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国税发票查询系统:山爷收藏;皖籍近现代名人 - 乘成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8:14:58
 
山爷图书馆

皖籍近现代名人

 

1. (1823-1901):清合肥人,字少荃,道光进士,洋务派领袖。1853年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58年入曾国藩幕,襄办营务,1861年编练淮军,在他主持下,淮军逐步实现了近代化,先后镇压了太平军、捻军,最后成为清政府国防军主力。1862年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为两江总督,1867年授湖广总督,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领袖。自60年代开始,先后开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等企业,利用海关税收购军火和军舰,创立北洋水师学堂,主持向海外派遗留学生活动,建立北洋海军。有《李文忠公全集》。

2. (1836-1895):清庐江人,字雨亭,海军提督。参加淮军后随从刘铭传镇压太平军、捻军,升任参将,1874年李鸿章筹办海军,1875年受命赴英国购买军舰。归国后即统领北洋水师,1888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回程时于大东沟海面突遭日舰队截击,发生黄海海战,他指挥应战,重创日寇两舰,1895年日寇以海陆两军围攻威海卫,他因力战失利拒绝投降而自杀。

3. (1836-1895):肥西人,字省三,号大潜山人,淮军名将,抗法英雄,台湾首任巡抚。1854年为对抗太平军在乡办团练,1862年编为李鸿章淮军,开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升参将,所部号“铭军,为淮军主力之一,1864的以功升至直隶提督。1884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抗击法军八个月,取得胜利。1885年台湾设省,被任命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在台湾修铁路、开煤矿及新式学堂,筹划加强军事防务,对开发台湾多有贡献。著有《刘壮肃公奏议》等。

4. (1840-1903):清桐城人,字挚甫。同治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师事曾国藩,又与李鸿章关系密切,曾、李奏议,多出其手。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赴日考察学制,回国后创办桐城中学堂,是桐城文派末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大部分时间致力于治学和教育事业上,对中西文学采取兼蓄并用的态度,主张讲洋务,搞教育救国。总结集为《桐城吴先生全书》。

5. (1861-1919):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县人,铁路工程师。1872年以幼童留学美国,为中国所派的第一批留学生,188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05-1909年以工程师主持修建京张(北京张家口)铁路,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修建滦河大桥,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铁路工程师,后任汉粤川铁路督办,1912年发起组织中华工程师会,任会长。著有《京张工程纪略》及图。

6. (1883-1943):女,清旌德人,原名贤锡,字圣因,清代山西省学政吕凤岐三女。母名严士瑜,工诗善画、颇有才名。幼承家学,7岁能作巨幅山水画,12岁诗文俱已成篇。1903年春任天津《大公报》编辑,不久任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18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在上海参加南社。她与秋瑾烈士为挚友,力倡女权运动,反对封建制度。所作诗词清丽明快,多出新意,著有《晓珠词》4卷、《欧美漫游录》、《名学浅说》、《文史纲要》、《美利坚建国史纲》等。

7. (1762-1845):清绩溪上庄人,名正,字端斋,号荣朗,徽墨著名制造者。墨工出身,后改“开文”为店号,制造并营销徽墨,蜚声海内,人称“胡开文”,他制墨精于原料选配,对生产工艺要求严格,质量过硬,和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并称为清代“四大名墨家”,所制“苍佩室”墨,造型新颖,墨质精良,曾为贡品,蜚声文坛。他的墨模十分精致,有“西湖图”、“黄山图”、“圆明园图”、“棉花图”等几种,经营墨业,除在休宁设有总店外,分店几遍全国。所制“地球图墨”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创徽墨生产兴盛时期。

8. 清芜湖人,芜湖铁画创制人。字天池,生于顺治、康熙年间,祖籍徽州,幼年来芜湖学铁匠,炼铁技术十分精湛,他受传统的铁花工艺影响,又有幸与萧云从为邻,经常去萧家看画,在绘画技术上得到这位著名画家的指点和启发。由于苦学钻研,经过反复实践,终以锻铁成画。善兰竹草虫,尤工山水屏幅。他用硬铁如柔毛,随意曲伸,图绘形态,各尽其妙,创作出流传至今的铁画工艺品。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四季花鸟》、《竹石图》、《草书对联》等。

9.陈独秀(1880—1942),安庆市怀宁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健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1902年在安庆组织“青年励志学社”,首次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1915年,主编《青年》杂志(次年9月更名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年受聘担任北大文科学长,1918年与李大钊一起创办了《每周评论》,直接投身爱国运动斗争之中。毛泽东曾评价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1920年夏,陈独秀率先在上海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党的第一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党的总书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陈独秀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政策,致使革命惨遭失败。1927年在中共“八·七”会议上,陈独秀被撤职,1932年10月被南京国民政府逮捕,1937年获释,1942年病故,有《独秀文存》传世。

10.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县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在五四时期引领了新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新诗革命和新学术革命。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教育家、文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后于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改良。参与编辑《新青年》,发表《建设文学的革命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偿试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1919年,胡适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影响颇大。著有《偿试集》、《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11.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对于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他所著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 ”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粉碎“四人帮”后,朱光潜又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 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一些译文提出了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他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 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2.王稼祥(1906--1974)原名嘉祥,又名稼蔷,安徽泾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同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和红色教授学院学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和《红旗》、《实话》总编辑,苏区中央局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兼外交人民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4年参加长征。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批判"左"倾错误领导,会后任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1937年赴苏联,任中共驻第三国代表。次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席和军政学院院长。1943年第一次提出和论证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城工部长、宣传部代部长。建国后,曾首任驻苏联大使,后历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长,全国政协常委,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七、十届中央委员,著述集为《王稼祥选集》。

13.李克农(1899--1962),安徽巢县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上海沪中区宣传委员、红军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等职。西安事变时,任中共赴西安谈判代表团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央代表团秘书长、军委情报部部长等职。1949年后,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4.洪学智(1913--)安徽金寨县人,是我军历史上唯一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领。洪学智1929年参加商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班长、排长、连长、营政治委员、政治处主任,师、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苏北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3师参谋长、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副司令,黑龙江军区司令,东野6纵司令,四野43军军长。建国后历任15兵团副司令兼参谋长,志愿军副司令兼后勤司令部司令,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国防工办主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一九八五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再次荣获上将头衔。

15.皮定均(1914--1976),安徽金寨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北英山县儿童团团长、红四方面军步兵学校第一营营长、教导师第二团团长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特务团团长、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等。解放军战争时期,在著名的中原突围中成功担任全军后卫掩护,后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军长。1949年以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军长兼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6.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原名基善,安徽巢湖人,行伍出身,"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法西斯独裁统治。后在张家口成立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军,收复大片失地。抗日战争初期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与张治中等一同参加了"八一三"凇沪抗战,是著名的爱国将领。

17.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巢湖人,原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黄埔建军到建国以后,真诚维护国共两党的团结。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三次到延安,代表国民党同共产党多次和谈并陪同毛主席往返重庆与蒋介石谈判。1949年4月,作为首席代表率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同共产党和谈,后留在北平,被人们称为"和平将军"。建国后,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与我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是国民党方面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代表人物。

18.卫立煌(1897--1960)字俊如,安徽合肥人,爱国将领。1912年当兵,1914年参加反袁世凯起义。1915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1925年北伐战争时任第14师师长,1927年后历任国民党副军长、军长。曾率部参加对中央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七七"抗战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指挥忻口会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1938年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曾访问延安,热心与八路军合作抗日。1939年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并晋升二级上将,与八路军友好相处,相互支援。1943年任中国远征军代司令长官,指挥所部击败日军,收复滇西,打通中印公路。1948年任东北"剿总"总司令,辽沈战役惨败后秘密去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曾致电祝贺。1955年3月赴北京,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

19.杨振宁(1922--),安徽合肥人,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42年西南联大毕业,1944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1945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1948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1965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1966年离开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曾资助大批中国学者去美国石溪分校访问、学习,捐助建立各类基金,为中国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并为中国发展献计献策。被授予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杨振宁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熏陶为自豪,在接受诺贝尔奖由他代表致辞时曾说: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20. 邓稼先(1924-1986) 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22.赵朴初(1907-2000) 安徽太湖人,著名的佛学家、社会活动家及书法家,爱国宗教领袖,民进成员。

    赵朴初出生于“四代翰林”的安庆状元府里。父亲赵纬如,毕业于省高等学堂,后被任命为湖北省候补知事,但他无意做官,一直在家中潜心钻研书画。赵朴初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家中大小事务,一律由母亲操持。母亲在闲暇之时,常给赵朴初讲一些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这给赵朴初打下了良好的家教基础。母亲笃信佛教,对其影响密不可分。

    赵朴初早年就学于苏州东吴大学,大学时代即开始学佛。1928年,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上海佛教协会秘书等职。

    年轻的赵朴初亲眼目睹了在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下中华民族备受欺凌,在封建地主的残酷剥削下广大农民蒙受苦难的现实,从而立下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后,他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动员和掩护300多名青壮年奔赴前线。上海沦陷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与新四军联系,把经过培训的千余名中青年难民,分批送往皖南新四军总部,其后陆续送往苏南、苏北等地参加抗战。1938年他参加了职业界救亡组织上海益友社,并担任理事长,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团结爱国人士,开展秘密斗争。

    抗战胜利后,赵朴初痛恨国民党反动独裁的黑暗统治,积极参加争取民主、反对内战、解救民众的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12月30日,他与马叙伦、王绍鳌、林汉达、周建人、雷洁琼等在上海成立以“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现”为宗旨的政党——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

    1949年,赵朴初与陈铭枢等创立现代佛学社,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1953年,赵朴初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1980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作为爱国宗教界的代表,赵朴初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历任多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协常委及政协副主席。

    赵朴初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在国内外宗教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深受广大佛教和信教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佛学造诣极深,《佛教常识问答》等著述深受佛教界推崇,多次再版,流传广泛。他一生致力于中外友好交流活动。1951年,他代表中国佛教界主动送观音像给日本佛教界,随即,日本佛教界发起了护送中国二战时期在日殉难烈士骨灰归回祖国的活动,打开了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大门。1962年,赵朴初倡议中日佛教界共同纪念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日本佛教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广泛宣传中日友好传统。1980年,他推动和组织了鉴真和尚塑像回中国探亲活动,掀起了中日民间友好交流往来的高潮,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群众基础。1993年,赵朴初提出佛教是中日韩三国友好交流“黄金纽带”的构想,得到韩国日本佛教界一致认同,轮流在中国、韩国和日本召开了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宗教在国际交往中具有联系广泛的积极作用。

    赵朴初还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家。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十分精湛深入的研究,在诗词曲和书法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的诗词曲作品曾先后结集为《滴水集》、《片石集》;他的书法作品俊朗神秀,在书法界久负盛名。

    赵朴初长期从事社会救济救灾工作,以及慈善事业,直到晚年体弱多病时,还亲自为遭受地震和洪水灾害的地区筹集救灾资金。他率先垂范,为自然灾害和希望工程捐出个人大笔资金。2000年5月21日,赵朴初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生前立下遗嘱,他的遗体凡可以移作救治伤病者,请医师尽量取用。他在遗嘱中表达了他的生死观:“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充分展现了赵朴初的心灵境界。

23. 安徽省宁国县人,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任新民自幼渴求知识、立志攻读。在宣城第四中学读初中时,任新民开始阅读进步书刊,萌生了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的朴素信念。初中毕业后,任新民在家乡小学当了半年教师。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又考上南京钟英中学高中部,随后考取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1937年,他又考入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毕业后,担任过兵工厂技术员、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助教和讲师等职。

    1945年6月,任新民公费赴美国工厂实习,随后考取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8年9月,被美国布法罗大学聘为讲师。

    新中国成立前夕,身居大洋彼岸的任新民欢欣鼓舞,深感报国有望。他几经周折和艰辛,于1949年8月回国。先在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任研究员,三年后,随该教研室并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任新民任总体技术研究室主任。他和创业者们一起,开始向导弹与航天这一全新技术领域攀登。

    导弹和航天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技术。50年代中期的中国,经济基础和工业技术基础都还十分薄弱,当时只有钱学森教授在美国参加过导弹与火箭的研究、试验工作。任新民和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于1960年研制出液体火箭发动机,并成功地发射了中国制造的两枚近程弹道导弹。中国有了自己造的导弹,从而掀开了中国武器装备崭新的一页。

    随后,任新民领导和参加了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弹道导弹的研制实验;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并用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指导并参与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二号卫星、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任新民还主持其它多项科学卫星的试验、发射和运行。

    任新民参加了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创建、发展的全过程,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任新民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4. 陶行知(1891—1946),现代著名教育家,黄山市歙县人。1927年,创办了闻名中外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一晓庄师范,并提出了“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要深入民间、为民众生活服务、为抗日救国服务。1937年7月,创办了著名的育才学校。陶行知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口号,主张“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体现了他面对工农大众的教育方针。宋庆龄为陶行知纪念馆题辞称之为“万世师表”。

25. 吴作人,原籍安徽泾县,行于苏州,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吴作人从小喜爱绘画,1927年,吴作人进入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学习,初露才华,受到徐悲鸿赏识。第二年,人上海南国艺术学院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先生,并加入南国社,参加了田汉领导的戏剧革新运动;同年秋,随徐悲鸿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继续学画。

    在徐悲鸿的资助鼓励下,1930年,吴作人远赴欧洲,先以优异的素描成绩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西蒙教授工作室,后又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白思天院长画室学习。入学第二年即在全院暑期油画大会考中获金奖和桂冠生荣誉。他勤奋学习,专业技能熟练,作品中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白思天院长称赞他“既不是弗拉曼画派,又不是中国传统,而是充满个性的作者”。1935年,应徐悲鸿之邀,吴作人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战期间随校西迁重庆。

    在重庆,吴作人组织青年画家成立战地写生团,到抗日前线开展美术活动。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油画《空袭下的母亲》、《不可毁灭的生命》、《重庆大轰炸》等作品表达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和抗日必胜的信心。抗战胜利后,应徐悲鸿之聘,吴作人到北平接管北平艺专,任教务主任兼油画系教授;组织成立了“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任理事长。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此后,吴作人长期在美院担任教学和领导工作。

    吴作人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美术组副组长,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并应文化部之邀,担任多处石窟勘察团团长,对石窟艺术进行整理、临摹和研究考察。1954年,吴作人赴安徽佛子岭水库等地写生,创作了著名油画《齐白石像》及《佛子岭水库》等。

    吴作人的艺术形象造型准确、神态真切,有着高雅与乎易的统一,及外柔内刚的个人风格。作品既富有传统绘画特色,又有鲜明的中国艺术韵味和民族风格。他以“法由我变,艺为人生”的艺术观,循着“师造化,夺天工”的创作道路,继承和发展传统,为“中国水墨画”开拓了新的风貌,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国当代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1997年4月9日,吴作人在北京逝世。生前出版有《吴作人画集》、《吴作人画辑》、《吴作人速写集》、《吴作人文选》等。

26.许海峰(1957- ) 安徽和县人,著名射击运动员,中国第一个在奥运会上获得冠军的运动员。

    许海峰从小喜欢玩玩具枪。高中毕业后,他用40元钱买了一支气枪。从那以后,他把心思都用在了枪上,瞄远处树上的鸟窝,瞄近处的飞虫。他把理想和志向都寄托在枪上。1982年,许海峰进入安徽省射击集训队,当上了一名运动员,他更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射击技术日见长进。1983年,在第五届全运会射击比赛中,许海峰获得自选手枪慢射和气手枪两块银牌。

    1984年,许海峰进入国家射击队,任训练中心射击队助理教练兼运动员。同年7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射击赛场,27岁的许海峰夺得首项冠军,也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块金牌,它是中国奥运史上零的突破。

    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上,许海峰以660环的成绩获男子个人自选手枪慢射60发比赛的冠军;他与队友合作,夺得男子团体自选手枪慢射60发冠军。1994年7月,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46届射击世界锦标赛上,许海峰与队友合作,夺得男子10米气手枪团体冠军。1994年9月,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上,许海峰与队友合作,夺得男子手枪慢射团体冠军。

    许海峰在1984和1986年曾两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他还获得过“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劳模”等荣誉。

27.  严凤英(1930-1968),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原名严鸿六,出生于桐城县罗家岭一个贫苦家庭。12岁时,严凤英拜桐城人严云高学唱黄梅戏,不久便在业余班社里登台唱戏。当时,由于家庭、族人反对,严风英离家出走,参加正式戏班,并改艺名为凤英。随后,严凤英又向老艺人丁老六请教,初演《何氏劝姑》、《打猪草》即深受观众赞赏,后演出《菜刀记》中柳凤英一角又获得成功。

    1946年,严凤英来到安庆市,先在群乐剧场演出,以《小辞店》、《游春》两曲戏轰动安庆。

    1948年,社会动荡不安,不满20岁的严凤英流落到上海,解放前夕又辗转到南京。为生计所迫,严凤英易名严岱峰,先在舞厅伴舞,后结识京昆世家甘贡三之子甘律之,学唱昆曲《游园惊梦》等。严凤英对京昆艺术的刻苦追求,为后来她在黄梅戏中的精湛演技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1年,严凤英重返安庆舞台,继续在“群乐剧场”演出(后改名为“胜利剧场”)。1952年,应邀到上海演出,她在传统小戏《打猪草》、《蓝桥会》和现代戏《柳树井》中所塑造的角色,情感真挚,性格鲜明,唱腔优美动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严凤英也因此被上海观众誉为造诣很深的艺术家。1953年严凤英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再度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天仙配》、《砂子岗》、《打猪草》三曲戏,并获得了一等奖。

    从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至1966年的13年间,严凤英演出了50多个大小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红色宣传员》、《刘三姐》、《牛郎织女》、《党的女儿》以及《江姐》等。尤其在《天仙配》、《女驸马》中塑造的七仙女、冯素贞的艺术形象,已成了她的代表作,也是黄梅戏中的珍品。她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牛郎织女》,被拍摄成了黄梅戏电影艺术片。她主演的《天仙配》荣获文化部“金质奖章”。严凤英的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味浓郁,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唱腔之长,将它们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誉为“严派”,广为流传,并被后人作为“精品”演唱。她是公认的黄梅戏一代宗师。

    严凤英是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全国妇女联合会委员、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60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安徽黄梅戏剧团副团长,她还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文革”中,严凤英被指控为“文艺黑线人物”、“宣传封(封建主义)资(资本主义)修(修正主义)的美女蛇”,并被诬蔑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1968年4月7日夜,严凤英自杀身亡。1978年5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宣布为严凤英平反昭雪,同年8月21日省文化局举行了严凤英骨灰安放仪式。

(编辑: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