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之屋2511影视:改革将宿迁拽出了“经济洼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4:36:30

改革将宿迁拽出了“经济洼地

记者 王永钢 《 江南时报 》( 2008年12月17日   第 16 版)

  出路在改革      

  11月29日,“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论坛”在京隆重开幕。在这次盛会上,宿迁市当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集体”,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也是对宿迁改革开放30周年来成就的肯定。

  今年以来,虽然宏观经济趋紧,但经济“洼地宿迁市却成绩喜人:全市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省首位。

  2001年,宿迁连续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和教育,同时大刀阔斧地“卖”医院、“卖”学校。一时间,宿迁在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成为一场风暴,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改革大讨论。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是宿迁宿迁人说,基础差、底子薄、实力弱、矛盾多是宿迁的基本市情,穷则思变,改革是被逼出来的。

  1996年从淮安分出来时,宿迁4个县全是贫困县,可用财政收入只有7.7亿元,但所有社会事业都排着队等着花钱。医疗卫生总资产只有4.95亿元,只相当于苏南一个三等甲级医院的资产总量。教育领域的情形大同小异,许多学校还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上课,教学质量和教育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不改革,按照常规发展模式,一穷二白的宿迁将永无出头之日;只有压缩式、跨越式发展,宿迁才有可能迎头赶上。”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宿迁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改革。

  改革改变了什么

  纵观宿迁改革全过程,医疗、教育和人事体制始终是改革最集中、最迅猛的三个领域,也被外界关注最多、争议最多。

  2001年起,宿迁在全市推行“一乡两院”的政策,将以传染病防治等为主要功能的卫生院和负责医疗救治的医院分开设置。到2003年,全市122所乡镇卫生院和9个县级以上医院全部完成改制,宿迁变成了一个几乎没有公立医院的城市。在教育领域,在保证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宿迁全面放开学前、高中和职业教育,积极借助外来资金发展非义务教育。一时间,宿迁所有幼儿园由“公”变“私”,民办高中和职业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除了社会事业的改革,宿迁干部任用制度改革也领全国之先。1997年,宿迁就率先推出了干部任前公示制度,最终这成为全国干部任用的必经环节。2003年4月,宿迁在宿豫区开展了公推公选乡镇党政正职的试点,开创了我国公推直选领导干部的先河。

  为改革探路

  宿迁改革之所以争议多,是因为这些改革触及了当前社会最本质的矛盾。其实不单是宿迁,全国各地都面临如何跨越这些矛盾鸿沟的抉择,只是宿迁主动做起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者,一路坎坷、一路惊险,却为大家积累了“过河”的经验。

  经过市场化改制,医疗总资产从2000年的4.95亿元增加到现在的23.61亿元,扩大了4.77倍,远高于全省医疗平均增幅。教育改革募得24.8亿元民资,幼儿园、高中和职业学校数量激增,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宿迁用数字和百姓口碑证明,种种改革的探索在宿迁取得了效果。

  改革向纵深推进

  在宿迁采访,记者深深感受到这个城市始终将思想解放置于行事之先,改革马不停蹄。

  长期贫穷落后容易形成根深蒂固的“我难、我穷、我不行”的弱势心态。破除弱势心态,打造“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精神状态,是宿迁新一轮思想解放的“重头节目”。

  宿迁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头脑风暴”主题活动,发动广大党员干部深思:解放思想我要破除什么、推进发展我还缺少什么、实现突破我能贡献什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各地各部门通过民主生活会、专题会等形式,积极整改。全市50余个部门的一把手们,还针对大讨论中查摆出来的问题,在媒体上公开整改承诺,接受社会监督。

  至今年8月,宿迁工业经济增幅已连续30个月位居全省首位,财政收入增幅连续28个月全省第一。宿迁借助改革实现“洼地追赶”、强市富民,为其他欠发达城市树立了一个甩掉“落后地区”帽子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