文常识观”,不是很荒唐吗?
2010年全国二卷的作文题目,使我想起了2006年全国二卷的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 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推倒作文‘柏林墙’》这本书里,我对这道题目作了分析。
调查材料反映了“图书阅读”和“网上阅读”此消彼长的状况,其含意是什么?就“阅读”而言,纸张和网络,都无非是阅读内容的载体,或曰阅读依托的形式。就现实而言,图书阅读,是一种“传统”;网上阅读,是一种“时尚”。读书阅读,并非从来就是传统;当竹简阅读是传统时,图书阅读曾经是时尚。竹简阅读,也并非从来就是传统;当甲骨阅读是传统时,竹简阅读也曾经是时尚。高中教材里曾有一篇课文《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大致就反映着这一“阅读”载体的沿革过程。“江山 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的并不仅只是人才,也有“阅读”方式吧?
这种“传统”与“时尚”交融、碰撞的状况,充满在宏观、微观,主观、客观,历史、现实各个领域。购物,传统的方式是商店购物;专家预言,十年内,网上购物将占百分之八十份额。机票,曾经是打印机票为主;现在已全部被电子机票取代。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 ,逐渐被“多媒体”、“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取代。“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早被“这一回我要自己找婆家”的“自由恋爱 ”时尚所取代。曾经为人民打下江山的“小米加步枪 ”,早被“坦克加大炮”取代;弹指一挥间,“机械化”的米格飞机 又让位给“信息化”的歼10战机。
但是,“小米加步枪”却仍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释放着革命传统的巨大能量。天安门 对面耸起国家大剧院 ,大屋顶的宫殿庙宇正淹没在摩天大楼的海洋之中,但保护传统建筑的呼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的传媒也经历着这种演变过程,从报纸到广播,从广播到电视,当网络蓬勃兴起后,党中央当即承认网络为第一主流媒体的地位,总书记也亲自到网上和网民聊天,大家亲切的呼唤“涛哥,你好!”……长江后浪推前浪,站在“现实”的坐标点上(或曰:现实的高考考场)审视,我们的衣食住行、学校住宅、城市国家 、体制观念,无不体现着“传统”与“时尚”的交融、碰撞的奇妙景观。难道一份“阅读率消长”的调查材料,其“含意”,只在“阅读”,还只允许“忧思”?我记得,讲《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这篇课文时,没有哪位教师忧思,也没有哪本教参忧思;我们充满期待地盼望“口袋图书馆”(即现在习以为常的优盘、移动硬盘)时代到来。当时代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期盼,我们反而一定要忧心忡忡了?以这种陈旧、武断的方式掌控高考作文阅卷,就没有公正;以这种封闭、狭隘的眼光主导中学作文教学,将葬送孩子!
有人说:一则寓言可以联想,因为那是文学性材料;一则调查不宜联想,因为那是科学性材料。科学性材料就不允许联想--这是哪家的理论?
无独有偶,2006年江西卷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目: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提请注意,“雨燕减肥”不是“乌鸦学鹰”,这是一则科学材料。“减肥”的习性只属于“雨燕”,其他动物大多没有这种习性。如果科学性材料就不允许联想,那江西考生就只能去写“雨燕”;可实际上,几十万江西学子大约没有一个痴呆到这等地步!
上面的分析,完全适用于2010年全国二卷的作文题目:“浅阅读”是与传统的“深阅读”相碰撞相交融的一种时尚阅读方式。
2010年全国二卷的作文题目,又使我想起了2000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题目提醒考生注意:“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那么,网友们对“浅阅读”的不同看法,当然也“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也“符合要求”。
反过来看,十年前这个作文题目,历年一直在考,十年后也理所当然地再现在2010年全国二卷中,只要变化一下形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网络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
甲: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
乙: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
丙: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
丁: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
学者: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如是,2000年全国卷作文题目的提示语,当然也适用于2010年全国二卷作文题目: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十年前还不是“新课标”高考试题,总不能“新课标”推行了多年,作文题目反而萎缩了吧?
从这个层面看,2010年全国一卷的作文题目与全国二卷的作文题目,实质是同一道题目,只要变化一下形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猫食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猫食的讨论。
帅帅:有老鼠,捕食老鼠是我猫本分。
聪聪:都什么时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
笨笨:怎么回事?你在说哪个?
乐乐:各猫只管吃个饱,休管他猫吃个甚。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课讲到这里,我们再看看王旭明先生的见解吧:
从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和要求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现实、反映现实的可以分为这样三类。一是以全国卷二作文题“今年世界读书日网上展开的关于浅阅读的讨论”所领衔的。这一类作文是直接的、客观的提供一年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以此为题展开记叙和议论。如果你对读书日及阅读没有了解恐怕很难写出高分作文。反过来想一想,在过去的一年中,考生如果对阅读日的广泛讨论的事实都不闻不问,还怎么得了?
用不着我再废话了,留给王旭明等同学自己去思考吧。
无知者无畏--给评题专家上的第三堂作文启蒙课
各位评题专家,各位同学,大家好!
继续上课。
海岩老师就算了,小说写得很好看,受蛊惑说了几句不着边际的话,不专门谈了。旁听一下,您一定能明白的。
今天专门谈谈赵丽华先生的评论。
昨天就有几家报纸约我今天中午写篇高考作文,我回绝。给多少钱都不写。让我这么大年纪了还写命题作文,有些难为我。有很多年,我的噩梦就是考试,总是梦到有些题不会做,有些考卷看不清楚,或者丢了一页,最后急醒。总之可怕的考试制度在我脑沟回里绝对烙下了深深印记与恐惧。
--看来,赵丽华先生对考试还是超级重视的。
下面我简单说说各省作文,各个媒体请以此稿为准
--好,我们就以此为准,打分。
全国卷作文Ⅱ:以“路径”为题写文章。再次注明除诗歌外,文休不限。明明叫《路径》,可是文体上又继续设限,“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个字再次堵死年轻一代与现代诗歌之间的唯一的窗口和路径。诗歌曾经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宗教,橡子说没有被诗歌浸润的一代是荒凉的,看来这一代人将继续荒凉下去。
--首先,全国二卷的作文题目不是“路径”,赵丽华先生接了一个“乌龙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也不准确;试题明明是“自选文体”,赵先生为诗歌请命的慷慨陈词也就落了空。其次,就算题目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也并没有“堵死年轻一代与现代诗歌之间的唯一的窗口和路径”。考生如果真是诗情难耐,完全可以“文中带诗”,就算800字作文里包含有700字的诗歌也未为不可。这使我想起1980年自己参加夜大学入学考试作文中的两首诗。作文题目是《回顾与展望》,我的作文得了满分。后来判作文的老师告诉我,他很欣赏文中的这两首诗,尤其是后一首。作文题目限止诗歌,怎么就不能写诗歌呢?
开篇诗
旧梦飞千影,新烛换一支。翩然回顾处,展望重求实。
收篇诗
歧路无愁自有情,断碑湖外月和星。壮别莫笑沙洲冷,素笺敢挟渤海风。
只可惜,我不会梨花体;赵丽华先生对高考作文题母的评说,真应该用梨花体展示,让我们见识一下。某些试题限止诗歌,应该是对考生的一种爱护。万一哪位考生真的把诗歌当作“骨子里的宗教”,可又没见过赵丽华先生的垂范,梨花不成反类鬼,岂不冤哉!
湖南卷:请以“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看到这个“早”字,想到爱玲姐姐说的:“出名要趁早”。想到我们的民间谚语:“无利不起早”。想到夫妻吵架:“早离早散早好”。想到“早恋早婚早育”。(网友们说到鲁迅刻在桌上的“早”字有破坏公物之嫌)……为什么我想到的“早”都是偏负面的?
--这应该找找心理医生,看看是不是与频频的噩梦急醒有关。为什么我们大家想到的“早”很多都是正面的呢?我们会想到同事见面亲切的“早安”,会想到单位食堂热气腾腾的“早餐”,会想到广州陶陶居、莲香楼可口的“早茶”,会想到朝气蓬勃的“早操”,会想到“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早春”,会想到绿意盈盈的“早稻”。我们还会想到“早发白帝城”那“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想到“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慷慨,想到“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的蓬勃朝气。就是“爱玲姐姐”(有点像湘云妹妹嗲声唤“二哥哥”的口吻呢)“民间谚语”和“夫妻吵架”的话,也不全是负面意义吧?看看心理医生,好吗?
江苏卷: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再次看到“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这几个字,真是悲哀。看来“以诗取仕”(按:士)的时代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比较而言,江苏的作文绿色写起来相对乏味一些。
--再次看到“真是悲哀”,我们不“哀”反“笑”了,“我真傻,真的”。“绿色写起来相对乏味一些”,那么,哪种颜色才会更有趣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似雪”呀,写“白色生活”多么有趣?不知道赵丽华先生是不是看到“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的提示语,就把自己一下子框定在“低碳”的圈子里了,所以认定“乏味”?“低碳生活”当然可以是“绿色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全部内容。“绿色食品”是一种安心,“绿色空间”是一种纯净,“绿色作文”是一种真挚,“绿色诗歌”是一种意趣,“绿色画卷”是一种安逸,“绿色歌声”是一种天籁,“绿色观念”是一种清纯,“绿色团队”是一种融洽,“绿色宣言”是一种召唤,“绿色国家”是一种和谐,“绿色世界”是一种理想。一杯“绿茶”足以清心,一盏“绿灯”一路畅通,一片“绿地”空气清新,一张“绿卡”令人倾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去拜访,“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来邀请,“绿杨阴外晓寒轻”宋祁举杯劝饮,“绿满窗前草不除”翁森正在读书,“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期盼回归,“春来江水绿如蓝”欧阳修思忆江南。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年轻的朱自清;记春园的“红苞绿叶”抚慰着中年的林语堂;就是“爱玲姐姐”也曾身着“葱绿桃红”,品着“绿茶”,望着浅水湾“蓝绿的海水”,编织“倾城之恋”的故事……身披“绿袍”的关将军自杀了,但是“绿衣”的国安和凯尔特人各自鏖战犹酣……凡此种种,无不具有美学价值,无不是作文创造的天地。
“绿色写起来相对乏味一些”,赵丽华先生语出惊人,堪称首创!
花花草草各本色,岂只梨花独风流?--宽容一点儿,好吗?
下课时间到了,“绿色生活”不拖堂。明天接着谈。
无知者无畏--给评题专家上的第四堂作文启蒙课
各位评题专家,各位同学,大家好!
继续看赵丽华 先生的评说。
安徽卷: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我通俗的理解就是你爱干嘛干嘛,你能干嘛就干嘛,你该干嘛干嘛。
--赵丽华先生的理解只是许多理解中的一种。“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可以理解为分合交融的时代、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流派、政党、社团、思想、学说等等。“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从“菱”“稻”“荷”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天分、习性、爱好、才能、品格、性格、志愿、追求等,从“种”的角度可以理解为选择、培养、教育、任用等。相互交叉,角度更其丰富。再谈到引发的“思考或联想”那就没有了边际。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广阔的写作空间”,这也是一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广东卷《与你为邻》。我觉得可以写写我们的邻居菅直人 ,出身工薪家庭,没有鸠山 、麻生 、福田 、安倍的世家背景。入住首相府之前没钱买房一直租房住。说说菅直人和户野本优子在酒店过夜的事,老师看卷累了,也需要放松一下。菅直人老婆对菅直人说“相信你们共同拥有了一夜,但没有男女关系”。相信这句话不仅是日本 社会的流行语,也会是中国社会流行语。
--赵丽华先生第一意识就切入到日本社会和中国社会的“流行语”:男女关系。还波及夫妻、家庭、家族、住房、伦理和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诸多问题。这篇作文如果赵丽华先生可以写好,那么这一“流行语”应该为她所熟悉:一有“细节”,二有“感悟”,如果有切身体会就可能写得更好些。“孟母择邻”也得有人继承嘛!考生若想写好这篇作文,可以赵丽华先生为榜样,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需要注意的是要写出“与你为邻”中的主动选择。“与你为邻”不同于“你我为邻”,题目也对“选择”做出了明确提示。
浙江卷角色转换之间谈“文化反哺”现象,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这个可以以叙述为主,讲讲自己对家长的引导,比如看超女和快乐男声,看非诚勿扰,没有这代人引导,家长几乎不可能看此类节目并产生兴趣。至于这个“反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各站在自己的立场阐述就好。比如非诚勿扰,你可以引用孟非那句话:“我们希望非诚勿扰是一个不仅仅能够让大家与喜欢的人邂逅的地方,更是一个展示价值观的舞台。吸引我的就是这里会有很多真实的答案,而非标准答案。”你可以引用赵丽华那句话:“看非诚勿扰,观百态人生”。当然你也可以引用谭飞的话:“非诚勿扰就是在比贱。没有最贱,只有更贱”(大概这样)。你站在哪个角度写都可以。
--赵丽华先生所谈的确是“文化反哺”现象的一种现象、一个角度、一个侧面。这道题目揭示出生活中“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与碰撞。文化上的哺育、反哺、代沟、沟通和角色转换正如生活长河的一朵浪花。这其实应该是每天发生在考生身上和身边的。
辽宁卷:《幸福是___》: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真实地填充着我们的生活。材料1. 2009年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做的关于“幸福和屋子的关系”的在线调查显示,八成中国被调查者以为“幸福和屋子有关系”,不过对此结果,日本网友的意见大相径庭,约九成以上日本网友以为幸福和屋子没有关系。材料2.一位哲学家不小心掉进了水里,被救上岸后,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呼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活着就是幸福,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为了“所谓的幸福”葬送了自己。材料3.有人认为:人生的幸福最浅层的是欲望、物质带来的,欲望和物质的人生是永不能满足的。材料4.有人认为:每个人在追求幸福 ,但你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坑害了别人,甚至坑害了国家。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以“幸福是        ”为题(空线处填上你选的词语或短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作文可以比较中日住房观念的不同。连日本新首相菅直人都没有自己房子,他出身工薪家庭,没有鸠山、麻生、福田、安倍的世家背景。入住首相府之前一直租房住。所以九成以上日本网友以为幸福和屋子没有关系。而中国人历来讲究居者有其屋,有了房子才算有了家。所以杜甫 才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当然,材料2也好写,有的时候活着就是幸福,健康就是幸福,家人团聚就是幸福,有爱情就是幸福,等等,随便去写。从最简单的幸福写起,随便去罗列、叙述、总结。材料3材料4,出题老师把意思都写出来了,还让孩子们写什么?
--热心的网友告诉我,2010年辽宁卷不是这个作文题目。这里又“乌龙”了。可是赵先生 对这题目的点评也值得说说。
材料1中“中日住房观念”只是一个认识生活的窗口,可以由此涉及到在许多领域对于“幸福”的不同观念。不错,杜甫说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是中国也有人说过“到处青山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也有人说过“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
材料2“随便去罗列、叙述、总结”当然可以,但是这一随便,也就难以写好作文了。考生围绕这个材料完全可以就“活着就是幸福”深入思辨,“生不如死”的感受,“舍生取义”的追求也应得到相应的尊重。“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为了‘所谓的幸福’葬送了自己?”并不是一个哲学家简单的困惑,这是一个人类永恒思考的哲学问题。
材料3和材料4,也只是“有人认为”,怎么会是“出题老师把意思都写出来了”?“欲望”和“物质”就一定是“浅层次”的幸福?如果认为“欲望”和“物质”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就不可以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可以简单否定吗?“活着就是幸福”一定是最“浅层次”的幸福观吗?“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坑害了别人,甚至坑害了国家”也需要辩证思考。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商场如战场”,对手之间的角逐,就是“幸福”与“损害”的角逐,甚至是你死我活 的较量。每一位共和国的公民的确不应该“坑害了国家”;但是,不也有人打着“国家”的旗号,在坑害公民的权益吗?在某种历史条件下,“国家”也经常是被人别有用心利用的。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一位考生必须这样去思考;在立意积极、感情健康的基础上,他应该,也有权力表达真情实感。我持异议的是,赵丽华先生不应如此不负责任地做出简单化的断语。是何种意识使然?赵先生有必要做做反思。
赵丽华 先生单一的思维,使我想起了2001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话题“诚信”。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丽”、“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 ,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在《推倒写作“柏林墙”》一书里,我写了如下文字。
题目刚一面世,评题人纷纷攘臂。有人盛赞:题目有时代感,有社会意义,无论社会还是青少年都应该讲“诚信”。有人贬斥:这是考作文还是考政治?这不是迫使学生说瞎话,一定唱“诚信”的赞歌吗?盛赞也好,贬斥也罢,其实都是陷在思维定式的蜗居里。而这种立意角度的思维定式也早已经各种渠道渗入考场,束缚着考生的思维。
作文题目给的提示性材料说得很明白。“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跋涉”,艰难行进,他很不容易。“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渡口”,意味着一个人生阶段。“他已经拥有了……七个背囊”--对于这位年轻人而言,七个背囊个个珍贵,他不想抛掉,他本舍不得抛掉。“风起浪涌”的水面为什么逼迫一个年轻人抛掉珍贵的背囊?而且还以生命相威胁,不抛就不得“安渡难关”,就得葬身水底!我们为什么不能审视一下逼迫年轻人抛掉“诚信”背囊的水面呢?--水面,就是社会的缩影吧?生活中,设若某个年轻人第一次撒谎,他都会脸红,都会不安,甚至会长久受到良心和良知的谴责吧?有谁愿意抛掉“诚信”呢?总是因为有过不去的坎儿吧?
考场上,很少有考生立足于社会实际思考这个问题。众口一辞,刻薄地指责年轻人:你怎么这么坏?这么傻?看你抛掉“诚信”怎么过?怎么活?很少有人设身处地去想:他不抛掉“诚信”又怎么办?或者,有哪个背囊可以抛掉?抛掉“健康”?变成残疾人,坐到轮椅上,或者癌症后期我们才满意?抛掉“美丽”?让歹徒用硫酸毁了容?没有哪位女孩子希望自己沦为这种下场,她可就要求年轻人这样。抛掉“机敏”?成为傻子、弱智、横路敬二,流着哈喇子,我们才高兴?七个背囊抛掉哪个都不容易!
年轻人也和我们一样“哪一个都舍不得丢”。他很可能想过:我宁死也要守住“诚信”。经过艄公再次催促,又“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年轻人也很可能在艄公再次催促时,突然想到:这条船上可不是我一个人,还有艄公一条命呢,就算我今天为别人撒一次谎,行不行?这问题相当复杂。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文化大革命中就多次说了违心的话,做了违心的事,多次抛掉“诚信”。但是人民原谅他,人民理解他。人民知道,我们敬爱的总理,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大船能够安渡难关,为了船上的中国人民才抛掉“诚信”的。据传,文革甫始,周总理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死,并不难;而违心地忍辱负重活下去,才是更难的。这也是人民热爱总理,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灵柩的重要原因。在周总理这里是美德,在年轻人这里不可原谅,世上没有这种双重道德标准!
那一年在北京阅卷现场,也出现过一位勇敢的同学。我们看一下他写的作文。
例文:不诚不信不为过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诚信”奉为君子美德,我们都讲究待人诚实守信,也喜欢老老实实的人。可是在很多情况下,不诚不信也不为过。
《孙子兵法》中写道:“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在硝烟弥散的战场上,要想打败对手,就得抛开“诚信”,巧妙运用诡诈,以诈取胜。
我国春秋时代有这样一个典型战例。燕国 派大将乐毅 攻打齐国,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只有即墨还未攻下。即墨将军田单 誓死保卫家乡,而乐毅是最大的威胁。于是他挑拨乐毅与燕王间的矛盾,巧用反间计,散布乐毅要造反的谣言,使昏庸的燕王撤掉了乐毅。田单又假意降燕,暗地准备,乘夜大摆“火牛阵”,使围城燕军猝不及防,全军溃败。在危亡之际,田单正是使用诡计诈谋迷惑侵略者,才打败了敌人,保全了国家,假如他在这生死存亡之秋仍紧抱“诚信”美德的背囊不扔,迂腐地和敌人讲诚实信义,恐怕齐国的社稷之舟就此倾覆!铁样的历史表明:田单成为齐国的民族英雄,正是抛弃诚信的结果;如果他紧抱“诚信”的背囊不放,岂不是成了齐国的千古罪人,十足的伪善君子?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纵横一代的苏秦 张仪 ,名垂千秋的唐宗宋祖 ,哪一个不是权谋专家、使诈大师?而对他们所创下的丰功伟业来说,这点不诚不信的手段又算得了什么?这些诡诈甚至正是他们赖以成功的关键,也是令后人手捧青史,唏嘘赞叹的闪光点。一部《资治通鉴》,一半写的不就是这番道理吗?
时至当代,古人的诈谋更是在更广阔的领域大行其道。都说商场如战场,真是一点不假。航行在瞬息万变的商海里,“诈而不欺”之道也是可取的啊!有谁说得清,在法纪允许的尺度下运筹帷幄,赢得先机,驾企业之舟在风云变幻的商海上披波斩浪,是不是使法纪与诡诈牵手结盟?英特尔公司的前总裁葛洛夫 曾说:“在我的哲学词典里,手段和目的是可以互换的词汇。”如果在商场上娴熟运用诸如“避实就虚”、“暗渡陈仓”、“扮猪吃虎”等兵家诡计,避实就虚,就能达到“制人而不受制于人”的奇效。在最讲求公平、公正的体育界、新闻界、学术界,哪位大师不在理论和实践上用“兵者,诡道也 ” 的大手将诚信的背囊抛落深渊!
“诈而不欺”自有它的道理。我们在某些场合要讲诚信,在某些时候就不能讲诚信;对某些人要谨守诚信的原则,对某些人则必须毫不犹豫地把诚信抛掉。
让我们再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展开遐想:如果我们五千年来没有诚信,那么历史将如冷酷的沙漠;但如果我们五千年来只有诚信,完全没有对诚信的挑战和背叛,我们还有今天的智慧吗?我们还会有如长江大河般壮阔曲折的历史吗?我们还能有那些动人心魄的文学遗产吗?我们不仍然形同生活在文化的荒漠之中吗?
我们高声呼唤诚信;我们也同样坚信,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在特定的境况下,“不诚不信”不为过!从辩证历史的角度看,“不诚不信”也似乎并不为过!
阅卷现场,不止一位阅卷老师说:我们是没有权力给这位同学70分,有权力的话真应该给70分。没错,这篇作文立意积极、感情健康,尤其是它直面生活的真实,表现出一种真正的深刻;而不是那种在立意思维定式束缚下的所谓深刻。
的确,与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一样,“诚信”,也应该被辩证的认识。“恪守诚信”抑或“抛掉诚信”都是要有条件的,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某种情况下(如提示材料中的“风平浪静”),要恪守诚信;在某种情况下(如提示材料中的“风起浪涌”),就不能讲诚信。对某些人要讲诚信,面对善良的人要恪守诚信;面对某些人(例如日本鬼子、“四人帮 ”)就不能讲诚信。在战场上,诡诈是一门军事艺术;在商海中,商业机密受国家法律的保护。这一点,是提示材料的明示;就是没有提示材料,我们仍然应该这样认识“诚信”这个话题。
十年前我们想得比较清楚的问题,十年后在赵丽华先生身上再现。
好了,赵先生还一个一个地点评了好多了作文题目,但是我懒于看下去了,世界杯足球赛开始。看看赵丽华先生博文的结尾吧。
记者最后问:哪个省作文题最好,哪个最差,哪个最有趣,哪个最无趣?
赵丽华:不在于怎么出题,关键在于怎么去写。各省题目都还不错,比较而言,北京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湖北的幻想与现实、江苏的作文绿色写起来相对乏味一些。
无知者无畏--给评题专家上的第五堂作文启蒙课
各位评题专家,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专门看看对于丹 教授 的访谈。
主持人:如果说,高考是中国社会一道特殊的风景线,那么语文作文无疑是其中最受关注的景点。高考作文,已经远远超出了考试的本意,而成为一个文化现象。我们有请著名学者、北师大教授于丹谈谈她的感受。
--这位主持人的话,代表着媒体普遍的认识水平。如果说高考作文确实“成为一个文化现象”,那也是由媒体合力打造的虚假的“文化现象”;或者说,是一种贪热闹、编故事、炫眼目、供娱乐的肤浅的“文化现象”。
2007年我写过一本书《历年作文同一题》(人民文学出版社),分析了1990年至2006年全国高考全部总共69个作文题目,它们实质都是同样的一道题目:生活。具体一些,是生活中的运动,生活和生命中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与交融。任何作文题目不可能脱离生活和生命,而运动是永恒的,生活中的运动,就是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与交融。历史形成传统,在现实中萌生时尚,引领未来。“大江东去”,生活永不停歇,任何作文题目都是生活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都带有生活发展变化的基因。
2009年6月8日晚9时30分,我应邀参加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观潮”的直播节目,点评当年高考作文题目。主持人向菲女士的开场白也是“每年高考之后,评说作文题目,成为了一种文化景观”。我心中老大不以为然,在访谈中,我以2009年高考作文题目为例,阐述了自己的上述观点。节目播完,我问责任编辑马烨 有何感受,马烨回答:“我觉得我们这期节目多余做……”我不由赞叹:“你真聪明!”
去年教师节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35中学听课后,对基础教育的现状表现出深沉的忧虑。这应该是一种历史性、全民性的忧虑。仅就语文学科而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的推进,阻力重重。如此一件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大事,想要得到媒体的助力,何其艰难!在众多陆离的“娱乐八卦”、虚构的“零分作文”和不负责任的“专家评题”重重围裹中,严肃的思考举步维艰。时不时地,我心里总要荡出叹息贾谊 的名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主持人:不知道您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现在是不是有所了解了?
于丹:很关注今年的考题,其实每年的考题都能看出总体的趋势来。现在我看到的题目不全,但是从已经看到的题目来看我觉得今年有几个特点是很突出的,第一就是特别强调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一种社会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如果孤立的为技巧而技巧,或者说仅仅在作文的思路里面它不会拿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这次代表转型时期的很多观念的东西,比如说全国的统考题里面说猫有了鱼吃难道还去抓老鼠吗?这个现象我想真正得高分绝不是简单的道德评判,绝不是我们简单的说现在猫养懒了,这个社会现象是不合理的,其实任何一种现象的生成一定都有它深刻的理由。现在比如说都市里的猫,它的生活很多是作为宠物来养的,它本身已经不是以捉老鼠作为本质了,包括狗,现在主要也不是看门也是作为宠物来养了,所以任何一个生物属性的转换跟它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都是相关联的,有些现象你可能觉得它是可悲的,但是动物本身是不能负全责的,因为它的生命属性使然,所以怎么样来看待社会型时期的一些特定现象。包括“我们看早”这个题目(按:查无此题,湖南卷是“请以‘早’为题”,估计于丹教授说的是“包括我们看‘早’这个题目,录入员录时有误),现在大家什么事情都要赶早,究竟什么叫早?什么叫晚,与晚的判定标准又在哪里?这些题目我觉得都充分的反应(按:映)了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
--“社会转型时期”作为一种政治术语,大致框定社会某种显性形态的变化,我们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用来说作文题目,就是十足的外行。生活是永恒发展变化的,“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种变化,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疾风暴雨式的,有些是细雨闲花式的,有时急促,有时舒缓,有时平直,有时曲折。任何作文题目都反映着“生活”这一特征。认为“特别强调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一种社会现象”是2010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突出特点,完全站不住脚。无论对“生物属性的转换跟它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都是相关联”的剖析,还是“究竟什么叫早?什么叫晚,与晚的判定标准又在哪里?”的思考,都不是某一“时期”的特点,当然也不是于丹教授所认定的现阶段“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它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在的共性。真应该请于丹教授从历年高考作文题目中随意拈出一个,指陈一下某某题目不具备这一所谓“特点”。就算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一道作文题目“煮饭法”,也体现着生活中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与交融:北京饭店的“煮饭法”与周口店猿人洞的“煮饭法”肯定大相径庭,蜂窝煤炉和天然气灶的“煮饭法”应有差异,行军锅和高压锅的“煮饭法”也不尽相同,1960年报纸上广为宣传的“双蒸法”,已经半个世纪没有见过了……如果于丹教授指不出任何一道题目,那么她所谓的这第一特点就纯属无稽之谈或曰妄言欺人。教授博学,如果对世人说“人的特点是有胳膊和腿”,对;如果说“今年人的特点是有胳膊和腿”,你猜世人会怎么样?哂之!
第二个特点我觉得就是紧扣当下的一些国际概念,包括这一次大家看到世博主题也是环保,事实上从2009年年底中国哥本哈根大会参加回来以后,我们对于环保的态度是今年的一个主旋律,所以我们看到像绿色生活,还有像关于捕鱼,鱼要从中国孟子 的古训一直到丹麦的,我们怎么样来看捕鱼的事情,其实都是紧扣着时下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它是给考生一个社会责任的思考,它让考生走出书斋去想今天一个世界的承诺。因为中国的环保在世界上一直受诟病,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是很当下的。
--于丹教授所云“紧扣当下的一些国际概念”这第二个特点,解释得实在矛盾。“绿色生活”这个题目,我们前天专门谈过。这是一个“很当下的”题目?从陶渊明 的“归去来兮辞”,甚至更早更早,直到电视台的“绿色空间”节目,再到哥本哈根,“绿色生活”是中华文化、世界文化永恒的思考与话题。谈到“关于捕鱼”的作文材料,于丹教授上句还说“鱼要从中国孟子的古训一直到丹麦”,下句忽然变成“都是紧扣着时下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了,抓不到头脑。其实,就算“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也是永恒的,并不仅仅是“当下”的。于丹教授认为高考作文题目的这个特点“是给考生一个社会责任的思考,它让考生走出书斋去想今天一个世界的承诺”,我不知道有哪一个作文题目,不是“社会责任的思考”?不对考生的人生有重大意义?就算是“煮饭法”。还是那句话,请于丹教授从历年高考作文题目中随意拈出一个,指陈一下某某题目不具备这一所谓“特点”。如果于丹教授指不出任何一道题目,那么她所谓的这第二特点就也纯属无稽之谈或曰妄言欺人。世人还会哂之!
不错,“紧扣当下”,是某些名流的聪明心态,不然他也就成不了名流。但是我相信,在北京的某条胡同,上海的某个里弄,或者某个县城、某个乡村,一定有相当数量的有志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啃着冷馍馍,就像当年台风漩涡中的陈景润 、袁隆平 。我们能说它们不具备“社会责任的思考”吗?如此说法,要把学生引向何方?
第三个特点就是这次考题中有很多是注重思维方式的考察(按:查),这个作文最后会是开放性的,并不导致结论和答案,比如说从点到线到平面到立体,四川的考题,典型的是给你一个思维方式,任何一件事情站在点上看,站在线上看,面上还是立体结构,结论一定是不同的,今天这个社会提供了诸多的可能,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学生,他能够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跟价值观去看待这个世界,可能观点和方法比结论更重要。包括我们看见全国的统考题“路径”,“路径”这个题目也很开放,但是这个题目里面它考察(按:查)你的思维方式,什么叫做路径?
路究竟是人走出来的还是现成的,不同事情的路径是什么?中国人对于方法还有一个说法叫法无定法,我们以什么样的路径去达到目标,这就是在考察(按:查)思维方式。
就我现在看到的题目我觉得这三个特点非常突出,第一紧扣着转型时期的中国特点,第二当下国际的一些环保理念,概念生活,第三考察(按:查)考生的思维 方式,所以我觉得今年高考的作文题是一种开放的,给考生充分弹性空间的,不导致价值言论的,这样题目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引导,刚才你说到高考语文是第一门课,我觉得第一门课可以先给考生做一个思维体操,先把你的思维打开,然后你去面对后面的题目,如果我们能这样看待高考作文的话,我觉得大家可以放下紧张情绪了,毕竟是在考察(按:查)每一个人所提供的一种观点和价值。它是多元的,它不是单一的。
--读于丹 教授 概念混淆、语无伦次地阐述第三特点,我不由笑了,笑后又有几分怜悯。我想起杰出的语文教育思想者顾德希 老师,顾老师一次和我聊起他听名家谈作文理论的感受:“你说的那些话,自己懂不懂啊?”是啊,访谈时间过长,又谈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于教授有点累了。
不错,2010年四川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体现着一种思维方式 ,可是又有哪一年哪一个作文题目不要求考生深入地、全面地思考生活,不要求考生“由小及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有正及反”的展开思维呢?中学语文学科只有三个核心词:生活、思维、语言。中学语文教育的使命就是要求学生感悟生活、锤炼思维、关注语言:对思维的要求无处不在。只看到“点、线、面”才想到思维问题吗?于丹教授需要审视一下自己的思维能力了吧?“这个作文最后会是开放性的,并不导致结论和答案”,请问哪一个作文题目不是“开放性的”?又有哪个作文题目有“结论和答案”?“可能观点和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请问“观点”怎么和“方法”一伙儿了?“观点”和“结论”当应该是一伙儿的吧?
“路径”,是从去年就风传的“乌龙题目”,今年又把于教授骗了。骗得真够惨的,于教授是以此为例,阐述“特点”呢;题目错了,“特点”岂不是塌了?连“乌龙题目”都有此“特点”,这算什么噗噗“特点”?不过,我们还是看看于教授的阐释吧:“路究竟是人走出来的还是现成的,不同事情的路径是什么?中国人对于方法还有一个说法叫法无定法,我们以什么样的路径去达到目标,这就是在考查思维方式。”如此说来,任何作文题目无不如此。随便说一个吧,例如1988年高考作文题目“习惯”:“习惯究竟是个人养成的还是先天带来的,不同人不同事情的习惯是什么?中国人对于方法还有一个说法叫法无定法,我们以什么样的习惯去达到目标,这就是在考查思维方式。”二十多年前的题目一直考到现在,居然又成了于教授新的“特点”!
于丹教授这样总结“三个特点”:“第一紧扣着转型时期的中国特点,第二当下国际的一些环保理念,概念生活,第三考查考生的思维方式”,接下来却归纳为“今年高考的作文题是一种开放的,给考生充分弹性空间的,不导致价值言论的。”前面一个于丹明明 强调“当下价值”,后面另个于丹偏说“不导致价值言论”,我们该信哪个?
说到底,于丹教授所说的三个“特点”,都是根据表层“时尚”的需要杜撰得来的,也许,这并不是有意为之,却也更可透视潜意识为何。相信,如果把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放到另一个时间,另一种背景下,于教授一定会归纳出另外三个“特点”的:潜意识使然。
至于最后“第一门课可以先给考生做一个思维体操,先把你的思维打开,然后你去面对后面的题目”云云,简直令我们啼笑皆非。拜托,于丹教授自己先做做“思维体操”,好不好好?
主持人:感谢于丹老师。应该说这种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其实是蕴藏着丰厚的人生哲理,而更多的我相信也是在评价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希望以开放的多元的态度让孩子们都能够以更加国际化,更加开阔的视野去面对世界面向未来的生活。
主持人:就像于丹老师说的,很社会、很当下、很思维这是今年高考作文题呈现出来的特点,其实也可以用北京高考的作文题目来总结一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对于未来高三的备考学生他们的指引,那就是希望你们在平常的学习当中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一要仰望星空 ,二要脚踏实地。
--主持人不容易,听了这样一大堆云山雾罩 的话,总结也难免云里雾里。不多说了。只是最后一句必须纠正一下:“学习课本知识”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可不是相对的,“学习课本知识”就是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也最需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于丹:希望孩子们往下考好。
--无知者无畏,也希望于丹教授往上走好。
[附]《推倒作文“柏林墙”》里的一段话:
这份京报(按:2007年6月7日)还在一个特设栏目中,登出了某位因《论语 》而声名鹊起的名家“点评本市作文”。
名家说:“每年作文题都以记叙文 或者议论文为主,而今年,不限制体裁,打破了以往的条条框框”,这可真是恍如隔世的“桃花源”中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名家又说:“学生可以用古文写,也可以用古诗词写”,“用古文写”还明白,“用古诗词写”就不大明白,什么意思呀?作文题目明明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其他作文题目就不能用“古文”写吗?
名家还说:“看似人人都知道的东西,考核起来更加能测试出考生的独到见解,从而测试出考生的知识水平”,这里第一层因果逻辑是怎么建立的?测试出“独到见解”,从而就能测试“知识水平”?我实在浅陋,读不懂。
名家最后说:“这个题目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完全是对考生的能力考查,也不存在什么范文”,岂止这道作文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所有的作文题目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请尊驾拟出一个有“标准答案”的作文题目,给我们开开眼界?至于名家所说的“范文”,我也实在不知所指云何。前面还说“测试出考生的知识水平”,这里又变成了“完全是对考生的能力考查”,怎么云山雾罩呀?
估计这篇稿子是电话采访的笔录,舛误的责任不全在于署名者。但是据说名家是传媒出身,对于传媒的水准料能洞若观火。班门弄斧,奉送两句《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更多资源来自洪培欣语文网(http://hongpx.upweb.net)
原文网址:
http://www2.upweb.net/peradmin/htmlfile/hongpx/201007062114204028882.htm

[我来说几句]
评论人姓名:
验证码:
(*)
个人网站:
评论内容:
(127字符以内)
尚能输入:
个字符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和维护《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也请不要发表威胁本站生存和声誉(如政治敏感、非法传销)的言论,如发表不良言论,文责自负,谢谢合作。
一、一旦违犯法律法规,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本站工作人员有义务配合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如IP地址等)。
二、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严禁发表有人身攻击倾向、有造谣生事嫌疑的言论,严禁发表虚假广告、色情、网络传销性质的内容,管理人员有权删除违反规定的内容或取消违规网友的发文权限甚至删除其ID。

洪培欣语文网-努力打造福建省最好的语文网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