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妓般若花臂纹身手稿:古镇澉浦南小街人文历史的考察与挖掘--灯火阑珊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21:31

古镇澉浦南小街人文历史的考察与挖掘

                       

一、课题的缘起

    幽幽南小街,片片古镇情。我的家乡——澉浦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江南古镇。她比浙北古镇——桐乡乌镇、西塘古镇的创建年代还要久远。提起她,无论从地理、人文、历史等均记载下了无数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特别令每一个澉浦人感到无比的自豪。 

可如今,澉浦那些最具影响力,最有价值的历史财富,有的早已面目全非,有的已经完全消失了。每每谈起这一些,每一个老澉浦都感到深深地遗憾。爷爷常叹息:“如今能找得到当年影子的,怕是只有南小街了……”在我的追问下,爷爷告诉我:“现存澉浦古镇人文历史最为集中的当数南小街。南小街,是与南大街基本并行的一条相对较小的街。它北起西大街的中街角南至洪家弄,全长850米。这条不到一千米的小街,却汇聚了澉浦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英雄名人……”

    爷爷的话,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想亲自组织同学们一起去探寻南小街的人文历史古迹。综合课上,我的想法提了出来,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同。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成立了“澉浦南小街人文历史考察与挖掘”小课题组。我们课题组对南小街进行了近两个月的深入考察与研究。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我们有机会亲历探寻南小街人文历史的过程,在考察、提问、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增强我们对社会的关心和责任感。

2、引起村民对南小街文化的重视,激发澉浦人保护地方文化资源的热情和责任感,呼吁政府在搞活经济的同时,不应该忘记保护古镇的特色。

3、增进我们对家乡的了解,传承南小街文化,培养爱乡之情,让更多的同学、家长、参与到南小街的开发与保护中。

三、活动方法

实地考察、走访咨询、调查资料(书本和网络)、问卷调查等。

四、考察过程

(一) 准备阶段 

1.成立考察小组                       

在我的倡议下,班级中对南小街考察有兴趣的同学自主成立了“澉浦南小街人文历史考察与挖掘 ”小课题组”,共有成员12人。大家一致推选张晨玲为小课题主负责人,主要负责活动地组织和开展;推选凌相毅、卢伊林和曹佳俊为小组长,专门负责对南小街历史、人文以及红色长廊这三个部分的考察与研究。然后,再由小组长进行组内分工,提出相关要求。         

2.撰写活动方案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小课题组撰写了考察活动方案(见附件),包括研究的主题、目的、内容、途径、方法、步骤、成果表现形式等。

(二) 实施阶段

我们利用综合实践课、周末和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报刊以及学校图书馆和镇图书馆查阅了许多介绍澉浦古城,南小街的许多资料。

1、亲历南小街:9月-10月考察古树、古宅、池塘、小巷,感受南小街文化底蕴。

2、走进文化站:9月,深入了解南小街人文历史。

3、访问专家:10月8日 采访澉浦文史专家袁增培。 

             10月14日 采访澉浦文史专家杨康元。

10月21日采访澉浦文史专家金耀庭。

10月23日采访澉浦文化站长周乐训。

一、南小街是一条历史长廊:

(1):元代银杏是城标:  

在的案努力额澉浦南小街上,有一棵海盐县树龄最长的古银杏树。它几乎见证了澉浦这一千年古镇的日月沧桑。为了弄清它的来历、价值及保护意义,我们考察小组首先对那里的名木古树进行调查。 

9月12日,我们考察小组来到南小街的塘湾弄,仔细地观赏这棵古树,发现这棵高大挺拔的银杏树,树杆中间是空的,树身很粗。一测量,树的直径有130多厘米,比澉浦成校的五层楼还高,估计有十六七米高,大家惊叹不已。我们都围了上去,竟然要八个同学才能抱住它。抬头看树枝叶,树叶非常茂盛,但树枝头好像断过。大树四周是水泥栅栏围着的,有两块栏板上刻有字。一块上写着“名木古树重点保护”。另一块上写的是:“92年海盐县保护绿化委员会立”。我们决定首先了解当地人们对古树知道的情况。当天下午,我们走访了李应根老伯伯和许大妈。两位老人说:“这棵树历史很久了,它是澉浦古镇的历史见证,以前澉浦它最高,“飞机飞行认澉浦”,这棵银杏树是标记。我们的上几代就有这棵树了。”听了他们的话,我们迫不急待地想知道古银杏是什么时候种的?谁种的?怎么会这样的?它有什么好处……                                  

回来后我们连忙查阅了《澉浦镇志》。

在《澉浦镇志》上,我们查阅到这树相传是唐代汾阳郭子仪的后代迁到澉浦时所种(现在树的周围就有很多姓郭的人家),离开现在有700多年了,据说根系有500多米。它遭受了多次雷击,但仍然枝叶茂盛,树影达700多平方米,高耸挺拔,树身胸径有130厘米,高15米不止。这棵古树的保存是很不容易的。它经历过战火的沧桑,天灾的摧残,也凝聚了几代人的功绩。我们又借阅了《澉志补录》这本书,《二十四韵》中是写银杏树。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真正认识、了解了这棵树。它是澉浦的一个奇景。在澉浦古城上的肃武亭上就有对联:“出游名山大海小西湖,入访谷水古钟老银杏”。

然而,今天的银杏树,它遭受着灾难,环境极差,一定是人们把它轻视了。四周垃圾堆得和水泥栅栏差不多高;楼房将要把它围住;西边放着砖头堆,北面是竹林,都离它那么近;粪缸、垃圾臭气冲天。我们考察小组呼吁政府着手管一管,把不该属于这里的统统清除掉,保护好这一自然景点。我们应该响应县府号召,自觉保护这仅存的古木,向古人学习,为后人作出应有的一点义务。

(2):小巷通幽深几许:

 澉浦的小巷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内涵和文化的底蕴。原先的弄都有条石铺成,现在大都由水泥浇筑。经过考察记录,我们发现还在存在和行走的小弄有8条。他们是陈家弄、道观弄、塘湾弄、杨家弄、沈太湖弄、局前弄、城隍庙弄、洪家弄。

在我们的考察中发现了2条很特别的小弄,一是道观弄,弄内石板青青,伸向远方,另一条就是居前湖弄。为此,我们特地查阅了《澉浦镇志》。通过对查阅,我们得知:

 【道观弄】:“道观弄深石板连,梓树蛟龙升青天,绿荫如伞浮云落,前明李氏恩泽栽”这一竹枝词咏的就是南小街上的一条古巷——道观弄。小弄因弄底旧有延真观而得名。观内以前有十间楼,为元代戏曲家杨梓歌姬们的梳妆之所。小弄窄小,只有一米余宽,长仅百米。幽幽石板通向深处,内有明代李家种植的梓树,和晚清朱斐章种植的玉兰树,还有旧的城南小学里民国初年建校而植的3棵大梧桐树,百年桂花树,构成了小巷内秀雅的风景。弄内有李氏梓树和朱氏玉兰树,都是海盐县的古树名木。

【局前弄】:因为在局前湖的南面而命名,与南大街向连,长约120米 ,宽约2.5米。弄的边上原有三棵树高叶茂的榆树,均数百年前古树。中间一棵有三百年的历史,形似狗头,伸向湖中,俗称“狗头树”。可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台风袭击,横断巨枝,又没有人护理,逐渐死去,现在还存有巨大的树根。

(3):半亩方塘一鉴开: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南小街两边,有大大小小的池塘七八个。我们对池塘边的村民进行了采访。从他们口中得知,这些池塘大都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最久的有几百年了。考察中我们发现,这些池塘往往不会让人直接看见,只有深入民居、街坊、村落之间,在小弄的转弯处,在宅院的环抱中,或是在街道的纵深处,才会发现它们。它们有的像一块块明镜,有的像一只只大眼,有的像一把把团扇。池塘大多砌石帮岸,旁边砌有洗衣石或洗衣石板,几棵高大的树木临水,遮荫着它们。有的人家门对池塘,有的人家是依池而筑,或者是园子临池而建。小楼花树,洞墙水阁,倒影池塘,组成了一幅幅俏丽柔美的乡土风情画。

回来后,我们查阅了《澉浦镇志》,我们发现在南小街比较有名的有朱家湖、局前湖和胭脂湖这三个湖:

   【朱家湖】:南小街塘湾弄内,朱氏屋后有朱家湖。湖为长方形,围石磅岸,四周民居怀抱。北面紧靠古银杏,南接朱家宅园,西临南小街,而东湖岸,幽雅清趣,翠竹青青,榆树梧桐重叠着,这些景物连同朱氏老屋的小径石板,一幅幽野空灵之景。朱家湖为朱氏所凿,已有百余年历史。澉浦朱氏为大族,人才辈出,塘湾朱氏为一支,其风文商兼有,晚清有地方名士朱锡龄,现代有核物理专家朱光华。民国时,朱氏在沪经营棉布业,所建老屋已逾百年,世称“九如堂”,全盛时有房屋二十余间,门窗古雅,天井玲珑。

   【局前湖】:局前湖,座落在南小街中间,一口方塘,状如铜钱。湖畔原有三棵树高叶茂的朴树,形似狗头,伸向湖中,均数百年前古树。此湖原是宋驻澉浦水军兵器制造局的用水池,因位于制造局前面,故名“局前湖”。

【胭脂湖】:跟杨梓有关,杨梓在澉浦今道观弄建楼十间,供他十个唱曲的歌女居住。十歌女唱曲演剧精彩绝伦,所以清诗人彭孙贻记述:“朱楼吐月开妆镜,红袖翻风驻彩霞。”十歌女洗妆时,将水倒至楼下河中,经年累月,以致河水红色的了。人们就叫此河为“胭脂河”,它的遗址在今澉浦成校内。

我们根据镇志记载的位置,寻到到澉浦成校的综合楼的后面。迎接我们的是水泥地和破旧的老屋。我们感叹一番,当时的胭脂瑟瑟的美丽湖水,如今我们怕是只能从文字中感悟了。

(4):座座老宅诉乡情:

南小街上的老宅大多建在晚清民国年间,主人大都是在上海经商,发家致富后回家乡修建的。座座老宅寄托着主人热爱家乡,思念乡里的感情。我们考察小组经过几次奔波,终于成功地对南小街的老宅都进行了实地的寻访和考察:

【朱家老宅】:

9月26日,我们成功地考察了朱家老宅。通过寻访得知,南小街158号是朱家老宅,朱宅内有民国澉浦富商朱斐章所建的小洋楼。此楼约民国早期建造。朱斐章沪上经商致富后,即回乡仿上海造小洋楼。洋楼三底三楼,楼上前廊设水泥栏杆,楼顶为洋式吊顶,屋盖黄色平瓦,有天井,前筑花坛,种广玉兰两株,绿叶白花,很有西洋庭院的景色。

由于朱家后人大都在上海,小洋楼至今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洋楼已经成为危房。我们穿过杂草的院子从后面一睹洋楼的背影,洋楼后窗台罗马式结构还能依稀看到的,感受到洋楼昔日的辉煌。我们在调查的时侯,还有一位热心的邻居——朱浩祥伯伯还向我们做了很详细地介绍。(见后面照片)

【毕家老宅】:

经过联系,9月28日,我们有幸考察了毕云程故居。毕云程故居坐落在澉浦镇南小街115号,建于民国年间,分前后两进,前面是中式的大厅,后面为一幢独立的小洋房。现存只有楼房的西边部分。通过采访我们得知,毕云程(1891-1971)是近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早年在上海从商,后资助邹韬奋读大学,从此结为挚友,是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的最早撰稿人之一。后经担任生活书店总经理、上海邹韬奋纪念馆馆长等职。2003年1月3日,海盐县人民政府公布毕云程故居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澉浦福利会出资对老宅进行了维修,还请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为故居题写了匾额。

【许家老宅】: 

许瑞嘉宅,许瑞嘉也是在上海经营棉布,发家致富于1948年造。房屋不多,仅二厢房一天井五正屋,但建筑十分精美。门樘内各门简洁有层次,门窗装饰花形圆润,廊柱装饰板鸟兽雕刻活泼精神,很有美感,屋脊前月形墙高耸,傍临池塘,很为幽雅。                

我们去调查时许宅的墙门大开,进去一看许宅已经改服装厂。原来的天井用钢架结构封住,东西两房还基本保留着,里面的门窗,廊柱上的鸟兽雕刻还基本存在。对我们的到来主人似乎不怎么欢迎,我们拍了一些照片后匆匆走了。我们很担心这座应该保存还好的老宅,在充当厂房后挺多久,里面的古迹还能保存多久?

【苏家老宅】:

10月8日,我们最为成功的考察了苏家老宅。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苏家老屋是现在澉浦保存最好的老宅,约有二三十间,非常的宏大。我们都被苏家老宅那种古建筑美所深深地吸引。

一位满头银发的苏家老奶奶带领我们考察了整个苏家老宅。慈祥的苏家老奶奶给我们流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老奶奶的采访我们得知:苏氏也在上海经营棉布。苏氏的房有四进,一进是朝西的门厅,二进位堂屋,三进为大厅,最后一进为楼房。大厅屋高大,五开间,柱、梁、楹皆粗壮,大梁上还雕刻着精美的蝙蝠图案,象征着幸福永驻,大厅两侧的墙上还保存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图案。最后面是一幢五楼五底的木质小楼,小楼很朴素,只用桐油反复漆,成褐黑色。二、三进之间有南向房五间,建造精工。不但椽、梁、柱、阁、板都是用红漆漆成,而且内门樘各门檐椽做成砖椽,下面刻有花纹,上雕刻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四进脊沿外墙做成山形,清峻、真是别具一格!

凝视着一切,我顿时觉得时光倒流,就是从这老屋里,苏氏家族走出了六位高级专家型人才,载入镇志,真是让人油然而敬。

二、南小街是一条文化长廊

(1):杨氏戏曲海盐腔: 

听爷爷说澉浦还是我国戏曲四大腔——“海盐腔”的发源地。我们很为之自豪。由于年代久远,遗迹基本没有,所以我们采访了海盐文史学会的会员,澉浦文史的专家袁增培爷爷。我们知道海盐腔是在元代海运家因为爱好戏曲杨梓,常用戏曲来招待各路商人,然后学习名师,进而作曲,久而久之风靡大江南北,形成了海盐腔。相传南小街曾有胭脂湖和歌女唱歌居住的十间楼呢!

(2)宗教名胜城隍庙:

城隍庙建于明朝初年,澉浦城建好时就创建的,是朱元璋下令各城都要建。清朝光绪年城隍庙重建,三进,前后为楼房。庙后有放生池,池水经过杨家池塘,穿过南大街,进寺背河向东出东城墙入城河。庙里前殿有戏台,木结构拱形顶,由飞鸟形状构成。后殿有阴司弄,装有阴间鬼的塑像。中殿有城隍坐塑像。庙由道士管理。

遗憾的是,辉煌一时的城隍庙已经不复存在。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海盐文史学会的会员,澉浦文史的专家袁增培爷爷。从袁爷爷的口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了城隍庙的辉煌历史。

(3)民俗文化具特色:

【石磨身份的变迁】:

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些人家的墙门的两侧,把以前用来磨米,磨面的石磨,砌在了围墙里。这些都引起了我们的浓厚的兴趣。为此,我们特地询问了民俗方面的专家。我们这才知道当中的意思:

石磨分上下两块,一块凸出,一块凹进,通过转动,磨出米面。现在石磨已经不用,砌在围墙里,意思为希望自己的家人,阴阳和谐,身体健康;还意味着,家庭基业坚如磐石,兴旺发达。  

【泰山石敢当】: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还有一家步家老宅的围墙里砌了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我们感到十分稀奇。通过对老人的采访我们得知,这种石碑安放的墙往往是正对着对冲而来的弄堂或路,用来抵挡弄里、路上冲来的歪风邪气,即为辟邪。人们为了避邪所以人们在盖房子的时候,总是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砌在墙上或放在门口。

现在,风水学上以“泰山石”来化解房子缺角所带来的祸端。在所缺角处置刻写“泰山石敢当”,说是可化解缺角所带来的煞气。这是民间一种迷信的说法。虽然是以前迷信的说法,但在民间流传很广。所以在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南小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 

   【祖遗堂苏界】:

它是一块与邻地的界头石,也正对着对面的一条路,“祖遗堂”是南小街南面苏家的名称,砌在堂屋的墙角,作为与邻里的边界,也有镇宅辟邪的目的。“祖遗堂”是大厅的名称,在澉浦的大户人家,都有给大厅取名的习俗,其他还有朱家的“九如堂”,杨家的“四知堂”等。

三 、南小街是一条红色长廊

(1):爱国人士毕云程:

【毕云程】:(1891—1971), 澉浦镇人。14岁去上海当布店学徒,刻苦自学。后进商务印书馆当纸版管理员,团结进步青年。他创办惜阴公会,提倡爱惜时间,组织学习活动。1917年与邹韬奋相识,与邹稻奋一起创办《生活周刊》。1923年9月,担任为生活书店总经理。

在担任总经理期间,一天一女青年来访,说从江西带来(中国革命的早期领袖)方志敏狱中手稿(即《可爱的中国》)和几封信,要分别送宋庆龄、鲁迅、李公朴和茅盾知名人士等。毕云程冒着生命的危险,利用自己的关系一一送达,使革命烈士的遗稿得以保留下来。不久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来由于宋庆龄等名人的担保才被释放。抗战胜利后,回澉浦隐居。1945年新四军北撤澉浦时,澉浦之战的指挥部就设在毕运程的旧居里。上海解放后,任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专员,上海花纱布公司顾问。1950年夏,他接受宋庆龄邀请,任中国福利会秘书主任, 1953年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57年起,一直担任韬奋纪念馆馆长。生前为上海市四届政协委员。 

(2):南小街英雄人物:

【顾水章】:(1920—1943),南小街人,旧居南小街83号,1938年参加革命,1943年牺牲在桐乡。

【李国祥】:(1923—1943),南小街人,1941年参加革命,任新四军苏中军区高宝分区警卫团副连长,1943年牺牲于江苏高宝。

【杨志生】:(1924—   ),南小街,局前湖人士,新四军战士,今年86岁,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攻江阴时担任二梯队队员。还参加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时双腿严重冻坏,住院治疗,伤好后转业,任上海复兴中学教师。现在已经退休,居住在上海。

由于年代久远,书面资料较少,我们先后采访了文史方面的专家金耀庭爷爷,杨康元老师,请他们回忆并讲述与英雄人物的一些事迹。(附:录像)

(3):朱斐章兴学筑街:

【朱斐章】:南小街158号人。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得知,他14岁到上海纱行当学徒,后任泰隆洋行中方经理。1.28淞沪抗战时,他向十九路军捐赠丝绵背心一万多件,支持抗日。五卅惨案后,它毅然辞去经理一职,回到家乡。热爱家长,乐善好施是他的一大特点。

1920年朱斐章捐献祖屋,捐款创建私立城南小学,帮助家乡发展教育事业。到1932年共向学校捐赠14多万银元,获得当时教育部的一等嘉奖。城南小学就是我们现在澉浦小学的前身。

30年代他出任海盐救济院院长,出资用青石板铺筑澉浦大街,小街主道和道观弄,还参与兴建澉浦医院等,受到百姓的称颂,是当地最受人敬重的人士之一。

四、发现的问题及其建议

 ㈠、思考南小街的保护

 1、行走在南小街上,我们的心情十分沉重。 岁月的煎熬,时代的脚步模糊了南小街昔日的风采。道观弄上的青石板有的有凹印,有的断裂了,还有的被树根顶了起来。南小街上的石板路大部分路段已修成了水泥路;木门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破烂不堪;粉墙黛瓦,已染上了斑斑点点的青灰;屹立在墙头的马头墙也已残缺不全,有的还爬上了树藤。年久失修,残破的古宅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我们认为:政府和文物部门要对古宅,古树,小弄进行适当的修复及保养,对出租的古宅要收回,不要再糟蹋古宅了。对保存较好的古宅要开发利用。在对古宅进行修复的同时,尽量使周围民居恢复原貌,也可以开发旅游资源,扩大澉浦南小街的知名度。

2、南小街上这棵古树的保存是很不容易的。它经历过战火的沧桑,天灾的摧残,也凝聚了几代人的功绩。零七年春天,大树遭雷击,着火,烧了整整一天一夜。消防队员用水枪持续奋战了近一天一夜,才基本把大火浇灭。如今,古银杏树腹中空空如也!不仅如此,里面一片漆黑的焦炭。树的上半截已经近乎死去,但是近地七八米处,依然郁郁葱葱,可见其生命力之旺盛。然而,我们考察发现,这棵古树四周杂草丛生,杂物满地,环境极差,急待保护。

虽然我们小组人员对它进行了一次清扫,除去了很多攀在树上的藤蔓,但周围的柴垛,砖堆的移去还要政府来管一管。我们呼吁政府领导走进南小街,专门成立古树保护小组,把不该属于这里的统统清除掉。我们将在我们澉浦小学发出倡议,将这棵古树的保护,作为我们开展实践活动的一个基地,长期保护好这一自然景点。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教育周围居民人人要响应号召,自觉保护这仅存的古木,向古人学习,为后人作出应有的一点义务。

(二)、考察的成果设想

考虑对历史遗迹、传统民居,文化底蕴的保护与传承,我们考察小组一致希望像南小街这样极具古镇特色的古宅古弄,古树可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开发成浙北历史上较具特色的南北湖旅游一条街。当然,我们在继承和保护传统历史文化的同时,一定要赋于南小街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传统文化的保留,不仅可以达到保护南小街的目的,而且可以适当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给家乡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重视其文化底蕴,保存其具有澉浦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遗迹,我们坚信,这将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财富。

1、创建【“海盐腔”主题公园】:

在道观弄一带开发“海盐腔”主题公园,与元代银杏,明代古梓树,朱家湖连成一片,再开发胭脂湖遗址,设立杨梓故居。在南小街村民中,普及“海盐腔”这一古老的唱腔。

2、发扬【名人故居的内涵】:

我们可以在现有名人故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故居的内涵。如利用朱家老宅设立“朱斐章故居”、利用苏家老宅成立“澉浦旅沪棉布帮博物馆”,专门介绍澉浦棉布帮的发展,壮大,以及为何能成为当时上海滩一股极具影响力的力量。我们想,身居上海的老澉浦对这一点一定很感兴趣。

3、开辟【南小街红色长廊】:

“毕云程故居”曾经是新四军澉浦之战的指挥部。我们可以利用故居,给游人介绍新四军的澉浦之战的过程,新四军用过的实物展览,图片展览等。我们还把它与烈士纪念碑,南木山海北支队旧址一起整合,成为南小街革命教育的基地。

4、重建【城隍庙】:

我们建议政府在当年遗址上,重建城隍面。在庙内,我们可以像吴越王宫或者钟楼那样,定期举行活动,再现当年热闹的场面。我们还可以聘请海盐腔——骚子歌的传人等进行表演,以展现南小街庙文化的底蕴。

5、复古【石板路】: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南小街的街道大多都已经是平整的水泥路。但这些水泥路,远没有现存的石板路来得坚固。因此,我们考察小组建议,南小街村民在以后街道的翻修中,尽量用青石板来铺路。石板下面,我们可以做水沟,用以排放生活污水,而上面,则铺设石板。我想,这样一定能展现南小街昔日古朴的风采。

四、考察活动的收获与体会

【张晨玲】:我们考察小组利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对澉浦的南小街的古宅,小巷,池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与体验。我们几乎走遍了南小街的每一个角落,采访了文史专家和当地的老人,还有许多人心的主人为我们讲解。通过考察活动,我们领略到了南小街的风采,传统文化的深远,也拓宽了知识面。我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问卷调查,写好调查报告,开展了保护名木的清扫活动,班队课上介绍南小街等活动。

【曹佳俊】: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的个人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以前我胆子比较小,无论什么事都不愿冲在最前面,跟陌生人说话更是觉得难为情,经过这次活动后,我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我希望下一次再参加这样的活动。

【方晨燕】: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对我们南小街有了更深的了解。南小街里还有那么多的学问。古宅设计精巧,合理,雕梁画栋,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呀!弄堂里还有那么多的故事,因为我家早就搬出了南小街,所以很多是我不知道的。我回到家,就让爸爸妈妈回忆他们小时侯在小街的生活。妈妈说,我的调查让她又回到了童年,让她依依不舍、念念不忘,那里有她美好的童年。我好象看到妈妈小时候在小街割草回来在弄堂里跳牛皮筋时的活泼样,听到了妈妈爽朗的笑声,真的让人羡慕!

【沈俊杰】:通过实地寻访与考察,我们发现南小街一带的古树名木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例如,那棵见证澉浦历史的古银杏树,它的上半身明显已经死去了。虽然下半截依然郁郁葱葱,但是它四周堆满了杂物,长势很不好。但可喜的是,那棵明代种植梓树长势很好,尤其是晚清时期栽种的那棵玉兰树更是郁郁葱葱。我们坚信,有政府、村民以及我们小学生的关心和保护,它们的明天会更好。

【凌相毅】:想不到杨老师的哥哥竟然是新四军战士,真了不起,想不到南小街上还有这么多的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他们为革命胜利献出了生命,播洒热血,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南小街真是藏龙卧虎,真不愧是一条红色长廊。

【卢伊琳】:我们采访了很多澉浦的文史专家和当地的老人,还有许多热心的主人为我们讲解,感受他们对我们活动的支持,很感动。通过采访活动,我们进一步领略到了南小街的风采,传统文化的深远,也拓宽了知识面。

   【徐周萍】:“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更加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通过走小街、写调查、提建议、绘设想这一系列的活动,更拉近了我与南小街的亲密联系。长大后,我要为家乡的旅游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实践活动剪影】

                                         

考察小组召开会议,组长在读计划              考察小组成员在阅读资料

     

考察小组成员在商讨问题                                查阅资料         

 

    

查阅的资料                                  上网查资料

     

队员查阅资料                                      明代澉浦地图

              

毕家小楼                                     道观弄风貌

      

明代梓树虬枝                                      明代梓树编号

                

               祖遗堂苏界碑                                  许家老宅正面

            

        许家宅内雕花门柱                                    苏家奶奶在介绍

          青青石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