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路边花卉组合盆栽:知人者智——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0:20:27
                  知人者智——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知人者智,自智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善于识别他人品行和才能的人是最明智的,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缺点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战胜别人的人才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的弱点、缺点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努力勤行的人是有志气。不离失根基的人才能长久,身死流芳不朽的人才是长寿。一句话,自知、自胜、自足、自强的人才能长久。

 此句话的要旨是对自己的认识体现一个“虚”字,反对一个“满”字。只有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战胜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退一步讲,每个人的真正敌人是自己;真正进行较量的对手是自己;一生中苦苦追寻的是自己;一生中最难把握、最难战胜的还是自己。从认识论看问题,自知就是实事求是地、辩证地看待自己。不知自己,则无以知人;不知别人,则无以知己。

 中国人历来提倡这种“自知之明”的情操,认为这是前进的动力和阶梯。最伟大的人格力量是能自觉地向自己的弱点、缺点挑战:要以正义向邪恶挑战,以勤奋向懒惰挑战,以公正向偏见挑战,以真诚向虚伪挑战,以谦和向骄狂挑战,以达观向忧郁挑战……挑战不是目的,而是最终要“降服你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自胜者”,成为自己的主人。

 历史上的刘邦为什么能在楚汉之争中最后取得天下?关键一点,他能认识别人,谦下用人,同时也能正确认识自己,他在称帝后讲的三个“我不如”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刘邦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喜欢广交朋友。30岁时,当了秦朝沛县的泗水亭长(乡村小官)。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首倡起义,天下纷纷响应。起义浪潮很快波及到沛县,刘邦与萧何、曹参等一起杀死沛县县令,正式宣布起义。他重用贤士,善于集中集体的智慧,使队伍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他曾数败秦军,直捣咸阳,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后来又经过4年楚汉战争,歼灭项羽,统一中国,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不计小节擢用陈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陈平是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少年时家中贫困,与哥哥、嫂子住在一起。为了生计,他经常帮助人家办理丧事。已经到了结婚年龄,还娶不上媳妇。

  陈平身处逆境,却胸怀大志,他刻苦读书,勤于实践,增长了见识和才能。他曾经主持乡社分肉,因为公道正派而得到乡亲异口同声地称赞。陈平感叹地说:“可惜!如果让我治理天下,也会像分肉一样秉公办事。”

  在反秦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陈平离家出走,投奔了魏王。他屡献奇计,而魏王却不予采纳,这时,有人在魏王面前说陈平的坏话,他便离开魏王,投奔了项羽。他略施小计,就帮助项羽收服了殷王司马印。但项羽心胸狭窄,用人多疑,陈平觉得他成不了大事,又离开项羽而投奔刘邦。通过魏无知的举荐,被刘邦任为扩军都尉(负责调节诸将的关系)。

 一个降将无尺寸之功,却一下子成了汉王的心腹,刘邦的老部下纷纷不平。大将周勃和灌婴对刘邦说:“陈平虽然仪表堂堂,却未必有真才实学。我们听说他在老家时与嫂子私通,品行不端;他因为没有得到魏王和楚王的重用,才来投奔汉王。您对他加官晋爵,他却不能忠于职守,利用职权之便,经常接受诸将的礼金。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请您好好考察一下。”

 刘邦听了将信将疑,就把魏无知叫来,责备说:“陈平的品行这样坏,你为什么不说清楚,反而一味吹嘘他多么有才能呢?”

 魏无知说:“我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大王责备的是陈平的品行,这是两回事。如今楚汉相争,势不两立。失人者败,得人者兴,要想打败楚王,您就得重用像陈平这样的人才,以协助筹划良策。至于盗嫂受金之事,您又何必介意呢?”

 刘邦听了魏无知的话,觉得也有道理,但心里还不踏实。又召见陈平,责问:“你先是追随魏王而不称心,后来投奔楚王私自离去,现在又同我一起共事,这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怀疑啊!”

 陈平坦率地回答说:“我之所以离开魏王和楚王是有缘故的。前者固执己见,不纳忠言;后者志大才疏,任人唯亲。我听说您重视人才,纳贤任能,所以才来归附。我刚到汉营,身无分文,不得不接受诸将的礼金。如果您认为我的计策可取,就把我留下;如果你听信别人的闲话,不用我的计策,大家送给我的钱原封未动,请您收回我的官印,我就此告辞。”陈平的一番话,打消了刘邦的疑虑,他立即向陈平道歉,同时赐给他很多钱物,立即升任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和考察全军将领。从此以后,陈平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不遗余力地为他出谋划策。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同项羽在荥阳展开决战。项羽率领几十万大军不断攻击荥阳,使汉军在正面战场上陷入困境。这时,陈平向刘邦献计,利用项羽“意忌信谗”的弱点,施行离间计。刘邦觉得可行,便拨给陈平铜钱四万斤,收买楚军将领,离间项羽与诸将的关系。

 陈平通过贿赂楚将和散布流言,说钟离昧等大将因为屡建大功而不能封王,想联合汉王歼灭项羽。项羽听到流言,便起了疑心,于是派使者到汉营探听虚实。刘邦早已设下圈套,让人先准备一桌丰盛宴席,当楚使一到,又故作惊诧地说:“我以为是亚父范曾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急忙叫人撤了,换上一桌很差的饭菜。

 楚使回去一汇报,项羽果然怀疑范曾暗通刘邦。范曾建议速攻荥阳本来是一条妙计,项羽却拒不采纳。范曾看出项羽怀疑自己,便对项羽说:“天下大局已定,你自己好好干吧,让我留着这副老骨头回老家去吧!”于是,拂袖而去。项羽从而失去了足智多谋、屡建奇功的首席谋士。

 刘邦读书不多,是个“大老粗”。他一度认为,真正有用的是马上征战的武将,而读书人往往是靠不住的。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十分讨厌儒生,甚至称其为腐儒、竖儒。但是,他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儒生,不仅丝毫不加歧视,而且尊敬、信任和重用。

 公元前209年,当刘邦进军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地区时,儒生郦食其找到刘邦身边的一名骑兵,说:“我听说沛公为人傲慢,但是很有韬略,真是我敬慕的人物,我想跟随他干一番事业,请您先给我介绍一下。”

  骑兵说:“沛公十分讨厌儒生,见面时,你千万不要说自己是儒生。”

 第二天,郦食其去见刘邦时,刘邦正让两个侍女洗脚,对郦食其表示了轻蔑之意。郦食其见此场面,故意慢腾腾地走到刘邦面前,不行大礼,只是长揖不拜,大声问道:“你带兵来到这里,不知是帮助暴秦攻打起义的诸侯,还是帮助起义诸侯讨伐暴秦呢?”

 刘邦一听,勃然大怒,骂道:“可恶的儒生,暴秦无道,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攻打它,为什么还要说助秦的话呢?”

 郦食其沉着从容地说:“如果你想推翻暴秦,为什么对长者如此无礼?你好好想一想,行军打仗要有良谋,如果你对贤人智士如此傲慢,谁还会为你献计献策呢?”

 刘邦一听,立即起身行礼,恭恭敬敬地向郦食其请教。

  郦食其说:“你的兵马不满万人,又缺乏训练,要去攻打关中,如同虎口探险。不如先去攻取陈留。陈留是天下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城中粮食充足。占据陈留以后,招兵买马,扩充军队,等到兵强马壮,就可以横扫天下。”

 刘邦正为军粮不足而犯愁,急忙问道:“攻取陈留,先生有何妙计?”

 郦食其说:“我与陈留县令相识,可以劝他投降献城。如果他不投降,你就率师攻城。”刘邦听后十分高兴。

 郦食其连夜赶到陈留城,劝说陈留县令降刘反秦。但是县令不愿起义,却留郦食其住下。夜半时分,郦食其出其不意地割下县令的脑袋,回到刘邦大营。

 第二天,刘邦带兵攻城,把县令的脑袋高悬在竹竿上示众。守军一见,立即打开城门投降。刘邦在陈留获得大量粮草、兵器,为西进关中奠定了基础。

 当楚汉双方的战略地位开始转化的时候,郦食其又不失时机地向刘邦建议反守为攻。他指出,应该乘项羽东去之机,立即收复成皋和荥阳,同时设法把楚汉之外、据地最广的齐王田广争取过来,以造成天下归汉之势。刘邦立即采纳这一建议。郦食其又自告奋勇地前往齐国,说服齐王田广降汉,不战而得齐国七十余城。同时,汉军也一举收复了成皋和荥阳,从而取得了战略优势。

 刘邦对萧何的基本态度是重用不疑,因为萧何有杰出的治政理财才能。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在前线指挥作战,萧何在关中独当一面,主持后方建设。他主管法令、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和一切大小杂务,权力很大。但是,刘邦对他深信不疑,凡是萧何送来的报告,他都一一批准实行,一时来不及上报的,他也允许萧何“便宜行事”、“先斩后奏”,使萧何可以大胆放手地办事,在关中安抚百姓,颁布法令,保证兵源,供给军粮。

 楚汉战争初期的形势对刘邦十分不利。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一战中,汉军死伤二十多万人,刘邦只率领数十骑突围,连家属也成了项羽的俘虏。但由于萧何不断提供兵力、物力的支援,所以刘邦得以重振军威,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天下。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论功行赏时,把萧何排在第一位。

  韩信能攻善守,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但他有时不顾大局,谋求个人权位。刘邦针对韩信的特点,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韩信出身贫困,青年时代曾受胯下之辱,许多人看不起他。后来,参加了项梁起义军,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于是,又投奔于汉军。通过夏侯婴的推荐,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管理粮饷的军官)。韩信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便从汉营逃亡。萧何听说这件事,来不及同刘邦商量,就披星戴月追回韩信,并建议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刘邦通过了解,发现韩信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决定委以重任。

 为了树立韩信的威望,刘邦设置将坛,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任命韩信统率三军。拜将仪式结束以后,刘邦请教韩信说:“丞相极力推荐你,你将给我提供什么良策?”韩信精辟地分析了项羽虽强亦弱、刘邦虽弱亦强的原因,提出了定三秦、灭项羽的战略部署。刘邦听了打心眼里佩服,只恨自己认识韩信太晚了。

  韩信拜将以后,攻城略地,屡建奇功,同时也滋长了骄傲情绪。他灭亡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便派人向刘邦求封。刘邦当时正与项羽激战,日夜盼望韩信支援,没想到韩信竟然不顾大局,要求封王,不禁怒火中烧,破口大骂。经张良和陈平的提醒,他恍然大悟,立即转怒为喜,慨然允诺了韩信的请求,使项羽的韩信叛刘邦的计划破产,赢得了楚汉之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充分发挥了军事指挥才能。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杀死章邯,收复三秦;用木罂渡军,平定魏地;背水一战,大破赵军;还用水淹战术杀死了项羽的猛将龙且,夺取了齐地。公元前202年,他在垓下(今安徽境内)布置了十面埋伏,迫使项羽自杀于乌江,为灭楚建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之所以能从劣势变为优势,最终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知人善任是重要原因之一。刘邦用人的基本政策是,凡是能为他的政治目标出力献策的,不管其出身经历如何,他都量才录用,并按功劳大小封爵授官。彭越出身渔民,以后又曾为“盗”,英布因犯秦法,被处以面上刺字的黥刑,他俩都因功而封王;以屠狗为业的樊哙封舞阳侯;马车夫夏侯婴官至太仆;曾以编织谋生的周勃,后来担任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布贩子出身的灌婴做了御史大夫;农民起义领袖郦商封曲周侯。

 刘邦称帝不久,在洛阳南宫的一次宴会上问群臣:“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了天下?”文臣武将纷纷发言,各抒己见。王陵首先说:“您平时待人傲慢无礼,动不动就发脾气,但是赏罚分明,量才录用。你派人攻城略地,取胜以后,就给人记功,与天下均利,所以将士都愿意为你效劳。项羽刚愎自用,嫉贤妒能,谁有才能就会受到怀疑,谁立了功反而受到迫害,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不少大臣附同王陵的意见。

 刘邦认为他们没有讲到点子上,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稳定后方,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供给军饷,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攻城略地,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今豪杰,天下奇才,我能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缘故。项羽只有一个范曾,尚且不能重用,这就是项羽失败的原因。”大家听了心悦诚服,纷纷下座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