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千层:大学生性爱空间调查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53:22

大学生性爱空间怎么看待,特别是应该给大学生留下多大的性爱空间。本文是一份调查分析报告。从“小树林”到“日租房”——大学生性爱空间的历史变迁夜间走过校园中的学林,路灯昏黄的光线透过稀疏树叶,我瞥见一个少女将白色的裙子摊开坐在男孩的双腿上,那裙子像白莲花一样微微地颤动。十年前,学林曾经是情侣欢爱的地方,但那浪漫的气氛往往会有遭遇大煞风景的时候,学校保安的手电筒常常会让所有的隐秘暴露在明晃晃的灯光下,于是又一场悲剧发生了:男女主人公被双双勒令退学,永远地钉在道德败坏的耻辱柱上,以儆效尤。也许正是这种大学生不能承受之重触动了一些商家的头脑,该给大学生多大的性爱空间不知从何时起,大学周边出现了一些遮遮掩掩、半公开式的小旅馆“影吧”,经营者为了“船小好掉头”,对这样的旅馆投入极少,一屋、一床、一电视、一影碟机,卫生、安全等条件极差,带有各种隐患,是大学生情侣没有选择的选择,而且这样的旅馆常常是突然地出现,突然地消失。但也有一些经营灵活的“影吧”随着社会的变迁,在与管理部门的博弈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且开始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经营模式——由“影吧”走向全公开的“日租房”。从“小树林”到“日租房”,大学生性爱空间的历史变迁拷问着这个时代的欲望与文明。笔者认为,十年前大学生在树林隐蔽处的性爱随时有可能公开暴露在他人面前,是对大学生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暴露,这样的性爱反映的是压抑、慌张,仅仅是带有极强的性欲目的的低质量性爱活动;“日租房”的公开有可能暴露身份,但保护了性爱的私密性,更多地保护了双方的精神和情感。大学生是一个生理、心理成熟、能对自身选择负责的群体。弗洛伊德认为,强大的“力比多”需要宣泄的空间,否则,不仅不会产生创造的力量,还可能产生破坏的力量。如果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那么也可以说“防民之欲甚于防天”。大学生这个群体在付出漫长而持续的社会化与巨大集体作用的代价后迎来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也算是社会文明进程中的一个小小进步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么有人说,当代的大学生是性开放的一代,同居、一夜情在今天的新闻媒体上早已是屡见不鲜;也有人说,大学生是性压抑的一群,到了生理、心理都比较成熟的年龄却还在公共寝室中为性所困,于是有了厕所偷窥狂,自习室偷摸狂。那么当今大学生日常性爱生活真相到底如何呢?早在1935 年,潘光旦先生就在《性与青年三讲》中提到,无论哪一个人,都有性的要求;性欲可以升华,其实升华者,不过拉开而已,并不能真正使性欲消散;性欲是一种特殊的力量,不是一般的精力,可以随便转移运用的。正如泰勒实验的结论,一个人总有他的最低限度的性欲,这最低限度是没有方法把它拉开的;升华之说是很苍白的;充分承认这一点,替它找一个出路。而同居、一夜情在当今大学生性爱生活中只是个别现象,决不是疏导爱欲的主渠道。对于现在大学生爱欲最大解放的可能性当属“日租房”所提供的性爱空间以下是笔者对熟人的一个简单访谈。小倩:我们喜欢选一个天气好的日子,拿一些水果和小零食,去“日租房”安静地过一个下午,亲昵地偎依一会儿,好好地谈谈心,很愉悦的感觉。小明:一般我们一周去两次。“日租房”条件还好,很干净,其实主要是隔音效果啦。以前的“日租房”都是那种以木板分隔成的小房间,很是不方便,都能听到隔壁说话的声音,让人无法放松,这两年“日租房”都是单独的房间,在房间里感觉还是很自由的。有了独立支配的空间,大学生的性爱不再是简单的肉体冲动,“日租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性爱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就性论性来说,大学生性知识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只是来自那些庸俗淫秽的黄片,今天的大学生更关注一些网上关于性爱技巧的介绍,他(她)们不仅需要的是个人的满足,也考虑到恋人的满足。独立自由的“日租房”为此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如果按照安东尼·吉登斯在《亲密关系的变革》一书中认为的那样:避孕术导致了性解放,性就回到了性本身,它就有可能享受到其本身固有的乐趣,获得一种自治能力。虽然这只是对西方性爱文明变迁之路的总结,但对东方并不无借鉴意义。潘绥铭调查大学生情侣的结果显示,大学生恋人很少采用避孕措施,大部分人都在采取既不科学也不安全的周期计算或者体外射精。这里面就有我们不能忽略的基于感情的信任。就感情来说,大学生谈恋爱也不是大众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三四年的露水姻缘,他们在对浪漫与激情有所憧憬的同时,想的更多的是天长地久,而非曾经拥有,这也是为何有那么多大学生情侣为了在一起,都在个人未来发展的选择上做出这样或那样的牺牲,而这在西方往往是难以想象的。对东方大学生来说,性爱不仅仅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东方的性传统观念依旧在起着作用,当女孩将身体第一次献给心爱的人时,她们中的绝大多数认为做出的是一辈子的选择,而绝大多数男生也一直认为性爱是一种契约,不仅代表拥有的最终形式,也代表一种责任。“日租房”为这种亲密关系的形成提供了空间。需求合理性与形式合法性的结合据笔者的“明察暗访”,笔者所在校园周边有这样全公开的“日租房”25 家,半公开的3 家。经营者的广告大多是张贴在校内的张贴板、电线杆、宿舍楼卫生间,也有派人发放的小卡片,更有的在BBS 上发相关图片和帖子。大多数“日租房”在广告中写有这样的内容:某某日租房位于家属区内,交通便利;房间独门独户,宽敞明亮,安静,温馨典雅,宽大舒适的标准双人床、书桌和沙发;配有有线电视、影碟机、电脑、宽带以及空调;洁白被罩,每客一换并清洗消毒;配有卫生齐全的生活洁具,卫生间配有方便舒适的热水器,随时可以洗个热水澡以驱走疲惫换来清新芬芳的心情;厨房厨具、油盐酱醋齐全,随时可以做饭,让您有回家的感觉,如果您不愿做饭,您还可以拨打及时快捷的外卖热线。温馨、舒适、安全是我们为您打造的良好居住环境。价格:日租40元/全天,最低消费10 元/3 小时。笔者通过对几十家“日租房”广告的分析,发现“日租房”的价格都很接近,服务条件趋向一致,并且都与餐饮业有合作,这些店家都带有浓厚的快餐化倾向,即服务具有可预期性、可计算性、舒适性以及时效性。虽然组织的快餐化备受抨击,但毋庸置疑,这些特性是“日租房”经营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对“日租房”的调查中,经营者的组成很复杂,既有在校大学生,也有附近家属区住户,还有其他外来投资经营者。在店中负责招待的大多为女性,这也是出于亲和力与安全感的考虑。开始,经营者要看身份证件,由于学生对这种涉及个人隐私行为的反感,她们渐渐通过对外表、行为的辨认来判断入住男女是否为学生恋人身份。最近,派出所要求经营者开始对入住人员实行登记制度。“日租房”被派出所强制管理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的标志之一是必须具有辖区派出所颁发的特种经营许可证。据一些经营者说,这种证件的价格是3000 元/ 年。在需求的合理性与形式的合法性共同作用下,“日租房”这种带有小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开始走向具有连锁性质的大规模合作经营。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圈子社会”里,对于经营者来说,这些年通过与相关管理机构的交往,已经形成了一个“关系圈子”,他们与辖区里的工商、派出所在博弈中已经达成了某些“默契”。因此只要是有哪一家“日租房”违反了他们的潜规则,经营者们就会将其除掉,以保证相关的管理机构与经营者相安无事。管理机构的制约与赋予笔者走访了辖区的派出所,一李姓负责人说:我们觉得校园周边私营的小旅馆不太可能有黄、赌、毒,有的话也会有人来举报的,这两年好象就查处了两家有“小姐现象”的旅馆吧。当然我们也一直在加大力度管理这些小旅馆。派出所作为基层的执法机关,在“日租房”的相关管理制度形成之初保有很大灵活性,进可攻退可守,随着舆论倾向的变化以及利益格局的划分随时积极或消极地介入。当前,派出所机构对“日租房”的管理设置了初步的经营准入制度,这种制度在不断完善和透明的过程中最需要克服的依旧是寻租现象的产生。自从“日租房”获得了最基本的合法性后,经营者开始敢于投入,以求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相对透明规则下的竞争使“日租房”日益规范化,并获得了相应的活力。对“日租房”经营来说,大学是一种重要的背景性预设;对于“日租房”消费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正由惩罚性的机构渐渐成为一种虚拟在场的象征符号,大学已经认可了大学生婚恋的自主性,而且,与社会其他一些小旅馆(如各大城市的车站附近)相比,可能恰恰是学校的在场,使大学生认同了校园周边的“日租房”的安全性。一把双刃剑显然,“日租房”拓展了大学生的性爱空间,提高了大学生性爱的质量(放松的心情、多方面的交流、自由支配时间与空间、更容易采取保护性措施等),秉承了性社会学家理安·艾斯勒在《神圣的欢爱》提到的性爱理念:“性可以是圣事,也可以是最高的体验,因为两个人的性结合可以体现一切生命的融合,再次证实了男女之间以及我们和所有生命形式之间的神圣纽带。”但笔者认为,更深的意义还在于这种空间的解放性力量。福柯曾经提到这样一个疑问,“是身体限制了观念,还是观念限制了身体?”“日租房”的出现可以被视为传统的那些象征性暴力符号的部分消融,加强了大学生对自我性感受与身体的认同,不再视性为邪恶,形成一种更加开明健康的校园性秩序。当然,不利的一面也很明显。失去了对性的敬畏与禁忌并不一定就会带来性的自由,特别是当大学生恋人关系解体后,受伤的大多为女性。在这种对女性身体与感情的伤害中,提供性爱空间的“日租房”往往成为人们眼中的始作俑者,虽然说根本的原因在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关系模式,但毕竟是“日租房”使一场场悲剧更容易成为可能。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日租房”已成为偷拍者的首选地,为此自杀的女大学生也大有人在。试想每一个名为“日租房偷拍”的RM 文件,背后就有可能承载着两个人的窘迫与绝望。网络的能量是如此巨大,几兆的数据就足以毁去一个人甚至两个人的青春花季和锦绣前程。由交换机、路由器和一大堆冷冰冰的缆线建构的网络给了所有普通人超乎想象的话语权。“日租房”的公用性依旧带给隐私不安全性。“明火的锻造”下的消解公共物资提供的不足,性爱空间的缺乏,自然会有提供者有条件地不断地渗透与介入,如果说存在就是合理的话,那么凭借这种合理性,“日租房”可能就是穿越个人行动自主性与社会结构制约性之间的共谋所在。所以说那些绝对禁止的倡导者只会使“日租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并且出现的只会是一些杂草,这也是为什么笔者认为“日租房”可以存在但不可以泛滥,它需要“明火的锻造”,严格、透明的经营准入机制是提高“日租房”安全、高质量服务的关键。对于“日租房”的消解也有人激进地提出,在中国的大学校园中设置恋人公寓。很明显,这种在俄罗斯大学生恋人可以申请同居宿舍的方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虽然传统性观念在今天的中国有所转变,但即便是在未来几年,这种方式在中国还是行不通的。笔者的调查也显示,到“日租房”过夜的男女恋人大多会找种种借口告诉别人自己外出未归的理由,如说看望别学校的同学;与男友看通宵录像等,虽然大家心知肚明,但找借口绝对是一种常态。“顺其自然,理性治理”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日租房”的消解更应当推崇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其自然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性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人类最“切身”的人与人的关系,它的改变必然引起连锁反应。性选择和社会选择,二者之间绝非是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相互尊重的双向建构过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潜在的精英阶层,对当前性观念与性现实具有极强的颠覆力量,在性爱生活中,他(她)们追求的是自然“性欲”与文化“性欲”的融合,是认识结构与社会结构的一致,在这种意义上,可以将“日租房”视为大学生为实现“性现实意义”而进行的一次不自觉的群体尝试。正如理安·艾斯勒所说:我们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简言之,就是我所说的从痛苦向快乐的转变,向支持而不是长期阻碍人类的高度愉悦能力的社会制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