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情双修玄幻小说:专家观点: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量减少是喜是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05:14
专家观点: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量减少是喜是忧 2011-01-24 10:41 中华粮网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访问量:174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国粮食市场演绎了价格起起落落的一幕一幕。其中政策性粮食,主要是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量急剧减少成为多方关注的一个新问题。2010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全国累计政策性收购小麦、玉米和粳稻2458.22万吨,油菜籽和大豆1028.44万吨,总计3486.66万吨,比2009年中储粮全年政策性粮食收购9876万吨,减少1.83倍。政策性粮食收购量减少是喜是忧?笔者认为,“喜”占主导,“忧”不可怕。

  一、达到了国家托市粮食价格的初衷

  粮食收购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种粮农民的收入。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采用的政策是农业补贴工业,几十年间农民付出了5000多亿元。而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使种粮农民的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

  在我国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后,农民种植农作物有了高度的自主权。种植什么、种植多少,都由农民说了算。靠行政手段干预农民种植作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种植粮食作物与种植经济作物比较效益的减少,人口的增加,都对国家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

  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国家从2004年开始对主产区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就是要给种粮农民生产的粮食以最低价格的保护,不至于让农民得不到基本的生产利润,再生产难以继续进行。

  正是由于有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才得以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自2005年以来连续7年增产。总产量从2004年的4694.7亿公斤,增加到2010年的5464.1亿公斤,并首次实现了自2007年以来连续4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万亿斤以上。

  二、促进了农民种粮收入的增加

  现今的农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代,农民家中基本普及了电视、电话(手机),不少农民家中还使用上了电脑。他们通过多种媒体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国内外信息,收集各种有价值的情报。市场需要什么农产品,什么农产品畅销,他们都一清二楚。

  近几年国家在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同时,还辅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保险等一系列政策,农民综合算账,种植粮食的收入年年增加。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比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增长101.6%。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一次增长速度超过了城市。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

  从上表我们明显看出,作为我国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的湖北省襄阳市中晚籼稻近5年来收购价格的变动情况。国家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从2006年的每市斤0.72元,提高到2010年的0.97元,年均提高6.96个百分点。但是,市场价的提高幅度更大。一级优质稻、二级优质稻、普通杂交稻分别从2006年每市斤0.93元、0.72元、0.72元,提高到2010年的1.55元、1.20元、1.09元,年均提高幅度分别达13.3%、13.33%、10.28%。

  三、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价政策,国家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按照现行政策,中储粮系统作为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执行主体,每收购一市斤最低价粮食,国家给予0.25元的收购费用、保管一年给予0.035元的保管费用、0.005元的监管费用、平均0.053元左右的利息,每市斤每年国家就要支付0.118元左右的费用。对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数量的减少,既增加了农民的卖粮收入,又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

  可能有人担心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量的减少会不会影响粮食宏观调控?其实这个问题不用担心。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储备粮体系。据有关方面统计,国家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加起来大约有4000亿斤,占我国年粮食消费量的近40%,大大高于联合国提出粮食库存与消费比17%—18%的警戒线。如果遇到粮食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或者出现重大自然灾害等,国家完全有能力在拍卖最低收购价粮食的同时,动用储备粮干预市场。

  综上所述,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量减少“喜”占主导,“忧”不可怕。需要指出的是,国家要密切关注粮食市场,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

  1、防止粮价过度上涨,推高CPI,引起通货膨胀

  粮食最低收购价逐年提高,市场粮价逐年适度上涨,是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但是,一定时期内(我们一般以年度衡量)粮食市场价格不能大幅度上涨。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市场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势必带来整个物价的上涨,推高CPI,不但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还引起通货膨胀,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如果一旦出现粮价大幅度波动,国家就要采取断然措施,迅速拍卖最低收购价粮食、或者储备粮,平抑市场。同时,严格控制拍买对象,只允许有一定加工规模、良好资信的粮食加工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竞买一定数量的粮食,并由当地县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加工销售,不得倒卖原粮,扰乱市场。

  2、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体系,保障市场供应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自然灾害不时在不同的地方发生,而且近年来还有偏重发生的趋势。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未雨绸缪,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做好粮食应急供应预案,平时搞好演练。一旦粮食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保证市场供应。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储备一定数量的成品大米、面粉和小包装食用油。只有这样,才能对市场迅速做出反应,不至于到时现调进原粮,现加工,可望不可即。

  3、加大粮食直补数额,进一步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虽然现在国家每年在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但是总体算起来,平均到每亩粮田上仍然过少。在城镇化越来越快,工业化进展迅速的当今时代,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大大超过种粮的收入,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也大幅度地超过种粮的收入。在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有限的情况下,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从发达国家来看,世界上第一大粮食出口国——美国农场主种植粮食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国家补贴。我们应效仿发达国家的作法,逐步做到农民种粮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国家补贴。只有农民的种粮收入达到,或者超过种植经济作物,或者外出务工的收入时,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够持久保持,国家的粮食安全才能够得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