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仪哪个品牌好:证券化的陷阱――海外收购失败的启示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46:27

证券化的陷阱――海外收购失败的启示

 

内容摘要: 中资企业从2007年起便带着雄厚的资金,雄心勃勃地跨越大洋去寻找投资目标了。别看美国银行通过投资于中国建设银行大赚了一笔,但它却在血腥残杀的华尔街栽了个大跟头。而从中资金融机构赴海外收购受挫到刘易斯兼并美林证券撞上海底冰山,结局几乎是大同小异。

《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12月18日

文/陈思进 

     中资企业从2007年起便带着雄厚的资金,雄心勃勃地跨越大洋去寻找投资目标了。它们显然意识到,要想不受欺凌,先决条件就是它们自身必须变强大。外国资本可以通过并购中资股权,在达到投资目标时做到稳操胜券,使其资本规模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那么中国资本为何不如法炮制?再说,中资企业的实力已是今非昔比,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它们无论是在人力资源,还是在资本积累方面,都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此时且不说狂妄与否,它们的自信心肯定是不缺的。
  不过很遗憾,当时正值金融海啸初始阶段,大环境可说是暗流涌动,素来“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中国,却在急于求胜的远行过程中直面海啸降临。因为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变,全球各大股市正处于高位调整阶段,欧元兑美元、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也处于不稳定期,所以虽然“出海”的中资企业勇猛无比,但其抄底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为何外国资本能在中国稳操胜券,可中资企业跨海出征却遭到如此惨烈的挫败?当然,个中缘由错综复杂,中资金融机构并未公布详情细节。不过从当前中国许多企业急于进入世界500强之列,一再强调要“做大做强”的豪言中,我们不难看出挫败的端倪。
  要将企业“做大做强”本无可厚非。不过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误解,企业不能光为了拥有更大规模而“做大”,因为“大”并不等于“强”。有时兼并似乎能让企业快速“做大”,可一旦未能与并购来的企业很好地融合,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1加1的结果不一定大于2,更多的时候反而是小于2,甚至于让企业走向毁灭。更何况与中资企业交战的对手,正是给中资企业开过“药方”的外国资本,它们把中资企业的底牌摸得一清二楚,而中资企业呢?对手的黑洞有多深,中资企业知道吗?我们就拿中投公司投资于摩根士丹利来说。事实上,摩根士丹利因为证券化而留下的黑洞跟美林证券的情况相差无几,中投公司投资于摩根士丹利,无疑就像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证券,其遭遇惨败毫不奇怪。
  别看美国银行通过投资于中国建设银行大赚了一笔,但它却在血腥残杀的华尔街栽了个大跟头。美国银行失败的根源就在于急于求成,它在收购美林的过程中表现得狂妄自大,似乎它已稳操胜券,于是它还未作足前期调查便盲目行动。美国银行的CEO刘易斯曾是一个成功的银行家,他确立的职业生涯目标便是带领美国银行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金融机构。可惜野心越大,他跌得也越惨。
  在危机开始的初期,刘易斯表现得好大喜功,他几度扮演超人,先是用全股交易的方式,以40亿美元收购了拥有无数坏账的美国国家金融公司(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向冰海沉船迈出了第一步。随后他又以特别大的手笔收购美林证券,没料到遭遇老奸巨猾的美林前总裁约翰?塞恩的暗算。美国银行这艘巨轮因而撞向海底冰山,迅速往冰海中沉没……
  回顾刘易斯的故事,就好似读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它告诉我们:虚荣心一样能够导致毁灭。刘易斯过分激进的金融帝国梦令美国银行成为银行混业经营体制的最大祭品,他本人也在一夜间功名尽失,先是被董事会撤掉了稳坐8年的董事会主席的座椅,而后又被剥夺了CEO的权位。
  中国对购房者放贷的方法已与美国接轨,比如银行放宽信贷条件,向低收入人士发放购房贷款;有些学者、专家竟然高呼“买房就是爱国”。这与当年克林顿政府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放贷给不够资格申请房贷的低收入族裔的做法如出一辙。在房贷方面学美国,那么结果必定也像美国,于是房地产泡沫被吹大了。
  而从中资金融机构赴海外收购受挫到刘易斯兼并美林证券撞上海底冰山,结局几乎是大同小异。目前中国企业想要向美国企业看齐,便不顾后果,争当行业龙头老大。回头看看这次受冲击的美国企业,我们会发现它们无一不在世界100强之列,有些甚至排名前十位。像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和AIG,全是靠收购、兼并“做大”的,又无一不在行业里称霸。然而“做大”和“做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企业规模大了之后会形成垄断,但垄断不是“强”,而是“霸”,霸道的做法会阻碍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因此将企业“做大做强”不是靠急功近利,而是靠一步一个脚印。否则,其结果也必定像美国银行,稍有不慎,便掉进万丈深渊。
  虽然中资企业在收购海外资产的过程中遭到了挫败,但其实挫败并不可怕,总结经验教训才是最重要的。归根结底,金融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尽快招募、培养经得起国际金融市场考验,并具有爱国心的金融从业人员,是准备走向国际的中国银行业和金融机构的当务之急。否则,中国作为买方就会因辨别不清金融产品的风险,而只能就市场走势和专业知识等问题去咨询作为卖方的国际投资银行。那国际投资银行就好像老鼠掉进大米缸,怎能不使劲吃呢?
  但话又说回来了,华尔街能将投资游戏玩到如此娴熟的地步,从而得以利用金融化、衍生化对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财富巧取豪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从中资企业在海外受挫的案例中,我们看到,除了被收购公司股票本身的价格下跌之外,汇率在资产价值蒸发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相当关键的,似乎这些案例都与美元汇率有关。那么美元今天的地位是如何得来的?中国将何以应对美元这一因素导致的变动?
  (选自《金融让谁富有》,陈思进著,中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