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里里微博化妆视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14:22
加快社会建设 重视改善民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来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研究网 作者:李培林 网站编辑:陈静 发布日期:2007-09-25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课题和新任务,深刻回答了关系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非常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当前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重要讲话对于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在谈到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时,特别强调指出,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改善民生是完善民主政治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诚意地拥护,关键还是在于它极大地改善了民生,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持续地提高。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好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个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领导和法治。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民生为先。

  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改善民生就是最大的政绩。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就政绩的衡量来说,改善民生就是硬指标、硬道理。

  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横观世界各国的政府更替,人类历史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确立这个理想信念的现实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忘记了这一点,就是意味着忘记历史,也意味着迷失未来。

  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改善民生是我国发展的新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并处于连续五年经济增长10%以上的新周期,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时推进,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要求、工业化中期的产业升级要求和工业化后期环境治理要求同时并存,特别是伴随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所谓民生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也是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入手点。改善民生是一项大政策,落实好这项大政策并不容易。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改善民生,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引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多数集中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改制企业的职工安置、劳工权益、环境污染、权力机构滥用权力等方面,这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说都属于特定的利益问题,但这些特定的利益问题如果与群众存在的某些不满情绪相联系,一旦引发很容易导致事态的扩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切实抓紧抓好。

  改善民生是推动经济繁荣的基础动力

  改善民生的基础要依靠又好又快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当前的任务就是要落实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方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诸多方面的要求。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减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贸易这“三驾马车”中,相对于进出口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消费相对滞后是我国当前经济的突出问题。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想使经济得到长期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必须使国内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必须认识到改善民生是推动经济繁荣的基础动力。

  扩大内需、培育国内消费的意义重大,它有利于缩小外贸顺差,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利于抑制股市过热、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改善民生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分配问题。邓小平同志在1993年就指出,分配的问题大得很,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对收入分配要进行“宏观调节”,强调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节”的重大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经济方面有利于扩大内需,培育大众消费,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力量;在社会方面有利于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政治方面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坚持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要通过完善公共财政和社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和税收制度,在改善民生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民生基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要求,用浓浓的重笔,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