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优润是哪里的品牌: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7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43:51

从安般念至色、无色禅

帕奥禅师  讲

 

缅译英:Bhikkhu Dhammasubho & others       ﹙净法比库等﹚

英译中:Bhikkhu Dhammagavesaka           ﹙寻法比库﹚

 

       (本章内容主要摘录缅甸帕奥禅师于毛淡棉大学(Mawlamyine University)开示的《护象本生经》(Hatthipala Jataka),及部分则摘自禅师于其它埸合所开示的《那他经》(Natha sutta)、《阿说示经》(Assaji Sutta)和《安般念经》(Anapanasati sutta)等录音带整理而成)

 

禅修前的指导说明

       在帕奥禅林的禅修者,可以选择从安般念入门,或是成功修完四界分别观后才修习安般念。如果是以四界分别观为进路的禅修者,当培育起定力且光很稳定之后,就可以转修三十二身分,进而经白骨观转白遍处,当修白遍证得第四禅后,他还可以再进修四护卫禅(慈心观、佛随念、不净观及死随念)和观禅(vipassana)等业处。只有在正确地获得观智以后,最后他才修安般念。在此阶段,大多数的禅修者或于一、两次的坐禅时间里,即能成就安般念。对于从白遍第四禅出定后才转修安般念的禅修者,由于拥有白遍第四禅的近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亦由于观智已令其定力更为稳定,所以他能够非常轻易地修成安般念。在《大教诫罗罗经》(Maharahulovada rutta)里可以看到类此修法的例子:佛陀先教导罗罗尊者六界禅,之后才教安般念。因此,禅修是可以从一种业处转换到另一种业处的;如果定力稳定,还可以转修其它禅法。不过,今天要开示的是有关第一种进路,即以安般念作为入门的禅修法。

       《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里提到在开始修习阶段,或是安般念禅相(Anapana nimitta)刚出现的时候,必须遵守一项重要的原则:Athanena tam nimittam neva vannato manasi katabbam , na lakkhanato paccavekkhitabbam .「而彼(比库)不于( 似)相的(如绵如星等)色而作意,亦不观察(粗等的)特相」[1]。安般念相有三种,即:「遍作相」(parikamma nimitta)、「取相」(uggaha nimitta)及「似相」(patibhaga nimitta)。开始阶段的入息及出息亦包括在遍作相之内。Neva vannato manasi katabbam — 不要注意禅相的颜色。当禅相刚开始出现时,如果禅修者注意它的颜色,则成了修习色遍禅而不再是安般念了。另外一点,若禅修者去注意息里的四界,尤其是风界的自性相(sabhava lakkahana),那么它就变成四界分别禅,不再是安般念。因此,禅修者不应该注意它的自性相。

       再者,不要注意它的共相,如「入息,生灭,无常」与「出息,生灭,无常」。因为在这阶段的入息与出息,还是属于概念 [2](pabbatti)。概念并非修习观禅(vipassana)之法(Dhamma),只有究竟法[3](paramattha)才是观禅的所缘(目标)。任何依靠心所依处(hadaya vatthu)生起的心识都有能力导致入息与出息,想要转观究竟法的人,必须辨别这些心生色法(即出入息)的四界,它们是非常微细的色聚。入息是许多非常微细的色聚(rupa kalapa),出息也是许多非常微细的色聚。在每一粒色聚里有八个色法,即地、水、火、风、色、香、味及食素。当一粒色聚中的地,跟另一粒色聚中的地,互相撞击时就会产生声音,它就是呼吸的声音。所以,一共有九种色法。对于能够有系统地辨别这八种色法的禅修者,他是可以观它们生灭的无常相,观它们不断受到生灭压迫的苦相,及观它们没有不坏实质的无我相。在还未到这阶段时,若禅修者观照概念的无常相,那并不是修安般念的方法。因此,欲以安般念来培育定力的禅修者,不应该注意四界的自性相及生灭的共相,现阶段只是以出入息这个概念,作为禅修目标来培育定力而已。

 

禅修指导

       开始修安般念时,你可以专注接触于鼻孔或人中的出入息。有人可能会问:应该专注于「息」或是「接触点」呢?应该是专注于接触到鼻孔或人中最明显之处的「息」。「触」是属于另一种禅(即「名」业处)的目标。它是属于辨别名法 — 即依靠触界的名法。因此,应该只是专注于接触点的息,而不是触。这两者是不同的。专注于接触点的息是安般念,专注于触是另一种业处。因此它需要很强的念(sati)与慧(pabba)。

       所以禅修者应该如此专注于出入息,在一或两次的坐禅后,若觉得还是不能好好地专注,那么他应该采用数息的方法,这会有助于培育定力。他应在每个(入、出)息的末端数,如「入息、出息,一。入息、出息,二。入息、出息,三。……入息、八。」他应该至少数到五,但不超过十。鼓励你数到八,以作为你向正在尝试培育的八正道表示尊敬。你应该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心在每一组的八个息里四处飘荡,你应该只是知道息。由于对每一组八个息持续不断所培育的定力,心会变得更为平静。若能在心平静下来之后,再至少专注于息一小时,以便令定力更为稳定,那就会更好。

       你能够做到这一点时,应该舍掉数息而换下一个步骤:当你吸气长时,你知道入息长;或当你呼气长时,你知道出息长。同样的,当你吸气短时,你知道入息短;或当你呼气短时,你知道出息短。在此所谓的长或短是指什么呢?是时间的长短。若长时间呼吸即是出入息长,短时间呼吸则是出入息短。正常地呼吸,不要刻意把呼吸弄成长或短,也不需要在心中默念「长」或「短」。若觉得有必要默念的话,只要在心中默念「入息,出息」或「吸,呼」。只需要知道息是长或短,而专注力仍然放在与鼻孔或人中接触的息,不要跟随息进入身体或出去体外。若禅修者的注意力跟随息进入身体或出去体外,他将无法圆满其定力。所以,能够只专注于与鼻孔或人中接触的息,一至二小时,乃至三小时是更好的。

       若如此平静地专注,而禅相仍未出现,禅修者应该换下一个步骤:他应该持续不断地从头到尾知道整个息,但不要在中心默念「始、中、末」;然而,若觉得必须要默念的话,你可以在心中默念「入息、出息」或「吸,呼」,而同时从头到尾地知道那与鼻孔或人中接触的息,亦没跟随息进出身体,若禅修者能够如此专注一或二小时,禅相即会出现。

       无论如何,不管禅相是否已经出现你都应该换下一个步骤:在此阶段应该在心中发愿:「愿我粗重的息能够平静下来」,那息将会渐渐地自己变得顺畅、微细及平静。不要刻意令息变得平静或微细,若你刻意令息变得平静,慢慢地你就会感到呼吸辛苦及疲倦。若息自己变得微细,而心中又能平静地专注它时,由于禅修的力量,大多数的禅修者都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头、鼻子或身体(存在),有的只是那息与观想的心。这时候,找不到「我」或「他」,只剩下专注于息的心。若心能够平静地专注于息一小时,那么那段期间里,心不是脱离世俗了吗?是的,它是更高层次的善法,此善法已很接近于近行定(upacara samadhi)了。

       由于今生修定的努力及过去世的巴拉密,禅相可能会在这阶段出现。对于不同的人,禅相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它可能看起来像是一缕白线,或一道长白光,或一颗星星,或一朵云,或白棉花。对于某些人,它像是罩住他们的脸,或像太阳,或月亮,或珍珠,或宝石。对于不同的人,它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是因为它是由想(sabba)造成的。即使安般念只是一种业处,但禅相却因人的想而有所不同。

       开始时,那息可能变成灰色;若保持心平静地专注于息,那么息与灰色就可能融成一体而无差别。过后,若心能够(继续)平静地专注于息,它就会变成白色。虽然它是白色的,但若只是注意于息,那息就会变成禅相,而禅相也变成了息。当息与禅相接合成一体时,当你专注于息即专注于禅相,专注于禅相时亦是专注于息。若是如此,你的禅修是好且正确的。如果禅相变得稳定,而你又只是注意安般念的禅相(Anapana nimitta),并非注意于息,那么心将投入专注于禅相。当禅修者到达这个阶段时,千万不要去玩弄禅相,不要使他远离自己,也不要刻意地改变它的形状。若你这么做,你的定力将不会提升,而且禅相也很有可能因此消失。

       如果禅相出现距离鼻孔很远,是不会到达安止定(appana jhana samadhi)的。为什么?因为这是(修习)安般念业处的一个重要规则。《注释》里有提到:只当修习念(bhavana sati)能够注意于接触点的息时,安般念的定力才能圆满成就。若注意在外而不专注于接触点的息,那是非常难以证得禅那的。所以,当禅相远离于息时,禅修者不应该去注意(这外在的)禅相,而应该只专注于一处 — 清楚的息,随后息与禅相就可能会成为一体。当禅相是灰色时,它是遍作定的「遍作相」。若它变得白如棉花,那即是「取相」,这已是相当深的定力。若这白色的取相是稳定的话,禅修者应该尝试令心平静地专注于它,这时候不应该注意禅相的颜色,而只是注意它为禅相而已。

       比如把一粒珍珠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同样的,只是让心投进去禅相里不要探究;不必要去探究它为无常、苦及无我的;也不必要去辨明它是热或冷,硬或软;及不须去分辨禅相的颜色,只需要令心平静地专注于禅相而已。如此用功,禅相将从白色变成非常明亮,就好像金星,这即是「似相」。在获得似相后,再尝试令心专注于它,若心能够平静地专注于禅相一或两小时,大多数的禅修者在此时此刻皆能非常轻易地省察到禅支。

       这是针对大部分的禅修者而言。然而,也有某些禅修者是以猜测来省察(禅支)的。因此,正确的方法是根据佛陀所教导的《阿毘达磨论》,或是禅修者对此的亲身体验,即:此心是依靠于心脏中的「心所依处」而生起的。依靠心所依处的心是如何生起的呢?当「心路过程心」(vithi citta)没有生起时,生起的是有分心(bhavavga citta),这有分心的本质是一旦在心路过程心生起时,它即刻会停止。若心路过程心没有生起,则有分心就再次生起。有一些哲学家把「有分心」译作潜意识或无意识。《阿毘达磨论》则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 catubhumaka cittabhi no vijananalakkhanam nama natthi ──凡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界这四界中所出现的心识里,没有任何一个(心识)是没有认知目标(所缘)的;一切心识都会认知某个目标。然而,对于有分心又是怎么一回事?它不取今生的任何目标,它只取前一生的临终速行心(maranasanna javana)所取的目标,这目标只可能是业(kamma)、业相(kamma nimitta)或趣相(gati nimitta)三者之一。它是有认知一个目标的,我们不能因为它不知今生的目标就称为无意识。且不管人们怎么称呼它,若禅修者能够令心平静专注于安般似相一至两小时或更久,那么此时禅相的光就会很明亮。安般似相是非常明亮的。由于禅修之心,那光就会发亮照向身体四周。这时候的光可以是很强的。若以这光的助力去辨明在心脏中的心所依处──pabhassaramidam bhikkhave cittam (《增支部一集》),就可以看到明亮的有分心。


 


[1]  叶均译『清净道论』繁体版(中册?页七九);简体版(页二五七)。

[2]  编按:巴利pabbatti 汉译作「施设」、「概念」及「假名」等。

[3]  编按:巴利paramattha 汉译亦有「胜义」、「最胜义」、「第一义」及「最上义」等。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7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Buddhi...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4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6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8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9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0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1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2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3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4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5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6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7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8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9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20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21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22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23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24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25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26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27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