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村有地铁吗:45%的党政干部是弱势群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22:45

 

“弱势群体”成了争相认领的称号。《人民论坛》最近的一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45.1%的党政干部,57.8%的公司白领,55.4%的知识分子,自认属弱势群体,而在网络调查中,自认弱势群体者高达七成。

不知道问卷调查的样本选择、样本量、问卷设计等情况,一般的网络调查也基本上很随意,所以,这些数据未必可以作为精确结论引用。但即便如此,数据并未违背生活的观感。在这个社会里,“弱势”确实是一种普遍的感慨,还有一些人弱势到连“弱势”这个概念都不会使用,连“弱势”的感慨都无以发出。

如果把这些数据与越来越经常出现的“国家崛起”的判断相互映照,显示的是一幅令人尴尬的图景。就算不谈“国家主人”地位,仅从数量上的巨大来说,国家的状态应表现为国民的状态,一个多数人自认“弱势”的国家,何以支持“崛起”的图像?

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相对客观的概念,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经济上的弱势,专家给出的定义会更具综合性,把社会弱势、政治弱势、文化弱势等包括进来。弱势还可以是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处于无力、无助、凶险莫测时,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无领、黑领、蓝领、灰领人群的巨大规模,展现了肇始于经济地位的综合弱势。公司白领面临着从求职开始的各种压力,仅仅想到居所,就变身蚁族或者房奴,他们有理由自认为弱势群体。知识分子在近10多年来,总体上得益很多,“脑体倒挂”已经悄然消失,但即使经常被引为“专家”,且为决策背书,在权力面前仍然手足局限,产生弱势感也可以理解。

最出人预料的,大概是官员也产生了弱势感。12月5日刚刚进行了被简称为“国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与试者达到170万之众,竞争之激烈,可至“近五千中挑一”。如此盛况,显示了成为党政干部对改写人生有鲤鱼跳龙门的性质。从“三公消费”、收益保障到话语控制、权力行使,官员可以说无不风光,为什么自认弱势者仍然约半数?

官员仍然有理由自认弱势。对官员来说,固然不管正当不正当的收益都算可观,但人格被纳入权力结构,或倨或恭而不得自如伸展,也会有“无处诉苦”的幽怨。民众面前,官员威风;大官面前,小官震恐。此处如王,彼处若奴,官场宽广,免于诚惶诚恐者几人?没有免于诚惶诚恐的人,有“弱势”之感,是正常的。

近几年,一种新的情况在出现,那就是“维稳”。这一情况不断显示着“弱势”与“强势”的复杂关系。弱势者从举报、上访到群体爆发的各种行为,都被视为损及稳定,权力者采用各种可能的办法予以压服,强势无比。然而,权力者的强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在维稳压力面前的弱势所激发的,若能稳住,固然顺利过关,若不能稳住,就是“应对不当”,削职夺位,在所难免。极端的情况下,甚至最弱者可用上访作为手段,迫使权力者息事宁人,委曲事理,以求自全。

贫富极化产生了很多问题,社会不公造成了不小民怨,公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权利的不充分,也生产着无力感、无助感。权力机制既因赋权与行权上的问题制造官民对立,又以等级特征,生产着官场内部的收益差别和人格萎缩。

从民生角度来理解弱势,解决弱势问题,不是不必要的,但也不是足够的,是有局限的。人无以自立,便必然产生弱势感,而自立的意思,不只是经济,还包括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权利,还包括人格上的发展。可以说,体制不完善生产普遍的无力感,法治不彰制造无处不在的无助感。非体制改革与法治落实无以改变,因为唯此可保障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和人格权利,使社会有希望从普遍的弱势感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