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拉塞佛德:家乐福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2:21:34
家乐福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法眼打量家乐福”系列报道之五
2011-01-07 18:04:27  来源:云南网社会频道
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
[提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与本报取得联系,对家乐福的中国危机也进行了深入的报道。一些网友发帖称,家乐福自1995年进入中国以来,很长时间都保持着强势扩张的势态。
本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新华网等多家网站全面转载,网友跟帖认为:“报道很给力”
大肆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黑色”的盈利模式、漠视安全管理、管理体制改革的阵痛……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家乐福的自身品牌形象也伤了很多中国消费者的心,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屡屡碰壁、灰头土脸。元旦、春节佳节本是销售旺季,但最新的消息是家乐福广东佛山店将于本月底关闭,目前很多家乐福店已经人去“铺”空。据《时代周刊》1月3日报道,商家们表示家乐福关门让其始料未及、损失惨重。家乐福华南区公共关系经理李嘉表示,因生意不好才选择关门。
“商业是一个名利场,却又是一个视诚信为生命的行业。《史记?货殖列传》早就指出:尚权谋,必然失诚信;爱投机,必然坏规矩。因此,家乐福用恶劣的手段去谋取商业利益,最终将会失去已获的利润,付出沉重的代价。”本报“法眼打量家乐福”系列报道刊发后,国内的重点门户网站纷纷进行转载后,腾讯网论坛上一名网友跟帖说。
相关新闻:求真相:食用银鳕鱼严重腹泻 沈阳家乐福说没卖过家乐福里又查出一批“三无”衣服标签明摆着 家乐福却坚称没卖过 家乐福荣获上海市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专项资金奖励家乐福被指大肆出售假冒伪劣产品
 
网友:家乐福成也本土化败也本土化
本报近期推出的“法眼打量家乐福”系列报道,对家乐福的危机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同时国内的多家重点门户网站纷纷进行了转载。很多网友认为本报报道很“给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与本报取得联系,对家乐福的中国危机也进行了深入的报道。新华网、腾讯网、新浪网、网易新闻中心、和讯网、MSN资讯、凤凰网、东南消费新闻网、中国网、新民网、中国广播网等网站对这一组系列报道全文转载。
一些网友发帖称,家乐福自1995年进入中国以来,很长时间都保持着强势扩张的势态。一直以来,家乐福因其强大的渠道能力和品牌号召力更是成为地方政府引资的重点,并享受地方政府提供的诸多优惠。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地支持以及对家乐福违法违规行为的容忍继而又使得家乐福大大节约了扩张成本,提升利润率,家乐福也因此如鱼得水。家乐福强大的销售能力,既让自己的销售利润得到保证,又使其在对上游供货商的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向上游供应商要利益”,成为讨价还价能力极强的家乐福的另一个杀手锏。长期以来零供关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最终导致康师傅、上海炒货协会、蒙牛乳业等知名品牌商和行业协会的抵制。另外,家乐福的迅速扩张也造成了它的“自我膨胀”,渐渐不把中国消费者放在眼里,大肆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漠视公共安全。出了问题以后,家乐福的傲慢更是伤透了消费者的心。家乐福中国市场频繁的危机给我们的警戒是,市场低价不会诞生常胜将军,只有那些重视价值链和谐共生、为社会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品牌才有可能赢得持续发展。
有评论认为家乐福“成也本土化,败也本土化”。家乐福于1995年进入中国,当时,在国内零售业未完全开放的背景下,家乐福采取了诸如“绕道”、“假合资”、“借道地方政府绕开牌照审批”、“违反开放时间表”等非常规手段进行扩张,取得了成功。这种“本土化”让家乐福尝到了甜头,并渐渐在很多事情上充分结合中国国情,抓住国内中小企业销售渠道不畅、想借助大型零售商提升品牌形象的“七寸”,对供应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店费、堆头费、促销费、节日费、上柜费,挤占供应商的利润。与此同时,商业贿赂在家乐福身上同样发作,加上结算不及时、内部管理流程控制混乱,家乐福所谓的国际品牌优势已丧失殆尽。但愿意改变并为之努力者已寥寥无几,家乐福多位店长的相继离去和人才大量流失,足以说明家乐福的种种表现正在让投资者、合作商、消费者改用脚投票。更为重要的是,包括家电等在内中国连锁、大卖场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发生诸多变化,最为显著的就是从盘剥供应商,开始向供应链和谐共生转变,而家乐福在“本土化”进程中产生的弊端却没能引起家乐福高层足够的重视,沉浸在过去的辉煌当中,固守着依靠入场费赢利的模式压榨供应商,最终导致积怨日久的供应商忍无可忍,以断货来抗争。家乐福要改变现状,必须从盈利模式和内部制度等方面同时进行改善。但对于正经历全球战线收缩之痛的家乐福来说,这并非易事。
“希望促进家乐福自律和改革”
“平时只是发觉家乐福商场内,本土品牌商品不多,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看了你们的系列报道,才知道原来这是因为高额的进场费和宣传费造成本土品牌望而却步。”昆明市民徐女士表示,她看完本报的“法眼打量家乐福”系列报道后,深有感触。她表示,以后她不会再对家乐福这种大型企业完全信任,“低标价高卖价、假冒伪劣产品摆到台面公开销售,不多个心眼,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骗了。”
昆明市民王女士表示:“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家乐福的营销模式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反感,最终被消费者抛弃。”王女士对本报的系列报道给了很高的评价,希望这样的报道可以引起家乐福的重视,促进企业的自律和改革。
媒体从业者宋先生表示,他一直都在关注本报“法眼打量家乐福”系列报道,他说,不可能每个消费者都能练成一双火眼金睛,因此传媒,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和篇幅报道这样的事,一方面让消费者提高警惕;另一方面引起商家的反思,并作出改变,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律师李春光认为,云南法制报的这组报道除了对消费者能够提起提示作用,也有助于相关企业真正理解法治的精神和重塑尊重公众利益的经营理念。他期待相关部门在执法层面能做更多的努力。因为很多企业,除了追求利益以外,在遵守法律上从来都不是自觉的,有赖于政府监管主动、尽责,促使相关市场主体回到尊重公众利益、遵守法律和市场规则的轨道上来。
首席记者 查小高 记者 杨阳洋 实习生 陶娟(云南法制报)
 
来源:云南网社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