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20111211:王尔烈联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55:51
2010年01月02日15:58金羊网-羊城晚报
字号:T|T
 
传说宋朝时,苏东坡有一次在集市上闲逛,正巧一位渔翁在卖龟、鳖和螃蟹。有人告诉这个渔翁,那个人就是苏轼。于是,渔翁便想见识见识这位学者的学识。等到苏东坡走到他的面前,渔翁微笑施礼,指着卖的东西说:“龟圆鳖扁蟹无头三斑有壳。”没想到,这个上联竟把苏东坡给难住了,而且一直没有对出下联。
到了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关东辽阳出了一位才子王尔烈。他出身贫寒,靠父亲卖豆腐供他读了四年私塾。而后,因为家境拮据,只有别家打工求学,就读于辽阳城外的千朵莲花山(即千山)。后来科举成名,赢得了“文压三江”的盛誉。
千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这里有不少才华横溢的和尚,龙泉寺的方丈元空就是其中之一。一天,王尔烈慕名前来龙泉寺谋求营生,元空问明来意后,上下打量这位一身庄户人打扮,随口吟出了一句上联:“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王尔烈随即应对说:“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元空听完心中一喜,于是又吟出一句:“龟圆鳖扁蟹无头三斑有壳。”王尔烈稍微思索了一下,紧接着高声对道:“鳅短鳝长鲶大嘴一串无鳞。”元空一听,大喜过望,令苏东坡尴尬的绝对竟被眼前这小小少年对得如此工整。
王尔烈中进士后在翰林院任职。有一年他作为主考官到江南主持乡试,招考举人。江苏、江西、浙江是人才荟萃之地,对于北方尤其对关外的人不放在眼里。所以应考者一听说主考官是来自北方的王尔烈,便议论纷纷。有人竟然嘲讽说:北方人有什么学问,他会出什么好题,至多出个“学而时习之”。
当考生们走出考场时,有的人不服气,有意在考场门旁写一副楹联的上联“千山千水千才子”进行试探,王尔烈看后马上写出下联“一地一天一圣人”。此时考生无不叹服,纷纷围拢在他身边,你一言我一语地问他:“王大人学识如此渊博,敢问尊师是谁?”
王尔烈道:“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 (员淑芳)
************************************************
王尔烈考途巧对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115次 添加日期:2007-12-20
清乾隆时,关东才子王尔烈,为人聪明,学识渊博,才气过人,士林推崇,人称“压倒三江”,可算是举国第一的大才子了。据说,当年他随同一些举子赴京赶考,一路上留下不少巧对。
一天,途遇一条大河,大家搭船过渡,船至江心,老艄公突然兴起,想试试这些举子的学问,便一边摆船,一边有意无意地念出一副上联:“锅漏漏干船漏满”。嘿,好对儿,一个漏字漏出两种正好相反的结果,锅漏把水漏干了,船漏却把水漏满了。举子们一听,暗自称奇,可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对出下联来。这时,只听王尔烈徐徐吟道:“灯吹吹灭火吹燃”。真妙!同样是吹,点着的灯被吹灭了,而将灭的火却被吹着了。举子们个个佩服。
下了船,走上一段崎岖山路,大家走累了,正要坐下歇歇,忽然听见一个樵夫一面挥斧砍柴,一边独自念到:“此木为柴山出”。又是一副别致的上联,不仅每前两个字都能合成后一个字,构思巧妙,而且成文贴切,完全与樵夫的身份相称。大家你瞅我,我瞅你,全都不敢作声。这时,王尔烈望一下远方,正夕阳西下,红霞满天,隐隐村落,袅袅炊烟,于是,不紧不慢地对出一副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真是令人叫绝,不仅字面上对仗工整,而且意境清幽,情景交融。举子们都自叹不如。
又走了个把月行程,大家都有些累了,虽然听说已经离北京不远,却总是担心前边再碰上难走的山路。所以逢人便打听。这天,晴空万里,烈日当头,大家正走的气喘吁吁,迎面走来一位白发老者,举子赶忙围上去,寻问前面的道路情况。老者见问,微微一笑,顺口说出:“身后无石地”。举子们一听,都长出一口气,心想,这回可以放心走了,往前再也没有石头路了。
可是王尔烈却若有所思,他明白,老者说出的不仅是一副联语,而且寓意深刻,那是在提醒大家:我身后北京这个地方是皇上选拔人才的去处,你们可要小心在意,加倍努力,切记科第功名绝不像弯腰捡石头那样容易!就在王尔烈沉思的功夫,举子们也醒悟到原来老者的“无石地”三个字中还隐含另一番用意。可是他们之中却没有一个能应对上来,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王尔烈身上。
王尔烈确实不负重望,用手指轻轻揩一下额头,谦虚而又自信地向老者一笑,然后吟出:眼前有汗淋。意思是说,我们勤于学习,肯付出汗水,一定能够考取功名。老者走到王尔烈面前,满意地笑了,说:好一个有汗淋,那么,我就祝你今科高中为翰林。举子们听完这段对话,赞不绝口。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这次乾隆三十六年的科考中,王尔烈一举高中,真被皇上御笔钦点为翰林了。
**************************************************************************************************
辽河行:辽河才子王尔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11:02 新华网
新华网沈阳10月19日电(记者马义、丁铭)到古城辽阳访古,看时让人眼睛一亮,看后令人久久难忘的,是珍藏在辽宁省辽阳市博物馆的王尔烈寿屏。
寿屏是为祝王尔烈七十大寿而送的,计九扇,每扇用木作框,高200厘米,宽32厘米,上下透雕寿字,总横长288厘米;用铜折页连接竖立,首尾两扇前曲,中间七扇平直。在瓷青纸屏心地上,四周绣寿字花锦镶边,百余人的泥金字画装裱其中,颇为壮观。
寿屏的首尾两扇分别是题头和落款,中间七扇,每扇两行,每行9幅,共126幅。上下左右四周两行寿字,中间横十竖五诗画,精心布局,匀称美观。寿字91幅,其中汉文86幅,新满文4幅,蒙藏文合书一幅。此外,有诗词5幅,画35幅。真草隶篆,书法各异,字字生辉;山水花鸟,栩栩如生,妙笔生花。
在126幅作品中,有一幅无署名,据传为嘉庆皇帝所赠,是一幅上下顶格的隶书寿字,其余作品皆为当年名流,包括时下被炒得炙手可热的刘墉、纪晓岚等。这么多的达官显贵前来贺寿,与王尔烈当时的内阁侍读学士的地位不无关系,但表情达意的方式又与王尔烈的兴趣爱好极为相投。
据史料记载,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别名仲方。辽阳县贾家堡子(今兰家乡风水沟村)人。王尔烈16岁时,诗文、书法就已经蜚声遐迩了。26岁那年,他参加了全州的童试,结果考中了八贡生(秀才)。39岁时,他随同好友常纪到北京参加京师会试,但没能及第。44岁时再攀蟾宫,满怀信心地参加了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结果考中贡士,经过殿试,中二甲一名进士。至此,凤愿已尝。清廷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
乾隆三十八年,又委任他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从事四库全书的纂修工作。过了二年,,清廷又特任为京师会考同考官。54岁时,又被派遣到陕西道监察御史,负责稽查满清王朝在该地的铸币情况,分理陕西的一些刑事案件等。乾隆五十三年,时年61岁,清廷考虑到他已经过了耳顺之年,遂调回京师,担任顺天府(今北京)丞。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让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禺旁页)炎,委任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并恩赐他千叟宴,御赐诗、《集古三星图》、如意鸠枝等。清(禺旁页)炎嘉庆四年王尔烈72岁时,官至大理寺少卿,因到了耄耋之年,卸任回到辽东,在盛京掌教沈阳书院。74岁(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葬于家乡辽阳县风水沟村的南山山麓。
王尔烈在仕途上虽然算不上少年得意,但一生敏于事而好于学,善诗文,工书法。有不少诗文作品和墨迹流传于世。而流传于民间的许多传说,更使这位大才子在当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关于王尔烈的才气,从其少年开始,就有民间传说。据说有一次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戴着一顶草帽在庭院里玩耍,一位客商经过门前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很好笑,随口说了一句:穿冬装,戴夏帽,胡度春秋。王尔烈驻足打量,看出他是一位奔走四方的商人,顺口回敬了他一句:走南方,窜北地,混账东西。
王尔烈中进士后在翰林院任职。相传,有一年他曾作为主考官到江南主持乡试,招考举人。江苏、江西、浙江是人文荟萃之地,对于北方尤其对关外的人当然是不会放在眼里的。所以应考者一听说主考官是来自北方的王尔烈,便议论纷纷。有人竟然嘲讽说:北方人有什么学问,他会出什么好题,至多出个学而时习之。
这些话传到王尔烈耳朵之后,他便想利用这个机会教训一下这些狂妄自大的南方秀才,让他们知道一下北方人的本事。开考之日,考生们展开试卷,发现所考题目果然是学而时习之,而且三篇文章都要以此为题,要求每篇文章内容不得重复,立意要新,不能老生常谈。
这个看似容易却很难的题目,着实使这些南方秀才捉襟见肘,有的作第一篇就搜索枯肠,有的作第二篇已才尽词穷,等到作第三篇时几乎都交了白卷,考得一个个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同时,王尔烈自己用学而时习之的题目,按着规定的要求,写了三篇文章。
考生们走出考场时,这三篇文章已贴在门前。考生一看,三篇文章各有特色,词藻、寓意、角度各具一格,使许多人拍手叫绝。有的人仍不服气,有意在考场门旁写一幅楹联的上联:千山千水千才子进行试探,王尔烈看后马上写出下联:一天一地一圣人。此时考生无不叹服,纷纷围拢他身边,你一言我一语地问他王大人学识如此渊博,敢问尊师为谁?王尔烈巧妙地说道: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这些考生无计可施,再也不敢说什么,只好默默地走开了。
关于王尔烈不爱财的故事,在他的家乡更广为流传,这些传说使这个大才子的身上增添了可亲可敬的平民气。在辽阳市西关路南有一座翰林府,本来如此大的一幢宅地,已是一般人家不敢企求的了,而拥有这些的王尔烈,反倒因此而留下一段美谈。
据传说,王尔烈74岁那年,蒙嘉庆皇帝恩准衣锦还乡。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京为官数载的王尔烈,要带回多少家财?返乡的队伍启程时,人们发现装载东西的大马车足有10辆以上,而且车上的板柜都加上了铜条和铜锁。车至山海关,前来迎送的是田总兵。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大奸臣和坤的女婿。
田总兵一边热情招待,一边用话打探,意欲找借口开箱验货。不管他如何花言巧语,王尔烈就是不上圈套。最后,还是撕破了面皮,把官司打到了皇上处。皇上一听,对车上载的是什么东西也产生了兴趣,于是降旨开箱验货。田总兵马上派人开封柜盖,满以为可以抓住王尔烈的要害,万没想到要磕头告饶的是他本人--柜子里哪来的金银财宝,全是清一色的砖头。
田总兵一边跪地告饶,一边迷惑不解地讨问。王尔烈告诉他:我在京为官多年,辽阳老家房无一间,如今回乡养老,用有限的年俸买些砖瓦,在老家风水沟盖三间小屋,用以安度余生。此事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嘉庆爷心有所感。便命从国库中拨出纹银,在辽阳城内修建了这座翰林府。
人生苦短,岁月无情,或以文采寄情,或以政绩铸碑,能青史上留名者已属不易,而像王尔烈这样以有才而不贪财的事迹为人们流传至今的,还不多见,也是辽河人物中有其独特之处的一个。
***********************************************************
王尔烈——敕建翰林府
在辽阳西关路南,有一座雕梁画栋的翰林府。这翰林府是奉旨敕建给王尔烈居住的府第。正门的门脸上,有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王杰亲笔的“太史第”蓝地泥金匾额,是远近闻名的清代建筑。
建筑这座翰林府,还有这么一段说道呢!
王尔烈在京居官,已经到七十四岁了,蒙嘉庆皇帝恩准,让他衣锦还乡。王尔烈是乾隆的爱卿,是嘉庆的恩师,是清朝知名人士。他衣锦还乡,从京师到辽阳,一时传为佳话。
北京的官工说:“王尔烈还乡,嘉庆还能少给金银啦!钱准保海海的,你瞧吧!”
有人把嘴一撇说:“还用嘉庆爷给钱,人家自个儿早都划拉足了。”
“谁说他清贫如洗?那不过是捧着唠罢了。没听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吗!他这回还能不满载而归!”
王尔烈真就满载而归。按照惯例,告老还乡的官宦,朝廷都派十辆大马车帮着搬运家什。王尔烈当然也不例外,他现打了十个大板柜,装得满满当当,外加封条和铜锁。就这么着,十辆大车浩浩荡荡朝山海关而来。
山海关的总兵姓田,是奸臣和珅的门婿。他得到快马探报,说是王尔烈用十辆大车,满载金银财宝。田总兵心说:都说王尔烈双肩明月两袖清风,那不过是整景呗。本情嘛,当过主考官,当过监察御史,当过大理寺少卿,乾隆的爱卿,嘉庆的老师,还不划拉得满满的,能不家存万贯!这次还乡,十辆满载的大马车,就都露馅了!
田总兵登上城楼,往远处望去。黄尘古道上,十辆大车鱼贯而来,响铃咣咣,马鼻噗噗,从车轮压出的辙沟看来,车上准是金银财宝。田总兵命令手下人等,在山海关外雁翅排开,亲自迎上车队,朝王尔烈高高抱拳:“王大人,快叫车马停下,到金亭馆驿休息吧。”王尔烈摸着三绺长须:“多谢总兵大人,老夫不敢讨扰地主官民。”
这时候,田夫人也坐着轿迎出来了,她把王尔烈的娟茹夫人让到轿里,姐妹显得那么亲热。
田总兵连连说道:“王大人何必太谦,路过下官这里哪有越门而过之理,请啊!”说着一摆手,兵丁们就夺过车伙鞭杆,硬把大车赶走了。田总兵陪着王尔烈,漫步往金亭馆驿走去。路上,田总兵说:“王夫人,你随行的柜箱,都得折封验收,我得给你妥善保管起来呀!”王尔烈说:“这都是老夫多年为官攒的一些杂碎,又不是什么稀世珍宝,你就不要折腾了。”田总兵一看王尔烈怕检,就更觉得柜里有干货,他越发要来检查,就说:“焉有不检之理。”王尔烈说:“不检也罢。”田总兵执意要拆封验收,王尔烈毫不让份儿,实在不行,最后他说:“柜里有皇上御赐的东西,不见圣旨,谁人敢来检查?”
田总兵只好把王尔烈让到金亭馆驿落脚,连夜写好奏章。略云:“王尔烈十辆大车都是满装满载,越关不许拆封验看,为臣按例当检。彼云:‘须得皇上圣旨。’请旨定夺。”
嘉庆阅罢田总兵奏章,他左右两难,沉吟不语地暗道:“恩师呀恩师,你这是何苦呢!联叫你掌管铸钱炉,你说你一无所蓄,只有十八枚钱样子。你历任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等职,哪能没有点积蓄。你要临走向联说明,总该有法变通啊!”势逼无奈,只得写圣旨。略云:“山海关总兵,王尔烈过关,一应箱笼等物,照例拆封验看。不许巧取豪夺,惊扰老臣。钦此!”
田总兵接得圣旨,如虎添翼,还有什么说的。立刻打发人等开锁启封。当他把封条拆开,掀起柜盖以后,不由得直眉瞪眼。原来板柜里装的一色是青砖合瓦,没有什么值钱的金银珠宝,古玩玉器。田总兵匍伏在地,连连磕着响着:“王大人饶命,恕末将有眼无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站在王尔烈身旁的娟茹夫人微微吟哦着:“让人不算痴,双方皆相宜。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始皇帝。”王尔烈觉得田总兵虽是和珅门婿,为人还算可以,得饶人处且饶人。近前搀起田总兵,微笑着说:“总兵何须行此大礼,但愿你牢牢把守关口,明辨是非,分别青红皂白,不许坏人蒙混进关,不让家贼逃窜外地。”田总兵乐颠馅了,又是打躬又是作揖。他偷眼一看王尔烈和颜悦色,挺好说话,就试探着问道:“不知大人装此砖瓦何干?”王尔烈长叹了一声,说:“贵总兵有所不知,老夫居官多年,月俸所剩无几,如今回到辽阳风水沟老家,尚无栖身之所,意欲用这些砖瓦,盖起三间茅屋草房啊!”
嘉庆闻听王尔烈从北京运载砖瓦盖房子,他心里不是滋味,钦命工部尚书:“朕命你以朕的名义,从御膳费里支出纹银一万两,在辽阳城内,给我恩师盖起一座翰林府。限定在他回乡之前建成,不惜多花工本银两。”
工部尚书连夜抄路赶往辽阳西关,星夜建筑翰林府。
王尔烈被田总兵苦苦挽留住了,整天不是逛姜女祠,就是逛山海关,甚至连路程遥远的秦皇岛,他们也都去逛荡了一番,逗留了将及一个多月。
王尔烈和夫人娟茹回到辽阳地面的时候,辽阳州官们早就恭候在辽阳城外的大路旁,说:“请王大人进城回府吧,下官给您带路。”王尔烈立时怔住了,心说:我家在群山环绕的风水沟呀,哪来的进城回府呢?他也不好细问。当他坐在轿上,跟大车一起进到西关的时候,远远望见一座高耸巍峨的府第,府第前面的镂空牌坊顶上,有一块红地金匾,是嘉庆皇帝御笔亲书的“翰林府”三个大字,据说,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王杰给王尔烈挂的那块匾,就没敢嘉庆重样,而是蓝地金字,匾上是写“太史第”三个字儿,都是有讲究,不兴胡来的!
这就是敕建翰林府的一段掌故。
************************************************
王尔烈将错就错
乾隆爷很爱才,当时翰林院名人很多,比如:王尔烈、纪晓岚等,都在翰林院任职。乾隆爷经常到这儿来。
有一天,乾隆又到翰林院来了。这天,天气非常热,有的翰林们就把衣裳脱了,赤臂乘凉。皇上来了,按理说得整衣冠接驾,可是这些人不知道皇上来,谁也没准备,现整衣冠接驾来不及了,一个个都藏了起来。乾隆进屋一看没人,就坐下来等他们。这些翰林们偷眼一看,全傻眼了。有个人说:“坏啦,这老头子没走,”可巧让皇上听见了。大家一看没办法,一个个都溜出来赤着臂见驾。乾隆说:“今天我来得很突然,你们事先没有准备,原谅你们了。可是,我是皇上,你们竟敢管我叫‘老头子’,这是怎么回事?”翰林们一个个面面相觑,无言答对。
正在这时,王尔烈对皇上说:“启禀万岁!这三个字很有讲究,‘老’,乃是天下第一。人常说的大老爷,不但是尊敬的称呼,也是最大的意思。这个‘头夕乃是万人之上,万物之首,没有比它再高的了。‘子’乃是天之骄子啊!因此,‘老头子’三个字,只有皇上您配得上,别人则望尘莫及也!”乾隆一听很高兴,不住点头,痛痛快快地走了。
晚上,乾隆忽然发现扇子忘在翰林院了,忙派太监去取。取回一看,不知是谁在扇面上写了字,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一首诗,这首诗应为: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再一细看,里边忘了一个“间”字。乾隆大怒:“简直不像话,此人还配在我的扇子上题字!”传旨:“召见这些翰林们。”翰林们见了皇上,乾隆把扇子扔给他们说:“这是谁写的?”王尔烈拿过来一看,说:“回万岁,是我写的。”“你写的这是什么?”“唐诗一首。”“谁作的?”“唐人王之涣。”“据孤所知,王之涣此诗乃二十八字,你写了多少字。”王尔烈细一看,唉呀,把“间”字落下了。他急中生智奏道:“万岁,我写的乃是《凉州词》。”“什么,《凉州词》?你念念我听听!”王尔烈念道: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好!”乾隆拍案叫绝,不但没责怪尔烈,反而对他大加赞赏。、
讲述者:刘振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