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搭配设计培训:漢文字的締造者--倉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7:08:37
漢文字的締造者--倉頡 


倉頡也稱蒼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著名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

倉頡,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倉頡,史皇氏,今河南南樂縣西十八公里吳村人那時制定曆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    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

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相傳中國文字是倉頡創造出來的,他是古代伏羲時的史官。後人為了感念他的偉大貢獻,從南北朝起就將他和“至聖先師孔子”同時敬奉有一次,倉頡登上陽虛山看見一隻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他看了覺得很稀奇,就仔細的研究起來了。看來看去,他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尋的。於是就想:既然花紋都能表達意思,那麼如果把人的想法用一些符號表示出來,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嗎?接著,倉頡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佈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及草木器具的形狀,然後根據自己從大自然觀察到的這些景物,描摹繪寫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符號,並且為每個符號定下它所代表的意思。後來他按照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之後,人們倒也能明白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於是倉頡就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據說,倉頡造字成功的那一天,發生了怪事:白天下粟如雨,晚上鬼哭魂嚎。為什麼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了文字之後,從此人們可以自由傳達心意、記載事物了,所以天上下了粟米給人食用,做為慶賀。那為什麼鬼魂要哭嚎呢?因為妖魔鬼怪看到人類有了文字、有了智慧以後,就無法再任意地愚弄、操控,也就是它們將要失去衣食父母了,所以只好抱頭痛哭了。

倉頡第一次造的字還不是很完備,加上經過蚩尤戰亂後文字有了許多的遺漏。而若要廣泛垂教,沒有詳明的文字實在是一大缺憾,於是黃帝召集大臣詢問何人能使文字更完備時,有一個大臣回答:「相傳六書字法是伏羲時的史官倉頡創造出來的。聽說他後來避入陽虛山修道至今已經不知多少歲了,如果能請他出山的話,文字可興也。」黃帝於是準備了馬車和貨幣等厚禮到山中親迎倉頡,倉頡感於黃帝的至誠就和黃帝一起下山了。當黃帝問到六書字法時,倉頡說:星辰象緯、流水落花,即是天地之大文章也。黃帝聽到後知道倉頡可以使文字興盛起來,因此不但以上賓之禮待之,而且還特地造了一座館舍讓他能潛心研究“天地之大文章”。

倉頡為了使後人能更清楚文字所要表達的意思,以利廣泛流傳,就把文字由古文變為篆書,然後頒行天下。這就是中國流傳五千年漢字的由來。倉頡所造的每個字都有它所要表達的意涵,而外國的文字不管是英文、俄文、拉丁文等都只記錄聲音,沒有任何內涵。因此“漢字”是現今世界上唯一能表意的文字,它的每一筆一畫都真實的保留了先民生活的面貌。可以說走進漢字,就等於走入中華文化的堂奧了。近來隨著全球化資訊的發達,人們開始尋求一種世界共通的文字。而作為國際語言,必須用意符不能用音符,因為各種語言千差萬別,只有表意文字人們才能容易理解,所以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漢字。

倉頡造字的傳說之另說︰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

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麼,形成了文字。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讚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裡,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倉頡看這麼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覆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倉頡廟︰

倉頡廟是國內唯一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鄉,地處黃龍山脈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屬較為平緩的?坡地。廟東一里多為武莊村,相傳倉頡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過;廟南一里餘為史官村,是後人為紀念倉頡,以其官職為村名;廟西北方向約五里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縣衙所在地;廟西南方向約二十公里有揚武村,是倉頡的出生地。                                                                           

倉頡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至黃帝時代。    倉頡廟佔地十七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廟牆內南北長140餘米,東西寬約48米,北邊較南邊略寬之,佔地約10畝。倉頡廟內建築,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為照壁、山門、東西戲樓、前殿、鐘鼓樓、報廳、正殿、後殿及東西廂房,共計70間。緊貼後殿為倉頡墓塚和墓園。廟內現存建築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

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經戰亂多有散失,現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陣列於前殿之內。其倉聖鳥跡書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早期的有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碑》、是金石學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國時的《廣武將軍碑》、唐《倉公碑》、宋代《大宋倉公碑》等。近代有於右於仁先生、陶峙岳將軍、朱慶瀾將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留存於廟內殿堂之上。

廟院內古柏參天、鬱鬱蔥蔥,生長茂盛,東漢延熹五年之「倉頡廟碑」即載當時「廟內古柏鬱鬱蔥蔥」。共計有古柏46株,古槐10餘株,枝葉覆蓋交通,虯枝盤旋,各具姿態,因各得其名,曰:「二龍戲珠」「丹鳳朝陽」「奎星點元」、「青龍戲柏」、「獸龍戲牡丹」、「獅子」、「寶蓮燈」、「龍爪柏」、「柏抱槐」等。「奎星點元」為漢前古柏,高達17米,樹圍7.25米。塚上一柏,枝桿四出輪流榮枯,稱之為「轉枝柏」,譽為奇觀。廟內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長柏壁,抱槐生長,名「柏抱槐」。兩樹枝粗中茂,堪稱廟內一景。廟院內古柏,整體樹齡年代久遠,樹形奇異,與陝西黃陵、曲阜孔廟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廟柏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