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海清:财经风云--星星之火深刻反思目前中国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4:16:14

[财经风云]星星之火

caijing 发布于 2011-1-31 13:50:0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今天显然是走到了十字路口,各种分歧从来没有如此的尖锐过,除去日益激化的矛盾,对中国未来走向的看法也极端的对立,看好者认定中国的崛起指日可待,西方已经是昨日黄花,凋零不可避免,看空者则认为一场大崩溃就在未来的不远的等待着我们,中国完全没准备好应对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必将出现剧变。实际上呢?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回头看过去,中国的登顶与触底都是脉冲似的,基本上没有放量突破天花板的情况,却也罕有在底部盘整很久的事情,在一个区间里震荡是常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过去能指导中国的未来吗?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存在一个文化顶和政治底,在冲顶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中必然的缺陷导致了离顶部越近,抛压和阻力就越大,这种根深蒂固的东西,除非颠覆,实难突破,因此迅速就冲高回落了,然而在触底的过程中,又能护住最基本的政治底线,追求基本的生存权,这个千年钢底,是绝对无法击穿的。
      
      
       认识到这点,我们就应该清醒的知道,盲目的乐观和悲观都是不足取的,中国在争取生存权和发展权上的能量和韧性是惊人的,足以摧毁一切阻碍的力量,然而,一旦生存无忧,文化基因中的缺陷就会逐渐抬头,逐渐壮大直至最后把强势突破的美好愿望扼杀,最终继续在区间里震荡,不完成文化基因的改造,不完成中国大众思想上根深蒂固的纠偏,根本无法积聚足够的能量完成伟大的复兴,各种大国崛起的言论,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幌子而已,终究会被打回原形。
      
      
       那么中国文化中致命的缺陷在哪里呢?简单而言,就是缺少一种能够简单自我复制的方法,无法一环扣一环的衍生,更科学一点,那就是所有的文化缺少能简易繁衍的逻辑,因此我们能惊奇的发现,无论是易经,还是老庄,孔孟,他们出现的时候居然就是历史最高点,数千年下来,研究探讨的东西汗牛充栋数,但最终都难以突破他们的高度,甚至延伸出奇形怪状的歪理邪说,让人不忍卒读,这个现象是中国独有的,非常奇特的现象,刻薄一点甚至可以说,先秦或者宽松一点到宋,之后的中国文化既无创新,也罕有突破,时间白白浪费了,殊为可惜。
      
      
       观察中国文化的发展,能很清晰的看到,传承和发展都非常困难,儒学被后人改的面目全非就不必多说,易经绵延出无数派别,最后能真正整明白,能学以致用的人,历史里找不出几个,至于中医,今天来看,张仲景、李时珍等人的高度现代人远不能及,有些枝枝丫丫的东西甚至可以归到巫术之中,实在愧对祖先,难道是后人智力、能力不如前人?显然不能单纯这么认为,问题出在哪里?看看孔子、老子的教学方式我们就能很清楚了,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门之妙。什么是道?如何玄?凭感觉,凭悟性吧。一下问题就出现了,所以我们能发现,孔子的3000弟子,真正能接收他衣钵的人寥寥无几,再绵延几代,他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以讹传讹,面目全非的结局就板上钉钉了。
      
      
       所以我们能发现很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各种学说还是奇技淫巧,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都是长久的盘整然后又突兀的奇峰乍起,毫无疑问,一个脉冲就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人才出现了,依靠自己的能力完善或者创新了原先的东西,随着此人的消逝,又重新陷入长久的盘整,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有野心勃勃然而能力天赋不足的人希望能改变些什么,结果非但没有做的更好,反而把原先的东西改造的乌七八糟,让后人学习的过程中陷入更大的混乱,再创新和发展也就愈发的难了,先秦的诸子百家都是天赋极高,又能潜心思考,心无旁骛的大才,形成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西方文化的发展史则截然不同,实际上单把亚里斯多德、柏拉图拿出来跟老庄单挑,无论天赋还是素养,我个人觉得先贤们高出不止一个等级,但是如果把他们的哲学史贯穿起来,就能清楚的看到,远在希腊文化开始发展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学习思考的方法,把一些复杂深奥的东西总结归纳成简单符合逻辑的规律,形成有套路的思维方式,这点非常重要,即使他们学术起点不高,然而传承起来是有连续性的,环环相扣,并不十分依赖个人能力和天赋,高人固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宗立派,资质平常的人也能添砖加瓦,代代积累,火候到了就能形成连续的突破,长期下来,无论我们自认为曾经多么领先的文明,被超越只是时间问题了。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致命的缺陷,把传承与发扬寄托在体验上,没有通俗易懂、严谨细密的逻辑串起来,创新上有极大的困难,传承中也极易发生变形,实际上比如易经、道德经,其中内含非常高明的辩证逻辑,然而这种逻辑依赖于每个人的理解跟体验,好比一句谚语,20岁的人跟50岁的人,阅读理解起来完全不同,这样理解能力不同,也就无法形成往一个方向发展突破的力量,所以我们纵向对比一下就能发现,西方的文化脉络清晰,无论枝叶如何繁茂,追溯上去都能找到源头,中国文化就不同了,很多东西,不是往下传着传着就断了,就是往上找着找着就没了,想成为连贯稳定的系统非常困难。
      
      
       实际上在论坛里看到很多言论,仔细一推断,就能发现其中无严谨逻辑上的不合理之处,比如最常见的国家不会让房价跌,要紧紧拿出新经济转型相关的股票,明显的犯了形而上的逻辑谬误,这种论断,只是概念到概念的逻辑,人为的假设了几个大前提,国家能主宰一切,经济转型铁定成功,在这些前提下产生的结论看上去没问题,然而,前提是不是一定具备真理性?显然上面的大前提不是真理性的东西,至少部分可以证伪,因此,结论也就必然有其局限性和不合理性,这些都是缺乏逻辑素养,凭直觉下结论的典型案例,直觉不能说都是错的,然而决策这个东西千万不能全凭直觉,对九次错一次也要命,或许这也是中国历史波动如此之大的原因?
      
      
       文化属性决定了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了行为模式,所以我们文化中这种散乱而没有脉络的属性在现实中常见,比如最简单的中医的发展,感觉和经验这些东西是无法继承的,能传下来的只有一些口诀和药方,天赋低的很容易曲解和误读,慢慢国手级别的后人就逐渐流俗甚至湮灭了,再比如很多传统的民族企业都有祖传秘技,结果东西还是那些东西,产品却面目全非,最后落个树倒猢狲散。
      
      
       中国人很多特质,都是文化属性带来的衍生品,比如说中国人好内斗,其实本质上就是思维方式不成系统,不成逻辑带来的结果,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家庭产生截然相反的思考方式,自然互不认同,互不理解。中国人一人是龙,三人是虫也是类似的道理,合作的前提是具有相似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个都无法统一,忙着吵架去了,怎么合作?中国人广为诟病的没有创新能力,喜欢抄袭模仿,归根结底也是这个原因,在多种思维方式互相碰撞的环境里创新,非常艰苦而不讨好,自然选择已经成型,大家都共同接受认可的模式是最安全有效的方式。
      
      
       分析到这里,结论恐怕已经出来了,那就是目前在文化属性没有质变的环境下,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科技创新,想实现长阳突破是非常困难的,往任何一个方向使力,都会遇到思维方式不同带来的强大阻力最终让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国家也好,企业也罢,如果不形成合力,奢谈突破,只能是说说罢了。
      
      
       其实呢,说中国人大多数没有严谨的逻辑这是事实,中国的教育从开始就没有系统的逻辑内涵,明天鱼兄的那篇文章令人扼腕,然而就此否定中国文化毫无章法则有失偏颇,实际上恰恰相反,很多精深的中国文化有非常高明的逻辑,王国维曾谈到人生的三重境界,从看山是山再到看山不是山最后到看山还是山,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没有经历是无法体会的,逻辑也一样,最简单的就是形式逻辑,即把物体固化静止分析的方法,缺陷很大,无法解读内容,对运动的对象没有办法,高级一点的就是认识到形式逻辑的不足,从而开始用运动的眼光来跟踪发现规律,这种由形式逻辑向上演进的过程是很痛苦的,看山不是山,非常迷茫,然而越过这层,学会了用辩证逻辑来分析解决问题,世界就豁然开朗了,不仅理解问题和认识问题更加深入,而且许多形式逻辑看上去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这个阶段,山还是那座山,但角度视野有质的飞跃。
      
      
       中国的先贤们都是不世出的天才,智慧超群,对人生、对事物有着卓越的感悟,挥就的宏文处处闪烁着自身的思考和体验,但对于没有相同智慧感悟和体验的人,显然理解起来就太困难了,比如一部易经,居然有数百种解读,显然大部分都是离题万里的伪作,中医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第一重境界里看山的人如何去理解和解读第三重境界里的山呢?于是很多好东西就分崩离析了。
      
      
       黑格尔曾经说过他的逻辑体系相对于形式逻辑是神秘主义,佛教上也有遮诠一说,这些都论证了高明的逻辑一定是有体验和感悟在里面,好比围棋中的大恶手愚形三角,在高手的对局中经常出现,不同的是,秦慕楚走的三角都是恶手,而聂卫平走的三角却是妙手,境界不同,理解不同,结果不同。
      
       中国的悲剧就在这里了,放着结构严谨、思想深邃的文化无法为大众所用,相反,芸芸众生中大多数人反而连基本的形式逻辑素质都不具备,高明逻辑的前提是要有适合产生思辨能力的土壤,只有具备了基础的逻辑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根据人生历练不同,资质不同,际遇不同,产生具有真正辩证逻辑的大家,这样的人才能用动态的眼光发现问题,预判问题,从而高屋建瓴的把握正确的方向。而中国的教育体系中,缺乏的正是这种培养基础逻辑能力的土壤,没有精准幽深的思辨能力,没有洞悉事物本质的方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
      
      
       更有甚者,中国现在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但没有做丝毫的改进,反而陷入一种更加简单粗暴的模式之中,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发展地方经济,只要有亮点,大家就蜂拥而上,从无心去思考这种模式的利弊,更没想做丝毫的改进,邓公所谓摸着石头过河,立意和出发点并非不科学,无非是在都没有经验的时候通过前人的奋斗和实践为后人打下基础,为后人少走弯路做好铺垫,但是实际上呢?斑斑点点的经验,没有严谨逻辑合理的工具做载体,是无法储存和传承的,因此,即使在我们最熟悉的a股市场,我们也能清晰的发现,数十年来换汤不换药,各种方法、各种监管机制轮番上阵,经验不可谓不丰富,然而呢,不过是从一个小赌场发展成了一个大赌场而已,这不是周小川或者尚福林所能解决的问题,再英明的领导,无法一脉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最后只能乱搞。
      
      
       基础建设和外贸中间的决策过程,也深深打上了这种烙印,不能吸取经验和教训,无力也不愿意创新,只能在一条路上闭着眼睛走下去,是死是活,玄之又玄,没人问也不敢问,逻辑上几乎荒谬的事情也淹没在教条主义之中,毫无纠错和反思能力,这样下去,如盲人瞎马,夜半临池,怎能不危险?以基础建设为例:
      
      
       基础建设的投入非常符合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递减原理,当城市一片荒芜时,你哪怕只是建一条不起眼的高速公路,各种数据立刻翻着跟头的往上滚,极为亮丽抢眼,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设施逐渐完善,单位投入产生的效益也就越小直至无限趋向于零,所以如果再要产生同样的效果,必须持续加大投入,这在中国其实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游戏,原因就在于,对于西方搞基础建设,我们研究之后能发现,他们的评估体系和监督机制相对比较完善,加上很多的基础建设实际上由私企完成,因此投入之前有精心而细致的可行性分析,确保了项目的回报率,所以也就降低了资金损耗浪费的风险。
      
       中国则非常的不同,大家都知道基本上就是一支笔说了算,凭感觉大笔一挥,脑门一拍,成万亿的资金就蜂涌而出,若资金能流向需要的地方,能产生效益的地方自然无可非议,但附加在这些资金上的考量机制让这些资金的流向注定产生扭曲变形,产生重大失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这些资金背后承载的不是建设和发展的使命,而是gdp和乌纱帽,顺带还有招呼上司和打点手下喽啰们的开销,在此前提下,自然产生gdp越多,杠杆越大的项目就越受青睐,利润的考量反而并不重要,因此,结论也就非常简单了,边际效应递减让政府更加疯狂追逐超级大项目而无法顾及能产生稳定现金流但收益缓慢的小项目。而考核机制和乌纱帽效应则是马太效应现实版的最好应用,热点项目强者恒强,冷门项目无人问津。
      
      
       这就是最近几年中国地方政府逐渐陷入癫狂的本因,李鸿忠先生放颗卫星,搞了12万亿的计划,武汉也成了一个大的建筑工地,然而他却官运亨通,这怎能不令其他地方大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种氛围中,保持冷静就意味着被边缘化,大干快上才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大跃进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所以我们也就能惊异的发现荒诞不经的事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此起彼伏,武汉建个世界第三高楼,马上郑州赶紧搞亚洲第一双子星座,这种事情在集体癫狂的时代还会越来越多,刺激的边际效应逐渐在减小,领导们着急啊,撕破脸的东西也慢慢多了起来,我们这些看客,也就能看到各种花样翻新的表演,抢诸葛亮,抢曹操,抢岳飞,实在没得抢了,干脆把秦桧也算上吧,好歹是个名人,先找个理由把项目干上去,把钱砸进去产生gdp再说,至于有没有人参观,那就是片浮云,好些穷的叮当响也没什么名人的小地方,怨自己官运不济之余,还是得挖空心思紧跟潮流,于是失踪了近千年的夜郎国九泉之下也不得安生,被孝子贤孙们50亿生生的拉了出来,这是个嘛事情?这么个在历史上几乎无人问津,仿佛昙花一现的小国,憋了成百年,唯一的高潮就是某不知名的国王牛逼哄哄的自大了一回,我实在想不通有拉出来立牌坊的理由,倒贴机票,倒贴美女24小时全天候无障碍服务,或许我有兴趣一游。
      
      
       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一窝蜂上马的新能源项目,电动汽车项目,各种不可思议的重复产能,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造成的,先行者无法或者也许是不愿意将成功的经验与教训以合理的逻辑表达总结出来,后来者盯着前人的背影,仿佛雾里看花,看到了成功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照猫画虎,生搬硬套,慢慢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最终就与集体突破失之交臂了,很多朋友把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归结为成长中的烦恼,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或许能逐渐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不然,这些年中国几乎所有的领域里都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这种不断重复的问题背后隐含的东西,如果不去反思,不去从根源上解决,怎能指望它凭空消失?到最后历史必然会简单的重复,不过是又一次包装的华丽一些的假突破罢了。
      
      
       最近网上到处传言,说上海将要把70年到期的房屋共产,说实话,按照中国现在的模式发展下去,这是毫无悬念的事情,必然是这样的手段,然而现在传这个东西,只要有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够判断出,这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谣言,原因很简单,现有的政策制定者从这个政策中无法获得任何收益,而却要承担怒涛般的责骂,这么做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网上还有无数的朋友怨声载道、叫苦连天,可见很多中国人连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都欠缺,都是应激性属性的,给一个刺激马上就有反应,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然而,穿越千年黑暗的隧道,我们终于能看到希望的微光在不远处闪烁跳动了一下,千百年来文化基因中缺陷的重构,在今天不经意的发展中,居然面临着绝无仅有的良机,中国历史上曾经也有很多人物意识到必须对中国大众的思想进行外科手术般的改造,对中国文化中的缺陷进行转基因处理,无奈工具有限,对占据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又深受传统文化糟粕浸淫时久的农村鞭长莫及,毫无办法,而少数人的改变根本无法产生质的变化,产生联动效应,因此,折腾了数千年,所有的变法改革总是昙花一现。一触及到核心的东西马上形成尖锐的矛盾,所有的变革在传统面前不堪一击。这就是中国在封建社会爬行了数千年而至今仍在匍匐前进的本因,传统势力挟裹着茫然无知甚至愚昧的老百姓,可以完胜任何敢于和试图挑战的新兴势力,这是不对等的博弈。
      
      
       完全依靠中国人自身的力量完成这种重构,千百年来已经证明了只是一种奢望,但时代的滚滚车轮,终将碾碎一切的落后与腐朽;不经意看了77元住户遭人肉的新闻之后,我笑了,不为别的,只为数千年来传统落后的愚民策略在现实面前碰的头破血流,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中国填鸭式的教育依然落后而机械,但无论如何,越来越多受过教育的人具备了掌握先进工具的能力和素质,这就是全面变革的星星之火,有了比较才能明白自身的缺陷,才有了改变的欲望跟动力,当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发现差距,寻找真相,当农民工也逐渐加入到更新自我的行列中来,当更多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参与更广阔的竞争,慢慢发现自己的不足时,趋势也就将越发的清晰,我亲眼看到一些先知先觉的商人困惑于自己的方法,不远千里自费到武大学习邓晓芒先生的哲学方法论,这就是变化的萌芽,中国最终将完成对自己文化属性的改造,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学习西方文化逻辑严谨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在民智逐渐开启的时代成为了可能,东方文化讲究感悟,长于改造自我,但难以复制,所以中国的历史就是几只狮子与无数只绵羊的故事;孟德兄晚年曾经的感慨发人深省,他说,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卓越的人从青年到老年的奋斗史罢了,那个年代,如此精辟的结论,委实是个牛人。西方文化长于更替,但注重形式,总是有向内挖掘无力的感觉,因此西方的历史看上去更像群狼的开拓和发展史,若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在中国这片土壤上孕育出群狮,那我们的竞争力毫无疑问是无法匹敌的,这种有向心力,有文化凝聚力的崛起,才是一种无法阻挡的崛起。
      
      
       当然,传统的旧思维模式,不愿意牺牲利益参与变革的力量在中国扎根数千年,顺利的完成新陈代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博弈必将面临反复,甚至由传统力量积弊日久的问题从而引发经济与社会秩序的混乱也并非绝不可能,相反我倒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小,但这并非是一件绝对的坏事,事物总有其正反两面,破坏性引起的切肤之痛能唤起更多人内心变革的渴求,唤醒对现实更为深刻的认知,甚至极有可能加速中国文明的进程,加速跟腐朽与落后的决裂,我理解的这种可能,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假设,这种可能,犹如盘整了许久的牛股,开始沿着均线带量缓缓的爬升,也好似雨后竹林,春笋们都沙沙的争前恐后的冒头,更像刚刚长成尚未经人事的精壮男子,饥渴的期待着一片属于自己的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如果你静下心来,甚至能够聆听到它逐渐走近的脚步声。
      
      
       美股暴跌,资源尤其是石油暴涨,中东混乱很是离奇,丢那些量化宽松的鸟人们的老母,把世界搅得乌烟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