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锻压机开平机: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9:43:01

 

 

 

 

 

 

三、释  经

(偈 颂)

 

    请看七十二面(第63页),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这一行是结集经的人,为我们叙说说偈的仪式。“尔时”是长行文讲完的时候,普贤菩萨非常的慈悲,又以偈颂将前面的大意为我们重说一遍,这个偈颂叫重颂。为什么前面既然已经讲完了,后面还要再说一遍呢?这个意思注子里头有,注子里面一共说了有八种,颂有八种。在宗密大师的疏钞里面给我们说有四个意思,这四个意思就是此地注解里面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就是这几个意思。我们依照他的注子这几条来说一说,因为这都是属于佛学常识,将来我们读经或者是研究注疏会常常遇到的。第一种叫

一、孤起颂,

    孤起颂是长行文里头没有讲到的,前面没有讲到,这多半是补充前面所讲的不足,前面讲的不够圆满,后面再用偈颂来补充,多半是这种情形。第二种是

二、重颂,

    重颂也就是我们此地所讲的,

为后来未闻。

    因为佛菩萨讲经的道场跟学校上课不一样,学校上课听众学生是固定的,到时候他就得来。佛教里头讲经,听众没有一定,有先来的有后到的。先来的不错,从头都听完了,那么从当中来的、后来的,前面所说的东西都没有听到,所以佛很慈悲,为了后来的这些同学,当然不能像前面详细地把前头所有东西都说一遍,但是把前面所讲的纲领、重要的地方,用偈颂的体裁再重复地略说一说,使后来的同学也能够听到完整的经义。这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了,这是第二个意思。

三、复颂,

    复也是有重复的意思,可是用意不一样。这是从头就来听的,也许他的精神没有集中、没有注意,粗心大意,所以虽然听了,还是没有能够理解,没有能够悟入,那么佛菩萨再用重颂的方法再说一遍,加深他的印象。所以它与一般教学的确是不一样,总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而悟入,这是第三种,叫复颂。

四、广颂,

    这跟孤起颂不一样,孤起颂是前面完全没有讲到的,广颂是前面讲到了,但是讲得很简略,所以用偈颂再把它详细说明。长行文简略,偈颂详细。像前面的重颂、复颂,大概是长行文说得详细,偈颂简单,彼此互相补充。

五、略颂,长文已足,偈颂略之,

    长行文已经讲得非常详细了,所以偈颂就很简单,往往一句就是前面一大段的经文。

六、结颂,

    结是总结前面所说的意趣的意思,

为受持人,便记忆故。

    我们晓得,佛给我们讲的这些开示,如果我们要不能够记得,诸位想想,那你怎么个修法呢?修行无论是哪一个法门,我们从总纲领上来讲,就是要用观照。禅家讲观照,教下也要讲观照;乃至于念佛的人,如果不用观照的工夫,你那一句佛号也不得力,这是决定不能少的。观照一定要能记得经文,什么叫观照呢?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时时刻刻能提醒自己。如果这些文记不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什么来提醒自己?但是散文长,不容易记住,所以后面再用偈颂,把前面的意思归纳在偈颂里。偈颂押韵,容易背诵,而且在从前可以谱上曲,可以唱。换一句话说,都是歌词,可以演奏的,这就很便于记忆了。能够把意思都能记得住,就可以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当中,把我们生活里面种种的毛病把它改正过来,所以偈颂有这种利益在里面。

七、超颂,长文在后,颂在前故。

    我们底下讲的偈颂不属于这一类,因为长行文在前,偈颂在后。

八、追颂,长文在前,颂在后故。

    偈颂一共有这八类。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是帮助后来的听众。另外一种,要我们必须要把它记住。因此偈颂就非常重要了,这八种意思,我们在后面偈颂里面都能够看得出来。请看下面经文:

 

颂第一愿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这是一首,偈颂句法非常整齐,此地统统是七言颂,四句就是一首。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注解把偈颂里面的段落大意都给我们说出来了,诸位自己可以去看。我们在长行文这些地方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前面两句是我们礼敬的对象,在空间来讲是广大而无边际。诸位看经文,并不是指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地球,而是十方世界,十方是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我们礼敬的是谁呢?经文字字都重要,三世,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还有未来世。一切人师子就是佛,师子是比喻人中之师子。师子是百兽之王,所以佛经里头常常将师子比喻作佛,人中之师子,佛是我们礼敬的对象。可是诸位要记住,他讲三世佛。过去佛我们知道,像佛经里面,我们今年年初拜了千佛忏,千佛忏有过去一千佛,现在一千佛,未来一千佛,我们看到了,这只是佛给我们说的娑婆世界,我们这一个阶段。而在《华严经》以及《圆觉经》,佛给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一切众生,什么叫众生?生是生起的现象,众是说众缘和合,就是一个现象的生起不是单纯的,有许许多多的条件、许许多多的因缘,它才会现出相来,所以这叫众生。因此众生这两个字,绝对不是很多的人在一块这叫众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这一个身体,众缘和合而生的。佛经里面讲,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这身相现出来了,所以一切有情的身分都是四大、五蕴,众缘和合。植物、矿物,无情的这些众生,它还是众生,因为它也是众缘和合的,没有众缘和合,它也生不起来。所以众生的本意,是包括了一切的现象,世出世间一切现象。《华严》里面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成佛呢?这与性相就有关系了,凡是相都是性变的。佛是什么?佛就是心,一切现象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佛在本经讲的。我们这部经,也是唯识学家根本经的一种。唯识一共有六经十一论,《华严经》是六经之一。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有情的众生有佛性,无情的众生,我们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只是简别上,这是动物,那是植物、矿物,有这个分别,其实性是一个。动物的性与植物、矿物,完全相同,一心无二性。所以讲性就叫佛,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切法唯心所现,心能现,识能变。心是心之本体,本体有现相的功能;讲识是心的作用,心的作用能够变换现象,所以一切法都不离心。这一句真正的意思,实在就是儒家《礼记》的头一句,“无不敬”,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常修恭敬,怎么个恭敬法呢?跟对佛的恭敬完全一样。我们现在做不到,我们现在看到佛菩萨用恭敬心;看到一般人,心里就不高兴了,这是毛病,把这个毛病修正过来,这就叫修行。你要问,修行从那里修起?从这里开始,从修礼敬开始。回家去第一个要孝敬父母,这是我们礼敬的对象,在学校里面我们礼敬师长,慢慢把礼敬扩大到你的亲戚朋友,乃至于到一切众生。不但扩大到一切有情众生,还要扩大到无情众生。《华严经》里面说得很妙,“蜡台善知识”,“香炉善知识”,“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在一个修行人眼睛当中都是佛,那都是佛,我们都要恭敬。怎么恭敬法呢?是不是见到这些桌椅板凳也去给他磕三个头?那你就错了,所以你要懂得礼节,你一定要懂得。我们对于桌椅板凳,怎样恭敬它呢?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的,这就是对它的礼敬。桌上陈设摆一本书,书一定也摆得整整齐齐。放得很凌乱,这就是不敬。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整个佛法建立在恭敬心的基础上,这跟儒家没有两样。我们展开《礼记》,第一句也是讲的这个,真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那个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也是从这里做起,从敬做起。佛法,尤其是《华严经》,《华严》在佛法叫根本法,一切的经论都是《华严》的眷属,《华严》是根本,那是枝叶,你看大藏经有那么多,统统是《华严》的枝叶。《华严经》里面讲的修行方法十大纲领,换一句话就是整个佛法的纲领。不管你修哪一宗、修哪一派、修哪一个法门,都不能违背这个原理、原则。那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要修正我们自己的毛病呢?真的,因为我们毛病就是犯了一个大不敬,我们的礼敬是有对象的。人家是没有分别的,一切恭敬,平等地恭敬,清净地恭敬。虽然一切恭敬,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以什么来表达我们的敬意呢?底下一句就说了,“我以清净身语意”,所以什么才叫真正的恭敬呢?清净心、清净身、清净的语,三业清净,这就是真正的恭敬。对于三世诸佛,你在这里拜一拜,全都拜到了,全都礼拜到了,一个都不漏。你们想想为什么?因为清净心没有界线,清净心是真心,真心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界线,所以一礼就是一切礼,一敬一切敬。我们今天能力做不到,是我们心起心动念。这一动念,心就有分别了,一有分别就有了界线,有界线,那个范围就很窄小。所以我们的心量不能广大,我们做不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华严境界。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字实实在在是了不起,诸位一定要珍重,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找不到像我们这样的文字,我们的文字里头有很大的学问。你看你心里面一动念头,动念头叫想,心里头有个相了,一动念就有相了,就现了相,可见得相是心变现的,唯心所现。一起分别就是思,思,你看心上画了格子了,画了界线了,一分别就有界线出来了,你的心量就不能够涵盖全体。所以佛在一切经里常常教导我们离分别心、离执著心,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你真心就显露了。真心的显露、真心的起用就叫做礼敬,就是礼敬。所以要晓得这个意思,要认真去修学,这就是修性。禅家常讲明心见性,从那里修?从礼敬上修,所以这是多么重要。“我为什么要对他恭敬”?问你,你想不想见性?你不想见性那就算了,你不要跟他恭敬。你要想见性,那你就必须要对一切众生都要恭敬。你念佛想不想得一心?想得一心,对人又不恭敬,你怎么能得一心?所以敬是从一里面生出来的,你有了分别、有了执著,你就是三心二意了,三心二意就不敬了,一心才叫做敬。底下一句就讲这个境界了,“一切遍礼尽无余”,我刚才跟诸位说了,这个话说的是真实话,尽虚空遍法界统统都礼敬到了,一个不漏。问题就是在清净身、语、意,身语意三业到清净,给诸位说,念念都是礼敬。不是说一看到礼敬,哦!我要在那里拜佛,那你就错了。清净心就是礼敬,不在形式。形式的礼佛是初学的,特别对于业障重的,所以拜佛是修行的一种方法,一天拜三千拜,修什么呢?修清净身语意,就修这个,目的就是修这个。拜佛也是忏悔,忏除我们过去对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众生不敬的罪业,用这个方法来修行。所以拜佛的时候心要清净,心要空,不能有东西,心要一念不生,本来无一物嘛。身依照仪式来做,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真正是养生之道,最好的养生的方法。身体是机器,机器一定要动,不动就生锈了,这是一种常识。去年我到国外去,我们这里讲经次数少了,我们这里同修就不晓得,电梯把它停了一部不动了,不动就生锈了。回来之后要大用,机器一定要动啊。所以身要运动,我们常常用的俗语,中国人的俗语,活动,什么叫活呢?动就活了,不动就死了,所以我们举办一切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就活不了了,所以一定要动。心呢?心不能动,心要静。因为身是有,心是空,这个空不当作无讲,空确实是有,为什么有说它空呢?因为它没有形相、没有即相、没有方所,你找不到。找不到,它又真有,你看《楞严经》里面阿难尊者七处征心,都被释迦牟尼佛驳倒了,究竟心在那里?心是有而没有即相。所以佛法里表法用圆来表法,那个圆心,你们想想它很抽象的,但它有,它决定不是没有。你能找得到吗?找不到,决定找不到。圆外面周,有,它有相,你能够找到,心找不到。所以我们心是空灵,心是空,它就灵了;心要是有了东西就不灵了。我们现在心里拉拉杂杂东西太多了,牵肠挂肚太多了,所以心不灵了。你要把心里拉杂东西统统清除掉,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心就灵了,无量的智慧就生起来了。所以烦恼愈少的人,智慧愈多;烦恼愈多的人,智慧愈少,就这么个道理。所以礼敬是一种修行的好方法,所以古来很多大德专门修这个方法,他也不念经,也不念佛,也不念咒,一天拜三千拜,有很多就这样拜佛,拜个两三年,他开悟了,大彻大悟。好像是民国初年的时候,我那个时候受戒,道源老和尚给我们讲了个故事,好像这个故事记载在《影尘回忆录》里头有,名字我一下忘掉了,我们华藏会讯还曾经转刊过。人家叫晒蜡烛的师父,这个人是拜佛开悟的,是一个非常的老实人,所以老实难得啊。老实人遇到真正善知识决定有成就,就怕不老实。他在寺庙里面做香灯师,就是专门管蜡烛烧香的。别的法师跟他开玩笑,夏天六月天,热天,“香灯师,人家都晒书、晒衣服,你那些蜡烛都要搬出去晒一晒,不然的话蜡烛要长霉了”。他真老实,就把蜡烛统统搬去了,这一晒全晒化了。老和尚看到这个样子也不好说他,实际上也是挖苦他,你智慧太大了,你应该去学讲经,去学做法事。以后老和尚就叫他在越王寺拜佛,一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他悟了,他也没有念过书,他能作诗,他能作偈子,送给老和尚看,老和尚非常欣赏,所以就是修清净心。

    第二首偈子里面是讲我们修这个法门的凭借:“普贤行愿威神力”。普贤,诸位要晓得自己就是普贤,只要依照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因为它叫普贤行门,你照这个方法修,你就是普贤菩萨了,你是一个初发心的普贤菩萨。华藏世界真的还有一位等觉普贤菩萨,而这位普贤菩萨也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你照这个法门修,与他就相应了。为什么?他也是学这个法门的,心心相印,他的神力在无形当中可以加持你,能够得感应道交。为什么呢?我们初学的普贤跟等觉的普贤,以及十方世界所有修学普贤法门的这些人,都能够起感应道交,这个力量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修行的凭借。下面就起作用了,“普现一切如来前”,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们自己的身相在礼佛。“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每一个身都礼无量无边的佛,无量无边的身,每一个身又礼无量无边的佛,这完全是华严境界,重重无尽。这一些绝非神话,都是事实,它的原理就是心现识变,心、识的功能不可思议,无量无边,所以能现这种相。更深一层广义的意思我们更要懂得,就是我们以清净心与整个世界,与十方三世情与无情、世出世间融成一体了,这也是讲的礼敬。

 

颂第二愿

 

    再看下面第二愿,这也是两首,第二愿是称赞如来。十大愿第一愿是根本,没有礼敬决定没有称赞。你没有个敬心,那你的称赞人也是口是心非,不是出于真诚,所以第一愿是根本。晓得第一愿是根本,你也就能够明白整个佛法所修的无非是礼敬而已。《礼记》展开,无不敬而己。一部《礼记》讲的什么?就是讲的礼敬而已。一部《华严经》修的是什么?礼敬诸佛而已。只要你把礼敬做到了,  后面十条条条都圆满,你出言一定是赞叹,你待人接物一定是供养,没有话说的。所以我们学佛学什么?就是学礼敬,你才晓得礼敬之重要。礼敬是性德,是我们本来具有的;我们现在迷惑颠倒,起了贡高我慢,把性德失掉了,今天来学佛,无非是恢复我们的性德而已。我们看底下一段经文,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这是第一首,第一首是说我们称赞的对象。对象之广大,跟前面讲的没有两样,但是文章有变化,言词不同显示文章之美,同样的境界。一尘,尘是微尘,佛经里面讲的微尘,我们肉眼见不到的,在现在高倍的显微镜之下,我们不晓得能不能见得到。佛经里面讲的尘用许多比喻来讲,先讲牛毛尘,牛毛比较粗,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尘可以停留在牛毛的尖端上不会掉下去,这就很小了,从这个说起。那么把牛毛尘分成七份,就是七分之一,就是羊毛尘,羊毛比牛毛要细得多了。羊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尘,兔毛更小、更细。兔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尘,通行无碍,我们晓得水有密度,它当中还是有空隙,它可以在空隙当中游离、行动,没有障碍。水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尘,金属密度很大,但是在显微镜底下看还是有空隙,它能够在空隙跑来跑去,没有障碍,这我们肉眼决定看不到了。金尘再分成七分之一,这才叫微尘,不是我们肉眼能看到。佛说阿罗汉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尘,阿罗汉能力比我们大得太多了。微尘还不是最小的,它还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然后再分为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那就不能分了,这也有另外一个别号,叫邻虚尘,它跟虚空是接线了,没有法子分。佛眼能够看到极微之微,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微尘。一尘一微尘,一微尘之中有微尘数的诸佛,这个尘数是怎么讲呢?讲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尘,这个数字没有法子想像。我们把地球磨成微尘,我们都没有办法想像,何况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仿佛我们现在所讲的银河系,这个数量无量无边。这一句你看它的境界多么广大,一尘里面有尘数佛,而每一尊佛又有菩萨海会围绕,菩萨就更多了。“无尽法界尘亦然”,无尽法界里头每一粒微尘里头统统是这个境界。过去有一些人不信佛当然他也不敬佛,但是他看了佛经,对释迦牟尼佛佩服得五体投地:“释迦牟尼佛很会说大话,他说的大话我们连作梦都梦不到”,确确实实如此,其实我们作梦真梦不到。佛何以能说得出来呢?是他亲证的境界,他境界就是如此。佛何尝说过大话呢?没有。佛是真语者、如语者,他所说的不增不减,言说与事实完全相应。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没法子体会,所以这一品经的品题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就是弥陀净土里面所讲的实报庄严土,是一桩事情,名词用的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深信诸佛皆充满”,这两个字要紧了,小注里头也是这么说法。为什么呢?不是我们的境界,可是我们凭什么相信呢?何况能深信不疑呢?凭释迦牟尼佛的人格,佛不妄语。这个境界是佛的现量境界,我们今天信的是圣言量,我们相信圣人之言绝不欺骗我们,不是我们的现量境界,也不是我们能够推理能推算得出来的,这都做不到的。所以一切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逻辑辩证法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都有极限的。这是完全超越,在这种境界里面一切的数学、一切的哲学、逻辑辩证法统统用不上。这桩事情在过去,我们在佛教会办大专讲座的时候,那时候方老师还在,我曾经一度到他家里去,想请他给我们同学讲“因明学”,方老师就告诉我没有用处。他那个时候正在读《华严》,它是对于初级的佛法能帮得上一点忙、有用处,高级的佛法完全用不着。真的,在《华严》里面统统用不上。所以我们相信佛绝对不妄语,我们要深信真正的境界就是这样的,这就是《金刚经》里面常说的诸法实相,哪一个讲《金刚经》能够把实相讲得这么清楚?这就是诸法实相,为佛与大菩萨亲证。后面这一首就讲我们赞叹了,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这两句就是讲赞叹,赞叹当然是用言辞,是用音声。可是这种赞叹,我们一听到赞叹一定就想到音乐、歌唱,用这些言词来赞佛,这种相的确很粗,我们初学的人都能理解。如果讲到真正深入,我们又没法子懂了。真正讲到这个境界,就如同经上所说的,一切音声全是赞佛,一切的言词没有一样不妙,这我们就听不懂了。骂人、吵架,也是吗?也是。这个不可思议,我们没法子理解。诸位要读《楞严经》,念“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你要有心得,你就会体会到了。我们今天听的声音,有悦耳的、有讨厌的、噪音讨厌的,我们用什么听?用分别心听,用意识去听,用心意识,所以我们所听的是“声尘”。菩萨们用什么听?离心意识,一切音声海里、一切言词海里,他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妄想心,他完全用清净心。清净心在耳根上叫闻性,闻性所闻的是“声性”,不是声尘,这叫真正的赞叹。所以吵嘴打架也是赞叹,这个妙不可言,我们要修的就是修这个。你要懂得,修称赞是从这个地方修,我们才能够入得了这个境界,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我们自己才能入得进去。否则的话,一天到晚唱歌赞叹佛菩萨,佛菩萨还是佛菩萨,我们凡夫还是凡夫,不相干嘛。你的赞叹,将来赞叹之后,你也变成了佛菩萨,这样才行。所以他对于音声没有选择的、没有分别的,对于言词也没有选择的,所以才叫“妙言”。有选择就不妙了,没有选择才妙。一切音声言词都是从法性流出来,还归入法性,所以平常我们讲会听的人开悟,见性了。为什么?他用闻性闻声性,用见性见色性。虽然在六根上我们说他是六种性,在六尘上也说六种性,其实性是一个,决定无二性,这才叫做修称赞这个法门,才叫修这个愿。我们在长行文里面一再跟诸位提到这个修行叫历事炼心,历是经历,经历一切的境界。在这里炼什么呢?炼自己的清净心,这是在音声上炼自己的清净心。前面礼敬是在一切现象上、一切人物、事相上炼清净心,礼敬就是清净,赞叹也是清净,后面这八条条条都是讲清净,你在这里面修清净心。所以这个法门叫大不思议法门,《维摩经》称小不思议法门,这是大不思议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能够跟它相比,它能够包括一切法门,一切法门包不了它,境界太大了。修行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处处都是教我们明心见性,处处都是教给我们修一心不乱。再看下面一句,

尽于未来一切劫,

    这讲时间。所以修行的时间,不是说我们有一个阶段,没有间断的。我们讲修学有期限,它没有期限的,修学过程当中没有期限,修行圆满之后也没有期限,所以佛菩萨才圆证三不退。如果有个期限,那么换句话说就有一个终结的时候,有始就有终,这个法门无始也无终。你们诸位细细想想,我刚才所提出的要领,修清净心,清净心有始终吗?没有啊!清净心里头那里有始终?所以唯识里面告诉我们,方分时分都是不相应行法,方分是讲空间,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时间讲过去现在未来,有没有这个事情呢?有这个事情,事是有,但是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的事实,是个抽象概念而已。而我们把这种抽象概念误会了,把它当作真的,真有这个东西,其实没有!能够把这一关突破了,就打破了时空,这才是究竟解脱。所以清净心里面没有十方、没有三世,所以才这么个说法,尽于未来一切劫。这种说法对我们粗心的人来说是莫大的勉励,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要不断地精进努力,不能懈怠,不能退转。

赞佛甚深功德海。

    佛的功德无量无边,赞叹不尽。你要想多知道一些,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三十九卷差不多有半卷的经文,普贤菩萨赞佛功德,那就讲得非常详细了,一共有一百多首偈,那说得详细,这是第二讲称赞。

 

颂第三愿

 

    第三段讲供养愿,“颂第三愿”,在这一愿里面有三首偈子,也就是十二句,请看经文。

以诸最胜妙花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这一首是说明供养具,就是你供养的东西,当然我们能供养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此地也就是举几个例子来说,要一样一样说,说不尽的。但是这几样你要体会它的意思,《华严》处处都有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否则的话就是死在文字上了,你要能体会到真实义。第一句讲花鬘,鬘是花穿起来,穿成一环,古印度的人很喜欢用花鬘套在脖子上,因为佛经是在古印度讲的,所以里面有许许多多是当时的风俗。最胜就是最好的。妙花,不是普通的花,普通的花里如果加上表法的意思在里头,它就妙了。我们的佛前也供花,你们诸位看到了,有的人看到妙,有的没有看到妙,妙与不妙随心所转,也是随你心里变现的。佛前面为什么供花呢?开花之后就结果,花在先,果在后,佛就拿这个来比喻修行,修行就好比是开花,将来就一定证果。所以我们看到花就要想到我要修行,花开得茂盛,修行殊胜。我有殊胜的修行,将来一定有殊胜的果报。所以我们供佛菩萨面前花与果,诸位要知道它代表这个意思的,佛菩萨也不要看这个花,也不要吃这个果,他不需要的。花与果都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花表六度万行,在本经里面就是代表十波罗密、十大愿王。你要看到这个,哦!我要修普贤十愿,我要修菩萨十度。通常经上讲六度,《华严经》把般若又展开来,一共成为十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六度之前五度;第六是般若,它从般若里面再分开出来,后面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般若波罗密是代表根本智,后面这四种叫后得智。如果讲六度,后面的后得智跟根本智是一个,统统在般若波罗密里头;细说展开来再分作方便、愿、力、智,这是《华严经》常常讲的十波罗密,你要修这个。见到花就提醒我们自己要修行,不要把它忘掉了。佛前面供的花代表这个意思,我们在外面看到花,代不代表这个意思呢?山上看的野花又如何呢?给诸位说,统统代表这个意思,甚至于家里画的画,彩画,只要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行。不是光看到佛面前的花,哦!它代表六度、代表十度、代表十愿;出了佛堂,外面花统统就忘掉了,这个没有用处啊。果也是如此,佛前面供果,代表菩萨涅槃。我们修净土的人最起码的是要往生净土,这是果报,代表这些。所以一见到果,马上就想到我们修行目标是求证果,那么在任何地方,不管见到什么果都要作如是观,要提起自己修证的警觉,所以这个花鬘就妙了,这个供果也就妙了。你不懂这个意思,妙就没有了。所以妙这一字就是它能够提起你的觉观,妙在这个地方。否则的话,你看到经文你要想供佛,找花供佛就找胜妙的花,到哪里去找去?你怎么找也找不到。你晓得这个意思了,随手捻来,没有一样不妙。伎乐就是歌舞音乐,佛法在小乘法里面是禁止的,歌舞音乐是不能去观听的,听了犯戒的。大乘法里面不但不犯戒,还要唱歌跳舞来供养佛。你们看看敦皇的壁画,现在在台湾也看到不少,释迦牟尼佛跟大众讲经说法,天女在那里奏乐唱歌在赞叹,他是这个境界啊!所以大乘佛法是非常非常的活泼,真正是离苦得乐。虽然这些伎乐供养,佛菩萨心决定清净。那个修小乘的人为什么不可以呢?因为他烦恼太重了,那个心怎么清净都清净不了,天天去看跳舞唱歌,他心怎么能得清净嘛!他不够资格。真正到清净不染了,在这种境界里面完全不染,是真清净,这才是真正的受用,只有乐没有苦。如果心地染着,乐里头有苦,乐叫坏苦。苦苦、坏苦、行苦,他有苦。以清净心来演奏、来听闻,跟前面讲了,无不是明心见性,所以我们看到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不可思议。佛是真富贵,佛是真自在,佛是真快乐。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学佛。如果学佛,个个都学得苦不堪言,我们学这个干什么?谁愿意要学它。但是诸位要晓得,在此地一定要明了,这是很高的境界,所以华严的对象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那么我们普通人见到这种情形,不要见怪,高水准的确确实实是如此。所以佛法讲的境界,境界都是对程度不够的人。譬如在学校念书,大学生唱歌跳舞,学校不禁止,小学生行不行呢?不行,小学生一定不可以,那要去唱歌跳舞了,一定要受严重的处分。为什么?不够程度嘛!《华严经》是大学生的经典,大学生的境界。涂香,它后头还有很多香,涂香是涂在身上的,像我们现在一般用的香水一类的,是涂在身上的。伞盖,这也是供养具里面一种,也是表法的。伞遮荫的,好像我们在太阳底下打伞,伞遮荫的。盖是遮尘的,盖是宝盖,室内都可以用,遮灰尘的。那么它取的意思我们就晓得了,心地要清凉,要一尘不染,它表这个意思。所以在供养具里面,在台湾我们很少看到,在大陆的寺院,佛殿里面有,旁边有伞,像中国古式的那种伞,佛的顶上有宝盖,这些都是教学的作用。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具,我们讲教具就不恭敬了,恭敬心就差一点了,其实通通是教具。它是叫你看到之后,心里马上就警觉到,看到伞,我心里要清凉;看到盖,我要一尘不染。所以佛法在几千年前的教学就用艺术来表达,实在是高明。我们今天讲东西方教学方法进步,比起佛法差得远了。它用艺术来表达,时时刻刻提醒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身之所触,时时刻刻提醒你自己要修觉正净。“如是最胜庄严具”,如是就是像上面所讲的种种,数量就太多太多了。“我以供养诸如来”,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些供养具不是佛要的。此地它又用如来了,你看没有用佛了,文字就变了。文字变了当然意思也变了,如果意思都一样的,前面用佛,后头又用如来,这就讲不通了。也如同,《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凡是称佛都是从相上讲,凡讲如来都从性上讲,从本性上说。我以供养诸如来,这是供养自己的真如本性,时时刻刻要提到。为什么说供养自性就是供养如来呢?经典、课诵本里头都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如来就是法身。前面也说得很清楚,清净心里面没有隔碍、没有障碍、没有间隔,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如来,真如本性啊!称性那有不普供的道理呢?那有不遍供的道理呢?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你才晓得它的字换了一个名词,又有一番很深的意趣在里面。文实在讲,句句意思都非常的丰富,愈看愈有味道,你明白这个意思,经才百读不厌。你不晓得这个意思,念得枯燥无味,就念不下去了。你要晓得这里头的意趣,绝对能生无量的欢喜心,你会觉得读经才是人生真正的享受。再看第二首,

最胜衣服最胜香,

    衣服是表忍辱波罗密,衣服也表礼。我们有喜庆要穿上礼服,衣服代表礼,所以说礼服,它代表忍辱,遮羞,表这个意思,所以叫忍辱衣。最胜香,香代表性,香表戒定,佛门赞颂里面有戒定真香。香的种类很多,有末香,就是香粉,凡是粉一类的都叫末香;烧香,凡是燃烧这一类的都叫做烧香,檀香也是粉末,但它烧的;前面曾经说过涂香,分这几大类。灯烛是代表光明,代表智慧的。那么我们知道这个意思了,日光、月光、星宿光,以及一切灯光,都是表自性的般若光明,见到光明要晓得我们要修心地,修心地清净光明,与日月灯明也能合而为一。

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

    这是比喻,一一灯、一一烛都像妙高山,就是须弥山一样,这是比喻。

我悉供养诸如来。

这两首都是说的供养具,供养具里头特别要知道它表法的意趣。实实在在我们归纳起来讲,行愿是能供养,但是必定要对于经义要有殊胜的理解,然后它的境界才能与自己相应,才能得到修十大愿的真正的功德利益。

 

颂第四愿

 

    请看经本七十五面(第64页第末行),第四愿,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一首偈是重颂长行里面第四愿的“忏除业障”。我们讲修行,实在就是忏悔。修是修正的意思,行是错误的行为,如果我们将它归纳起来讲,不外乎是错误的思想与错误的见解,思想行为要正了,我们的言行一定是正的;思想行为有错误,所以我们的言行才有过失,这才需要将它修正过来。这四句偈第一句是讲的过失,“诸恶业”,当我们正在造作的时候叫做事,造作之后的结果就叫做业,所以业也就是事业,这个地方是指有过失的事业。说到过失,一定要有一个标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要有一个标准。如果讲到绝对的标准,那只有佛,一切恶业忏除干净了。等觉菩萨还不行,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那就是他的恶业。由此可知,只要有恶业就得要修行,所以等觉菩萨还是要修行。由此类推,地位愈低的,他恶业的现象愈粗重,也愈明显。像我们博地凡夫,佛给我们说的,我们的业是杀盗淫妄,极粗极重之业;贪嗔痴慢,这都是我们的业障。这些业障,障是障了我们的清净心,障碍我们明心见性,障碍我们一心不乱。所以业障要不能够消除,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都没有办法成就。由此可知忏悔这个行门对我们修学,确实是一个关键的课题,一定要认真来修学,要把业习辨别得清楚,要认识。这些恶业从那里来的呢?从烦恼生来的,“皆由无始贪嗔痴”。后头注解说,这一句是“造业的因”,从贪嗔痴生起来的。所以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修,就是直接断贪嗔痴,直接从这里下手。不但是世间一切法,五欲六尘能放下、能不贪,乃至于出世间的佛法,菩提涅槃也不贪了。只要有一个贪的念头在,那就得要造恶业。六道众生贪五欲六尘,二乘人贪偏真涅槃、贪禅定,大乘菩萨贪度众生,都是贪心啊!这个事情很麻烦,所以他不能见性,所以他不能成佛。几时能把贪心从根拔除,不贪了,这样我们才会有成就。如果说不贪了,还有嗔恚心也不行,也是障道的。贪嗔痴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三毒烦恼,烦恼无量无边,就是从这三个生起来的,所以这是烦恼的大根大本。嗔是嗔恚,也是障碍我们道业,障碍了心性,障碍了清净心,必须要断除。愚痴,实在讲比前面两条还要严重,前面两条的相来得粗,这个相比较上要细,那就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恶,甚至于利害,都不能够辨别,把它搞颠倒了,这就叫愚痴。尤其是在现在,表面上看佛法很盛行,国内国外,其实这里头哪个是正法,哪个是戴着佛教面具的假佛法,我们有没有能力来辨别?如果不能辨别,这就是愚痴。再说,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没错,哪个法门都是佛说的,佛虽然说这么多法门,究竟哪一个法门对我们的根性,我们应当选择哪一个法门来修学?这是要智慧的。如果选择的法门不适合自己修学的环境、不适合自己的程度,这也是愚痴,那么其余就不必多说了。世出世间法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颠倒错乱,这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三毒,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给我们开示,它是三恶道的第一个因素,贪烦恼是饿鬼道的第一个条件,所以没有贪心决定不堕饿鬼。嗔恚心是地狱道的第一个因素,人为什么堕地狱呢?嗔恚心重。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所以这三条是三恶道的业因,因此佛常常劝勉我们要断贪嗔痴,如果能断贪嗔痴,我们就决定不堕三恶道。纵然不能够超越生死轮回,最好不要到三恶道去。要不想到三恶道,就要把贪嗔痴三毒烦恼要断掉。三界一共有六道,人死了不一定到哪一道去投胎。我们习惯上常听说,人死了就做鬼了,实在讲这个话是讲不通的。人死了怎么断定他去做鬼呢?可是仔细想一想,也不无道理。我们想,人在世间哪个不贪呢?贪心太重了,换句话说,他跟饿鬼道结的缘特别的深。人死不做鬼的,少数,大多数都去做鬼去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这是一切恶障的大根大本,是它的源头,我们要把它断掉。断掉贪嗔痴就是无贪、无嗔、无痴,反过来之后叫三善根,世间人天一切善法都从这里生的。无贪、无嗔、无痴就生一切善法,这是人天福报。我们希望得人天福报,就赶紧转三毒烦恼为三善根,这才叫真正的忏悔,忏悔是要改过自新。第三句是讲造业的工具,贪嗔痴是心、是念头、意念,“从身语意之所生”,所以这一句就是造业的工具。我们贪嗔痴从什么地方表现呢?心里、身体、语言,身、语、意天天在那里造作。所造作的罪业,我们前面跟诸位说过,古人讲,假如罪业要有形相,它要是个体,哪怕是再小,微尘那么小的体积,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作的罪业,大概是尽虚空也容纳不下。所以我们的业障、习气,实实在在的深重,这是我们应当要警惕的。末后一句是说明忏悔,“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的意思前面说过,最重要的就是后不再造,这才叫做真正的忏悔。其实我们早晚课诵忏悔的意思居多,早晨课诵是提醒自己的警觉心,希望今天二六时中根尘相接触的时候,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要迷失了自己,早课用意是在此地,这就有忏悔的意思。晚课是反省我今天一天有没有迷失,有没有做错事情,如果有做错事情,明天就要改正,没有做错就得要嘉勉。所以早晚课诵是忏悔的意思居多。虽然我们天天在忏悔,其实我们忏悔的力量太薄弱了,我们的罪障不但没有法子消除,实际上它还是念念在增长,这怎么得了!不但没消除、不但没有忏得掉,还增加了,这个事情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么诸位要想一想我们前面讲的礼敬,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十大愿王是一本九枝,礼敬是根本。我们对于一切人、事、物没有敬心,内无诚敬,外也无礼貌,我们的罪业怎么能忏得干净?因此忏除业障要从那里做起?一定要从诚敬上做起,我们待人接物以真诚恭敬的心,我们修这个。真正肯这样修法,业障自自然然就消除了,会一天比一天减少,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怎么个修法呢?在过去也有很多人问过我,十几年前就有同修来问过我,我教他一个方法:从那里开始修?怨亲平等,从这儿修,因为这是两个极不平等的。我们对佛很恭敬,天天就礼拜他;我们想一生当中最可恨的、最讨厌的怨家对头,提到他嗔恨心就生起来了的怨家对头,心上极端的不平。我们真的要修行,就要把怨家对头供一个牌位,供到佛的旁边,我每天拜佛也拜他,把他看作佛一样,要这样修法。有没有人做呢?真有人做,我教了他们,他们就真做。做了一两年来给我讲不行,没有效果。怎么呢?我看到他还会生气。这是功夫不得力,要继续地努力去做。诸位要晓得,怨亲都是我们平等的善知识,我们在最亲爱的人这一边,我们修清净心,不起贪爱,断了贪心;从怨家债主那一边断嗔恚心,这样才能成就啊!否则的话,你的贪嗔永远断不掉,换句话你的功夫别想成就了,你这一生做再多的好事还谈不上人天、三界六道里面有漏的善业,有漏的痴福,这很可怜。昨天杨居士告诉我,台湾现在台北有一个专门替猫服务的一个店,给猫洗澡,猫也有什么“三温暖”,还有吃的,给它理发。哎呀!那伺候得比人还享福,人不如猫啊!在外国很多人不如狗啊。你们修的福,将来到畜生道里面去享那个福报去,更等而下之做鬼神去。你看本省,外国也多,拜的这些鬼神,鬼神是在饿鬼道里面享福,比畜生道还不如,这叫痴福。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他修福,贪嗔痴未断,他才有这个果报。所以人天福报相当不容易,天要秉十善业道,要修十善业道,人要修五戒,儒家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才能够得到人道。那么由此可知,忏悔非常非常重要。讲到忏悔,就晓得修诚敬是第一重要。别人对我不诚、对我不敬,他修六道,他的事情。我不能跟他一样,我对他要诚、要敬,为什么?我修菩萨道,我修净土道,我不能跟他一样。不明白这个道理,好像在眼前我们吃了亏,他骗我,我还对他真心,那我不是吃了亏了,他岂不是占了便宜了。其实谁占便宜?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还在六道轮回,究竟谁占便宜?你要不甘心,他骗我,我也骗他,好了,他堕恶道,你也跟他堕恶道。所以忏除业障这个科目,时时刻刻要修学,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自己的过失,马上就要把它改正。再看底下一愿:

 

颂第五愿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这是第五愿随喜功德,我们先说什么叫做功,什么叫做德?功德与福德不一样,功是讲功夫,什么叫功夫呢?修行不间断、不夹杂,这叫功夫。你有一分功夫,一定就有一分的收获,譬如我们讲念佛法门,我们常讲的功夫分三等,这是大的区分,最下等的是功夫成片了,你念佛念成一片了。什么叫念成一片呢?前面讲的贪嗔痴不起现行了,贪嗔痴有,没断,但是它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呢?你的佛号有力量,贪嗔痴才起来,一句阿弥陀佛马上就转变了,换成阿弥陀佛了,这就是转得快。古人所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贪嗔痴慢这些念头,才起来,阿弥陀佛,换成阿弥陀佛了,虽有贪嗔痴,贪嗔痴不起作用,一句佛号把它能压住了。真正压得住,它不起作用了,这叫功夫成片。这个地方我特别警告同学们,绝不能夹杂。夹杂了,你的功夫就不能成片。夹杂就是这个法门也不错,那个法门也很好,这就杂了。你想想看,你的贪念又起来了。今天这个法门很好,也想学一下;那个法门也不错,也想涉猎一下。你看你贪心起来了,你的佛号没压得住。所以一句佛号当中,决定不能掺杂一个妄念,不间断、不夹杂,心才能得清净。修行,诸位要记住,我们常常提到纲领,修什么?诚敬,用诚敬心去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这就是修行。修到家了、修圆满了,就叫做成佛。佛是究竟圆满的诚敬、清净、平等、慈悲,这就是佛,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要晓得,我们修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这叫功夫。你功夫成片了,你所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这是下等的功夫。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乱,什么叫事一心不乱?贪嗔痴断了,没有了,不要用佛号去对治它,它也没有了,真的没有了。断贪嗔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禅定,甚深的禅定,像阿罗汉,他断掉了。他用什么断的?他完全用定功断的,所以他的定叫九次第定,比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定还要高一级,他能够把烦恼断掉了。另外一种是用智慧,般若的观照。有观照,到照住的时候,见思烦恼断了。我告诉诸位,用观照这个方法,比专用禅定要来得快。用定的方法要断烦恼,的确相当不容易,但是要达到功夫成片,那很有效果。定是非常有效果,到断的确不是容易事情。所以小乘证得须陀洹之后,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能把见思烦恼断尽,可见得他那个是相当的费事。如果用般若观照的功夫,来得快。在我们中国,过去许许多多祖师大德一生当中能办到。所以般若在整个佛法里面讲是捷径,是一条近路,中国的禅完全讲般若。你看看《六祖坛经》,开宗明义就是讲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六祖大师劝大众总念,叫大家都要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所以中国禅宗就是般若宗。五祖以后,特别是以《金刚经》为指导的原则,这是大家所晓得的。到见思烦恼断了,这个功夫他所得的,要是往生西方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中等功夫。上等功夫是“照见五蕴皆空”,破了无明、见了本性了,是上乘功夫。像心经里面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那个行就是修行,照见五蕴皆空。他所得到的,要是往生西方,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所以什么样功夫就得什么样果报,这叫功德。功德是自己修的,别的人拿不去,你也没有办法给别人。福德自己修可以给别人,别人修也可以给我们。他的福报很大,我沾一点光,我也可以享享他的福。我的福报大,我要愿意乐意帮助别人,别人也可以享我的福。福报可以转移,功德不能转移,功德是自修自得,别人无法代替的。那么此地讲随喜功德,是以功德为主,福德包括在其中。功德里头一定有福德,福德里面没有功德,这是要辨别清楚。我们现在许许多多人把这个名词定义没搞清楚,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寺庙在佛菩萨前面放一个箱子,叫人丢钱的,功德箱,丢了一点钱叫功德了,这是错误的。如果说出一点钱、出一点力就叫做功德,你想一想当年梁武帝做我们佛门护法的时候,他在佛教史上是顶顶有名的大人物,他以他国家的力量,造了四百八十寺,寺庙建那么多,帮助人出家不知道有多少。他是非常喜欢人出家,人家要发心出家,他一定帮助,他也非常的恭敬。那个时候达摩到中国来,是禅宗在中国第一代祖师,梁武帝遇到了,他们两个很不投机。达摩是直来直往,不晓得婉转委曲一点,这么样的大护法得罪了。梁武帝问他,我建这么多庙,度这么多人出家,我的功德大不大呢?他给他泼了一盆凉水,“并无功德”,这梁武帝一听心里很难过。真的,这与功德不相干。功德是讲断烦恼,这个叫功;你虽然做那么多好事,你的贪嗔痴没断,你的名利心还没有丢掉。如果真的名利心丢掉了、贪嗔痴丢掉了,做那么多好事决定不会问他,问他我有多少,可见得贪心还没有丢掉。假如他要是问我的福德多不多?那达摩祖师一定是说甚多甚多。福德多,没有功德。这一次见面谈话不投机,梁武帝也不护他的法,他搞得没有法子,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没事做。面壁九年,等到一个慧可,把衣钵传给他,实实在在不容易。所以我们要辨别什么叫功德,什么叫福德。功德是定慧,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是属于福德。持戒要达到定了,那个戒也就变成功德了;持戒而不能够达到定,那个戒是福德,还是三界六道里面的福报。为什么持戒的人不能达到定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看到,许多自古以来就如此:戒律很精严,自己持戒很好,瞧不起别人,看到这个讨厌,他破了戒了,他犯了规了。天天看到别人过失,诸位想想,他的心怎么能得清净,怎么能得定!如果他心真要得定了,那就是六祖所说的,不见他人过。别人有没有什么过失,他没见到,他心定的,心清净的。一天到晚自己觉得很了不起,看到别人都是过失,这个人决定没有定,心地决定不清净。换句话说,他纵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凡圣同居土,品位决定不高。他要不修西方净土,他决定在六道轮回,出离不了六道的。所以戒是帮助你得定,定是帮助你开智慧的,因此智慧才是目的。无上正等正觉是智慧,是我们修行的目的。定是手段,开智慧的手段;戒律是手段之手段,你要把它认识清楚,不要把手段当作目的。手段是过度的,目的才是我们要求的。

    意思明白了,此地指的范围很广,从六道的众生一直到佛果,换句话说,这里面三句所说的是十法界一切凡圣所有的功德,统统随喜,以诚敬之心随喜,以清净平等来随喜。见到人家用功,见到别人修福,修善事、断恶修善,我们见到、听到了,心里能生欢喜心,而且要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成就他,才叫随喜。绝不是“噢,他做好事了,我晓得这个好事”,我们听到了,好,很好,很难得,我们很欢喜,我们有力量又不肯帮助他,这不叫随喜。随喜是心到手也到了,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使他能够早一天圆满,这叫随喜。我们今天念十大愿王,口头上随喜而已,实际上你做了没有?没做啊!怎么没做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你现在晓得普贤行愿品这一卷经,你欢不欢喜?很欢喜。你要不要随喜?我要随喜。怎么个随喜法呢?你要发心依教修行,这是你随喜;不但你要依教修行,你还要发心出来讲经,把它发扬光大,这才随喜。又不肯照做,又不肯发心出来弘扬,可见得你的随喜是有口无心。如果你要说我没有这个能力,我没有这个辩才,那是假的,那是你自己太客气了。真正一发心,三宝加持。永明延寿当年是做一个小公务员,管理财税的,好像是财税里头管出纳的,手上一天到晚经过钱财的,他把那些钱财统统拿去放生去了,所以他犯了监守自盗,判死刑。这个人为什么偷盗国家国库的钱,去干什么呢?放生去了。这件事情当时报告给国王,国王一听说也无可奈何。事情是个好事情,他并没有自己拿去享受,当然还是按照法律判死刑。可是国王也很慈悲,叫了个监斩官把他拖到法场去,临行刑的时候看他的颜色怎么样,回来报告。他拿去杀头了,他笑眯眯的、欢欢喜喜的,一点恐惧都没有。监斩官问他,你临死了,还不害怕吗?他说,我以一条命救了千千万万条的命,值得!值得!很值得!这话报告国王了,国王就不杀他了,问他,你要干什么?他说我要出家。国王说好,我护你的法,给他当大护法。他没有口才,他是感应,梦到观音菩萨以甘露倒在他的喉咙,第二天辩才无碍,有感应。所以你要是发心上台来讲经,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一定有三宝加持。你不要害怕没有辩才,不要害怕没有能力,这经我看不懂。刚才讲了,诚敬就能与佛菩萨交通往来,你不诚不敬,这个路是你自己断掉的。具足诚敬,能与佛菩萨交通。经文一展开,意思自自然然就生了,不要去想的,不要去准备的。三宝加持,感应道交,这个才叫真正的随喜。随喜里面的意义,实在非常非常的广大。这是我们讲的佛法,一切如来与菩萨。我们再说凡夫,凡夫再恶也有小善,如果我们在恶人里头,他一生做恶,从来没有一点点善事,这个人大概也是找不到的,再恶的人不过是恶多善少而已。找一个纯善之人找不到,找一个纯恶无善之人,你也找不到,所以再恶的众生要是行一点点小善,我们要随喜,随喜他的善法,不随喜他的恶法,这就是鼓励人断恶修善,有莫大的功德在其中。

    善恶的标准,刚才讲了很多,以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来说,每一个阶级里面的标准都不相同,名称是一样,内容不一样。我们要从最初级的慢慢地去学;高级的要懂得,虽然做不到,我们晓得就不会怀疑,你也不会谤法。你知道高级的修行法跟初级不一样,它里面都是无量的功德,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颂第六愿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这是第六请转法轮。法轮前面在长行跟诸位详细地说过,它是比喻,简单地说就是弘法利生。轮永远在动,诸位要晓得,轮要不动,它的作用完全失掉了,必须要时时在那里转动,它才起作用。佛法要流传、要弘通,所谓是弘遍十方,流传三世,这是佛在一切经里面嘱咐弟子们、嘱咐后人,除非你没有接触到佛法,只要你一接触,你就有流通大法的责任。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无条件地介绍给别人,这个功德与福德都是无量无边。介绍给别人这是福德,弘法利生是福德;如果弘法利生当中不著相,心地清净,那个福德就变成了功德。为什么呢?里面断了贪嗔痴,在弘法利生当中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断贪嗔痴慢,福德就变成了功德,真所谓是布施三轮体空,三轮体空的布施就变成了功德了。第一句,“十方所有世间灯”,灯代表智慧。所有世间是指世间有三种,有情世间就是讲我们动物,器世间是讲植物与矿物,知正觉世间是指证果的圣人,所以分为这三类世间。三类世间灯,灯是表智慧、表光明,这就是佛法。“最初成就菩提者”,就是依照佛法修行证果的人,他是真正通达佛法、明了佛法,换句话说,他有能力弘扬佛法,有能力弘扬佛法的人,我们要请他,我们要劝请。你要不劝请了,他虽然通达,他也没有办法弘扬,所以一定要有人祁请。法要有人请,法才尊重。大经上又常说,菩萨为众生不请之友,不要请嘛!不要请是行的,对一个人、对两个人,你的那些亲戚朋友,你可以到他家里去找他来谈佛法,他没有请,你去找他,这个行。如果是一个道场,他要不来祁请,你用什么办法把信徒统统召集来,我来给你讲佛法?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大会当中,一定要有几个人代表祁请,这个祁请的人福报很大。这个经他自己很了解,甚至于他自己也能讲,自己能讲,自己为什么不讲呢?没有人请他讲嘛!他自己就不能讲,没有人请自己讲,法就不尊重了,听法的人恭敬心没有了。佛法是教学,教学最重要是尊师重道,老师在上课,学生那么多,为什么有的学生真正有心得,有的学生没有心得?关键就是在恭敬心。学生对老师有一分恭敬,他就有一分收获;有十分恭敬,他就有十分收获。所以教学的效果,是与学生对老师的恭敬心成正比例,绝对不是老师要求学生对我一定要怎么恭敬,那老师变成贡高我慢了,不是的。恭敬心是性德,恭敬心能够承受大法,道理是在此地。恭敬心是恭敬谁呀?恭敬你自己呀!你自己得利益。因此祁请就非常重要了,一定要请法,没有人请就没有人说法了。我们今天读这一条,感慨特别的深,现在说法的人少了,可以说到将来愈来愈少了。老法师一个个凋零了,年轻的法师比老一代差很远,后来的恐怕比这一代还要差,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我大前年在美国洛杉矶讲经的时候,听众就来给我说,这里讲经的人太少了,没有人讲经。我就告诉他,我举个例子,譬如你们想吃苹果,很想吃又不肯种树。你不肯种树,哪来的果实呢?你今天要想听经,那你们要培养法师。又不肯培养法师,哪来的经听?“法师怎么培养呢”?在洛杉矶的法师很多,你们为什么不去找他讲经?去请啊!请他讲经,“讲得不好我们不喜欢听”!你种苹果树,树苗一栽下来,果实马上摘下来了?哪有那么快呀!你还要等三年才有收成,天天要灌溉,天天要照顾。哪一个法师,在讲台上一下就讲成功了?没有这个道理,总得要十年、八年,千锤百炼。换句话说,前十年都是讲不好的。就像种树,你要栽培他,那你天天要来听。为什么?你来听了,法师硬着头皮不能不讲,讲得不好也得要讲,还要回去好好地准备。你不来听了,算了,他也不要准备了,干脆就不讲了,所以你们要逼他,天天要到道场来。所以我那时候告诉他们,会讲经的法师不捧场没关系,一个、两个,行,无所谓;那个初学的人,人是愈多愈好,愈多他精神就提起来了,这就是鼓励他,这真正叫栽培他。所以初学讲经人,你们来听是培养法师,是来种树,是来浇水。没有十年,经本展开决定不能得心应手。十年是个相当长的时间,大家要有耐心。你们肯这样做了,把法师一个个逼出来,不讲也不行,你不讲经,我就不到你庙里来。法师也喜欢信徒多,那好了,只好讲经了。既然肯上台去讲,必定一年比一年进步。所以我教他们培养法师,请转法轮。我告诉他们不要请我,我一年难得来一次,那个没有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没用处的。必须要请当地的法师,他不走的,常年不断地来给你讲经,这样才行,所以你一定要请。我当年跟李老师学佛,这个科目也是我主修的一种,我跟李老师十年只学了五部经,这是其中之一。我那个时候念到这一段,请人讲经,难啊!请这个他也不肯,请那个那个也不肯,最后我想通了,请别人不如请自己,我们自己都不发心,请别人不容易,相当不容易,所以自己要勉励自己。如何才能报三宝之恩,报众生恩呢?我们回向偈天天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唯有弘法利生才能把这两句回向偈做到。所以我希望同修们真正发心,要出来学讲,学了之后到处去讲,自己去找地方讲,没有地方要找地方。为什么?要训练嘛!你要不肯去找地方,初学的时候因为讲不好,没有人找你。所以你要找别人,你不找人家,那你就没有法子学了。所以初学的时候,一定要厚着脸皮,脸皮太薄的不能成就。我初学的时候到处找地方去讲,一个人也行,两个人也行。我给他订上时间,一个星期星期几,订上时间,每个星期我必定到,抓几个人来听,我来讲给他听,要这样才行。其实寺院讲堂,我觉得培养讲经人才,应当是我们第一个重要的工作项目,可惜没做。我们图书馆很乐意你们大家来学习讲经,你们只要发心来学讲经,我们这个地方会提供给你,请你上台。可是既然想上台学讲经了,一定要求三宝加持,要有恒心,要有耐心,不怕失败。听众统统都走光了,还有桌椅板凳它不会走的,你要对它去讲,这样才会成就啊!台中李老师经讲得好,法缘殊胜。他最初到台湾来讲经,他告诉我那个惨状,最初到台湾来讲经,是在一个居士家里面讲,头一天不错,来了廿几个人,人家家里客厅也不会太大,那时候的情形我们可想而知,榻榻米的房子,那就挤得很满了。到了第二天,就七八个人;第三天就一个人,他也讲。讲了之后说:讲完了,很难得,你老人家还来听?他告诉老师,我就住在此地的。他给我讲,没有不遭遇过失败的,如果像这种情形,好了,你就退了心了,那就完了。决定不退心,而且要去研究,为什么他听了会跑掉,不想再来。一定听了没有兴趣,听了有兴趣,他一定会来。不断地去研究去改进,这样才能成功。他在大陆上学了那么多年,有那么多经验,到台湾还有这种情形。古今中外在台上讲演的人,那一个人没有遭遇过这种状况!所以不要害怕,这正常的现象,把人通通讲跑了,正常现象,绝对不是反常的。如果人统统都走光了,一个人对着桌椅板凳还讲得这么起劲,以后慢慢人就多了。为什么?外面人听了奇怪,他才一个人怎么讲得那么起劲?他会佩服你,这个人可以证明他有毅力、有决心,他不会失败的,逐渐逐渐听众会慢慢多起来。所以我们自己要鼓励自己,自己要劝自己,这才决定能够成就,不要害怕,不要灰心。有人指点,我们要给他顶礼,要接受。他指点得不对也要顶礼,也要接受。为什么不对还要顶礼,还要接受?你要是不对排斥了,以后那没有人敢指点你。对与不对我心里清楚,只要肯发心来指教的,一律感激,这样才能成功,大家才欢喜告诉你。欢喜告诉你就是你在讲台上的缺失,你明白了下一次就会改进了。那些听众都是老师啊!学生在讲台上,坐在下面个个都是老师,那有学不好的呢!最忌讳的上台我是老师,底下是我的听众,准失败的。你要能够把心理转变过来,底下听众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我一个人做学生,读了经在这里提出心得报告,请他来指教,你就会成功了,请转法轮。

 

颂第七愿

 

    颂第七愿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现在佛不在世了,佛虽然不在世,还有一些善知识在世间,我们要劝他不要入灭。当然,这至少要生死自在的人才行,他说走就走,说多留几时,他真能够住得下来的,这样的人才行。我们要劝他长久地住在世间,这是我们的愿望。当然诸佛菩萨与这些善知识们住世与法缘有关系,有缘他就出现了,缘尽了他就走了,因此他的住世长短与他自己根本没有关系。怎么样才能留住善知识住世,留住佛菩萨住世呢?真正跟他学,他就住世了,不是诚心诚意真正跟他学的,他就随缘。可是真正跟他学的人少,所以我们要是真正想请佛住世,自己要发心,一两个人真正肯跟他学,他就走不掉,大家沾光啊。一个真正跟他学的都没有,那他当然就不住世了,所谓真学,是百分之百地依教奉行。诸位要晓得,这样的学生找不到啊!到那里去找啊!学生来跟你学,他要能把你所讲的道理能做到百分之一就不得了了,如何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确不容易。我们看历代祖师的传授,像达摩祖师这是一个标准的例子,他在少林寺等了九年,等到一个学生真正想跟他学的,他把法传给他,他就走了。为什么呢?他看得很清楚,他在中国要度众生的机缘就这么一个人,这一个人已经来了,已经度了,没事了,别的人不肯跟他学,他就没有多住的必要了。如果慧可大师再过几年再遇到他,他就又得要多住几年。我们读玄奘大师传记,玄奘大师到印度去求学的时候,他的老师戒贤论师寿命已经很高了,他也是要走了,结果是弥勒菩萨告诉他的,说他有个学生中国人玄奘大师,现在才在长安刚刚出发,要三年才能到这里,你不能圆寂,你要等他,等到玄奘大师到了,法学完了之后,他才可以走,这就是请佛住世。所以真正请佛住世就是真正想学,真正肯学。我们凭什么去请他住世?我造一个好宫殿,拿多少金银财宝来供养你,把他留住,那留不住。如果这个留住,这个佛是个贪佛,因为他贪图利养他才住世。哪有这种佛呢?佛没有贪心,佛只有慈悲心,慈悲心就是真正肯学的人,那他非住世不可,非留下来不可。我们的心稍稍懈怠、稍稍懒散,就留不住了。所以这个偈子里面,重要的两句就是至诚,“我悉至诚而劝请”。以至诚心,至诚心就是要跟佛学,末后一句自己以至诚心来跟佛学,佛住世为他讲经说法,大家得利益,大家都旁听的。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开的些法会,祁请的往往只有一两个人,你看多少人得利益。连我们,一直到现在,后世人得到当时讲经的记录,经本就是记录,流传下来,我们现在还得利益,所以祁请的人福报非常非常之大,真正是广利众生。

    再看底下一段,第七十七面(第65页),后面偈颂是“合颂后三愿”,后面是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三愿统统属于回向。前面这一首是总说。

 

合颂后三愿

 

所有礼赞供养福,

    礼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一直到

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

    换句话说这是略举前面七愿的功德,将前面所修的一切功德都

回向众生及佛道。

    回向应该是三处,它这里只说两处,省略掉一处。

    回向第一个是众生,决定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修学。如果肯为一切众生修学,你自然就能够勇猛精进,就不会懈怠了。为我自己修学,可以懈怠,偷一下懒,没有关系。我今天是为了大众,为了一切众生,苦难的众生。我们自己稍微懈怠,他们就要多受一天苦,我们精进,他就少受几天苦。所以大慈悲心是动力,推动自己要精进,要不懈怠,所以第一个要回向众生。第二个回向菩提,此地讲佛道就是菩提。我们修,求什么呢?求觉,是为一切众生求自己圆满的觉悟。最后一个回向,就是回向实际。实际是明心见性,这是我们修学的终结目标。它这是省略掉了,省略掉都在后头无尽之中,到后面我们会能看得到。下面偈颂是别颂,别颂这三个项目就分得很清楚了,第八愿是随喜,第九是恒顺众生,末后一条是普皆回向。请看经本第七十七面(第67页),

 

颂第八愿

 

    这两首偈是别颂常随佛学: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这是第一首偈。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这两首偈含义非常的丰富,而且也非常的精辟。前面一首是随现在的佛学,后一首偈意思非常明确,是随未来佛学。现在的佛好懂,未来佛就难懂了。那么我们要学现在、未来,当然也就包括了过去,所以三世诸佛。

    经文当中特别提出要“修习普贤圆满行”,这个行字念去声,当动词讲,就是行持、思想、行为,当作动词来说。普贤行就是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整个经里面都是普贤行,所以本经自始至终,经一开端我们看到普贤菩萨,经到最后圆满的时候也是普贤菩萨,普贤代表圆满。本经有圆满的理论,有圆满的修行方法,也有最圆满的境界。如果能够依照这部经修行,在过去一般讲,都是属于圆顿大根性的人,这是一点都不假的,确确实实圆顿大根。可是这个经实在是太大了,在本省除了李老师在台中讲了有二十多年,他老人家是从民国五十四年或五十五年讲的,整整讲了二十年了。在台北,从民国六十年开始,我也讲这部经,也是一直讲到现在。南老法师也讲过一个时候,都没有讲圆满,这是经文太长了,所以这部经讲圆满不容易,要能听到圆满的当然更不容易。即使从头到尾听一遍,我们对于普贤行才不过有一个皮毛的概念而已,谈不上圆满。实在说,如果真正讲修普贤行,至少也要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听上个十遍。说实在话,今天我们福太薄了,我们没有机会来常讲、来常听,这是福薄。在从前,讲这个经多半都是在丛林寺院里面,它不是对外讲的,它对内讲的,一个寺院里面住众多则三四千人,少也有四五百人,从前寺院丛林就像一个学校一样。根据我们这么多年的经验,我们估计一下,这部经从头到尾讲一遍,大概需要两千五百个小时到三千个小时。如果每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圆满;要讲四个小时,两年圆满;要讲两个小时,四年圆满。每一天讲两个小时,四年可以圆满,所以这部经就相当的难得了。今日之下,我们要想听一部圆满的,实实在在不容易,没有法子听圆满的。实在讲,就是听一座、听一次,都不容易。毕竟它是圆教一乘,所以在目前这个环境之下,我们只能够选读、选修,采取这个办法。在选修当中,最完善的,那当是《四十华严》,末后《普贤行愿品》全部的经文四十卷,实际上这也相当可观。再没有时间,那就是这一章,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这一本。这一本详细的注解是《别行疏钞》,注解注得详细,而且《别行疏钞》是权威的注解,是全经精华之所在,那么我们有这一部也就够了。但是这一部自己去看,我觉得看的遍数是愈多愈好,一遍两遍是决定不够的,二十遍、三十遍这是勉强,能够把它看上二百遍、三百遍,你必定有悟处,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了。熟透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往往有不思议的悟入,他能入这个境界。可见得熟很要紧,所以一定要多读,要常常读诵,这是我们讲到修习普贤菩萨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所以是过去、现在佛,怎么样供养法呢?我们在前面都讲过,长行文里讲过,供养里面最重要是修行供养,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那是真正的供养。如果更能将这一部经发心宣扬流通,那就是更为殊胜的供养了。这一桩事情我们现在也都在做,可是做得不太积极,若有若无。我们讲堂里面讲经是供养,我们印经与大众结缘也是供养,怎么说供养得不够积极呢?我们没有把全部的精神用在这上面来学习,果然能够学习,那就是真实的供养了。这首讲过去、现在佛,下面一首,“未来一切天人师”,天人师就是佛,这讲未来佛。未来佛是谁呢?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就当作佛。现在他虽然迷惑,几时觉悟了他就是佛。佛与凡夫只有迷悟不同,所以将他安立一个假名叫佛、叫众生,其实无佛也无众生,悟的时候叫他做佛,迷的时候叫他做众生,因此佛界与众生界不增不减,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如何随未来一切诸佛学呢?长行文说得明白,长行文里讲得很仔细,讲的随佛、随菩萨、随声闻、随缘觉、随六道众生。一切众生,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善,我们就应当要随喜、要随学,何况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善学的人,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都能成就自己。一切众生有善的这一面,我们随他学,我们要随着学习。如果是恶的那一面呢,我们见到、听到,我们能够深深地反省自己不做恶,那也是随学。换句话说,顺逆都是增上缘,就看你自己会不会。实在讲,这品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示现的,固然有许多是顺境,也有许多是逆境,换句话说有许多是善人,也有不少是恶人。像我们读过的,大家还能记忆的胜热婆罗门就是外道,愚痴。甘露火王,嗔恚,恶人啊!魔王,杀人不眨眼的,嗔恚心极重。法赫密多女,贪欲重,遍行外道。这都是示现的逆境,示现的恶行。你看善财去参访,也是善知识。换句话说,无论在顺境与逆境里面,学佛的人学什么东西?诸位总要记住一个原则,我们在境界里面修诚敬,我们以真诚、恭敬待人接物,这就是礼敬诸佛。前面跟诸位说过,以诚敬之心修我们自己的直心、平等心,修清净心、修大慈悲心,这就是普贤行,普贤菩萨诚敬、平等、清净、慈悲,就学这个。

    “一切意乐皆圆满”,这一句是讲“学所应”。前面是讲所学的,我们要跟三世诸佛来修学,你把一切众生都看作未来佛,你的诚敬心才能生得起来,诚敬是性德,而后你所修学的就是大经里头常常赞叹的称性起修。如果我们将诚敬的心失掉了,不管你修什么行就不称性了,不称性的行不是圆满行,称性的行是圆满行。我们以布施做个例子,你布施一块钱,很少,可是你称性,你这一块钱的功德尽虚空遍法界,圆满的。不在布施的多少,在你布施的心,它能把你的事遍满虚空法界。如果不称性,你布施得再多,一千万、一亿万,它落在数量里头,有限,这个功德不大,是有限的。称性是无限的,所以你要会用心,一切意乐皆圆满,这是学所应。

    末后是结成随学,“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末后这一句是果报,也就是我们随学的目标之所在。在《别行疏钞》里面讲(我们通常称《别行疏钞》称为大疏),“诸众生中,唯天与人能发菩提心”,三恶道迷得太重,业障太重,发菩提心不容易,所以唯有人天两道能发菩提心,能修十善业,能得四果,能得无上正等正觉。可是这个地方又必须要跟诸位说明,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在西方极乐世界完成,这是不可不知的,也是本经最殊胜的意趣之所在。

 

颂第九愿

 

    颂第九愿,恒顺众生。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这是第一首。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这两首颂恒顺众生。说到众生,特别是阎浮提众生,我们在《地藏经》里面许多次的经文里面,看到所谓“刚强难化”,菩萨若不能恒顺众生,不但要顺,要恒顺。偶尔顺,容易;恒顺就不容易。而且恒顺不是一生一世,是生生世世。我们的修学不是在一生一世就成就,而是多生多劫才能够成就。多生多劫在六道里面,我们住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诸佛如来真正慈悲到极处,从来没有舍离过我们。我们在人天,他在人天教化我们;我们在恶道,他在恶道诱导我们,没离开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呢?自己的业障、习气太重。佛顺我们,我们几时要能顺佛,我们就成功了。说佛顺我们,我们不肯顺佛,所以不能成就,今天要是果然觉悟了,我们从今天起发心顺佛。顺佛怎么个顺法呢?依照这个经典修行,就是顺佛。这个经典教我们怎么做呢?教我们现在要修十大愿王,要修礼敬、要修赞叹、要修供养、要修忏悔,乃至请转法轮、请佛住世,一直到普皆回向,我们修学这些的目标,统统归到西方净土。我们能发这样的心努力去做,这就叫随顺佛了。一随顺佛,我们这一生必定成就。一往生之后,那个功德利益大家都晓得呀!我们一、三、五常常在这里讨论《弥陀经》,《弥陀经疏钞演义》说得太详细了,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大意明了了,我们看经文。“所有十方一切刹”,这是先将所依的刹土、世界先标示出来,太广大了。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里面所有的众生我们统统要顺他,要恒顺。“广大清净妙庄严”,凡是修学普贤法门的,你才能真正见到十方诸佛国土清净妙严。为什么呢?因为普贤心是清净心,心清净,身就清净了。所以会修行的人,禅宗常常讲,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呢?清净心,心净则身净,身心清净,外面境界无一而不清净。所以善财童子涉猎所有的境界,全是诸佛清净妙庄严净土,无有一处不是净土。我们在那里看,有善有恶,善财童子看纯善无恶,他跟我们看法不一样,与我们的感受不相同。我们见到一切境界生烦恼、生喜怒哀乐,喜怒哀乐统统叫烦恼。善财童子接触外面境界生清净心,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生清净心,所以他眼光当中都是清净妙庄严的国土,这是我们要懂得的。我们念佛几时念到一心不乱了,就入这个境界了,这个境界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

    下面两句是讲“众会”,众就是大众,大众聚会的场所就叫做众会。九法界有情众生,不单单是人天、畜生、饿鬼、地狱,有的时候我们把地狱除外,其实地狱也一样,都是有它的社会组织,有它的社会生活,它不是独立生活的,彼此互为依缘,互相依靠的。我们一个人在社会上,我们穿的衣服有专门纺织、裁缝,我们必须要依靠他才有衣服穿;我们每天吃饭,有农夫农耕种植,没有这些人我们就没饭吃了。所以一个人在社会上是要依靠多多少少的人,这叫众会,就说明九界有情众生的生活方式都是群体的,决定不能离开团体,决定不能离开社会,不能单独生存的。纵然你一个人在山林里面,不接触其他的人,山林也有野兽,也有树木花鸟,还是一个社会。总而言之,你没有办法脱离,那还是一个社会,依然是众会围绕。此地所举的例子是举那些菩萨众,“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这是讲顺佛,主要是顺菩萨众,那些菩萨围绕着佛,我们要随顺菩萨。

    第二首偈,随顺一切众生。“十方所有诸众生”,这个范围就非常非常的广大,声闻、缘觉,下面是六道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这一句是说明菩萨修学的意愿。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我们学佛的目的是希望十方三世所有众生能够离忧患,能够离苦得乐。换句话说,我们的修行不仅仅是为自己,这就是普贤行,我是为大众来修学的。我自己多受一分苦难,众生就少受一分苦难,代众生苦。虽然众生各有各的业报,我们代不了,但是我们的心是圆满的,我们真正有心代他受苦,可是能力做不到。心是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的,那么你就是念念圆满功德,因此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所受的一切苦难,也就自己能承受得了了,自己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呢?代一切众生来受苦,这是菩萨的意愿,是自己的意愿。“获得甚深正法利”,利是利益,唯有信愿圆满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的,“甚深正法”,太难太难了。现在在这个世间,邪法太多了。就如佛在《楞严》上所说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与正很不容易辨别,这一点对我们修学关系非常非常之大。我们发的好心,如果要是邪正不辨,走上了邪道误以为正,那么我们一生的修持不但是白费了,恐怕还要招来许许多多的罪业,要招得许多不如意的果报,这是我们必须要谨慎,要小心来辨别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当我们没有能力来辨别的时候,有一个方法,只要你常常读诵大乘经典,你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可以拿这个经典作一个标准来比较比较,如果与这个标准接近,这是正法;如果与这个标准相违背,决定是邪法。可是邪师手段很高明,表面上做的样样都如法,你不容易看得出来。他用的心不正,外表上的形式很正,用心不正。用的什么心?名闻利养,那就是邪了。心邪,法没有正的;心正,法没有邪的,决定是正法。正心决定是利益一切众生的,舍己为人,绝对不是自私自利,所以在发愿修学过程当中必定能够获得甚深正法的利益。这个甚深正法也就是我刚才跟诸位讲的诚敬、清净、平等、慈悲,这就是正法。“灭除烦恼尽无余”,烦恼是贪嗔痴慢、身见、边见、见取、戒取,这都叫成见,成见很深,这都是烦恼的根源,只要获得正法了,心正了,心地清净、平等、慈悲了,所有的烦恼才能从根拔除。

    再看末后这一愿,就是普皆回向愿,这一愿诸位可以从注解里面得知,它的文很长,在七十二面(第67页)。

 

颂第十愿

 

三颂第十愿,前略后广,

    前面九愿偈颂都非常的简单,可是第十愿普皆回向,文就长了,非常的详细了。

此下大愿亦是伽陀,回向与愿大同小异。所言异者,谓回向要有功德能回,发愿无有功德亦可要誓。

    这就是回向跟发愿不一样的意思。

同者,回向以愿为体,总愿别愿皆回向故,今是回向大愿。

    这两行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向下广偈来赞颂普皆回向这一愿。这一愿里面有

别发大愿,

    一共有十个小科目,这十个小科目统统是普皆回向,一个大愿里面开出来的,的确前面说的简单,后面说的详细,把普皆回向的意思圆圆满满的用偈颂体裁给我们补出来了。

受持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这在科判里面是第一段,受持愿,也叫做护法愿。注解里面说,

按十地经,有十大愿:一、供养,二、受持,三、转法轮,四、修行二利,五、成熟众生,六、承事,七、净土,八、不离,九、利益,十、成正觉。

    本经后面的偈颂,与《十地经》十大愿意思完全相同,但是次第不一样。《十地经》里面第一段讲供养,我们这儿第一段受持,所以顺序不相同,意思都相同。

    偈颂第一句是讲菩提,“我为菩提修行时”,我们为什么修行?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善财童子每一参访善知识第一句话就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换句话就是我是为修学这个,是要为无上菩提,我们修的是这个。这个目标纯正无邪、清净不染、觉而不迷,我们修这个。“一切趣中成宿命”,这就是受持佛法了。我们不管在哪一道,因为学佛不是一生,生生世世,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身分,在哪一道是以哪一种身分,要紧的是要知道宿命。为什么?知宿命就不会退转。如果我们再把范围再缩小一点,那就是知因果,知因果也就是知宿命。我们一定明了善因结善果,恶因得恶报,清净因一定得清净果报,这就是成就宿命智。唯有深明因果的人,他对于自己的修学,就是学佛,才能有坚定的信心。“常得出家修净戒”,出家,前面跟诸位说过家有四种,此地所说的出家不是指我们自己的家庭,不指这个。如果要指这个的话,我们展开前面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五十三个人,只有五个出家的,其余绝大多数没出家,那这话就讲不通了。此地出家是讲出无明之家,出烦恼之家。换句话说,有在家出家,他身示现的是居士身份在家,实际上心出家了,他出了烦恼家了,出了无明家了,是讲这个,这才叫修净戒。净戒以本经来说,梵行品是净戒,净行品也是净戒。净行品是初学的,梵行品是菩萨戒,心地戒,这是《华严经》本经里面所说的。下面这一句“无垢无破无穿漏”,是讲持戒清净庄严,戒律清净,不破戒,不穿戒,不漏取戒,就是条条戒都修得圆圆满满,清清净净的,这是讲心地戒品,这是修行的根本,这两句也就是护法。所以我们要护持佛法,护什么?护自己的身心清净,就是护法。为什么呢?清净心成佛,身心不清净就成不了佛了,无上菩提就不能证得了。为了要求无上菩提,必须要护自己的身心清净,要明白这个道理。底下是讲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以及所有一切众生,“悉以诸音而说法”,这是愿受法轮,受是接受。从这一首偈来看,真的,确确实实这是不可思议的华严境界。我们过去在弥陀净土里面看到的西方极乐世界,情与无情同宣妙法,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这个地方也是的,情与无情没有不说法的,悉以诸音而说法,统统在说法。我们自己见色闻声,要能开悟啊。怎样才能开悟呢?心清净就开悟了,六尘说法你就悟入了。我们今天实在讲,六尘确确实实在说法,可惜我们自己的心不清净,所以一天到晚接触,不但不开悟,反而增加烦恼,增长烦恼。心地清净的人在境界里面增长菩提,心不清净的人在境界里面增长烦恼,这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境界,这是一个意思。可是从另一个意思来说,就是你自己发大慈悲心,为一切众生说法,这个意思也能够讲得通,所以这一首偈子有两方面的意思,但是前面的意思深,必须要自己真正证得理一心不乱了,就入这个境界。入了这个境界,晓得我们现前的世界与华藏、与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两样,虽然没有两样,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如同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样,还是要求生西方世界。依旧这句佛号,二六时中不间断,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的佛号没中断。第二个意思是勉励我们自己要效法菩萨们,我们把自己所学到的一点一滴要辗转流通,为人演说,这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不要看小了。你读读《金刚经》,《金刚经》上不是明白告诉我们,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为人说四句偈。我今天想布施,想修个大布施,我又没有那么多大千世界七宝。可是你听了这一句佛法,你把佛法转告给别人,讲给别人听,这个功德已经超过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决定没有妄语。所以会修福的人,常常把自己懂得的这一点佛法时时刻刻讲给别人听,劝别人学佛,尤其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这个福报之大,大概也像经上讲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说不完,福报太大太大了。

    再看下面这一首,

修行二利愿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首偈颂里面有两句是非常有名的,也就是过去许许多多的大德常常在经论里头引用的,就是末后这两句,“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前面两句是“勤修清净波罗密”,十波罗密里头没有清净这两个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清净怎么讲呢?十波罗密都要清净,唯有清净才叫波罗密。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究竟圆满,就是这个意思,究竟圆满的意思。由此可知,修十波罗密是要用究竟圆满的清净心来修。为什么呢?这就是大菩提心的显现,“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完全显露。心要不清净,我们的菩提心就迷失了,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希望我们要特别注意,二六时中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保持自己的心地清净。刚才讲了,就是护持三宝,护持佛法,心决定不染污,决定不动摇。

    下面两句是讲行业,前面两句是二利行,自利利他,是体,清净心是体。灭除障,障通常我们讲烦恼障、所知障,或者所谓三障,惑障、业障、报障。二障与三障都是所有障碍的归纳,障碍我们的菩提心,障碍我们的本性。垢是烦恼的总代名词,一切障碍、一切烦恼统统要把它灭除,要把它断尽。“一切妙行皆成就”,一切妙行就是说的我们平常待人接物、起心动念。我们现在不妙,为什么不妙呢?我们的待人接物、起心动念都不清净,假如有一天我们待人接物、起心动念统统是清净的,那就妙了。像诸佛菩萨,他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他应化在我们世间,这叫妙行。示现跟我们一样,也穿衣也吃饭,也应酬,也有喜怒哀乐这些表情,心清净不染著。我们不行,我们染著,他不染著,这个心就妙,染著了就不妙了。他为什么不染著呢?前面一首好好地念念就晓得了,他常修、勤修清净,不舍菩提心,又断一切烦恼,所以他的行妙了。断烦恼而能够示现烦恼,上一次跟诸位说过,涅槃行里头五种行叫病行,装出来的,装给我们看的,不是真的他有烦恼,他是装给我们看的。就像《华严经》里面刚才我举的那几位,那都是示现的病行,其实他们那有贪嗔痴呢?故意示现的贪嗔痴,换句话说,示现这种境界,帮助我们自己修清净心,让我们在这个境界里,考验考验我们动不动心,起不起念头。如果真的不动心、不起念,这个考试及格了,通过了。假如又起心动念了,那好了,你不及格,你还得留级,不能向上提升,就是这个意思。那是示现,并不是他真正如此。哪有佛菩萨不断烦恼的道理呢!尤其是身为菩萨,法身大士。“世间道中得解脱”,世间这两个字包括的范围也非常之大,通常佛法里面讲有情世间,是讲我们六道凡夫;器世间是讲我们的生活环境、物质环境;第三种叫智正觉世间,智是智慧,智正觉世间是讲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他们最低限度都已经证得了正觉,所以这三种世间。这三种世间里面都得到解脱了,解脱就是自在。为什么得到自在呢?因为他不染著,所有烦恼、不自在都是染著而生的。佛法常讲执著、著相了,只要有执著,你就不得自在,破除执著就得自在。小乘人破我执,他得自在了,我们常讲他得半个自在。什么叫半个自在呢?三界六道里面他得自在了,我执破了;法执没破,所以他在智正觉世间没有得自在,他在有情世间得自在了,智正觉世间没有得自在,所以叫半个解脱。假如我们对一切法也不执著了,我执破了,法执破了,那就得大自在了,所以三种世间通通得解脱,得自在了。这是底下两句话的比喻,“犹如莲花不着水”,莲花佛门里常常用它表法,它是生长在池塘的里面,池塘下面是泥土,根生在泥土里面,泥土就代表六凡世间,就是六道;泥的上面是清水,水就代表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智正觉世间。而莲花开在水上,不但是六凡他不执著,四圣也不执著,这就真正得解脱了,这个境界《华严》里面所谓的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在十法界的上面。十法界里的佛,他执著是个佛,不错他是成佛了,成的是藏教、通教、别教的佛,他不能成圆教的佛。为什么呢?圆教的佛是在水的上面,藏教、通教、别教的佛,好像莲花的花苞在水里面,还没有长出来,所以他叫做正等正觉,不能叫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的花开在水的上面,莲花代表这个意思。佛门里面常用莲花表法,一看到莲花,我们就想到经上讲的犹如莲花不着水。密宗里头有一个咒语,等于净土里头的阿弥陀佛的圣号一样。我们显宗里大家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密宗里头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它的意思就是这一句,“犹如莲花不着水”。唵是身,是我们身体,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这是外国的文法,倒装句子,身、莲花、保持、意;我们中国的意思叫保持身意像莲花一样,岂不就是这一句犹如莲花不着水。念六字大明咒一定要生起这个意念,所以不管什么境界现前,一念这个咒,心就清净了:我们不应该染著,身心都不染著,他心立刻就得清凉自在了。正如同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定要晓得这个意思:皈依无量觉,觉就是不著水,一著了就迷了,水都不著,怎么能著泥呢!水是四圣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都不著,何况六道凡夫。所以这个比喻非常之好,比喻得非常好,这是身心真正清净。“亦如日月不住空”,这也是一个好的比喻。太阳、月亮非常光明、明亮的,它不住空,它在空中都不住。不住就是不著,它连空都不著了,有当然更不执著了,不但不执著有,连空也不执著,取这个意思。空有两边都不执著,不得已才说它是中道。其实中道有没有?中道有名,也没有实。如果你要执著有个中道,又错了!你把空与有当作一边,这一边又建了一个中道,又执著它了,还是错误。所以诸位要深深体会这两句偈的意思,一切都不著,这是佛菩萨;著了空,声闻、缘觉著空,六道里面四空天的天人著空;色界以下的都著有。唯有佛与大菩萨知道诸法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能真正做到一切都不执著,连不执著也不执著。你要说我一切都不执著了,你执著一个一切都不执著,还是个麻烦事情。病啊!不能断根。不执著这个念头也没有啊!注解里面主要是给我们说明配合十地十愿来讲,解释得很清楚,有行体、有行业、有解脱、有行相、有比喻,解释得非常之好,简单厄要。再看底下一段,

成熟众生愿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这是成熟众生愿。离苦,因与果统统要离。凡夫只看到苦果,他想离。他不知道离因,不离苦因,那个苦果怎么能离得了!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第一句“悉除一切恶道苦”,我们就明了着重在因上,所有招来苦报之因,我们要远离。离了因,我们就不会有苦果了,这才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等与一切群生乐”,等是平等,前面是离苦,这是得乐,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菩萨的宏愿,也是菩萨的大行,这真正慈悲。我们尽心尽力帮助别人离苦得乐,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要常常为众生着想,不要常常为我着想,为我着想就做不到了。常常替他设想:我要是他,我应该怎么个做法?我应该希望别人怎么帮助我?要这样才行。所以第一个要舍我,要无我,才能够真正地为他,有我就不能为他,无我才可以为他,才真正能够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说到离苦,要离得干净;讲得乐,帮助别人得乐要平等,这个非常非常重要。要平等,我们这个心才不失清净,虽帮助别人不失自己的清净心。心不平等,虽然帮助别人得乐,自己心染污了。一定要生平等心,帮助一切众生。可是在事上当然是不会平等的,心要平等。事上为什么不平等呢?因为你帮助他,他很乐意接受;有人你帮助他,他还不接受,那就没有法子了。不接受的,菩萨想帮他帮不上忙,他不接受,不肯要你帮助,所以在事上不平等。众生的业力、福报有差别,菩萨用心决定没有差别,决定是平等的。下一句讲时间长,“如是经于刹尘劫”,不是一天两天。刹尘,刹是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佛刹把它磨成微尘,一尘是一劫,无量无边劫,数不尽的,永远是这样地帮助别人,利益众生。这讲时间无有穷尽,不是短时期的。“十方利益恒无尽”,这是讲空间。时间是三世,过去、未来永无中断,空间是十方,广大无边。所以你要修普贤行,你要以这种心态去为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拔苦与乐。“我常随顺诸众生”,这一句非常的重要,这是总结。为什么能做到长劫地帮助众生呢?因为他修随顺众生这个大愿,“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这三句是总结长时所成就的殊胜因果,这也就是十地里面十愿的第五,成就众生的大愿。凡是于众生有利益的,我们必须要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帮助他绝不为自己的利益,帮助别人当中修到忘我。唯忘我了,心才真正的清净平等。诸位要晓得,有我就不平等,有我,我比别人总要高一点。有我就有我慢,我慢是与生俱来的,不要学的。我、他,不管他那一点好,我还有个长处,他没有的。这有什么法子呢!就不会平等的,无我才能平等,有我就不平等。所以在服务一切众生里头,修破我执。念念只想众生的利益,就把我忘掉了,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如果念念别人的功德还常想着我,那就糟了,那就永远是凡夫,永远不能出离六道。说老实话,我们生生世世修行,就是因为处处太爱“我”了,处处念头没有把我忘掉,所以生生世世的修行,到今天还成这个模样。到哪一生把我忘掉了,你这一生就成就了。

今天晚上讲到此地。我们明天举办放生,今天我也跟他们去买鸟,我到那里去一看,我没想到现在还有什么鸟兽公司。哎呀!我一看真是不得了!我想这个鸟兽公司是专门为放生人而设置的,因为我们常常放生,他就拚命抓鸟。我们要不放生,他们就不抓了。所以我们现在不但不是放生,是害生,这个意义完全丧失掉了。诸位要记住,世间确实有这些人,我就想到有一年我在台中莲社,老师讲经,外面人拿了海龟放在我们讲堂的门口,那这么多听经的人,不能不买。价钱之高,吓死人!可是人多,大家出一点就买了,第二天放生了。到第二天晚上讲经,又送来两只。老师说不行,不行,决定不买。你今天买了,他明天又会多抓几只来。为什么呢?这个销路好,马上就能拿到钱了,所以这是类似欺诈。你不买,他就不抓了。所以那个鸟兽公司,假如我们台北这么多佛教徒不放生,鸟兽公司就倒闭了,他就不抓了,少害一些众生。真正放生的意思是什么呢?你们家庭主妇,每天早上到菜市场买菜,看到活活泼泼的鱼跟鸟,你买来就放,这是对的,这是人家抓来卖了吃的。那个鸟兽公司是专门卖给你放生的,这大错特错了!这是我向诸位提出一个警告。所以今天我就没有买,我看了很难过,没有买。我们这次放生钱不少,我就交给同修们负责,明天不参加郊游的同修去放生去,而且放生要注重真正放生的意义,不要搞错了,不要搞放生变成害生。看经本第八十一面(第68页),

不离愿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这两首偈是重颂,就如同前面所讲的十地经里面的十愿,这是第八愿。在本经里面讲是不离愿,不离诸佛、不离善友。善友就是我们常讲的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与我们同修行的人。如果就狭义上来说,这是同修普贤行的人,广义来说就总括了一切大乘佛法,凡是修学大乘佛法都叫做同行者。这就是有广义、狭义两种说法。

“于一切处同集会”,这一首里面一共四句,都有一个同字,可见这个字很要紧。如果不是同行、同会、同等、同学,那就不是不离了,不离必定要有这四同。特别是这个行门,这个行门的目标是求生西方净土,由此可知,凡是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人,可以说与普贤行就属于同行,同一个志愿。因此我们希望与大众在一块共修,“集会”就是共修。怎么叫同等呢?等是等普贤菩萨,身修礼敬,口修赞叹,意包括的范围就非常之广了,特别是指三种回向,恒顺众生、常随佛学、普皆回向都是偏重在意业,这是同等的意思。一切行愿,前面讲十条,那是讲的纲领。如果就本经来看,经上一共给我们列出,像“出世间品”,一共讲了两千法门,那两千法门都是普贤行。两千还是略说,所以普贤行门无量无边,此地称为“一切行愿同修学”。这一首完全讲的自己发愿要修学,那么要怎么个学法呢?下一首偈就说,“所有益我善知识”,益是对我有利益的这样的善知识。什么人对我有利益呢?说实在的话,没有一个人对我们没有利益,一切众生对我们统统都有利益,问题就是你会不会用心。孔夫子过去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他那里讲的师,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善知识。必是必定,不会说是没有的,必定有我师。三人指那三人呢?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就指的这三人。善人的善行、善心,我们要跟他学;恶人的恶行、恶心,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自己有没有。所以善人是我们的善知识,恶人还是我们的善知识。所以华严会里面我们所看到的善财童子他只有一个人,其余的都是他的善知识。所以他能够一生成佛,他一生当中能够将见思、尘沙、无明断尽,肉身成佛,成的是圆教佛,无上正等正觉。读《华严》要在这个地方着眼,看他怎么成就的。说穿了,秘诀就在此地。我们所不行的就是,“这个人是我善知识,可以亲近;那个人不行,他不如我”,所以你成就不了,你的烦恼断不了,你的一心不能现前,道理就在此地。所以首先我们要认识善知识,一切众生情与无情都是我们真善知识,都是我们的大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你应当要做如是观。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那是作什么的?是为我显示普贤行,是为我显示我在这个境界里面修圆满的普贤行。你要能够做如是观,你就是普贤菩萨,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普贤行门在一切佛法里面是第一个行门,是直接成无上正等正觉的。我们念佛行门在一切行门当中也是第一行门,那第一行门比不上普贤行,这个诸位要晓得。因为念佛这个法门第一行门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要成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修普贤行。那么如果我们现前就修普贤行,不但能往生,而且能证无上菩提。这末后一卷,清凉大师说过,是《华严》关键,可行可宝。我们讲法宝,许许多多法宝里头也有第一法宝,这一卷经就是第一法宝,我们要识货。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晓得统统是诸佛菩萨的示现。所以善财童子眼睛里面全是佛菩萨,学生就是自己一个。我们五十三参里面也看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出家、有在家、有学佛、有外道,那就是我们现在现实社会的缩影。“善财童子幸运呀,他都遇到善知识”。难道你没有善财童子那么幸运吗?你是遇到善知识,不把他当作善知识,那有什么法子呢!善财童子遇到,统统把他当作善知识,他成就了。你是遇到了硬是不肯当作善知识,所以你不能成就。善财的长处就是这么一点,我们不及善财童子的也就这么一点点的,这是我们要向善财童子学习的。“常愿与我同集会”,你果然将一切众生情与无情都当作善知识,你才能常愿跟你在一起,那就不叫“怨憎会”了。我们凡夫人在一起,长久了就怨憎会了,善财童子没有。为什么呢?唯有常常在一起,自己才能够广学多闻,才能够成就无量智慧,才能成就一心不乱。我们修一心要在境界里修,离开境界到那里去修行去?“于我常生欢喜心”,你自己真正在这里面修行,一切善知识没有不欢喜的,所以这两首对我们现前修学来说尤其是重要,经文里面所讲的全是事实。我们说要把情与无情“当作善知识来看待”,已经是很勉强了,你的成就已经就有限了。情与无情确确实实是诸佛菩萨,那你就决定成就了。佛在本经,不是在这一卷,大经里头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是不是?是佛。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佛为什么会变成凡夫的样子?那是佛示现的,我要能常常这样想、常常这样观,我自己就成就了。怎么成就的呢?你想想我在前面讲过十愿,我看这十愿最重要的一愿,根本的大愿就是礼敬诸佛,那是根本大愿。所以礼敬的心不能生,普贤行就做不到。你真正明了情与无情统统都是本来佛,我们礼敬之心自自然然就生了。不但生了,而且这个心发得圆圆满满,一点欠缺没有,那你这一生当中不成佛,那到什么时候成佛呢?当然成佛嘛!你的恭敬心所以生不起来就看这个是凡夫,那个也是凡夫,这个人跟我差不多,那个还不如我,你的恭敬心生不起来呀,你就成不了佛。

我们今天在此地这一会,大家来读这一卷经,这一卷经是佛法里面第一法宝,希望同修们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要把这几句多念念,念得滚瓜烂熟,时时刻刻在境界里面回光反照,这样可以对治自己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毛病。注解也注得很好:

此即彼第八愿也。谓愿于一切生处,恒不离佛及诸菩萨,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愿,愿不离一乘故。

一乘就是佛乘。再看下面一愿

供养愿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这是讲供养愿,所以在经文第三句是它的中心,“于彼皆兴广大供”。

大有六种:

注解里头有,

一、       心大,二、供养具大,三、福田大,四、摄功德大,五、因大,六、时大。

    这八句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一句是“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佛子是菩萨,合起来就是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时时刻刻在我们面前,时时刻刻在我们的周围,你一定要认识。如果你不认识,那就没法子了,你要认识。你认识了,你就有福了,你认识之后,你才能够种福。如何种福呢?广修供养就是种福,所以你要晓得供养。而供养当中,前面我们说过很多,最要紧的就是法供养。不仅仅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做比较,本经里面比较的经文非常之多,一切财供养不及法供养,法供养当中尤其重要的是修行供养。如果要谈到“皆兴广大供”,我们看了这一句经文害怕了。又听到我刚才讲了,情与无情都是佛菩萨,我个个都要供养,我哪有这么大的力量?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又没有这么多财力,那这个经读了还不是白读了?你如果见到善人能跟他学善法,见到恶行能够内省,这就叫供养,这是真正的供养。为什么呢?诸佛菩萨示现这个样子,就是叫你在境界里面修清净心,在境界里面断恶修善。其实,整个修行法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诚敬,我们对善人真诚恭敬,对恶人也真诚恭敬,这供养啊!修诚敬心。如果说我对善人很尊敬,对恶人我讨厌他,那你就不是供养了,你就不是修行了,那是凡夫,绝对不是普贤菩萨。为什么呢?你在境界里起了分别、起了执著,你打妄想了,你就不是一个修行人。诚敬是基础,用诚敬心修清净、平等、慈悲。清净、平等、慈悲跟恭敬是一不是二。其实清净、平等、慈悲就是我们讲的三菩提心,直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就是三菩提心。三菩提心从什么地方显现出来?从诚敬心现出来,这就是广大的供养。心大无有疲厌,“尽未来劫无疲厌”,这一句是心大。他心为什么大?心里头没有界线就大了。我们这个心为什么不大呢?因为心有界线,本来心很大,自己画成界线把它变小了,所以作茧自缚。界线是什么呢?就是分别,有了分别就小了。没有分别,这心就大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心,这一点我们要明了,要牢牢地把它记住。所以分别、执着、妄想,把我们广大的心变成今天这么样窄小。两个人在一起,为什么不相容呢?当中画个界线,我、你,这当中有界线了,就不能容了。去掉这个界线,尽虚空遍法界原来都是自己,正是佛在经上所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性就是自己的本人,就是自家的本体,所以才是“尽未来劫无疲厌”,这话是对我们讲的。“愿持诸佛微妙法”,这个诸佛,诸位要记住就是我刚才讲的,情与无情统统是诸佛,不但所有有情众生是佛,连无情的众生也是佛,每一尊佛都示现微妙法。蜡烛会放光,慢慢点就点完了,这就是它的微妙法。桌椅板凳摆在这个地方整整齐齐,可以给诸位舒舒服服坐在这里听经,这是它的微妙法,你要细细去体会。这一切众生坐在这里,你看面孔的表情喜怒哀乐,那是他的微妙法。如何能将一切诸佛微妙法开启我们自己无量的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甚深的禅定,这就叫持,愿持这两个字的说法。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中,成就无量的智慧,成就甚深的禅定。“光显一切菩提行”,光是般若智光,显是明显地透露在外面,不是隐藏着的,换句话说,它是起作用的,不是不起作用。菩提行,行是行为,行为包括身口意三方面,身是身体的动作,口是言语,意是思想、见解,这是意的行为。身口意三业的行为都是觉而不迷,那就叫菩提行。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意思,觉悟的行为,换句话说,他是觉悟的思想、觉悟的见解、觉悟的言语、觉悟的造作,样样都能够觉而不迷。“究竟清净普贤道”,这一句就是因大,也包括功德大。因为究竟普贤道是最殊胜的功德,这一句所说的普贤前面说过,有位前的普贤、有当位的普贤、有道后的普贤,这就是当位的普贤。当位普贤是等觉菩萨,所以称之为究竟清净。清净两个字也是因大的意思,这两个字我们要特别注意。佛法的修学修什么?清净心而已,清净心就是一心不乱,清净心就是禅,所以佛法所修的就是心清净。心清净,我们身就清净了。身心清净,外面境界没有不清净的,净土啊!经上也常说,“心净则土净”,净土怎么现前的?是从心地现前的。由此可知,大经里常常给我们讲,境随心转,没错啊,一点都没错。也许诸位同修或者有怀疑,现在有很多人看风水,风水还很灵,那是怎么回事情呢?因为你心不清净,风水就很灵。你要心清净了,风水对你就不灵了。为什么?好风水、坏风水对你是一如,这个才叫最好,境随心转。我们心不清净就会被境界转,你要不相信的话,人家赞叹你几句,你就很欢喜,心不清净嘛。他一赞叹,你看你马上欢喜,你就被他转了。他要骂你几句,你要生好几天气,是不是?你就不行了,你心被外面境界转。如果你心清净了,他赞叹你,你不生欢喜心,如如不动;他要毁谤你,你也如如不动,所谓八风吹不动。你心清净了,清净就不受人转了,不受赞叹、毁谤转了。人事转不了,地理也转不了,一样道理。你会被人转,就会被地理、风水转,就这么个道理。你不被人事环境转,那个风水转不动你。你住的地方是个凶宅、恶地,决定平平安安,若无其事。为什么?你不为境界所转。可是你没到这个功夫不行,你必定受环境所转,换句话说,你居住的地方要选择邻居,要好好地看风水,道理在此地,你心不清净嘛,心清净了就不需要了。但是清净心相当不容易,清净心要认真地去修学。要想得清净心,应该怎么办呢?刚才讲了,诚敬之外要平等。你不平等,心就决定不会清净。所以平等,你就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平等了。你要有分别、有执著,那怎么能会平等呢?不会平的。所以要修平等心,要修慈悲心。慈悲心就是考验你的清净与平等。因为你慈悲,你才能接触一切人、物,接触一切事,在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里面修你的清净心,修你的平等心,历事炼心。果然到清净了,那就功夫成就了,那就叫普贤菩萨了。到究竟清净,那是把那一念生相无明也差不多要快舍掉了,这叫究竟清净,这是我们修行的终极的目标,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尽未来劫常修习”,这一句话放在最后,意义非常的深长。你已经到究竟了,究竟就圆满了,圆满了何必还要常修习呢?圆满了就不需要了嘛!圆满了再发心常修习,这就叫大慈大悲,做一个榜样给别人看。还有一些没有圆满的人要帮助他们,那么这就是道后普贤了。普贤已经成了佛了,成了佛再退回到菩萨位上,所以叫倒驾慈航。菩萨,也许你们坐的旁边,碰到手臂的那就是菩萨,你自己不认识,不晓得。菩萨什么样子呢?你去念念《普门品》,《普门品》大家念得多,你看观世音菩萨说,应以何身得度者,他就现什么身。所以菩萨什么样子,你眼睛看看这些人物,统统是菩萨的样子。为什么?菩萨没有一定的相,没有一定的身,随类化身。哪一个不是菩萨,哪一个不是佛呢?所以你要以清净心来看一切众生,那一切众生个个都像佛,个个都像菩萨,愈看愈像。所以佛菩萨就在我们的周围,佛菩萨从来没有离开我们,而是我们自己不认识。佛菩萨大慈大悲,我们把他的意思错会了,那就是我们自己心不清净。所以诸位讲修行功夫得力,就是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功夫就得力了,你心不清净当然不得力。心不清净不但经文展开在此地你看不懂它的意思,就是注解你也看不懂。心果然清净了,你看这个经每一句、每一字,无量义啊!为什么呢?因为佛的言语是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你的心一清净,它的真实义就现前了。开经偈不是说“愿解如来真实义”?心不清净,怎么能看得出来如来的真实义呢!所以一定要修清净心。

在修行里,我要告诉诸位,佛法修行的总纲领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就是修这个。佛、法、僧,一定要把意思搞清楚。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法是正的意思,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正而不邪;僧就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三皈依就是皈依觉正净。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觉,觉而不迷;从邪知见,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知见,正而不邪;从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就是染污,刚才我说了人家赞叹你,你就被欢喜心染污了。心本来清净的,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有个欢喜,那欢喜就是一物,欢喜就把你的心染污了。骂你几句,你就嗔恚了,嗔恚是一物,也把你的心染污了,所以你的心一动就染污了。如何能在一切境界里头如如不动?你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对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镜子不动,镜子不染。所以佛法将我们的心比做镜子,叫大圆镜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用圆满的镜子来作比喻,我们修行就修这个。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手段尽管不同,目标是一个,修的觉正净。你如果常常记得我修觉正净,你就不迷了。当你迷的时候一句我迷了,那就不迷了。为什么?你已经知道你迷了,知道迷就不迷了,知道邪那就是正了,知道染那就清净了,怕的是你不知道,你不自觉。所以清净两个字非常重要。菩萨、诸佛倒驾慈航来,他也示现的修学觉正净,给我们做一个榜样,教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这是慈悲到了极处了。再看下面这一段,第六段:

利益愿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这是前一首。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这一段也非常之妙。前面五段偏重在自学,成就自己,这一愿自己成就了,要帮助别人。如诸佛菩萨一样,自己修成了,自己没事了,没事就要帮别人。帮别人是不是有事呢?帮别人还是没事,佛菩萨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他忙什么呢?没得忙,没事,无事忙,忙无事,自在呀!我们众生忙得很辛苦,忙的是有事,有事忙,忙有事,所以焦头烂额,不得自在,苦不堪言。他是忙无事,无事忙,所以快乐无比,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所以这个愿叫利益愿。“我于一切诸有中”,一切诸有就是讲三界六道,通常我们讲欲界有,有是有业因,有因当然就有果报;色界有、无色界有,我们叫三有。如果再细说,有二十五有,但是二十五有跟三有是开合不同,里面内容完全是一样的,这就是讲的三界六道,这是我们通常讲凡夫境界,不是圣人。就是倒驾慈航到三界六道里面来,一般讲度众生,利益众生。所谓度,拿今天的意思来说就是服务,就是帮助,帮助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就叫做度众生,度就是这个意思。“所修福智恒无尽”,无尽的功德是以定慧当中修的,定就是福。什么人有福报呢?有定的人、心定的人有福报,心不定没福。诸位仔细去想想,揣摩揣摩这个意思。定是福,所以念佛人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最大的福报,他在宇宙人生当中自己有主宰,这是大福,无量之福。因此利益众生,实际上也是利益自己,正所谓教学相长。所以诸位一定要发心弘法利生,对你自己福慧的修学是有无尽的功德。第二句是讲他过去所修学的,“所修福智恒无尽”,那就是前面五愿所成就的。“定慧方便及解脱”,这一句是讲的福慧的启用,我们要讲两种智的话,前面是根本智,这一句叫做后得智,前面一句讲实智,后头这一句是权智。权智就是把这个智慧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处,这就讲到方便解脱了,解脱是自在。“获诸无尽功德藏”,这讲果报,可见得他所修学的确确实实有收获,收获是无尽的功德。藏是比喻,像宝藏一样;功德藏,具体跟诸位说明的就是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德能、无尽的才艺。再告诉诸位,这里头有无尽的富贵。讲别的东西你们还不关心,说这个你们就很乐了,很自在了,你们就希望能求到了。有无尽的财富在里头,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我们看到《华严经》,你看看从第一卷看到第十二卷,大概有十一卷半的经文,毗卢遮那佛的富贵,我们想像不到啊!物质上的享受,如果你不读《华严经》,凭你想像,你决定想不出来的。你看看那个富贵,这就是无尽功德藏里面所包含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也是无尽功德藏当中所显现的,绝对不是假的,样样都是真实的。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可以取得,你为什么不干呢?你把这个舍弃了,太可惜了,确确实实能够取得的,所以诸位要珍惜。这前面三句讲修因,后面这一句是果报。

再看底下一首,这是讲处所的普遍。“一尘中有尘数刹”,尘是讲微尘,微尘是非常小的物质,我们今天讲原子、电子,讲这一类的,大概佛经里面讲的微尘,是不是就是现在所发现的原子、电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晓得,微尘是能够在金属里面通过的。我们晓得金属密度很大,虽然密度大还是有空隙,在高度的显微镜之下看得出来它还是有空隙,微尘可以在当中通过,由此可知微尘很小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佛经里面讲,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微尘,就是这么小的物质。那一粒微尘里面,那里头东西多了,奥妙无穷。为什么呢?里面有尘数的佛刹,佛刹是什么呢?大千世界,不是一个大千世界,一微尘里头不是一个大千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大千世界,微尘数的大千世界,这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这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没有法子能够想像的。就是一粒微尘里面有微尘数的大千世界,这个境界在《华严》里面所说的一多无碍的境界,也就是事事无碍。大中现小,我们能够理解;小中现大,我们没有法子理解了,连比喻都比喻不出来,但它的确是事实。“一一刹有难思佛”,难思就是不可思议,一一刹中有无量无边的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每一尊佛都在那里说法、都在那里教化众生,有无量的菩萨海会围绕,你看看那一微尘里面真是妙不可言。“我见恒演菩提行”,他见到了,他入到这个境界了。演是表演,他也入到这个会里面,也示现修普贤行,这是什么意思呢?诸佛教化,佛教化众生,他到那里去示现,帮助佛教化众生,是这个意思,这是权智方便解脱行,这种境界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才行,圆初住以上就是我们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是最低的程度,如果严格说起来,这个境界应当是八地菩萨才能真正入这个境界。我们读到这样的经文要相信,为什么呢?佛决定没有妄语,我们想到《金刚经》上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所说的,如来是真语者,真就是不假;实语者,实就是不虚,决不是虚妄的;如语者,如语就是与事实完全相符合,不增不减叫如语;不妄语者;不诳语者,佛不会说大话,不会欺骗人,他讲的境界的的确确是事实,确实是事实。实在很难相信,真是难相信,这不得已我们可以用梦境来作个比喻,大概凡夫每一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从那里变现出来的呢?我们想一想,我们的身体什么地方能变成梦境?仔细在我们整个身体里面,我们的骨头里面,我们血液里面,我们皮肤里面,我们头发里面去找去,梦境从那里生出来的?你仔细去找,一定有一个地方变成梦境。可能变成梦境的,也只是一个两个很微细的细胞而已,也许就跟佛所讲的一尘之中它能够现无量无边的梦境出来。梦境没有小,一尘没放大,在感官的世界里面的的确确相通的。我们从这些比喻里面能体会到一点意思,那不是真正的境界,真正境界必须要自己证得。如何证得呢?还是极净的清净心就能够证得,所以决定不离清净心。菩萨到这个地位了,发心帮助佛教化众生,“我见恒演菩提行”。我们现在是初学,虽然在初学,读到这一句我们也应当起来效法,只要看到有大众聚会在一起的时候,你能够懂得多少,你也可以跟大家讲一点,与大家来讨论佛法,共同来修学觉正净法,说明礼敬、赞叹,乃至回向功德利益,自利利他,这就是我们现前可以修学的利益愿。再看后面这一段,第七,

转法轮愿,

一共有三首。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这是第一首,第一首给我们所说的是先说明转法轮的处所。转法轮就是教学,佛用这个作比喻。佛法是要流通的,佛法是要彼此互相来传授、来教学的,就像一个轮一样要转动。用轮来比喻非常有意义,轮在相上动,心不动;轮的圆周动,圆心不动。圆周有,圆心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你们诸位想,圆心在那里?圆心是非有非无,你说它没有吧,那个圆是据心才有的,没有心哪有圆。你说有呢,找不到。你找到当中,点一点,那是点,显微镜看到好大的面积,点是抽象的,它真有,但是绝对没有即相。我们的心就是如此,心有没有?真有。有没有即相?没有。心无有一法,心能生万法,心什么都没有,但是心具足一切法。正是如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一样不欠缺;“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可是你要记住他老人家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这是他自己见到这个境界了,用几句话把这个境界的样子描绘出来,这是他自己亲证的境界。所以佛法常用轮来代表,来作比喻。我们学佛也就学轮相,身要勤快、要动,心要清净。身有,心要无,心要空。空,这个字好,空不是无,所以经上常讲真空妙有,它是一不是二;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所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这是事实的真相。那么转法轮的处所可以说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是,这首偈子就是这个意思。“普尽十方诸刹海”,这先讲大的世界。“一一毛端三世海”,与前面的一微尘里面含大千世界,意思没有两样。“佛海及与国土海”,佛海就代表有情,国土海代表无情。或者我们拿现在的话来说,佛海代表动物,国土海代表植物、矿物,所以是有情世间、器世间。如果讲到有情世间,九法界可以讲,佛怎么也讲有情呢?我们常讲九界有情,当然不能包括佛海,可是你要记住,如果这个佛是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还是有情世间,只有圆教的佛才不是有情世间。为什么呢?等觉菩萨,我们讲圆教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断,那他还算有情,所以往生西方净土带业是决定正确。如果是不带业,不带业都是圆教佛,别教佛都带业,所以佛海除圆教,藏、通、别佛都讲得通。“我遍修行经劫海”,这是普贤菩萨说,也就是教善财,实际上就是教我们,我们要普遍修行。经劫是讲的时间之长,前面讲我遍那是遍一切处,这是遍一切时,后头经劫是遍一切世。一切处、一切时都要修行。行是行为,修是修正,我们行为有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无时无处不是我们修行的道场,这个诸位要记住。错误从纲领上讲就是迷了,从迷修正过来就觉了,从邪修正过来就正了,从染污修正过来就清净了,所以迷、邪、染,这就是病,就是错误。觉、正、净,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必须要修成觉、正、净,在一切时一切处去修正过来。再看下面第二首,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这是轮转的圆满的教学。这个地方我要跟大家说明的,佛法的殊胜就是圆融,真正是不可思议。它是因人施教,它绝对不是用一个方法教一切众生。如果是一个方法,那何必要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呢?可是它有一个原则不变的,觉正净这是不变的,只要能达到觉正净,这个教学就圆满了,效果就现前了。至于用什么方法把你从迷修正到觉,从邪修正到正,从染污修到清净,方法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千变万化,没有一定的准则。这也正是经上佛自己所说的,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这个方法适合于甲,不一定适合于乙;适合于乙的,不见得适合于甲。像前面我们所读过的舍利弗的两个徒弟,一个是看坟墓的,一个是打铁的铁匠这一类的,是个冶金的,从前打铁这一类的。舍利弗教他一个是数息观,一个是不净观,他们两个就修不成功。释迦牟尼佛给他们换一换,两个都证阿罗汉。换句话说,方法不对根性,就是不契机,白费工夫不能成就。药对了症,病马上就好了。药用得不对症,不但不能好,病上加病,这个麻烦大了。所以佛真正是聪明智慧,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辩才,这就叫圆音,圆满音。也就是说什么样根性人佛接触了给他说什么样的法,所以经上常讲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一音有许许多多的讲法,我们不要讲得太玄、不要讲得太深,人家会奇怪这神通不可思议。什么叫一音?一音就是无音,有音就不是一音,一音是无音,无音是一,一个意思。一个意思是什么呢?诚意、真诚,真诚之心就是一,也正是《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不乱那个一呀。从一心里面接触一切众生,变现一切的言语,对你说这个法门,对他说另外一个法门,他们听了各个人都得利益了,这叫随类说法。所以佛在世示现跟我们平常人一样,没有什么两样。什么叫神通呢?这就叫神通,一心就通了,你以真心待人,什么都通了;你以妄心待人,是处处都不通。什么最神?诚心最神。心不诚,鬼头鬼脑鬼心眼。心诚到极处了,那就神了,诚则灵,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什么奇怪之处。你能够以真心一心待人,你就灵了,你也神了。你要是用虚伪、欺诈,用这些心,那就是鬼心了,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首偈你念起来就有味道了,你就懂得这个里头的意思了。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特别注意这三世,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如来就是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不难懂,未来佛在那里呢?我们现前所看的一切众生统统是未来佛,未来佛就是现在佛,就是过去佛,三世一如,三世不二。如果你把三世分作三个段落来看,你不能得一心,你不能入这个境界。你如果真正明了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你的心就清净了。为什么?你心里头没有分别了。有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有。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这就妙了,妙就妙在此地。正是所谓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的要求就是觉,世间跟出世间是一,不是二;觉了就叫出世间,迷了就叫世间,只有迷悟之分,并没有世出世间的界线,没有这个,只有假名,没有事实。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三世一切诸如来就在我们现前。“于彼无尽语言海”,你们一天到晚所听到的无尽的言语,你如果会听,那你就跟普贤菩萨一样了,“恒转理趣妙法轮”,他都在这里说法。说的什么法呢?说的叫你心地清净,就是我刚才所讲的,所有一切众生统统都在那里说,说什么?如果要是说到经,统统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你说我没听过,我听的都是,一天到晚听的全是诸佛菩萨给我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都是给我讲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乃至普皆回向,就给我讲这些。给我讲的像我刚才所讲的诚敬、清净、平等、慈悲。你们不会听嘛!那个人吵架,我听到他也是讲《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给我讲的这些。你不会,你要会了你就真正得到其中“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所以这个地方不但要智慧,要深智慧,你才能入这个境界,要不然你入不了这个境界。我跟诸位讲真话,不是假话。再看经本第八十四面(第69页),

净土愿。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这有两首,这两首如果乍看,看不出净土的意思,仔细观察才真正能体会到什么叫做净土。这与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有密切的关系。注解里面也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了,诸位一看就明了了。可是经文里面,确确实实含着有清净的意趣在其中。

前面一首是完全讲的法界性。正如大经里面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要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本体;法界性就是法界的本体。而法界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大,所以这是时空所含的一切法,就叫做法界。第一首里面,也就如同我们前面所念过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这在我们初学佛的人看起来,实在是不可思议。“我能深入于未来”,未来还没有到,这是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有这一句,当然也就能够深入到过去。换句话说,过去、现在、未来原本是一不是三。迷了的时候,好像是有三际;悟了的时候是一,一真。严格地来讲,真正要找过去、现在、未来的界线,是找不到的。你看《金刚经》上不是说,三心不可得,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三心不可得,找三世也找不到。相有,理没有;迷有,悟了没有。佛法之所求,就是求觉悟。底下给我们说出来了,他怎么能够深入呢?“尽一切劫为一念”。前面我跟诸位说过,《华严》上讲的,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我把这一句说过。而经的一开端,给我们讲一真法界。你看全都是讲的一,一真、一音、一念,都是讲的一。而我们念佛这个法门,就直接了当修一,一心不乱。整个法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所入,一心不乱是能入。我没有照《华严经》讲,《华严经》讲普贤行愿是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但是普贤行愿你搞不清楚,你不晓得什么叫普贤行愿,所以我拿《弥陀经》的说法,你容易懂。其实,一心不乱就是普贤行愿,而是普贤行愿最方便的一个修学法,那就是念阿弥陀佛。如果真正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好了,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决定圆圆满满包含了十大愿王,普贤行愿一条都不漏。你把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好。如果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看看普贤菩萨行愿品,一条也没做到,保证你那句佛号没念好。你念好了的时候,是一不是二。为什么呢?因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那个一心不乱也是往生极乐,决定没有两样。所以你要想到未来,或者你要想回到过去,用什么方法?一念就行了。这在理论上讲,我们能相信的,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为什么呢?一没有界线,二念就有界线了,有界线就过不去了。你想回到过去,不可能,你想到未来也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你有二念,你有三念,三心二意,那是界线。有了界线,就没有法子通过。界线消除了,过去、现在、未来都在面前,都在现前。说深入已经是多余了,原本就在面前,诸位要好好地去想这个道理。我们今天与十方诸佛法界不能交通,大经上常说十法界一现九隐。我们现在是人法界,人法界现前了,我们看得清清楚楚;其余的九法界见不到了,一现九隐。如果我们生天了,天法界现前,人法界就没有了,看不见了。那么九法界还在不在呢?在。为什么它隐了呢?因为你有界线。你要把界线整个消除了,十法界统统现前,统统现前那就是一真法界。所以我们讲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法讲无上正等正觉,如何才能证得呢?一念就证得,二念就不行。我们平常讲一般人三心二意,这讲凡夫。其实,讲三心二意不仅是凡夫,小乘声闻、缘觉也如此,权教菩萨还是如此,都用三心二意。三心是讲心、意、识,是讲这三心。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识是讲第六识,权乘、声闻、缘觉、六道凡夫统统用这个心,叫妄心。一念是真心,一念不是妄心,什么人用一念呢?实教的菩萨,真菩萨,不是假菩萨,真实的菩萨,也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法身大士,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那些人用的什么心呢?他用一心。换句话说,只要你肯用一心,那么你就是圆初住、别十地的菩萨。你还要用三心二意,那么你就是凡夫,修得好的也不过是权教二乘而已。由此可知,什么叫修行?就是会用心,会用真心的就行了,那就要真修行。“尽一切劫为一念”,字面上的意思是念劫圆融,一劫时间长,一念时间短,长时间跟短时间是一不是二,所以他才能入过去,他才能到未来,在时间上无有障碍了,事事无碍了。“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一切劫、现在一切劫、未来一切劫。如同我们在过年时候所念的千佛忏,就是《千佛名经》,它讲三千佛,过去一千佛、现在一千佛、未来一千佛。诸位要晓得,佛这种说法都是随顺众生方便说,因为在众生境界里头确确实实是如此的。佛说法,如果在大分,可以分为两大类,就是佛依二谛而说法。二谛就是真谛与俗谛,俗谛就是随顺众生的知见来说的,真谛是随顺他自己所亲证境界而说的。但是诸位要晓得,真俗不二,这是我们很难懂得的。讲真、讲俗,我们都比较容易接受,讲真俗不二,这就不容易接受了。此地完全讲的不二法门,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我们很不容易体会,道理就在此地。第一首就是讲的同体净,一多相即,念劫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诸位要知道,这是我们原来的境界。我们今天看到这是神通广大不可思议,那里晓得我们的本能本来是如此的。现在搞得处处有障碍,搞得这么可怜,应当要惭愧呀!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就是我们不会用心,错用了心,用的是妄心,所以我们的分别愈多、执著愈多、妄想愈多,痛苦愈多。这个我相信,每一个同修都能体验的到的。你分别少、执著少、妄念少,你的精神就愉快,你烦恼就少。烦恼从那来的?不是外头人给你的,是你自生烦恼。譬如外面人骂我,骂你,你接受了,你生烦恼。你听了你接受了,等于他送礼给你,你接受了。你要不接受,你怎么会生烦恼?他骂别人,你为什么不生烦恼?你也听到了,骂的是他,我不生烦恼。为什么呢?我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若无其事了,骂他嘛!名是假名,执着我叫净空,我的身净空在那里?你找找看。每一个细胞里找不到,假名啊!名是假的,指着名字,骂也骂不上。指着这个身体,身体是假相,四大五蕴和合的假相。身,身不是我,在身里头找我也找不到。所以人家送礼,你乐意接受,那有什么办法?这个没有法子,这是你自找苦吃。你要不接受,你就得大自在。所以你用妄心,就接受了。你用真心,真心里头一法不立,六祖说的很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真心,真心里头本来无一物,什么都加不上去,所以他自在。所以学佛的人要会用心。

再看底下经文,“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这两句就是自在净,必须自己要到一念。我们现在用的方法,用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就是训练我们一念。我们现在一下想恢复到一念不容易,为什么?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这个力量太强了,行、住、坐、卧,那个妄念都会起来。你愈是不让它起来,起来得愈多,你压不住的,这就是习气。用什么方法来求恢复到一念呢?用这一句佛号,所以这一句佛号是手段,不是目的,是方法。当我们妄念起来的时候,你不要去照顾这个念头是善念还是恶念,该起来还是不该起来,不要理会这些,统统不理,念头一起来立刻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用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使你不起念则已,起念就是阿弥陀佛。这也是一念,但是这个并不是真的一念,相似的一念。从相似的过程,才能够证到真实的一念。真实的一念里头是无念的,如果我们想到无念,那无念还是一念,还是一个错误的念头,不是真正的一念,真正的一念是有念无念都没有;不但离一切有念,也离无念,这才是一念。到一念的时候就见三世了,过去、现在、未来,这是讲时间。所有一切人师子,这是佛,人中之师子,这是用来赞叹佛的,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你都见到了。诸位要记住,一念就是清净,二念就不净了,所以心净则土净,这“净土愿”从这儿来的,句句里头都含着有清净的意思。注解里头一句一句都解释得很清楚,诸位自己去看,我提示给大家重视一念。我们讲功夫、讲修行的纲领,都在一念,时时刻刻不要把一念忘掉了就好。那么在我们现阶段当中,就是时时刻刻不要把阿弥陀佛忘掉了,所有一切念头统统都归到阿弥陀佛。“亦常入佛境界中”,常,因净,常是不间断,境界是相净。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心净了,身就清净;身清净,你心里面没有烦恼,身没有病痛。身有病痛,身不清净;心有烦恼,心不清净。这是功夫啊!这是事实的真相,身心清净,外头境界没有不清净的,于是净土立刻就现前了,这也是《华严》上给我们讲的原理原则,境随心转。《楞严》上佛也说的很明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所以我们要转境,不要被境界所转。怎么个转境法呢?我昨天的比喻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今天重复再说一遍,多说几遍不要紧,大家要牢牢地记住,要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待人接物去转境界。你会转了,你就是佛菩萨。境界里面总有一个是顺自己意思的,一个是违自己意思的。顺、违两种境界,我们说一个是善缘,一个是逆缘,两种境界。两种境界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六根接触,对于境界了了分明,这是增长智慧,如如不动,那就是一念,在这里炼一心不乱,这就转境界了。这了了分明是真的了了分明,不是说我们听话听得清楚,看得清楚。你所看的不见得看到真实的,你往往只看到一个粗浅的相,你没有看到究竟相,真正能看到究竟相、圆满相才是了了分明,这都是用心的关系,因为你用一念,你用的是清净心,你才能够真正看得到。正如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讲《华严》,常常提醒同学们,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行为。我们从早到晚接触一些人、一切物、一切事,那就是五十三参,《华严》把它归纳成五十三类。你不要以为善财童子很幸运,遇到这么多善知识,我没有遇到。其实善知识一天到晚围绕着你的身边,你自己不认识,有什么办法呢?你没有法子嘛!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顺境里面我们对于顺的体相用、因缘果报事理,如果拿《法华经》来说,“十如是”,你全都看清楚了,这才叫了了分明。只看到相、只看到事,不晓得性、不晓得理,你不圆满啊!你看到样样看清楚,这才是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怎么样?自己如如不动,决定没有在境界相里头起心动念分别,没有。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而又了了分明,诸位想想,那个境界就是佛菩萨。境界才使我们成就无量的智慧、甚深的禅定。所以修行就是在境界里会不会用心。佛法就怕你著相,所以大乘佛法自始至终就是破执著而已。离一切分别执著,真相就大白了,这样才是“亦常入佛境界中”,这个境界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你能入佛境界当中,你不是佛,谁是佛呢?我们就是不会用心,如果我们会用心,我们眼前的境界实际的生活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哪里?就是我们实际生活,见色闻声无一不是。前面给我们讲的“一一尘中尘数佛”,都在为我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全都是事实,都在为我们转妙法轮。是我们心里头起心动念、自己生的障碍,把一切如来的妙法给障碍住了,自己不见不闻,如聋如痴。那么要入境界,不但一念,要保持你的一念,这样才行。“如幻解脱及威力”,这一句里面有两个意思。如幻解脱是果清净,解脱是清净,解脱还如幻,特别是在本经里,地上菩萨所证的境界几乎统统都有一个幻字,没有离开幻的意思。这是给我们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相有体无,体是空的,所以这个有叫幻有,不是真有。你要晓得一切法是幻有,你的受用就自在了,为什么?你不执著了,就是你在一切法里头没有得失的执著,你就不造业了,你就不迷惑、不造业,不生烦恼,不受果报,那么你在一切法里头游戏神通,你自在呀!不是说一切法不能享受,一切法可以享受,应该要去享受,你可不能执著,你要执著就生烦恼了。要晓得一切法了不可得,就如同我们做梦,梦是假的大家晓得,为什么呢?因为梦的时间短,醒过来晓得我做了一场梦,原来是假的。如果你在梦中忽然觉悟了我现在在做梦,那你在梦中可以尽量去享受。梦里头得到黄金你也不会欢喜,为什么呢?你晓得那是假的,你没有得的观念。梦里面梦到老虎要吃你了,你也很慷慨,好吧,我就发个慈悲心喂喂你吧。因为你晓得假的,我并没有死,就游戏神通了。我们现前的人生,实在是梦境,因为它时间长一点,你还没有发觉到你现在在做梦。如果你一旦要觉悟到,原来现在这个世间有如梦境一样的,你对于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也可以尽情地去享受,决定在这里面不起执著的念头。我在讲席里也常常说,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切万物,拿现在的话说,我们有使用权,不能有所有权,有所有权就糟了,就坏了。使用权真的,所有权假的。哪一样东西是你所有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你所有的。你要说你所有的,只是一个虚妄错误的念头,你认为这个东西是你所有,其实没有一样,连身体都不是的,身体也是我们使用的,也不是我们所有的,何况身外之物!为了所有权争得头破血流,一天到晚搞烦恼,不值得!大错特错!那叫迷惑颠倒。如果把得失心打掉了,你的烦恼可以说去掉了百分之八十,烦恼去掉百分之八十,罪业也消了一大半。记住,不是说人到死了,这才晓得是一场空,其实我们每一天晚上都要死一次,你睡着的时候不是跟死人一样吗!睡熟的时候,人家把你身体抬走都不知道,每一天都要死一次,你还不觉悟!当你睡熟的时候,这时候想想,哪一样东西是你的?你所有的东西在那里?你已经去做大梦去了,这个现实世界你完全已离开了,你的梦境当中现了,这个世间隐了,就跟一现九隐的道理是一样的。你睡着梦境现前了,我们这个世界隐了,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是你自己的。诸位常常去想想这个道理,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菩萨如幻解脱,他一切受用得大自在,绝对没有一样他所占有的,包括他的身体,身体也不是自己,那么什么是自己呢?再告诉诸位,尽虚空遍法界无有一法不是自己,这是太妙了,太奇妙了。这个你也不容易体会,也很难懂得,我们还用做梦作比喻。如果你一旦发现了我是在做梦,你想一想梦中所有的境界是不是都是你自己?梦是你自己心变的,那么梦境里头哪一法不是你自己?梦中有你自己的人,也有别人,也有山河大地,你想想看哪一样不是自己!这个时候全心即梦,全梦就是心,心是体,是能变;梦境是所变,是相分,是现相。佛法里面常讲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讲心,能变的是心,是真的,所变的梦境是妄的,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入这个境界就叫证得了清净法身,法是万法,万法就是自己。所以到了一念、一心,这个一心讲理一心不乱,到理一心不乱的时候,他是什么是自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这叫法身,法身不生不灭。我们哪一个都有法身,可惜你迷了法身。悟的人是悟法身,迷的人是迷法身,所以说迷悟不二。迷的是这个,悟的也是这个,并没有说悟了会多一个,没有;迷了会损失一点,没有。你迷的时候一样也不少,你悟的时,一样也不多,也没有增加一点儿,迷悟不二啊!《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讲这么一桩事情,入这个境界得大自在,解脱就是自在。“及威力”,这一句就是讲受用净,威是讲威德,也就是能力,不可思议的能力,这个宇宙万有,没有一桩事情你做不到的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自性的本能。譬如我们常常读西方净土,《华严经》里头所显示的更不必说,西方净土常讲的那边是七宝池八功德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衣食自然,想吃什么东西,这个东西马上就摆在面前了,这就是威力。吃完了之后,它变化掉了,也不要去洗就没有了,吃完了就没有了,也不要洗碗洗碟子,用不着。这个道理今天科学家的能与质的转变,我需要用了,把能力变成物质,我来享受;我不要用了,物质马上又恢复能力,没有了,这个多自在!我们今天科学家晓得这个理论,但是不知道怎么变法。佛告诉我们怎么变法呢?一心就能变。我们现在用妄心,不行,变不出来,一心就恢复这个能力了。我们今天远一点距离要坐飞机,还要飞上多少个钟点才能到。你看用一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念之间他就到达了,不须要藉任何机械,一念之间就到达了,这个地方身体不见了,那个地方身体现前了。妙啊!实在太妙了!速度是远超过了光速,这说的威力,威力清净,所以在这个里面是无有一法而不清净。这两首偈可以说把净土的体相、作用都给我们说出来了,注解希望诸位自己去看。再看下面一首,

承事愿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这是讲“承事愿”,就是亲近诸佛如来,或者我们讲亲近一切善知识,意思都一样的。前面这一首完全讲的境界,一毛端极微中,这是太小太小了,前面我们说过微尘,微尘已经很小很小,在金属里面可以通过的。金属我们现在讲密度最大的,在这么大的密度里面它还是可以自由通过,没有障碍,可见得微尘之小。极微比微尘更小,在佛法叫邻虚尘,没有比这更小了。微尘再分就叫做极居极微,极居极微再分就是极微之微,此地就是极微之微,佛法常讲的邻虚尘,与虚空做了邻居了,就是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没有了,就是虚空了。这样的微尘里面还出现三世庄严刹,刹是刹土,刹是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佛的教化区,清净庄严的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在那里?在极微之微的里面,极微之微的微尘没有放大,大千世界也没有缩小,大小不二,这个品题就是入不思议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但是我们应当要相信这是一个事实,绝不是妄语,是佛的现量境界,不是从理论上推测的,确实是现量境界。“十方尘刹诸毛端”,像前面所说的,那是一毛端出现的三世庄严刹,十方像这样的毛端极微是无量无边,这些毛端极微之中所现的当然是无量无边的三世佛刹,普贤菩萨说他都能够深入,都能够参与去庄严诸佛净土。像我们念回向偈庄严佛净土,他是每一尊佛的净土他都到了,一个也不漏。诸位要晓得,这些都是从一心里面所显现的,一心是宝啊!世间那些财宝是假的,一心是真正的宝,应当要修一心。“所有未来照世灯”,照世灯就是指佛,佛的别号。“成道转法悟群有”,这些诸佛示现成道的时候,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佛,示现成佛之后必定就是教化众生,转法轮,转法轮就是教学,前面跟诸位说过了。教学的目的是觉悟“群有”,有就是指众生。众生,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我们常讲这三有。有是有业因,他就要受果报,你有欲界的业因,你就到欲界去投生受生;你有色界有,那你就到色界天去做色界的天人,所以称之为群有。佛说法令三界六道一切众生开悟,这是佛陀教学的目的。“究竟佛事示涅槃”,教学圆满了,教学这个事情完毕了,最后示现入般涅槃。那也许有人要问了,我们这些人都还没觉悟,佛为什么不常住在世间?教了那些人,把我们漏掉了,他怎么可以说是教学圆满了,教学究竟了呢?诸位要知道,佛来这一次,当时讲根熟的众生,他的对象是那些人,那些人个个都得度了,他教学就圆满了。我们这些人,根性太生疏了。好像譬如我们种果木树,我们今天到果园去采果子,我们一看树上哪些熟了,我们就先采了。采完了,我们就回来了。还有没有熟的,等下一次再去。那么释迦牟尼佛当年出世的时候住世八十年,应该得度的就是根熟的众生,一个也不漏,统统度了,剩下我们这一些生果没有熟,所以他采不去。虽然生的,佛还有正法、象法、末法,还有这三个时期,佛法还留在世间,就是经教遗留在世间。如果在这一段期间当中根熟的,也能得度。佛虽然不在世,依照佛的经典来修学一样成就。那么现在根熟的人是什么样子呢?其实根熟的人看得出来,具足百分之百的信愿,这个人就是根熟了。如果对这个还有怀疑,他根还没有熟,还要等到下一次。如果今天你在佛法深信不疑,尤其是净土这个法门,佛灭度之后,真正能接引根熟众生,诸位要晓得只有这一门净土法门。禅行不行?不行,其他任何法门都不行,只有净土法门。所以佛在《大集经》里说,“末法时期净成就”,所以多少在禅宗大彻大悟,回过头来专修净土;密宗许许多多大德也修弥陀法门。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对于净土法门深信不疑,发愿求生,这一生当中没有不去的。只要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得度了,跟释迦牟尼佛当年度他们那些弟子,那种成就没有两样。不但没有两样,在我自己感觉当中,比他当时度的那些弟子还要殊胜,成就还要殊胜。为什么?那些人是佛亲教才得度的,我们现在是从遗教当中也能成就。这换句话说,自己善根、福德、因缘远超过佛在世的那些声闻、缘觉,确确实实超过。如果你信心不足,愿力不切,那你就不行,你就不如人。你果然是深信切愿,超过当年那些罗汉们。那么再跟诸位说明根熟的相:决定不夹杂、不间断。昨天有一位老居士给我说,他看到了一本杂志,杂志里写的六祖大师出世的那些神奇的故事。他来给我说,要拿来给我看。我就告诉他我不看,我也不要听。他说为什么?我说我一句阿弥陀佛就好,六祖大师怎么示现,他的,与我不相干。他说那这些杂志那么多人看?那是他,我不看,我只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不要说连杂志都不看,我跟诸位说过了我现在除了《华严经》跟《弥陀经》之外,我什么经都不看。看多了,夹杂了。心已经不清净了,还要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不叫自找麻烦吗?古人讲得好,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我们今天不但事少知道,人也少认识,连经文都少看。佛的千经万论不是给一个人看的,不是给你一个人看的。你看看佛所讲的一些经,都是那个人祁请,一说他就开悟了,他就证果了。可见得一部经是对一个人的根性,不是对我们说的,我们在一切经里头,对了自己的根机了,一部就够了。有一部《弥陀经》行了,足了。我用《华严经》是助修,帮助我修净土,《弥陀经》是正修,正助双修。因为常常可以展开《华严经》来对一对自己的境界,《华严经》上说得详细。我们现在自己功夫进展到什么境界了,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华严经》是我们现在的净土,你要是入了华严,现在是净土。我们这是凡圣同居土,我住的是净土,你们住秽土,我住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是未来的净土,现在已经净了,未来当然更净。现在不净,想未来能得净土,不大容易,所以现在就要得净土。这是给诸位说明什么叫究竟佛事,佛事就是教化众生,究竟就是圆满。所以我们自己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根熟的众生,这个最重要。别的人有没有根熟,那不重要;自己有没有根熟,这一生是不是决定可以往生,我们这个身是不是在娑婆世界最后身,这个重要,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当你要是帮助别人,助佛弘化的时候,接引别人,你看看那一个人根有没有熟,你也从这里观察:他的信心坚不坚定,愿力恳不恳切,修行夹不夹杂。如果修行真的深信切愿,不间断,不夹杂,这个人上上根性。要修多久有成呢?三年一定有大成就,不要多,三年决定有大成就,有不可思议的成就。不成就,你去检讨一下,总是或者是信不深,愿不切,行里头夹杂。夹杂世间法不行,夹杂佛法也不行,世出世间法都不能夹杂,你才能真正成功。末后这一句是总说,“我皆往诣而亲近”,普贤菩萨亲近承事诸佛如来,也没有一尊空过了的,这些文全都是给我们讲不思议解脱境界。再看末后第十,

成正觉愿。

文一共有三首,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这个文里头有十二力,前面九种是讲业用,后面三种是结因成果,这个注解里面有。在业用,业就是事业,换一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行动,或者讲活动,活动里面得到大自在。第一个他有“速疾周遍”的能力,速疾是快速,十方诸佛刹土他想到哪里去,他就到了,他有这种能力。而且还能回到过去,又能够到将来,三世十方他通达无碍,而且随念都能够到达,可见得他活动的力量真正是不可思议。道理前面都说过,诸位要细细地去揣摩去。我们今天没有法子,我们不能回到过去,我们也没有办法进入未来。这是我们现在流行的口头禅,时光隧道,这个我们不通,他能通达,他没有障碍。一念一心就没有障碍,三心二意就有障碍,这是第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第二是“普门遍入大乘力”,这是讲法门,法门无量无边,所以叫普门,无量无边的法门他都能通达。为什么能通达呢?诸位要知道无量法门都是从一心流出来的,我们今天无论从那一个门入,入进去你证得的是什么呢?就是一心,所以才说一门通,一切门都通。像我们这个讲堂,四周围开了很多门,不管你从哪一个门进来,你一进来之后全都通了。门门都是通一心、一真,所以叫不二法门,哪有不一切通达的道理。为什么要开那么多门呢?方便接引,这就是佛的大慈大悲。佛不会勉强你学一样东西,勉强学学不好,而且是违背了佛陀教学的精神。他教学的精神,他所提的口号,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如果学佛学了很苦,这不是佛的教学法,那佛的教学法不高明。如果佛的教学法教得每一个人都很快乐,这个教学法高明,好老师。虽然这个老师教我们有成就,但是我们很苦才得到成就,这老师教学法不高明。如果教得我们非常快乐都成就了,这个教学法高明。佛是老师里最高明的老师,最高明的教学法,所以他无量法门,一定叫每一人修学都快快乐乐,那是真乐,不是假乐。所以我们学佛要学得很苦,你自己要反省,必定是门道有一点不大对才苦。如果门道对了的话,一定是很快乐的,不会学得很苦的。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愿望不相同、意识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佛就用种种方便,一定是叫你样样都适合,你修学起来不费力,很容易就成就了。“普门遍入大乘力”,他有这种特殊的能力。第三是“智行普修功德力”,我们把这几句合起来念,“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净庄严胜福力”,这三句都是佛依他自己证得的境界而说法的,所以是随真谛而说的,令一类众生从这些法门里面觉悟,开悟了。修行一定要依靠智慧,智行就是般若波罗密。什么叫普修呢?修,前面跟诸位说过,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可以说太多太多了,但是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身、口、意这三方面,所以我们叫三业的行为。三业的行为如果违离了般若波罗密(就是智慧),如果是迷的行为,把它修正过来是觉而不迷,那就叫智行。一切行为都能依理智而不迷惑,那叫普修,这样才成就功德。功德是指定慧,定就是清净心,就是一心,慧就是样样都明了,所以这个是依真谛。“威神普覆大慈力”着重在慈悲,对一切众生要以大慈悲心来对待。譬如说我们今天见到一个恶人,有同修告诉我总是看不顺眼,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就要修大慈心。如果你要是不肯接近,换句话你就是不肯修慈悲心。这个境界就是叫你修大慈悲心,你果然在这里把大慈悲心修成了,那个恶人就是你的善知识,就是菩萨。没有他,你的慈悲心从那里修起?你不能修。所以善财五十三参里头甘露火王,那好凶恶的人,你们一生当中所看到的恶人没有善财遇到的凶恶,看看经上甘露火王,胜热婆罗门,遍行外道,那都是我们看到非常讨厌的人,不喜欢接近的人。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为什么呢?成就大慈大悲。他是菩萨,他是佛,你不愿意接近他,那你就是不愿意接近诸佛如来。因为你接近他成就你自己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清净,所以诸佛菩萨一天到晚围绕着你,你不肯接近,有什么法子。善财所遇到的,我们天天都遇到,不是说他很幸运,我们一个也遇不到,你错了。我们天天遇到,你不认识,不知道那是善友,不知道那是诸佛如来,所以《华严经》给我们莫大的启示。“遍净庄严胜福力”,最大的福报、最殊胜的福报就是身心清净,诸位要体认这一点。享福,心地清净那个享受是至高无上的享受,身心清净。遍净的意思就是更圆满了,就是刚才讲的心清净、身清净、一切境界清净,遍净,无有一法不净,无有一处不清净。第六是“无著无依智慧力”,这个意思非常的明显,自行化他都要无所依,才能成就圆满的智慧。著跟依的意思很接近,自己修行心清净,教化众生心也清净,决定不能染著。所以三皈依里面,是皈依自性觉、正、净,这个要紧啊!“定慧方便威神力”,这一句偏重在教化众生上。没有定慧,那个方便就成了问题了,佛门里常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真的!所以慈悲跟方便都要以定慧为基础,有定有慧那个慈悲方便就能够摄受教化一切众生。由此可知定慧没有成就,那来的慈悲方便,没有啊!慈悲是感情用事,方便是不守法度,不守规矩,那哪叫方便!所以一定要懂得佛门的慈悲方便是定慧成就之后,就是定慧的起用就是慈悲方便。威神力的威是形容,神是不可思议,也就是指教学的方法,身教、言教的方便法不可思议。“普能积集菩提力”,普是普遍,随时随地都能够修集无上菩提。“清净一切善业力”,这都好懂,“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诸魔在此地我要说一说。经上把魔归纳为四大类,第一个是五阴魔,五阴魔是我们本身,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五阴聚集而成的。如果能降伏五阴魔,给诸位说,生死就自在了。第二个是烦恼,能降伏烦恼魔,那么你身心病苦就可以远离了。所以我们看到念佛人功夫好的,预知时至,无疾而终。他怎么能做到呢?就是因为他已经能够降伏一切诸魔力了。生死是魔,这容易懂的。外面是天魔,天魔是指无始劫以来的怨家债主,怨亲债主。你要想超越三界,他要来找你麻烦。为什么呢?你过去杀了他,他的仇还没报,他不会让你走的。你欠了他的债还没还清楚,他也找麻烦也不让你走的,所以临命终时怨亲债主都来了,这是《地藏经》里头说得很清楚。所以有很多临终的人,他看到了许多亲人都来了,他会说出来,所说出来都是已经死了的家亲眷属。《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其实是不是真的家亲眷属?不是的,就是他的怨亲债主变现出他家亲眷属的样子来勾引他,要把他带去要报复他,《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所以一个人在临命终时这一招,这是决定不能欺骗人的,必须有这个能力才真正是预知时至,无疾而终,他的舍身如入禅定。这是真有,不是假的。我学佛这么多年,我所看到的有五个预知时至,无疾而终,那是真正往生,这是我们决定没有怀疑的,五个都是在家居士。出家人往生那么自在、那么清楚的,我听说最近就是广钦法师一个,其余我所看到都是害病。他害病走的,魔没能降伏得住,所以这一点我们要重视。用什么来降魔呢?也是清净心,心清净了,魔不敢惹你,只有你自己有烦恼的时候才会跟外头魔两个勾结,这才是有麻烦。自己身心清净,魔对你也没有法子。何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个时候佛力加持,自己本身身心清净,外面有佛加持,那当然没有问题。末后这一句“圆满普贤诸行力”,普贤殊胜的因行都能够修到圆满,实际上圆满也是一念清净心里头才圆满,心不清净,怎么个修法也不会圆满。所以我们不要怕,普贤行实在是无量无边,哪一天才能修得圆满呢?哪一劫才能修得圆满呢?听说经上要修无量劫,无量劫不要害怕,此地讲念劫圆融,一念就等于无量劫,无量劫等于一念。你几时到心清净了,无量劫都修圆满了。心要不清净,那还在无量劫去修去,原理原则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再看经本八十七面(第71页),

总结大愿。

上面我们将十愿都讲过了,这一段是总结。请看经文: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谛闲大师的注解将这十二句,每一句结前面哪一愿,都注得很清楚、很明白,诸位一看就晓得了,大意我们在此地略说一说。

第一句就是结净土愿。“普能严净诸刹海”,严是庄严,净是清净,普遍。虽然每一句里面结前面的别义,可是我们要晓得总别是一体,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修学十大愿王,以及前面所说的十地品中所讲的菩萨十愿,都是严净诸佛刹土的行法。向下还要详细给我们说明,诸佛刹土就是我们自己的清净心,所以心净则土净,普能严净诸刹海,这个意思才能讲到究竟圆满。

“解脱一切众生海”,这是成熟众生的愿。菩萨发心要帮助一切众生证得究竟解脱,这是菩萨的本愿,菩萨的存心。如果念念不忘这个心愿,那就是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跟我们《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完全相符合。

第三句说,“善能分别诸法海”,这是结转法轮愿。其实此地一共说了八句,每一句都用海来比喻,而八句其实成就一心,一心展开来有八海的作用。你要能从这一方面去体会,经中的意趣就很容易能够体会得到。法轮,前面长行里说过,偈颂里面也谈过,是世出世间一切法;转要能够圆满通达,也是一心所现的,心现心变。如果我们自己心果然能一了,是自己所现自己所变,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呢!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通达明了,就是这么一个理由,所以由此可知清净心的重要。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不知道用真心,怎样勤苦修学都无法成就。果然能够用真心,一切法没有一样不是现成的,法法现成,就是要用真心。

“能甚深入智慧海”,这一句是讲受持。受持佛法目的就是开智慧,而智慧实在讲是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正如马呜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说的,“本觉本有”,本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佛经里头常讲的般若波罗密多,本有的。“不觉本无”,不觉是无明、尘沙烦恼,本来没有的,这个话是真的。本来没有的,你现在有了;本来有的,你现在没有了。那么我说这个话,意思能讲得通吗?其实不通。本来没有的,现在还是没有;本来有的,现在还是有,并没有失掉。纵然堕三恶道,本来有的也没有失掉,所以众生成佛。成佛之后怎样呢?不增不减,大经常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有什么得?没有得,完全是本有的。现在我们本有的好像没有了,没有的似乎是有,这就是迷了,迷的相。觉悟的相,那就不一样了。实际上,只有迷悟之差,没有得失之事,得失的事没有啊,只有迷悟。所以众生悟了就是佛,佛要迷了就是众生。那么大家听了我这个话,又怕听了起执著。佛迷了就是众生,那成佛还会迷吗?那这个佛成了有什么意思,成了佛还会迷?告诉你,成了佛之后就不会再迷了。这桩事情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非常详细,成了佛就不会再迷。

第五句是“普能清净诸行海”,前面一句是根本智,这一句是后得智。真正能智慧显现了,就是此地所讲的深入智慧,智慧显现了,你的行为自然就清净了。为什么呢?口之言语、身体造作,都依般若智慧,不像我们现在是感情用事。情是迷,智不迷,其实情跟智是一不是二,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情,觉悟的情,就是不迷的情,就叫做智慧。迷了的智慧,我们就叫做感情。那么换句话说,情与智也就是迷悟不同的称呼,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感情,其实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所以有很多人学佛他恐惧,学佛的人没有感情,不讲情了,没有感情,害怕了。其实给诸位说,智是真正的感情。我们世间人讲感情,是完全虚妄的,假的,靠不住的,它会变。智是永恒不变的、真实的感情。

“圆满一切诸愿海”,前面讲修行,其实修行简单地说,就是把迷惑颠倒修正过来就行了。觉而不迷是修行的总纲领,心地觉而不迷了,我们的行为决定不会有过失,也就是不会造业。这第六句就是大愿,圆满一切诸愿海,在本经就是指十大愿王。如果通指,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愿也总归到一心,一心不乱,这四愿就圆满了。所以这四愿实际上就是大菩提心。

“亲近供养诸佛海”,这里有承事供养,有两愿。特别是对初学的人来说,像普贤菩萨,佛在大经里给我们说,华藏会上的普贤菩萨是早就成佛了,成了佛之后再退居菩萨的地位,帮助佛接引教化一切众生,这个普贤我们称他作道后普贤。他已经成道之后又回头来,真是所谓倒驾慈航,这样的地位依然还示现初学的样子,还要侍奉如来、侍奉善知识,还要供养如来、供养善知识,这个意思我们要深深地去体会。学佛的同修你们这一生要想成佛,那你就得要真正明了佛法的义理,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如果说违背了,那你决定不能成就。昨天晚上我们此地清明法会圆满,我们邀请明乘法师在此地放大蒙山施食,法会殊胜庄严。昨天有一位居士,是明乘法师的皈依弟子,她说她皈依明乘法师二十年了,看到我,明乘法师就要她拜法师,她不肯拜。为什么不肯拜呢?她的先生跟我是同班同学,好像我们地位是平等的,“我不应该拜他”。她见了师父会磕头。你那个师父,是我的师弟。这是说明什么呢?她是皈依某一个法师,她不是皈依三宝。学佛学了廿年了,迷惑颠倒啊!很可怜,对于佛法一样也不通。明乘法师叫她拜,她就说明这个道理。还是要拜呀!我就告诉她,别说是你先生跟我同班同学,我的老师周邦道居士,他是我校长,今年八十八岁了,见到我还给我顶礼。那是什么呢?那是一个真正懂得佛法的三宝弟子。不但是老师,再给诸位说,儿女出家了,父母见到了也顶礼,也拜。为什么?他是礼敬三宝,他并没有想到那是我儿子,我不应该拜他,不是的。你们看看地藏菩萨的塑像旁边,有两位尊者:一个是道明法师,年轻的,站在左面的;右面的是冥公(音),就是道明的父亲。儿子跟地藏菩萨出家了,以后爸爸拜他儿子做老师,跟他儿子学。在世俗法里面,他是他爸爸;出世间法里面,他是他儿子的学生。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讲亲近承事供养。尤其是三皈的时候,诸位要明了,在佛法里头不但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佛法是平等的,世出世间法无有一法不平等。为什么呢?法的本体就是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性,一性无二性,所以一切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要在一切法里面要生平等心,就与法性相应了。岂不闻大经里常讲“称性起修”,什么叫称性起修?以平等心接一切人、应一切事,就叫称性起修,性是平等的。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三皈依决定不是皈依某一个人。搞错了,大错特错了。你是皈依三宝,那一个出家人不过是给你作证明而已。你在三宝面前宣誓,我要做三宝弟子,我今天真正发心来修学觉正净,那是给你证明的,不是皈依他的,这一点千万要记住。如果你说我皈依某个人,某个人是我的师父,你跟你师父统统要下地狱。为什么呢?你是毁谤三宝,你是分化佛法。佛法是团结的、是清净的,你在里面起了染污的心,你在分化佛法,使佛法彼此各立门户,建立派系来斗争,搞这个嘛!一家人就不斗争了,两家就决定要斗争了。斗争坚固从那来?就是皈依搞错了。所以你不皈依还不造这个业,一皈依就破佛法、灭佛法,干这个!你造这个罪业,这是阿鼻地狱罪。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皈依佛,佛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觉悟,觉而不迷,这叫皈依佛;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换句话说,从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代表清净的意思,我们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净而不染,这叫三皈依。你们在宣誓念誓词的时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没有说我皈依某某法师,没有啊!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跟他学道、跟他求学,这是可以的,这就是我们一般称为和尚、阿阇黎。和尚、阿阇黎都是印度话,和尚的意思是亲教师,就是直接教导我的老师,我称他做和尚。和尚跟我们关系最密切了,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于和尚,所以我们对于和尚的看法跟父母没有两样,我们的肉身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于和尚,和尚是亲教师。阿阇黎就远一点了,阿阇黎不一定是亲自指导我的,但是他的言行可以作我的榜样可以做我的模范,我们应当要效法他,那叫阿阇黎,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因此我们求受三皈,乃至于出家剃度师父,都不重要,那都是介绍你入门的,给你做证明入门的,这个不重要。最重要就是你要是在家受过三皈之后,出家剃头之后,你要找一个真正善知识跟他学,那个重要。不会说是我不是他剃度的,我没有皈依他,他就不教了,没有这个道理。他说是你没有皈依我,我不教你,你不要跟他学,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他自己就不通嘛!所以你真正肯发心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没有不指导的,没有不尽心尽力来帮助你,来成就你。这里头绝对不会有彼此私人当中建立关系,没有这个关系的。这是一定要懂得的。可是这个弊端并不只在今天,今天是积习太深了,我们佛法才衰,佛门才斗争坚固。我们看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是明朝末年人,你看他在《五戒相经浅要》,就是他注解的,简单地注解《五戒相经》,后面就有很长一段文说明佛教的末法时期的现象,大家破坏僧团。从哪里破坏呢?从皈依破坏,在家居士选一个名气大的到那边皈依,某某大德是我的师父;而那个法师也把佛法根本道理给忘掉了,说某宰官、某贵人是我的徒弟,彼此都是这么说法,完全违反了佛教的教义。这个不得了啊!所以有许多在我这个地方来发心皈依、要我给他作证明,我都给他说得清清楚楚:你这一发心,两条路,一个是作佛,一个是下地狱,这两条路你要搞清楚。将来你堕地狱之后,你不能把我扯上。我没教你堕地狱,你自己要堕地狱,那有什么法子呢!我是给你证明你是皈依三宝的,我没有说你皈依我。你看我给你的皈依证,后面写三皈证明阿阇黎,我给你作证明的。你仔细看看,皈依证写得很清楚,赖不到我头上。你们将来下了阿鼻地狱,见了阎罗王,你赖不到我头上。所以我们要护持佛法,真正依佛法修学,要晓得这个道理。别人怎么作法我们不管,我们没法子,管不了这么多,我们自己要做得正,一定要如法地来修学。亲近承事供养诸佛,诸佛也就包括了一切善知识,后头意思非常的深长。善知识,给诸位说,世出世间没有一个人不是善知识,个个都是善知识,这个意思就深长了,前面说过,后面还会讲到。

“修行无倦经劫海”,这一句就是发长远心、恒心、毅力,确实我们在此地看到普贤菩萨给我们作一个榜样。没有成佛之前,他的修行经历无量劫,这是没有话说的;成了佛之后还退到菩萨位子上,还要来修行,还要从头再来起,这真正是了不起。为什么从头再来起呢?做样子给我们看,身教、言教,他要做样子给我们看。换句话说,无论成佛之前、成佛之后,修行永远没有中断,就跟地藏菩萨的大愿没有两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换句话说,地狱不空,他的修行就不中断。我们现在修行为自己呀!这些菩萨们修行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但是为众生跟为自己,意义不相同,修行是一样。所以普贤菩萨在此地所示现的,也是持戒念佛,求生净土,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这是总结前面成正觉的一愿,前面两句好懂,要紧的是后头两句。我们自己一定要发心,“供养圆满修”就是要效法诸佛。从近的来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果我们发愿求生净土,那么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榜样。阿弥陀佛怎么样修行成功的,这一些事都记载在大本经中,大本经就是指《无量寿佛经》,诸位读《无量寿佛经》就晓得了。他在因地里面是一个国王的身分,舍弃王位出家修行。那个时候住世的是世自在王佛,他出家发四十八愿多生多劫在修学,愿愿都圆满,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末后一句很重要,我们依普贤行就能够证得无上菩提,悟菩提就是证得无上菩提的意思。

再看下面这一段,

愿同二圣。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科判里头说‘愿同二圣’,二圣就是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排列在第一位,以普贤为长子,以文殊为竖男,竖男就是次子,好比佛的两个儿子,这都是比喻。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行,所以我们看他这种排列,就晓得《华严》是重在实践。但是,实践要依智慧,不能离开智慧。换句话说,要把文殊师利所表的大智慧,圆圆满满地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普贤。所以他是重实践,重现前的受用,学了现前就能够离苦得乐。我们发心学佛,就要以这两个菩萨做榜样。两个菩萨都是自己,一个就是自己的智慧,一个是自己的修行、行持。从行持上来说就是普贤,从智慧上来说就是文殊师利。所以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如来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法身本体,法身本体起作用就是菩萨。所以佛代表本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切如来就是指的我们自己,就是指的一切人,一切人的本性,起作用第一就是用普贤菩萨来代表,“彼名号曰普贤尊”,普贤的意思前面都曾经说过。“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行持要与菩萨一样。那么你要问了,怎么样才能跟菩萨一样呢?你就要读诵这一卷经,这是最低限度的,要把这一卷经里面所讲的道理、所讲的方法,都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那么你就是普贤菩萨了,你就是普贤行了。当然,靠这一卷,实在讲它的意思是圆满的,没错,可以说与整个《大方广佛华严经》没有两样。我们不能说八十卷经比这个多,这一卷比八十卷少,不能这样说。里面所含的意思是不增不减,八十卷说得详细,这一卷说得简单,这一卷展开就是八十卷,八十卷浓缩就是这一卷,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没有时间读大经、读大疏,我们最近此地印的《别行疏钞》,这一本就非常之好,要细细地去研究,才能够体会经中的奥义。将这些义理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那么我们的智、行完全与菩萨相同了。这个智,刚才跟诸位说过,智就是感情,是理性的感情、不迷的感情,就是智慧,行为就跟菩萨没有两样。“愿身口意恒清净”,一个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人,他的身语意当然清净,身语意清净就是身心清净。身心清净,下面讲境界就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境界清净。“如是智慧号普贤”,这是简单给你解释这就叫普贤,身心境界无一不清净就叫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这可以说是我们修行的总纲领。用什么方法来修呢?本经文殊教善财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念什么佛呢?念阿弥陀佛。你们看看念佛谱前面那么长的序文所写的,你就可以觉悟到,文殊教善财念阿弥陀佛。我们今天修的法门,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文殊、普贤他们所用的唯一的妙法。我们果然念佛,心定在一心不乱,与普贤行没有两样,完全相符合了。注解诸位自己去看,谛闲法师注得很好。再看底下一段,

双齐二圣。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这是第一首。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这是第二首。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注子里说,

文殊表解,解发愿故。普贤表行,能起行故。

这在《华严》他们所代表的,这个意思是以解为愿而修行。如果不理解,我们的愿是靠不住的,愿是建立在信解的基础上。如果信解要是有错误,那个愿就不真实了。而行又是以愿为基础,愿为前导,愿在前面引导你修行。一个有大愿的人,跟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他在基本观念上就不同,必有大愿才能够修大行。世出世间法都一样,没有大愿的人,叫他修大行,难呐,太难太难了。这个事情是勉强不来的,所以你看佛在一切大经经典里头总是劝勉我们要发大愿。我们在历史上能够看到一个很明显的故事:张良在国家遭大难的时候,他是战国时候的人,战国的后期,战国七雄,韩、赵、魏,他是韩国人。韩被秦灭掉了,他想报仇,报仇怎么个报法呢?找些刺客,准备去刺杀秦始皇,结果没刺中。很侥幸的,他自己能够逃出秦始皇的掌握,没有被逮捕到。这种是匹夫之勇,这个作法是错误的,不是大勇。他以后遇到黄石公,黄石公给他兵书。其实那个兵书并不是很重要的,而黄石公的折服他,那才是一个关键的地方。他是个贵家公子出身的,有学问,有才华。黄石公是以最傲慢的态度、最无礼的态度对他,他还能忍得住,所以说“儒子可教”。如果是不能忍,黄石公就不理了,也完了。我们《金刚经》里头,佛教给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其实黄石公教给他,就是教给他忍辱波罗密,凡事能忍就能成就。可是真正有大智的人才能忍,为什么呢?他不计较这些小节,他要留着宝贵的身心去办大事,不能为小事情损坏了自己的身心,不值得。佛菩萨要立大志救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当中当然有许许多多刚强难化,那我们遇到了要能够忍受得了,不要与他计较。与他计较,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了。真发大心,真有人来考验你。前面我们不是念过吗,舍利弗是小乘,回小向大了,想学大菩萨了,忉利天主就变现一个人来试验他,就问他你行菩萨道,我今天要化缘,要药引,要一个得道阿罗汉的眼睛。他给他一折磨,马上就退了心了,菩萨道难行,算了,我还是当小乘去。这就是受不了了。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一段,那个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修菩萨道、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那也是遇到个不讲理,无缘无故的割截身体,凌迟处死,刀一片一片肉把你割死。菩萨不动心,没有动一念嗔恨心,他的忍辱波罗密圆满了。所以他倒过头来礼敬歌利王,为什么呢?不是歌利王这样地试验,他自己不晓得他的忍辱波罗密圆满了。等于他考试,经过他考试满分,毕业了,这个科目毕业了。所以歌利王是忍辱仙人的第一大善知识,没有他不能成功。我们在《法华经》读到提婆达多,释迦牟尼佛对他非常之称赞,他要没有提婆达多,他不能成佛,他之所以能那么快成佛,要多谢提婆达多的帮忙,大善知识啊!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能深深地体会得到。所以行一定要依大智、大愿,才能够圆满成就。自己总要把观念纠正过来,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法,无有一个不是我的善知识,就像《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一样,我们这一生一定成佛,一定成就,因为你的心行跟文殊普贤没有两样。经上常讲圆顿根性,根熟的善根,那你就是嘛!你能念念都是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观法、这样做法,你就是圆顿根性,而且你就是现在成熟的人,你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是实报庄严土,不会在凡圣同居土或方便有余土,不会的。我们希不希望在一生当中能够生实报庄严土呢?要生实报庄严土,这一卷经就得下功夫。《弥陀经》帮助你往生,这部经帮助你提高品位,帮助你上品上生。所以念佛你就晓得不听经不行,不读经不行。所以我出国期间,希望我们图书馆每一星期有两天的法会,在一块念经,像我们这几天诵经一样。念一次《弥陀疏钞》,敲着木鱼念,念一次《别行疏钞》,这两个本子就够了,每个星期念一个半钟点。念的时候,前面也像讲经的仪式一样,三称释迦牟尼佛、开经偈,念完之后念回向偈,不可中断。你在家里面念,一个人有的时候提不起精神来,大家在一起念非常非常之好。念经功德很大,念熟透了会开悟,以后我回来再讲就不一样了。以后我回来再讲,我要讲《别行疏钞》。我们《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我想我回来的时候也都印好了,大家念熟了,听讲就不一样了。现在你听讲听这么多遍不开悟,就是你不熟。你要是念得很熟的话,你听讲那有不开悟的道理,所以要好好地念。意思明了,文就不难懂了。

“我为遍净普贤行”,遍是周遍,清净庄严的普贤行法,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从早到晚,待人接物就是这些。“文殊师利诸大愿”,文殊师利的大愿也是求生西方净土。“满彼事业尽无余”,佛菩萨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帮助别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菩萨事业。“未来际劫恒无倦”,这是普贤菩萨的精神,他老人家十大愿王,每一愿都是无有疲厌,不疲不厌。“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在一切行持当中成就自己无量功德,功德就是定慧,成就自己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禅定。在佛经里面讲三昧就是禅定,也就是一心不乱。“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前面这两句是自己的成就,成就自己的功德;后面这两句是教化众生,在一切行持当中,讲安住一切行为当中。了达就是不迷,决定是觉而不迷。神通就是示现的能力帮助别人,能够利益他人。“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这一首说出自己的愿望,我们要同文殊之智、同普贤之行,将自己所修学的一切善根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常随佛学,常随二圣来修学。

结归回向

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这一段是“结归回向”。这一首偈首先给我们说出菩萨行愿不可思议,是三世诸佛如来之所称赞。如果我们将它合在《弥陀经》上看,这个意思就更为显明,《弥陀经》后面六方佛赞叹的一段。所以那个经经题就给我们明白显示出来,一切诸佛之所赞叹、之所称赞,跟此地所讲的三世诸佛所称赞是一样的说法。“如是最胜诸大愿”,这总结以前。如果狭义地来说,就是指回向,结前面回向;广义地来讲,是结从前面讲十大愿王,总结这个意思。“我今回向诸善根”,回向跟发愿有一点不同,前面说过,发愿的时候是你没有修的时候可以发愿,回向的时候必须自己有修学了,我才能拿东西回向。我要没有修怎么回向呢?自己一定修了,修了才能回向,回向跟发愿意思有一点不同。这就是像前面所讲的十大愿,他统统都修了,修了把这些功德全都回向三处,这个意思就是绝不执著。不回向行不行呢?不行。怎么不行呢?不回向,你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能生凡圣同居土,你要记住。我们两个统统都修普贤行的,不回向的人求生西方就是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一回向就实报庄严土。为什么呢?因为凡圣同居土里的人有我执,有能所;实报庄严土里头不但我执没有了,法执也破了,没有能所,所以他不一样。不回向,功德据为己有,这我修的功德,怎么可以给别人,给了别人,我就没有了,所以处处还为自己着想,我执打不破。所以回向就是破我执、破法执,提升自己的品位。这个自己一定要明了。因为我曾经听人告诉我,他说学佛不能回向,还来劝我:法师,你很懂得经教,你每一次讲经都回向,不行啊!回向之后,你自己一点功德都没有。我就给他说,是啊!我不要功德了,我说大家有功德就好,我不要功德,大家都成佛,我愿意下地狱。他没话说了。他很关心我,我谢谢他。大家好就好了,所以一定要回向,他说的那个说错了。十大愿王偈颂到此地可以说是一个段落,前面长行文的意思都已经说尽了,以下经本第九十面(第73页)是特别赞叹这一部经殊胜的功德。

 

颂显经胜德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花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这是普贤菩萨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一段文。求生净土,我们一定要牢牢地记住,必定要先净心,心净则土净。这就是经文里所说的莲华化生。莲华是表清净的意思,它代表染净两边都不染,这才叫真正的清净。如果你住在清净上,离染住净,那个净也是染污,必须染净两边都不住,叫真净。莲华根生在泥里面,泥代表染;根上的茎在水当中,水代表净;华开在水的上面,所以代表染净都离了,这才叫真正的净。喜欢清净,错了,也是堕到一边去了。当然,喜欢清净比喜欢污秽要好一点,可是还是不净。必须染净双离,才是真正清净。所以我们常常想到莲华表法的意趣,这是讲修因,因缘果满。下手的功夫,可以身心两方面同时。但是每一个人根性不相同,有的人先从身下手,就是从戒律,为什么呢?外面境界能影响我们的心理,凡夫心随境转,有好的环境好修行,这对初学人来讲是有利的,有一种人从心境下手。一般二乘闻声、缘觉多半是从环境上下手、从身境下手,严持戒律,找一个清净之处修行。菩萨,尤其是圆、实菩萨,圆教、实教的菩萨,他们从心境下手,所以他持的戒是心地戒品,这就是入门两种不相同的方式,但是都能够达到目标。心净,身、外面境界没有不清净的;身净,未必心净,还要相当一段长的时间来修心净,必须心净了才能成就。如果身心不清净,诸位要记住,念佛不容易往生。同时还要记住,人命真的是无常。我有一个老朋友这一两年身体不好,住在荣民医院,我回来之后就打个电话给我,要我去看看他。正好我另外也有一个朋友从外国回来,也住在荣民医院,我听说了他们两个住在一起,顺便去看看他吧。前天去看了一次,今天早晨他的女儿打个电话告诉我,他的爸爸已经过世了。什么时候啊?她说就是你看他的第二天。我看他,我们谈了很多话,我想他还蛮有福报的,没有什么病苦嘛。他觉得他在荣民医院费用太重了,还要拜托我去找人替他想想办法,说了很多话,哪里想到第二天就走了,人命无常,我一点都没有看出来他要走的样子。他虽然对佛法有信心,但是没有听过经,没有闻过法,在医院里还看传记文学,我带了几本经书,他大概没有看,他就走了,送他几本书,没看就走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地藏经》上常劝我们,“闻见自修,分分已获”,功德利益全是自己得到。我们现在耳目聪明,身体健康,要认真努力来修学,不可以把大好光阴白费了。要知道世事无常,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要明白、要觉悟啊!小注里头说

首句愿我,改是人,则弥显矣。

愿我,普贤菩萨自己说的,实际上他用这两个字也是非常好,给我们做个榜样。普贤菩萨都往生净土,我们怎么能不去呢!好像清凉国师的《大疏》里也是这样,如果把“愿我”要改成“是人”,好像意思就更显明了。是人就是依照前面方法修行的人,换句话,人人都有分,临命终时尽除一切障碍,念佛即得往生。安乐刹就是极乐世界。那是讲依照前面修行的人,所以它这两个字不同,意思不一样。我觉得这个意思也非常之好,他老人家给我们做个样子来警惕我们,必须依照前面方法来修行,在临命终时才没有障碍,才能够与佛感应,西方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上善人前来接引。“即得”,即是见佛的时候就跟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一丝毫障难都没有,依照前面的方法来修。注子里头还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不生华藏,愿生极乐,

这个很有意思。他为什么不生华藏世界,他要生西方极乐世界呢?而且普贤菩萨劝华藏世界那些诸菩萨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是指圆教初住、二住、三住、四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位;等觉,四十一位,通通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庄严之极啊!到西方极乐世界干什么?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去干这个事情的。

这一段是显经殊胜功德里面第一个小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殊胜的果报。文殊普贤尚且发愿,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也许有很多同修们,认为十方净土无量无边,为什么偏偏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其实佛在大经里面也说得很多,比西方世界还要庄严、还要殊胜、寿命还要长远的多的是,为什么偏偏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不生西方极乐世界行不行?这都是很重要的大问题。诸佛国土虽多,如果没有缘,你就去不成。佛门里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阿弥陀佛与我们这个世界特别有缘分,这一点我们要明了,缘是特别的深厚。注解里面讲有四个意思:第一个,阿弥陀佛与我们世界众生,普遍地有很深厚的缘份,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修行一定要有一个目标,心必须要系在一处,才会有成就。像《遗教经》里面佛开导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不管你修学那个法门,要专心。说西方净土,就是叫你专一处,把心专住在一处,这样才容易成就。第三个理由是,西方极乐世界并没有离开华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在华藏世界的里面。第四个意思,哪里晓得,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师。诸位要晓得,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是同一个人。在《华严经》里面,华藏世界毗卢遮那如来是法身,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都是化身。我们的本师在我们娑婆世界化一个身来教化我们,他的名字叫释迦牟尼;西方极乐世界他又变化一个身到那里去,叫阿弥陀佛,是一不是二,就是本师。西方有四土,我们娑婆也有四土,可是娑婆跟极乐比较,极乐的的确确比我们这里要殊胜得太多,所以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肯相信、肯听话照办,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明了。再说众生在娑婆世界,这是秽恶之土,尤其是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所谓是末法的时代,斗争坚固,这可以说秽恶之极,也就是说明娑婆世界的净土我们已经迷失了,迷得太深了,执著很不容易舍掉。现在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善巧方便,来引导我们发愿求生净土。所以我们特别要注意这个第一句,“愿我临欲命终时”,普贤已经是等觉菩萨当然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我、法二执都尽了还称我,这个称呼是方便说,是随顺众生说,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并不是他真正有了我见了、有了我执了,那你就看错了!这是为了说法方便起见不得不随顺众生说一个我,这是无我之我。临欲命终的时候是我们一生关键的时刻,诸位必须要记住,好死一定就好生,来生好;不是好死,来生问题就严重。所以我们要看一看临命终的人的相,就能判断他来生是在三善道,还是在三恶道,这个不难看出来,稍微留意都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求一个好死,好死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实,预知时至,那没有死。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要晓得,是活着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死了去不成,活着去的。你看他活的时候看到佛来接引他,他自己跟佛走了,这不是活着走的嘛,哪有死着走的!这是我们世间人称之为临命终时,我们在一生当中只有这一个是最要紧的,其余的都不要紧。所以我们修一切福德,都要回向在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如入禅定,见佛往生,我们要求这个福报,其他的福报统统不求。诸位要记住,念佛求生净土,有障碍就不行,所以说“尽除一切诸障碍”。而除障碍,假如说到临命终时再来除,恐怕来不及了。什么时候除呢?现在就要除,时时刻刻要除,念念之中要除,要懂这个道理。除什么障碍呢?第一个要除贪嗔的障碍,悭贪的障碍、恶业的障碍、嗔恚的障碍、懈怠的障碍、散乱的障碍、愚痴的障碍,这就是六波罗密对治的,这些统统是障碍。所以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念佛人,要放下身心世界、提起名号,就是这个道理。要把这些拉拉杂杂东西统统放下,因为有障碍就不能往生。这是要记住,临命终时来除,决定除不掉。再其次,要明事理。世出世间一切事、一切理要清清楚楚,明白事理正念就现前。为什么我们的正念不能现前呢?就是对于一切事理的真实相不明白,不明白就免不了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搞这些。其他的法门,大家晓得它修学的顺序是信、解、行、证,必须先要理解然后再修行,理解好像认识路,我先认识路然后我再走路,可见得这相当重要。这一个法门——净土法门,不必先解后行,它是解行同时,一面修行一面求解。不是说不要解了,我只要老实念佛,我不要读经、不要去听讲,行吗?不行。为什么?你看看我们历代的祖师,净土宗的祖师他们的著作,拿近代的印光法师来看,你看看他老人家的文钞,他世出世间法都懂得,没有一样他不知道,他是个标准的老实念佛人。而且还告诉诸位,他绝不间断也不夹杂,专修净土的,他样样都懂得,为什么呢?他在一切事理上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正念现前,这样的人求愿往生,他的品位决定不低,总是上品上生一类的,这是我们要求的。如何明达事理呢?给诸位说,不仅要读经、要听讲,而且还要求感应,不求感应不行。诚心诚意地求感应,要至诚感通,这样才能办得到。所以我们要想除障碍,首先要除六弊,就是六种毛病。刚才说了,六波罗密里头对治的:布施对悭贪,持戒对恶业,忍辱对嗔恚,精进对懈怠,禅定对散乱,般若对愚痴,把这六种大病大障碍要去除。这六种障碍,实在上讲都是从我执而生的,所以要先除我见、我执。果然无我见、无我相,那一切障碍都空了,就像心经上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不是初学人能做得到的,所以初学人怎么办呢?“择善固执”,你这个执著打不破,打不破最好执著善,不要执著恶。真正能把执著打破了,那善恶两边都离开了,这当然是最好的,实在办不到,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择善固执。择善固执里头有个最善的,所以大家不要害怕,要想破我执实在是难啊!佛经里面讲小乘人破我执譬如四十截流,那个四十是瀑布,四十里宽的那么大的瀑布,你能一下把它止住,叫它不流了,诸位想想这多难啊!佛讲我们凡夫要想破我执的困难,就像这样的不容易,实实在在不容易,因此你就要懂得择善固执。那一法是最善呢?孔老夫子教我们止于至善,至善是最善的了,再没有比这个更善了。至善是什么?跟诸位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念念心里头有阿弥陀佛,那就是至善。这个一点都不假,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句佛号决定能够帮助你出三界,出了三界之后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破我执,再破法执。我们首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占了两个大便宜。第一个是寿命无量,不害怕了,佛经里面说修行要三大阿僧祗劫,那小事情,算不了什么。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人都是无量寿,无量是个数字,不要说多吧,一个无量,一个无量是多少个阿僧祗呢?给诸位说,阿僧祗个阿僧祗叫一个无量。这够了嘛!三个阿僧祗就成佛了,你想想看你在西方极乐世界你怎么会不成佛呢?没有这个道理的,决定成佛。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占的大便宜是寿命无量,阿僧祗个阿僧祗劫的寿命。第二个大便宜,你能够一天到晚亲近诸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法子啊!到那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什么时候想见他就见他,绝对不需要安排时间的,没有那个道理。我们现在有些大法师,他很忙的时候要接见,预先还要打电话通知安排时间,多麻烦啊!西方极乐世界不必要,为什么呢?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化身,他同时可以能够接见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他有这个能力。不是一个一个来,同时来,每一个人看到阿弥陀佛单独见我,都是这么样的亲切。你见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天到晚都可以陪着你一块修行。这个好事到哪去找啊!所以我们明白,西方极乐世界如此的殊胜,念念当中不要把阿弥陀佛给忘记了。什么都可以忘掉,就是不要忘了阿弥陀佛。什么都可以不要去念,就单念阿弥陀佛,决定成功。我们修行以念佛为主,其他的是助修,正助双修,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这是讲佛来接引,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缘成熟了,佛都来接引。所以我们求往生的人不要疑虑、不要怀疑,不要在那边顾虑,到时候佛不来我怎么办?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我到哪里去找去?你要有这一怀疑,麻烦了,阿弥陀佛想接你也接不成。为什么?你心乱了。我们之所以能够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就是一心不乱,他就能感应道交,所以决定不疑,绝无顾虑,到了时候佛自然来告诉你,来带你一道去。这是第一首,说他往生的情形以及往生的条件,这很重要的。

第二首说他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现前成就此大愿”,这个了不起。像前面所讲的十愿,十愿我们在此地很难圆满,不容易做到。我们讲到圆满,实在是理论上的圆满,事上我们决定做不到,没有法子圆满的。可是一生到极乐世界,事也做到了。所以《华严经》所讲的事事无碍,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如此,事事无碍。“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这是自行化他的成就。一切圆满是指本经前面所讲的十大愿王,或者前面重颂里面讲的别显的十愿,就是十地菩萨所修的。未断之惑这个时候断尽了,未证之真这个时候也圆满证得了,圆满尽无余,因此才能够利乐一切众生界。自行圆满一定是帮助佛接引众生,特别是接引与你有缘分的人,那是特别容易摄受的。像我们在《西方确指》里面所看到的觉明妙行菩萨,他对那八个人,是因为过去生中在一起念佛、在一起修道的,他往生了,看他们已经在轮回转世转了好几次了,但是他们还是有同样的善根,还能够聚集在一块念佛,他来度他们,说出过去生中的因缘,这里头有特别的一份亲切的感情在里面,所以这些人统统得度了,这就是利乐一切众生的好榜样。

第三首是“彼佛众会咸清净”,这个佛是阿弥陀佛,这个会是莲池海会,清净庄严,怎么清净法呢?因为每一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一心不乱,可以说那个世界是无比的庄严。“我时于胜莲华生”,往生的人生到那个地方是生在最胜的莲花之中,最胜是花大,光色显明。为什么呢?你想想看,普贤菩萨,等觉菩萨去往生,当然是上品上生,这个莲花是最为殊胜的,所以一生到那边就是华开见佛,不必等候的。这是最为殊胜的,一到那里去就见阿弥陀佛。无量光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号,无量光、无量寿。“现前授我菩提记”,见佛,佛就给他授记,授记诸位要晓得,这个是绝非等闲。授记是什么意思呢?告诉他,你将来在什么地方、哪个世界成佛,就是预先给他说明,你再有多久、你到哪个世界成佛,以及那个世界的状况,成佛教化众生的概略情形,都可以预先告诉他,这叫授记。普贤菩萨如是,我们到那个地方去也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不是说一到那里就能够见佛授记了,那还不行,到那里还有一段时间。时间之长短,每一个人不一定。到什么时候佛才授记呢?要念到理一心不乱,要生到实报庄严土,佛才给你授记。换句话说,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里面,佛只是讲经说法来教导你,没有给你授记。但是你有机会可以参加许多那些地上菩萨受记的法会,你可以常常见到,常常去观礼。那么等到自己哪一天受记,这要靠自家的努力了。所以我们要想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要高增,一定要断烦恼,要除习气。为什么?我们障碍就少了嘛。障碍少了,品位就高了,这是一定的道理。心量要广大,要清净、平等,那你往生品位一定是高增。“蒙彼如来授记已”,末后讲他教化众生,佛授记之后,他就能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当然这个时候是决定没有问题,应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可以现什么样的身分,随类化身。所以说“化身无数百俱胝”,俱胝也是一个大的数字,通常我们讲亿,无量的百亿,这是说菩萨的能力,他能够化身。“智力广大遍十方”,这个地方的智力,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十种智力。我们前面也都曾经跟诸位说过,菩萨也有相似的十力,没有像佛那么样的圆满,但是等觉菩萨与佛的十种智力可以说是非常的接近。那么由此可知,菩萨的智慧无量无边,菩萨的能力无量无边,这样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普利一切众生界”。此地要跟诸位说明的,这个注子注得简单,注解可以互相参考来看。慈舟法师《亲闻记》这一段注得相当的详细。有的地方这个本子详细,那个本子简略;那个本子简略,这个本子详细,大家可以互相参照来看。慈舟法师注的那一段,这个里面意思非常之圆满,容易理解,有事有理。譬如讲到面见彼佛,事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理上讲就是自性佛。明心见性,这就是登彼岸见自性佛,住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土是身土不二,法性身、法性土,这是从理上说,理事不二。所以学佛的同修最要紧的是对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心,我这一生当中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决定往生,决定做佛,要有这个信念。别的事情可以谦虚、客气,这个事情不能谦虚,不能客气,自己对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心。再看下面一段,

乃至虚空世间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这一科是“总收行愿无尽”。“乃至”是超略之词,我们晓得虚空世界是无尽的,乃至就是假使虚空世界都尽了,我的愿还是无尽。众生及业烦恼,这也是无尽的,前面虚空世界是讲环境、是讲器世间;众生业烦恼,这是有情世间。有情、无情世间统统都有尽时,我的愿没有尽啊!这一点也实实在在我们必须要效法的,所以诸佛菩萨是无尽的悲愿,利益一切众生。既然讲利益众生了,当然决定不会有损害众生的。利益众生怎么可能有损害,损害跟利益恰恰是相反的,所以佛菩萨决定不会恼害众生。不但不害,假如他所作所为叫你生烦恼了,佛菩萨都对不起你,可见得诸佛菩萨真正是慈悲之极了。可是你要记住,如果你在修学的阶段当中,他故意来找你麻烦,叫你生点烦恼,那是常有的事情,那也是大慈大悲。你不修,没有学佛、没有皈依,他绝对不会找你麻烦的,不会叫你生烦恼的。你要是皈依了、学了佛了,常常来找你麻烦。为什么呢?帮助你修行,他要来教化你。好像你们学校老师,特别是做训导主任的,一天到晚找学生麻烦。你看你不是他学校的学生,他对你很客气;你是他学校的学生,那他就常常找你麻烦,常常要管你了,诸佛菩萨也是如此。所以那个找麻烦天天来管,那就是大慈大悲,我们在各种境缘里面去炼心,炼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诚敬心,去炼这个,这就叫佛心。再看底下这一段: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这一段是校量闻经的功德,第一首能校,这是说明普贤十大行愿功德殊胜。我们将闻经的利益来作一个比较,十方所有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我们用众宝来庄严、来供养如来,以最胜之安乐布施天人,这个功德太大太大了,而且不是一天两天,他修多久呢?“经一切刹微尘劫”,时间没法子计算,一个佛刹是一个大千世界,要把它磨成微尘,这个数量有多少,没法子计算!一个大千世界的微尘都没法子计算,何况是一切刹,恐怕连诸佛菩萨都算不尽,别说我们了。这就讲长远之心。他就这样地供养、这样地庄严,他的福报你想想看有多大。这是我们做不到的。虽然做不到,看看底下这一首,我们也能办到。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超过前面了,现在就问你肯不肯干了。前面像修这种布施供养的功德的确不容易,那要多大的福报!财布施不如法布施,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后面讲依教修行供养,这个福超过前面所说的。但是这一段里面有很重要的意思,必须要跟诸位说明。首先你要真正能认识这一本经里面讲的十大愿王的重要性,它是整个佛法的大根大本,决定不能够忽略了。《华严经》在整个佛法里面称之为根本法轮,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好像一棵树一样,《华严》是根,本就是它的主干,那一根干;其余一切经那是枝枝叶叶,离不开根本,从根本生的,它是根本。所以你要对这个经的认识,不管哪一宗哪一派、中国外国,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的法,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刹土诸佛如来,他的佛法都是从《华严经》生的,所以《华严经》不但是释迦牟尼佛的根本法,也是一切诸佛的根本法。你要能把这一点认清楚,所以这个十大愿王就是十方一切如来根本法的总纲领,所以这个十条叫胜愿王,最殊胜的愿王。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这个不能成佛是讲圆教佛,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你不修这个法门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你能成正等正觉,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认清楚的。因此这个法门你有缘听到不容易,那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诸位虽然没有机会听全经,你能够听到几句也了不起。几句好像碎身舍利,舍利一粒一粒的。全经就好比是全身的舍利,一句一偈是碎身舍利,无比的宝贵。诸位今天有缘能够听到,可是你所得的利益符不符于经中所说呢?这个很难,为什么呢?听是听了,“一经于耳”,你们这个都听到了,这四个字没有问题,大家都有了。后面这三个字有问题,“能生信”,不能说你不信,你不信的话你在此地一个半钟点就坐不住。你当然也信,信有浅深不一样。有的人信了,相信不解,里面的义理境界不透彻;或者也解了,解了又没有肯照做。信底下有解有行有证,所以信了以后要理解,解了以后要依教奉行,行之中还要不退转,然后才行。行了又退转这还是没有用,所以一层一层地淘汰,淘汰到最后没有几个人了。底下讲,信了之后怎么样呢?他就发心了,他就发愿了,“求胜菩提心渴仰”,最胜的菩提就是无上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像善财童子一样,他就是发这个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也要像善财财童子一样。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在过去没有接触过佛法,我们不晓得,我们所追求的世间的名闻利养,我们求这个。学了点佛法了,我们追求佛法的殊胜,追求弘法利生,搞这一套去了。今天我们恍然大悟,我们应当追求无上菩提,这个才是正确的。普贤菩萨在此地教我们这个,要求无上菩提,这个心就好像害渴一样,渴的时候我们一心想水解渴,这是形容求无上菩提的心之渴仰,一心一意只想无上菩提,其他的我都不要了。你这样发心,修行这个功德超过前面所说的功德了,为什么呢?这个里面闻思修三慧具足,不但三慧具足了,三缘也具足了,像《弥陀经》里面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也具足了。具足这三个条件,又具足闻思修三慧,你这一生当中必定成佛。成佛的途径,就是先生西方极乐世界,像菩萨一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所以这个门道就叫当生成就的佛法,一生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你要记住,现在这个世间法弱魔强,弘扬正法的人少,弘扬魔法的人多。魔来破坏你的正念,因为你走这个路子,你这一生决定成佛,他来怎么样呢?“这个好是好,还有比这个更好的”,来诱惑你,叫你这里头掺一点禅,或者掺一点密,或者掺一点神咒,掺一点这些东西,把你掺杂了;先掺一点点,愈来愈多,结果就把你的道行破坏了,你这一生就不能成就了,魔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诸位要想一生成就,你要牢牢地记住这一点,不要说任何人来诱惑你,你不为他所动;释迦牟尼佛来了,阿弥陀佛来了,毗卢遮那佛来了,劝我们还有别的法门比这个更快更好,我们也谢谢他老人家,我还是修我这个法门,绝对不动心,我们才会有真正的成就。你要是心稍微动一点,魔就来了。魔有神通,你心有疑,心不坚定,他就来诱惑你。你的心坚定的,如如不动的,魔在身边走过,看一看就走了。为什么?这个人没有法子,如如不动嘛!他很聪明,他不浪费时间,也不浪费口舌,他晓得没有用处,他只好乖乖走了。所以有许多同修,你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听到许许多多的邪知邪见,有很多人来找你。我学佛从来没有人找我。曾经有一次一封匿名信,没有具名的,写了信告诉我,大概也在此地听过经的,对我大大地赞叹一番,告诉我有秘诀,有成佛的秘诀,叫我指定一个时间在新公园什么地方等他,他手上拿了一个什么东西,要我去会见他,他说一定有很大的利益,这个因缘你不要错过。我收到那封信把它丢到字纸篓里头去了,我也没去。绝对不要被人诱惑,不能上人的当。再看下面一首,

 

追颂五果

 

增上果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科题是‘追颂五果’,这一首是讲增上果报。第一句“即常远离恶知识”,这一句话意思很深,而且非常的广泛。首先我们要晓得,什么叫做恶知识。恶知识跟善知识是对称的,我们怎样远离他?真正的恶知识,就是自己的贪嗔痴慢,二十六种烦恼,这是恶知识,你要远离。你看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给你说的,十善是良友,那是好友。十善后友,最后的老朋友你不要。十恶是怨家,你偏偏跟他打交道,那有什么法子呢?所以善知识就是我们八识相应心所里面的十一个善心所,就是善知识。恶知识就是与八识相应的二十六个烦恼心所,六种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这是恶知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要善心所现前,不要烦恼心所现前,这就叫远离一切恶知识。远离之意,在尘不染,这就是远离。假如你更能够把恶的境界、恶的缘,缘就是人事环境,你能够转变来帮助你修行,那是真真实实的离恶知识,你要懂这个意思。所以这个离并不是说我不理他了,我以后再也不见,我躲他远远的,不是的。譬如一个怨家债主,天天找你麻烦的,你跟他接近,正好成就你自己的忍辱波罗密,成就你自己的一心、定慧,这一变就把他变成大善知识了。像释迦牟尼佛对提婆达多,我们看提婆达多,恶人啊!佛看他是大善知识。佛自己说的,《法华经》里面“提婆达多品”你们自己去看看,释迦牟尼佛说,如果没有提婆达多,他就不能成佛。他之所以能成佛,得力于提婆达多的地方太多太多了,这才叫做远离恶知识,所以我们要明白这桩事情。一切好朋友、善人里面如果常常在一起,起了贪爱之心了,那就是恶知识,真正的恶知识。所以诸位要明了,物质环境、人事环境帮助我们心清净,帮助我们增长定慧的,那就是善知识。所以善知识有善人有恶人,有菩萨有魔鬼,就看你用什么心去对待。所以我一开头就跟诸位说了,真正的恶知识就是你的烦恼心所,贪嗔痴慢;真正的善知识是你心里面的十一善法。你要拿善心对待一切境界,没有不善的,无有一法不善;你要以贪嗔痴对待外面境界,连佛菩萨都是恶人,都是恶知识。一定要知道啊!离恶知识,这是离因,离开了恶因,当然就不受恶的果报。第二句讲恶果,“永离一切诸恶道”。你能够在心理上起这一个大转变,换句话说,你就把一切恶道永远止息掉了。六道轮回是自己变现的,是自己制造的,一切唯心造,你心里面有恶才有三恶道;你心里头没有恶了,那里有三恶道呢?三恶道都没有,你怎么会堕三恶道,不可能的事情,这是理与事都要通达。下面这两句意思就更圆满了,“速见如来无量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具此普贤最胜愿”,最胜愿就是前面所讲的普贤行愿,行愿里面愿很清楚,这个十条大家常常念的: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你们都会呀!光有愿没有行,不行啊,那个愿落空了。行要记住,前面也跟诸位说过了,第一个书写,写经。为什么把书写摆在第一条呢?佛法要没有人书写就不能流通了,从前经书流通靠书写,所以书写的功德无量无边,能叫佛法不断灭,写经功德不可思议,跟佛讲经功德没有两样。现在印刷术发达了不要写了,印经就好了。大批地来印,那就是书写的意思。印经要选好版本,为什么?好的版本错误少,尤其是注解的本子,知见要正,不致于把经讲错了,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要晓得,大量地流通佛法,这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要负这个责任。你自己得到佛法的好处,就应当把这个好处辗转送给别人。第二是供养,不详细讲了,前面都说过了,供养里面很多,譬如前面所说的依教修行供养,这一条最重要。第三转施,我们所有的别人要,我们转赠给他。第四听经,《菩萨戒经》里面讲,距离我们住处四十里路之内,有法师大德讲经,你要不去听那就犯戒了。这是佛在那个时候订的戒律,假如佛在今天,这个戒律恐怕要修正,不但要修正,下面还要做许多条文的注解。为什么呢?现在有很多妖魔鬼怪在讲经,你受了菩萨戒了,那个妖魔鬼怪也出了家了,他也披上袈裟在那里讲经说法,你要不要去听?你不听犯不犯戒?给诸位说,你不去听不犯戒,为什么呢?他根本就在那里胡造谣言、胡说八道,所以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他宣扬的是正法,我们要不去听是犯戒,就是罪过;他讲的是假佛法,打着佛的招牌一天到晚去骗信徒,这个你大可以不必去。你要去了,你帮助他造罪业。魔今天为什么这么盛呢?他人多嘛!听正法的人没几个,听邪法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那些听的人统统都有罪,你把魔的势力壮大了,他有人力又有财力。如果魔在那边说法没人听,没有人供养,他就没有作为了,这一点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不要错了因果。这个地方没有法师大德演讲正法,我们读经,我们大家在一起共修,在一起读经、读诵大乘。修行里头底下一条就是第五,披读,就是读诵大乘。第六是受持。第七是开示,我们自己懂多少,随时随处都可以给人家说,劝人家学佛,令他明了正法的道理。第八是讽诵,讽诵是背诵,大经经文太长了,里面好的句子应当摘出来背诵,背它的精华的部分。第九是思惟。第十是修习,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把理论方法变成自己实际上的生活,这叫行。我在此地不详细讲,因为前面都讲过了,我只把它重复提一提。所以知道十愿,也要晓得十条的行门,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这十条每一条我们是不是都做到了,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下面一首是

等流果,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这一首是等流,等是平等,流是流类,就是同一类、等同一类。因同,果当然就相同,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所以这一品经自古以来许多高僧大德把它当作早晚课诵,近代的弘一大师诸位都晓得,这是佛教里面很出名的、也很有成就的一位善知识,他能背诵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品这一卷经就是他自己的早晚课,他早晚课能背诵。他虽然严持戒律,但是他以这一卷经《行愿品》作为他的课诵本,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此人就是依照这一部经的理论方法修行的人,他“善得胜寿命”,胜是最殊胜,最殊胜就是清净法身,他证得了清净法身,清净法身是真正的无量寿,无始无终。如果要把境界拉近来讲,拿我们现在这一生来讲,你这一生的寿命最殊胜,为什么呢?你闻到《华严经》,你能够依照这个经典修学,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就,你的寿命是生生世世以来这一生最殊胜,这意思也能讲得通。“此人善来人中生”,就是你这一次得人身,在人中受生你是善来,你没有白来,你真有成就了,没有白来。如果你不懂得《华严》教义,不知道求生净土,我们这一生真的是白来了,我们这一生的寿命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谈不上殊胜。通达《华严》,求愿往生,这就是胜寿命,这就是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从殊胜边来讲,成就是成佛;其次地讲,成就是决定往生。这个人这一生当中,不久他就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换句话,这个身在娑婆世界叫最后身,最后一次受身,来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入他们一流了。“如彼普贤菩萨行”,普贤菩萨行就是一生念佛求生净土功德圆满,正是末后这一章里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这个意思。

颂离系果

经本第九十二面(第74页),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这一首是离系果。所谓系是指系缚,譬如有人拿绳索、枷锁把我们捆住了、系缚住了,是这个意思。此地讲的系缚是指烦恼、果报这两种,在我们现前可以说是时时刻刻造恶业,就受惑、业、苦这三种系缚,因此没有法子超越六道轮回。既然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我们自己必须要晓得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在无间地狱里面的时间,决定占的是长久。所以看到经上讲的无间地狱,实在就是我们自己的老家,偶尔出来晃一晃,人天逛一逛,再下一辈子又去了。正如同《地藏经》上所说的,我们人间活上一百年,地狱里头也不过是几分钟而已。阿鼻地狱,经上给我们说的,地狱一昼夜是我们人间两千七百多年。真的地狱人是好不容易罪受满了出去了,出去就犯法,犯法又抓回去了,就这么回事情,这是六道里面众生的真相。如果他很幸运,有机会生到天上去了,出来的时间比较长一点,天人寿命终了,福报享尽了,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又现前。所以三恶道真正是我们的故乡,三善道是偶尔出来去郊游观光一下而已,时间是很短暂的。这就讲惑业苦系缚一切罪苦众生。怎么样才能够出离呢?一切大乘经都说,你念这一部经就能超脱。我们在此地看到,“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你读《楞严经》,《楞严经》上也这么说,读《普门品》,《普门品》也这么说。每一部经上都这么说,这念那一个经好呢?这一点我们要觉悟、要明了,其实每一部大乘经典都有这个力量,都有这个功效。可是你看到经上“诵此”,哦,我天天念这就行了!念了消不了业。前面给你说过,这个经普贤行愿讲到行有十种,十种前面曾经详细说过,上一次我略说,简单地把这个说明。十种修行法里头,读诵是一种,以一种就代表十种,你一定要懂这个意思。十种里面我再念一遍:第一书写,第二供养,第三转施,第四听闻,第五读经,第六受持,第七开示,第八讽诵,就是背诵,第九思惟,第十修习。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随便举一条统统概括后头的九条,这样才行,才能够有成就,才能够真正地超越。这前面跟诸位说过,在此地就不必多讲了。可是在众多大乘经典当中,实实在在来说,这一部经尤其是在一切大乘经之上。什么原因呢?前头也跟大家详细地说过,这是佛法的根本法轮,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那么普贤菩萨十大愿、十大行,行愿,愿有十条,行也有十个项目,这就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行愿,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得到。所以依照这个行愿来修行,当然你能够消灭极恶的无间罪业,那其余那些小罪业更不必说了,当然可以消除。可是经文里头有两个字,我们不能够马马虎虎就把它看过去了。这两个字“一念”,关键就在此地。一念是什么呢?就是《弥陀经》里讲的一心。你有二念,你的罪就消不了了;一念就消掉了。一念是真心,二念就是妄心,妄心就是无智慧,就会造业。一念是真心,真心就是智慧,真心不造业。那么由此可知,《弥陀经》里面教给我们直接了当修一心不乱,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许许多多修行方法里面第一个方法。怎样叫我们能够达到一念呢?文殊教善财、普贤教善财,都是念阿弥陀佛。我们现在这个一念不会呀!会了,你就不会坐在此地了,会了你是法身大士了,菩萨摩诃萨了,你怎么会坐在此地听我在此地胡说八道!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我们把所有的念头都放下,单提一句阿弥陀佛,我们现在就执著这一念,这样就好。你二六时中,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无间地狱的罪业就消灭了。这个我们可以做到,真正讲到那个一念,我们做不到。二六时中一句阿弥陀佛,这就是功夫成片,还不是一心不乱,这个要记住,千万不能把境界搞错了。这只是功夫成片,但是决定往生,凡圣同居土他就有分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间罪业当然消灭,这是真的消灭了,这就是离系果。再看下面这一段,这是两句半首偈。

颂异熟果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这是讲异熟果。异是变异,熟就是成熟,换句话说它变易才成熟,不是因与果同时的,就是因果不同时,这就是异熟。譬如说我们过去生中读诵《普贤行愿品》,这一生得果报了:过去生种因,这一生得果,这成熟是异时,不是同时的。我们这一生种善因,来生得善果,这也是异熟。还有异处,譬如说我们在娑婆世界一心执持弥陀名号,这现在在修因,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异处,地方不相同:这个地方种因,那个地方有果报。凡是这一类的情形,都叫做异熟果。懂得这个意思,我们这个经文就很容易明了了。

    第一个是族姓,这要讲到古印度的历史,古印度阶级观念非常之重,他们有四姓阶级是不平等的。最高的是婆罗门,其次是刹帝利、吠舍、旃陀罗。这四个阶级,前面两个阶级婆罗门跟刹帝利是贵族,其余两种是平民,平民与贵族不通婚姻。佛出生在刹帝利中,属于贵族。佛出家之后,提倡四姓平等,所以只要你一出家了,身分、地位完全平等。这在当时也是很伟大的号召,所以在佛法里才有真正的平等。族就是指四姓阶级,指他的种族、姓氏。像刹帝利是王种,生在贵族帝王之家,这就是族姓种类。及容色,容是容貌,色是色相,这里两个字,色是代表健康,代表强壮,色力;不但容貌端庄,而且身体强壮,这是果报啊!这些果报都是前世所修的。相好智慧圆满是指佛,前面是指我们世间一般有福德之人,佛在世间所示现的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都是我们世间人分别执著上建立的。我们世间的相书,看到哪一种相叫贵相,哪个相叫好相,人分别执著嘛。凡是相书里面讲的最贵的相、最好的相,佛是统统都有,一样都不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位要知道,相好是福报修来的,所以在大经里面佛告诉我们,等觉菩萨成了佛之后,特别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福。成佛是智慧圆满,福德也许他还没有修来,因此特别就补修福报,修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相好。为什么要修这个东西呢?绝不是为自己,是为了接引众生。众生都喜欢相好,佛的相特别好就很诱惑人,一见到佛就舍不得离开他,佛讲话他就听了。如果佛长得很丑陋,人家一见他的时候调头而去,讲什么样的好话人家也不会接受,所以佛一定要修相好。这是为利益众生而修的,绝不是为自己而修的。这就是四摄法里面所谓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是佛接引众生的四种手段,所以佛修这一百劫的相好也是手段。当然他真正的内涵是智慧,相好圆满,智慧也是圆满,所以我们必须要求得圆满的智慧,还要有圆满的德相。世间看相算命也有一句口头禅:“相随心转”,这个话是真的。我们要想修自己的相好,先要修心。心地慈悲,那个相一定是很慈悲的。心胸险恶,相貌上瞒不了人,怎么样装,真正一个有学问有功夫的人都能看出来,那个人很险诈,可以看得出来的,无论他怎么样地隐藏都藏不掉的。所以必须从内在里面去修行,果报上在外表能够显现出来,这都是属于异熟。诸佛智慧相好的圆满也得力于多生多劫修学普贤行才有这样殊胜的成就。

颂士用果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这是“士用果”。什么叫士用呢?士是指人来说的,士就是人,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们中国过去一般分类四民,士、农、工、商,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把老百姓也分作这四个等级。这四个等级也有一点儿不平等,但是没有像印度的界线那么深。在中国也有四民,比起印度要好得太多了。中国人身分最高的是读书人,现在可以说真正是礼崩乐坏,没有礼呀!在我们中国古代的的确确是礼义之邦,这是清朝以前都是如此的。到民国了,讲民主共和,所以把古礼统统废弃掉了。过去在君主专治的时代,我们衣服不能随便穿的,随便穿是犯法的,衣服是礼服,士农工商都有礼服。你衣服一穿,走到外面人家就晓得你是什么身分。知道你身分有什么方便呢?就应该以什么礼节来对待你。现在看不出来,除了军人戴上阶级,我们晓得他是个什么阶级,除此之外行政院长站在我们旁边,我们也不认识,也会把他当作普通老百姓一样看待,对他无礼了。在从前,念书人有念书人的服装,像我穿的海青,这就是读书人穿的,农工商不能穿这个衣服,带大袖子的海青这是读书人穿的,这代表读书人的身分。在宴会里面尤其显著,他家里再有钱再有势力,不行,读书人要坐首席,首席是穷秀才去坐的,这是从前讲礼。现在是有钱有势力的坐首席,以前不然,以前是念书人坐首席。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最尊重的的确是知识分子,不归财富。士就是读书人,用是作用,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他的作用当然是好的,好的作用一定有好的果报。所以出家人比丘翻成中国意思乞士,乞是乞丐,外面讨饭吃的,他沿门托钵;虽然是乞,他很有道德很有学问,乞士,他不是普通的乞丐,是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乞丐,翻成这个名词。那么他的作用,果报就殊胜了。“诸魔外道不能摧”,这就是说明修行人有能力降伏魔王外道,而成就无上佛果。但是要想很顺利地达到这个境界,也是要靠修学普贤行愿的功德才能够圆满地成就,所以句句归到普贤行愿,显示这一部经作用不可思议。魔、外,我们要把他认识清楚,这里面有许许多多阶层,我们自己必须要防卫,就是要保卫自己。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告诉我们,魔有四种,就是有四类,四类里面有三类是属于自己本身的,只有一类是属于外面的。第一类是五阴魔,色、受、想、行、识,只要有五阴,我们现在的身心是五阴,四大五阴合和之物,这东西不是个好东西,所以你要用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那就好办了。你可以好好地运用现在这个身体来修无上菩提,要知道这是我所用的,不是我,如果把这个执著成我,那就错了。四大五蕴里面求我不可得,如果是迷失了,把它当作我,这就是魔障。第二烦恼是魔,根本烦恼六个,随烦恼二十个,这是天亲菩萨把一切烦恼归纳成廿六大类,这是魔,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心魔。你要小心烦恼一起来,喜怒哀乐统统是烦恼,一起来你就警觉到了,烦恼起来了,烦恼魔现前了,你有警觉心,它一起来,你一认识它,虽有烦恼,烦恼不足以成障碍。为什么呢?它已经被发现了,就不会障碍你了,那么你马上把它换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就行了,转烦恼为菩提。第三个是死魔,这就没有伏烦恼那么容易了,这要在我们一生当中好好地去做功夫,要克服死魔。要想克服死魔,决定不能造恶业,绝对不可以造恶业,造恶业是增长死魔的势力,就是帮助它。不但不能造恶业,造作一切善业不能著相,造作善业著相也是帮助死魔,相当的麻烦啊!这是关系我们来生的幸福,这一生得好死,来生得好生;这一生要是死得不好,来生必定是三恶道,所以这是来生幸福关键的所在。我们如何要把死魔克服,当然最成功的是预知时至,自在往生,那死魔是完全脱离了。第四种是天魔,天魔是外面的,简单地来说就是一切诱惑的力量统统叫做天魔。譬如今天有许多人禁不起外面的诱惑,金钱的诱惑、地位的诱惑、利益的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你这个事情麻烦了。所以天魔在哪里呀?到处都是啊!我在过去讲经常常举一个例子,举一个例子你就要想到例子不胜枚举。现在全世界那些天天挖空心思的发明家都是魔,就是天魔。为什么?天天做新花样诱惑你,你看衣服今年刚刚做的,还没有穿两次,这个样子又不流行了,又有新流行的了,这个穿出去有人家笑了,赶快想尽方法找钱再去做一件。你看辛辛苦苦挣的钱,统统去供养魔王。那些设计师、裁缝师都是魔王,所以你生活才这么辛苦。如果你不受他的诱惑,像我们一件衣服穿二、三十年也没人笑话,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对我们有什么法子?他没有法子!如果说我这衣服不流行了,穿在外头人家笑话,人家会笑死,笑死是他死,我不死。其实毛病都是产生在自己,谁笑话你?你自己笑话你自己。这是在我们中国,我看在美国没有,美国人自由,不怕任何人笑话。我们悟德师在非尼克市剃光头常常在外面走,那些美国的小姐看到很时髦,她也把头剃光了,真自由,她就不怕人笑话。看到罗汉褂,她觉得这很时髦,所以她也穿这个,变成很流行的服装了。全是自己心里在作祟,其实没有这回事情。所以学佛的人要惜福,不要受外面境界的诱惑,外面境界的诱惑是天魔在外面诱惑你,里面的烦恼贪嗔痴慢就增长,内外勾结,你就系缚在三界,不能了生死了,道理在此地。内我们要息烦恼,外要不受魔王的诱惑,这就是“诸魔外道不能摧”,这样才“堪为三界所应供”,这一句就说能为天人师了。可以为天人的模范、榜样,有资格接受天人的供养,为什么呢?因为你是三界福田,天人供养你才能真正得福报。再看末后这一首,

颂究竟果,

究竟是成佛。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这个果报是讲的八相成道,八相成道的意义是说的应以佛身而度脱的就可以示现佛身,就是示现八相成道。当然这不是普通菩萨可以能做得到的,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才有这个能力,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这一段就是指这个境界,像本师释迦牟尼佛当年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的,就是用藏教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速诣”是讲速度之快,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快速的成就也是得力于修学普贤行愿,才能够这样快速地成就。我们懂得这道理之后,也就能够体会到,如果我们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想上品上生,也要快速地获得,那么一定也得要照普贤行愿的方法来修学,因此普贤行愿实在说我们一天都不能够舍离。所以下个星期我出国之后,我期望我们的道场大家同修要发心。其实我们这个道场不重要,什么重要呢?你们诸位的成就重要。这是我的用意跟别人用意不一样,我们这个道场是为大家服务的,不是颠倒过来让大家来护持我这个道场,我这道场为主,你们是应当好像抬轿子来抬的,我们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是道场为大众服务。希望道场每一个星期也是利用晚上的时间一个半小时念《普贤行愿品》念一次,念一次《弥陀经疏钞》,《普贤行愿品》念《别行疏钞》,希望大家能够熟读这两部书,就是以普贤行愿帮助你念佛,这样求生净土,才能够速诣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希望大家多多利用这个场所。我们这个场所有决定性的目标,有决定性的成就,这是我们从这一段经文上所得到的启示,我们应该要这样做。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念, 有的时候提不起兴趣,就念懈怠了。你不相信,你在家试试看,念上两天以后就不念了。到此地来依众靠众,大家在一起,不念也不行,勉强着,彼此互相监督,依众靠众,这是降伏我们的懈怠懒惰,这是一个好方法。同时更有一个意义,就是大慈大悲,提倡这个法门,使这个方法能够盛行于世,大家都能这样来修学。所以这个用意非常之深,自利利他,自行化他,这是共修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我们再看经文,“坐已”,这是说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佛这一桩事情,“坐已降伏诸魔众”,这一句话跟底下这一句意思非常的深远,我们要能去体会它。魔众现前,主要是你动了心了,你就上当了。你要是如如不动,魔来了没有办法。没有法子他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就是赶快走,另外一条路投降,来当你的护法。为什么?他佩服,他只要诱惑不动的时候,他佩服你,他就要护持你。所以佛的护法神最初都是魔王,都是外道,因为看到佛绝对不会受名闻利养诱惑,威胁诱惑佛都如如不动,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发心当护法神。坐就是代表不动的意思,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坐禅,坐禅怎么个坐法?不是叫你一天到晚盘腿面壁坐在那里,那你就错了,你就是望文生义,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坐是代表不动,我们坐在那里不动。站在那个地方容易倾斜,容易倒下来;走的时候是动,所以坐是代表不动。什么不动呢?心不动,不是身不动,身要动。身要不动,怎么能够帮助众生?诸位想想,布施、供养都要身动,坐在那边不动,怎么布施供养?不可能,做不到的事情。大家晓得,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足迹几乎遍及五印度。印度的幅员也相当之大,在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样便捷的交通工具,佛的足迹几乎印度所有地方他都走到过,他动不动?一天到晚都在那里动。坐禅是心不动,禅的意思我们也要把它搞清楚,禅是不著相,外面的相接触,接触而不执著。不著相叫做禅,不动心叫做定。所以在《华严经》里面,我们前面读到的五十三参里面的鬻香长者,他是修禅定波罗密,那是真正讲坐禅的,他禅定波罗密在那里修呢?经上给我们说,善财童子参访他,到市廛里面见到他了。市廛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市场、百货公司,最热闹的地方,他在那里修禅定。并不是在那个里头盘腿面壁在打坐,装模怪样,不是的,他样样都看,样样都参观,那是修禅定。样样都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一样他不知道,这是智慧;看了之后没有一样动心,这就是禅定。你要不看,你不了解,没有智慧。所以禅定实在讲,是定慧等修。你盘腿面壁只有定没有慧,死定。样样看样样都不动心,这才叫禅定。所以人家坐禅坐到哪里去了?坐到百货公司去了,坐到最热闹的市场去了,在那里修行。达摩祖师面壁九年,那是禅定修成功了,不要再看了,看得太多了,不想看了。他的面壁打坐是等他的徒弟,等那个有缘的人,九年才等到一个徒弟可以传法给他,等到慧可大师。这是我们要懂得的,就是如何来降魔。降魔一定要有禅定,外不著相,魔不管现什么模样,自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清楚明了,他就没有技俩了,他怎么变你都晓得,决不感觉到奇怪。样样清楚不感觉到奇怪,内里面不动心,如如不动,魔对你就没法子,这叫做降魔,所以降魔要靠定慧。“成等正觉”,从这一句我们就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来,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的是藏教佛,或者是通教、别教佛,不是圆教佛。为什么呢?圆教佛不能用等正觉,或者用无上觉,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圆教佛。等正觉是别教以下的,就是正等正觉,这是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身分出现的。示现成佛作什么呢?要教化众生,转法轮,转就是推动,我们今天讲推行。法轮是佛陀教育,佛陀的教学,就是推展佛陀教育,推行佛陀的教学,就叫做转法轮,佛自己是这样做法,这就是佛菩萨的事业。我们既然为佛弟子了,我们也应当尽心尽力帮助佛推动佛法的事业,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我讲经,听众都很多,国内国外都一样。有许多同修在我面前说,现在讲经的人太少了,想听经都听不到。我在国外也是每一个地方住一个月,一年去讲一个月,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个月听经,十个月听不到,每个地方都是如此,没有法子嘛,地方太多了。所以我就劝勉听经的大众,经上讲异熟果,我们现在听经是果报,果报你要种因才行,你不种因那有果吃呢?那么听经的果报什么呢?你培养法师。你不肯培养法师,哪来的法师讲经给你听!你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你们今天不想培养法师,以后你们听不到经,没有机缘听经,没种因。如何培养法师呢?要听初学的人讲经,这就是培养法师。老修行人,老讲的了,听不听真的无所谓,初学的人要有很多人听讲。为什么呢?他讲的人就很高兴了。如果初学的人来讲经,听的人只有几个,哎呀!讲经太难了,我恐怕不行,算了,我退心了,当老修行好了,不发心讲经了。今天上午来看我的知行法师也是老师的学生,我出家之后两年他也出家了。我在外面讲经,我常常勉励他出来讲经。过去也讲过几次,听众越来越少,不讲了,这多少年来在三峡净业林,在那里跟着大家一块念佛,真可惜了!所以诸位一定要拥护初发心的人,这个功德比听我讲经功德不晓得要大多少倍,诸位要记住这个。初发心讲经的,无论是在家出家,我们要平等地拥护,现在在家人讲经的比出家人多,而且讲得非常好。在家人往生的比出家人也多,预知时至,无疾而终,像前面讲真正离生死的,在家人很多啊!我过去跟诸位说过,我自己所看到的有五个人,五个都是居士,都是预知时至,佛来接引,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是真正成就了。所以要想续佛慧命,一定要听初发心的人讲经。我是被大家逼得没有办法,天天在讲经。你看我一不讲经了,哪个地方有讲经,我一定去听。我回来之后,星期二、星期四祥云法师在那边讲经,我没有讲经我一定去听,我每次都听。我不听法师讲经,我讲经也没有人听嘛,这是因果关系。我很喜欢听人家讲经,我讲经所以法缘很深,就是这么个道理,很简单没有什么秘诀。我肯做,大家不肯做,那没有法子。所以听经有好处,与法师结缘,与道场结缘,与信众结缘,又与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护法神结缘,好处太多太多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发心。我这一点宣传,在国外起了一点小作用。有同修来问我,怎么样请法师讲经,我说你去找他,你们几个人劝请,找一个法师请他来讲经。他说不会讲,不会讲也没有关系,我们愿意听,逼他上台嘛,大家就逼他嘛!人多了,祁请多了,他也不好意思了,硬着头皮也得上台,要充分去准备,天天晚上睡不着觉,吃苦头,逼他。不这样逼他,他就懈怠,就懒惰了,他就不肯出来了,所以我说你们要去逼。讲的不好,枯燥无味,也得坐在那个地方要听,装作聚精会神地在听,那个法师觉得大概我还讲得不错,还可以,继续不断地往下讲。如果听的讲得不好了,第二天你就不来了,那法师一次讲了,下次就不再讲了。所以一定要靠大众,要靠大众劝请,要靠大众真正发护法的心,这是发护法的心,护持正法。我们这个道场欢迎大家发心来讲经,愿意提供这个道场给你们来练习。你们愿意练习的,向馆长那里去报名,然后报名人多了,就排上顺序。所以肯发心的赶快报名,你才能排到第一优先,这样才会有成就。现在国外洛杉矶有个法师被我逼出来了,旧金山也有一个逼出来了,每个星期讲一次,不中断。因为他们自己在那里有道场,不像我流动性太大到处跑,他们住在那个地方不动的,应当常年不断地去讲经。可是没有信徒这样热烈地拥护不能成功啊!所以佛法之衰,佛法的灭,在家弟子有很大的责任。你们如果乐意听经,吵这法师我非听经不可,你不讲不行,这佛法一定会兴。你讲的不怎么好,算了你也不要讲了,我懒得来听了,那佛法怎么会不灭亡呢?当然会灭亡。讲得好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一些老同修听我讲经,应当还记得过去。我在讲台上讲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是在讲台十年之后。没有十年的工夫办不到啊!所以你们培养一个人,古人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有耐心,要有长远心,要有慈悲心,你们对于初学的人应当要发这个心,佛法才能够兴旺,我们做三宝弟子才能真正对得起三宝,这是讲到“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含识就是有情众生,识就是情识,含有情识的有情众生,我们现在讲动物,凡是动物都是有情众生,这是讲到究竟果。接下去看第九十三面(第74页),

 

颂劝嘱受持

 

下面这个一首非常非常重要,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记熟的。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就是这一首,这四句是一首,但是科判里面它是分作两个段落,这是“劝嘱受持”,劝勉嘱咐我们要受持这一部无上的经典。假如有一个人于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普贤菩萨的愿行,能读诵、能受持、能演说,诸位要记住这说了三个,十种行门里面说了三条,三条就是包括了十条。十种行在我们这个本子第六十四面(第59页),科题“显余众行德”,底下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明法行”,在这里面我们曾经详细地说过,十种行法都讲得很详细,就在这一段经文里头讲的。此地给我们举了三个,第一个是读诵,读诵非常重要,唯有读诵才能够念念不忘。所以在我们图书馆受三皈的,我赠送给诸位的皈依证后面都付上《行愿品》。我那里面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净行品》,一个是《行愿品》,希望诸位常常读诵这两品的经文,念念不忘。受持,受是接受,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完全接受;持是保持而不丧失,所谓念兹在兹,念念都能与普贤行愿相应,这就是修行,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演说是利他,演是表演,说是解说。怎么个表演法呢?把这十大愿做到了就是表演。譬如礼敬诸佛,我见到任何人都很诚心诚意地恭敬、有礼貌,这就是演。不是说每天早晚课在佛菩萨面前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见到人一点礼貌都没有,那有什么用处?在佛菩萨面前打妄语,不知惭愧。既然念了我礼敬诸佛,我这一天到晚见到任何人都要有礼貌,不但有礼貌,从内在里真心起的诚敬,对人要真诚要恭敬,对事对物都要有敬心。我们事业上今天所谓是敬业的精神,在佛法里第一条就提倡这个。做到就是表演,做给别人看,那么你能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当然你附近的人见到一定就会问到。他平常对人就没有礼貌,贡高我慢,看到你这样,你为什么对这些人要恭敬?你就可以给他演说普贤行愿一番大道理,这可以给他说明这功德利益,这就是机会教育。你自己不肯做,就不能够影响别人。自己做到再跟别人解释,人家相信,人家也肯做。所以诸位要记住,演说,演是表演。所以佛门说法是活活泼泼,不是呆呆板板。有些人说法师说法在台上又有动作,那个不庄严,应该闭着眼睛规规矩矩不动这样说法。你打开《楞严经》看看,释迦牟尼佛一会儿举手,一会儿振身、擎拳,他不就是带动作的吗!《楞严经》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多活泼啊!一会儿举个拳头问阿难尊者,我这是什么?再把它张开,这是什么?叫阿难尊者答覆。这一问一答都是带动作的,活活泼泼的。所以要晓得,说法的目的是叫人理解,许多动作是帮助人理解,这是有必要的。尤其是要叫他理解得深刻,他印象深,他常常能想得起来,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想起来,这就叫观照。你经文不熟,没有深刻的印象,怎么能提起观照的工夫?没有观照的工夫,就不能得真实的受用。观照就是一种警觉,古德常说迷不怕,妄想也不怕,怕的是你觉悟迟了,觉悟要快。觉悟怎么快呢?必定是经文熟悉,理论透彻,记忆深刻,一触到境界的时候立刻就能提起警觉性,真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所以这一段意思就很重要很重要了。后面说它的殊胜功德利益,“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依照普贤行愿来修学,所以这一卷经清凉大师特地为我们说明,是《华严》关键修学的要领,可行可保,整个《华严经》的修行就在这一卷经文里面。这一卷要真正做到了,整个《华严经》都做到了,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一卷经是《华严经》的精华,《八十卷经》是这一卷经的解释,是这一卷经的演义,真正的精华就在这一卷。清凉注得好,宗密大师唯恐我们读清凉的注子还不能够透彻地理解,所以注解再加上注解,这就变成钞,疏钞。我们这次印的这么厚的一本,跟《弥陀经疏钞》差不多厚,希望诸位好好地读诵,不但经要读,疏也要读,钞也要读。我们一个星期一次永远不断地念下来,把它念得很熟很熟,念熟透了,你自然就有受持了,你遇到人也会表演也会说了。你不熟不行,做不到啊。果报不可思议,只有佛才晓得,等觉菩萨都知道得不清楚,“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菩提道就是菩萨果位,胜菩提道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圆教佛的果位,这个功德利益就更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应当要珍惜的。开经偈就是为这一部经而作的,当年武则天写这首偈子,就是《华严经》翻译圆满之后送给她看,她在封面上题了这四句话,“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今天遇到了,遇到了要不好好地修学,当面错过,这个罪过就太大太大了。那一生没有机缘遇到的那不怪他,那没有话说,没缘分嘛!有缘遇到,你当面错过,这不可原谅。所以遇到了一定要认真的修学,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求得圆满的果报,最低限度,我们看到那些往生的人预知时至,自自在在走的,我们也不能输给他,也要表演一下给人家看一看。那是最后一招的表演,这是决定不能欺骗人的。所以希望大家要发这个心,你们最后走的时候喜欢怎么走?站着走,倒过头来走?古大德就有。走的时候问这些徒弟们,你们有没有看到坐着走的?有。你们有没有看到站着走的?也听说。他老人家竖个蜻蜓,两个手在地上,脚朝天,这样走的有没有看过?没有看过。他走了。你看多自在,表演哪!得大自在。所以诸位要发大心,我常常劝你们发大心,我当然已经发心了,我不发心不会劝你们发心。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这一首是重显单单诵这一品的,实际上还不是这一品,就是这一卷,它的殊胜功德利益。上一首偈是讲普贤愿全经,就是指《四十华严》,四十卷;这一首是四十卷不能诵,就是这一卷,少分是指这一卷说的。由此可知,殊胜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我们千万不要怀疑,不要犹豫:四十卷经,我只念这一卷,恐怕功德也不过是四十分之一?那你这是多疑了,那是妄想。纵然没有读过《华严经》,没有读过《四十卷》,只念这一卷的功德,跟受持全经可以说没有两样。为什么呢?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特别是这一部《华严经》处处给我们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受持功德之大,绝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前一首说“若人于此普贤愿”,刚才讲了,是四十卷全卷,这一首开端也是说“若人诵此普贤愿”,这就单指这一卷,就是指十大愿王。为什么有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呢?我们要看经文:“我说”,这是普贤菩萨说的,“少分之善根”,这因为它不是具足的,这只是一卷,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我们看这一句,可见得它的功德是圆满的,这就不是片面的,不是有差别的,它是圆满的。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那就是经上讲的“一念”,这两个字是关键的字眼,整个佛法的修学都是在一呀!二念就不行了,一念就成就了。千经万论、无量法门,教我们修什么?统统都是修一念的。《弥陀经》里面给我们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就是一念。《普门品》里面我们讲过,过去我们讲这一品经是依《法华》大乘而说的,大乘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受持观世音菩萨圣号,功夫也是分三个层次: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也是这三个层次,跟受持弥陀名号没有两样,这是我们必须要牢牢地记住的。因此,修学成功与否,确确实实就在我们的功夫是不是纯一。这是我平常跟同修们常常讲,不间断、不夹杂,你的功夫才能纯一,特别是不夹杂。一般人功夫之所以不得力,实在讲夹杂太多了。我们不必看别人,反省反省自己,学佛这么多年了,连一点消息都没有,真正是惭愧呀!毛病出在那里呢?都出在夹杂上,一会儿想学学这个,再一会儿想学学那个,无论是解门、行门,统统夹杂。解门总想做一个通家,什么样的经论我都要涉猎一下,都要通达;行门总觉得净土还不够,禅净双修,禅密律三修,还有四修的,搞好多法门搞在一起,不专啊!所以心是散乱的,始终不能得到一心。此地讲的一念,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地留意到,要修一念,功夫就圆满成就了。功夫一成就,利益就太大太大了。

下面说“成就众生清净愿”,没有一愿不成就,愿愿都圆满的成就。不但成就,最难得的是清净,这个不容易。清净愿是佛菩萨自利利他的大愿。何以我们诵这一品经、这一卷经,就有这么大的好处呢?这必须要说一说。因为十大愿王,就是一切诸佛成佛的亲因。那些诸佛凭什么成佛的?没有一个不是修十大愿王而成佛的,所以十大愿王的功德不可思议,道理在此地。可是诸位还要记住一句话,十大愿王又怎么能成佛呢?后面是导归极乐。我们现在十大愿王没修好,只要你一心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跟阿弥陀佛去修十大愿王,你才能圆满菩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走近路。

台中老师昨天往生了,我们昨天举行的念佛会,我们正在念佛的时候,台中打来电话,我们得到这个消息。今天我们《华严经》末后的一卷圆满,我们将这功德回向给他老人家。实在说,这个回向绝不是念念回向偈就行了,不是的,是要把我们读诵、受持、解说,要在这一生当中切切实实的做到,继续他老人家未竟之志。他的《华严经》只讲了一半,还没有圆满,我想等我回国之后,我们在此地来继续他老人家没有圆满的后半部,我们在此地讲。讲的方式得换一个方式,如果像老师那个方式,我们三十年也讲不完。怎么个讲法呢?一天要讲四个小时,我们必须把一切的外务统统摒弃掉,上午讲两个小时,一个人听行,两个人听也行。大家很忙不能来听,我们家里头还有四、五个人。晚上讲两个小时,大家都可以来听了,这样你们每天晚上来听,虽然只能听到一半,可是我们的录音能够在三年之内把全部《华严经》录成一个完整的录音带。我们来做这个工作,以这个行愿回向他老人家。经本这一次又印有新的本子,这是美国达拉斯佛教会印的,我已经告诉他,他送我们两百本,将来我们道场经书不会缺乏。今天这个本子圆满,圆满之后经本诸位带回家去做一个纪念。这个册子讲圆满了,这是讲到我们如何来回向,怎样成就我们世出世间一切的愿望,这是显经殊胜的功德利益。再看底下一段,

 

结成回向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偈颂到此地就圆满了,这四句是总回向。由这个地方才能真正显示出菩萨的大慈悲心,大慈大悲,普遍地利益一切众生。在前面无论是在长行文是在偈颂里面,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回向的经文与偈颂,经文当中所以这么多,它的用意就是提醒我们回向的重要性,我们千万不可以疏忽。菩萨念念不忘众生,而且对众生一个最大的愿望,希望大家都能同生西方极乐世界。

老师往生,我昨天下午跟台中通一次电话,把详细情形问一问,他往生的瑞相非常之好。前天下午他有几个侍者,年轻学生伺候他的,还陪他一道在外面散步,他老人家就给旁边的人说,这一次我真的要走了。因为他说他要走了,说过好几次都没走。说他真的要走了,旁边的人以为还像从前一样的,没有想到他当真走了,所以他是预知时至。他这预知时至很早了,其实两年前就说过,我知道他今年要走,但是没有想到他这个时候走。两年前他讲经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我讲经,只再讲两年我就不讲了。他不讲就是走,这一定的道理。到今年,确确实实满两年了,跟他所讲的完全相符合。而走的时候是早晨,昨天早晨五点多钟,吉祥卧,安静念佛往生。昨天、今天是台中他自己比较接近的学生在他家里帮他助念,帮他念佛。从明天起,就是十五、十六,三天,老人家的遗体要移到台中莲社,供四众同修瞻仰三天。十七号的晚上大殓,大殓之后要停四十九天,大概台中要给他打七个七,念四十九天佛再举行告别式,再举行火化。我到美国的时间,我飞机票都订好了是十八号,我说需不需要改期呢?他们那边告诉我不必改期了,叫我参加大殓就可以了。我预定我们此地是十七号星期四到台中去,我们图书馆同修中午在那边给他老人家上供,下午我们在他遗体旁边给他念佛,晚上参加大殓之后就回来。现在馆长和陈居士他们在研究交通的问题,刚才馆长也宣布了,愿意参加的在我们柜台上报名。如果人数多,我们就雇一辆游览车,我们团体去。老人这两年因为体力比较衰弱,都不常见客,所以有许多同修没有见过。也有同修到台中,见不到他,那么这是我们有机缘见最后一面,愿意去的请登记,我们好统一办理,能够统计人数。他老人家在走之前嘱咐大家,这是最后的遗教,就是一心念佛,求愿往生。这两句话听起来老生常谈,这是他学佛(他大概三十一、二岁开始学佛的,今年九十八岁,将近七十年),他修学的心得,就是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我们能照这两句话去做决定不错,决定不会错的。所以真正修行,想了生死、出三界,想成佛作祖,唯有求生西方极乐,而且要像普贤菩萨发大愿,愿一切众生快快地都生西方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