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岩图片:望闻问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7:36:07
  中医四诊中的望诊----又称颜面望诊 颜面望诊就是看未来病的方法,中医曾有"先治已病治未病,乃为能者."就是说首先要治疗将要发生的疾患,这样才是高明的医生.中医诊断疾病用:望\闻\问\切,四个字来概括.望诊就是通过面部各个部位的特征,诊断出身体当中八大系统的疾病,包括:
        一.心(脑)             循环系统(红)
        二.肺(咽喉胸)         呼吸系统(白)
        三.肝(胆)             免疫系统(青)
        四.肾(膀胱)           泌尿系统(黑)
        五.脾(胃)             消化系统(黄)
         六.小(肠)             主吸收
         七.大(肠)             主排泄
        八.生                 生殖系统
   (一).做到看好颜面望诊要掌握两大要领:
        1.整体观色:青\红\黄\白\黑
        2.局部定位:斑\点\痣\痘\疣青
   (二).八大系统在面部的反射区
    1.心(脑),属于循环系统,一般反映在面部颜色为赤红.循环系统在体内的任务:是为人体各组织提供氧分,并将二氧化碳和废物排除(出)体外同时为各器官体统营养物质及激素,并负责调节体温.循环系统下降在面部反映位置有两个,第一个,额头分为3个等份,上1/3为心脏和压力.压力就是生活及工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的压力;特别是在此部位出现"小痘痘"或者颜色与正常肤色不一致,可以断定短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出现:烦躁不安,胸闷,失眠,头痛等症状.第二个,就是鼻梁最低的地方,为心脏反映位置.这个位置出现横沟,发红,小毒泡等,会出现:心律不齐,心脏缺氧而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心肌缺血,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等.(舌尖发红,也说明心脏机能下降).两者两眉中间为脑反映区,如果此区出现1字纹,11字纹或川字纹,这个就属于用脑过度,脑循环不畅,如长时间下去,脑部缺氧会引起头痛,偏头痛,头晕,三叉神经痛,记忆力下降,后脑颈椎痛或酸紧等,脑反映区出V字纹,最起码是脑血管有问题.
   2.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属于呼吸系统.肺,上呼吸道有问题,面部颜色为白色.额头下2/3区域为肺(上呼吸道)的反映点如出现:痘痣,毒疙瘩,颜色不正等;说明呼吸系统机能下降或出现病症.根据"五行"的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有时脏的病变也会反应在腑上,腑上的病变也会反应在脏上.在额头偏正中位置长猴子,这个就是先天性肺功能不好.
   3.肝(胆),属于免疫系统,面部颜色为青色.怒大伤肝,容易发火的人,最容易伤肝.从面部看,肝可分为三个反映点.第一,鼻梁出现斑\点\痘为肝机能下降,发青肝机能严重低下.第二,从眉中向外两侧(太阳穴)位置,出现老年斑等现象,更说明肝机能低下,有些人出现挤眼,泪眼都属于肝机能问题.胆区在鼻梁两侧斜坡位置.胆囊炎,胆结石,实属肝脏解毒功能低下而引起,女性出现蝴蝶斑,痘痘等,为女性内分泌失调而导致,这个问题在生殖系统有解释.
   4.肾(膀胱),属于泌尿系统,观察面部颜色发黑.因为肾是先天之本,人衰老先从肾脏开始;肾主骨 开窍于耳,耳鸣属于肾虚肾亏而引起(男人叫肾虚,女人叫肾亏).聋哑儿童(先天的除外)百分之七十都是打针的副作用而形成的,直接伤害了肾所导致的.眼圈出现紫黑色,面颊出现黑色斑块或面部发黑,并且黑里还透着黑,这些属于肾功能衰老的迹象,严重时,会导致骨骼疾病:关节炎,类风湿.下巴也同属肾区,这个区可以看出腰酸痛,体无力等症状,特征:合嘴时捎用力,下巴出现小坑或者毒疙瘩等也说明这些(小坑低部颜色捎重,正常时色泽一致);这种情况,女性经期前后,也会出现酸痛,乏力的感觉.膀胱的反映点男女都在人中穴,这个位置出现痘及毒泡,最起码是膀胱炎或尿道炎,男性还代表前列腺炎
  5.脾(胃)属消化系统,从面部观察肤色发黄.脾为后天之本,中医有:思大气结,也就是说长期思考过度会引起食欲不振,气血生化不好等.脾在鼻尖位置反应,只要出现毒泡,色块;就说明脾脏功能下降,会引起脾虚,脾脏功能失调,也会导致胃功能下降,胃功能差了,同时五脏都会受到株连,因为"胃是五脏之母".胃反应点在鼻翼两侧位置,如出现颜色不正,痘或鼻翼根部颜色深与肤色不同,最起码胃病史有3-5年以上.酒糟鼻更说明消化系统出现故障,比如慢性胃炎,胃酸,胃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如长时间不注意会形成癌症.
  6.小肠主吸收.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如果吸收不好,会直接影响心脏,造成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脏病.小肠的具体的反应位置在眼珠向下小面子这块,一旦出现小痘,斑块;足以说明小肠的吸收功能下降得厉害.
  7.大肠主排泄.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如果肺功能不好,气血变换差,长期下去直接影响循环系统,它能使血液含养量降低,影响大肠道功能紊乱,造成大便干结,不成型稀便等.大肠的反应位置在外眼角,经颧骨往下来,然后以鼻尖齐,形成U字体,为反射位置.这里益出现斑块,痘,血筋外露等,作为女性,好象抹了红脸蛋,这些都属于肠道排泄不畅,血筋外露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肝机能不好,因为肝主筋,主指甲;二是大肠道的问题.
  8.生殖系统,反映的位置在口唇四周.如果嘴角不断溃烂,这边烂了,那边烂(如女性)属卵巢炎,附件炎.下口唇出现白斑,黄斑与正常肤色不一样,属白带或黄带过多;口唇周围出现腐料,起码属盆腔炎,口唇肤色发白多为贫血或经量过少;口唇肤色过红或发紫,经的颜色过重或量过多,时间周期不是提前就是拖后.口唇中间裂痕出血,为性功能下降的信号.有的性功能不好的人,舌头都伸不出来并伴有疼痛感,这个也称之为肾功能不畅.上唇外出现坚沟(女性),说明闭经过早而形成的子宫萎缩.作为女性来讲,比男性多了个器官-子宫;子宫的作用有两个方面:1.生育,2.排毒;一般来说,女性的寿命往往大于男性,其原因就是比男性多了一个排泄器官,经的正常排泄,就是一种排毒,经代表女性的青春,女性各方面正常,会使其长得很漂亮而年轻,如花似玉.如果好多的日常生理卫生不注意就会闭经,就会变成黄脸婆,步入衰老;经期的正常,能使女性不生病,分泌也会正常.如闭经过早,毒素排不出体外,就会把整个的压力转移给肝部,肝脏负担一旦加重,解毒功能就会减弱,会造成女性面部蝴蝶斑的出现(也叫黑色素聚积)称之"女性内分泌失调".胸乳,它的反应点在两眼内眼角外侧和心脏心脏反应点平行交汇的两个位置中间,出现毒泡为乳腺炎或增生;长猴子为先天性乳房(腺肿块   骨诊疗法要点  观脊柱;摸曲度;看皮损;按骨节;摩肌肉;排痧情;辩异常;
脊柱定位:
摸不到的是颈一;能摸到的是颈二;能转动的是颈七;中间一节是颈四;不能转动的是胸一;肩胛内侧最突点水平连线是胸四;肩胛最下端水平连线是胸七;第十二肋骨起点是胸十二;第十二肋骨端水平连线是腰二;髂骨上端水平连线是腰四;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
脊柱穴位定位:
一椎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七隔俞;八椎胰俞紧相跟;九肝十胆仔细寻;十一脾俞十二胃;胸一三焦胸二肾;胸三气海胸四大(肠);胸五椎下关元镇;小肠膀胱骶骨找;中膂白环椎尾沉;
腰椎诊病:
一侧疼为腰突;二侧疼为椎管狭窄;三点疼为膨隆疝;中间疼为腰肌劳损;三年以上为钙化增生;五毫米以上为巨突;向后鼓为后突;脊柱塌陷为前突;再疼一点为滑脱;两点一侧疼为捻转;交叉疼为旋转;三节以上一侧疼为风湿;四五两侧疼为肾虚;五一两侧疼痛为受风;按那那疼为水肿;肌肉硬为僵硬;脊柱硬为强直;
皮神经分布:
颈1头顶颈2三;颈3就在颈项间;颈4双肩5臂外;颈6大二指相连;颈7中指立;颈8小和五指限;胸1、2臂内分上下;3至12胸肋环;腰1盆带2腿前;腰三主管膝周炎;腰4、5小腿内和外;腰5拇指紧相连;骶1跟腱通小趾;骶2腿主管后边;骶3、4、5二阴转;尾骨神经门里圈;掌握皮神经分布歌,诊断治疗赛神仙;
骨神经分布歌:
颈4肩上扛;颈5肱骨上;颈5、6、7分三份,同属上下冈;颈6挠颈8尺;颈6、7、8臂骨相;颈7中指骨里藏;腰2髂骨上;腰3股头藏;腰4大转子;骶1骶4膝外相;腰三腿前腰5后;腰4腰5膝内装;腰4胫腰5腓;腰5足拇指上’骶1、2腓跟小趾藏;
苟氏椎侧疼痛触诊说明---
(一)八大痛源:1,关节障碍;2,痉孪;3,僵硬;4,损伤;5,劳损;6,肿胀;7,紧张;8,触痛;
(二)在低颈椎或胸椎的两侧肌肉内发现上述的任一痛源,就会使颈、肩、肘、腕和手有反射疼;
(三)在低胸椎、腰椎或荐髂关节附近的肌肉,发现上述任一痛源,就会使腰、臀、膝、髁和足有反射疼;
(四)在痛源附近的椎体,就是患椎,矫正此患椎,疼痛即消除;
   中医四诊中的望诊----又称颜面望诊 颜面望诊就是看未来病的方法,中医曾有"先治已病治未病,乃为能者."就是说首先要治疗将要发生的疾患,这样才是高明的医生.中医诊断疾病用:望\闻\问\切,四个字来概括.望诊就是通过面部各个部位的特征,诊断出身体当中八大系统的疾病,包括:
        一.心(脑)             循环系统(红)
        二.肺(咽喉胸)         呼吸系统(白)
        三.肝(胆)             免疫系统(青)
        四.肾(膀胱)           泌尿系统(黑)
        五.脾(胃)             消化系统(黄)
         六.小(肠)             主吸收
         七.大(肠)             主排泄
        八.生                 生殖系统
   (一).做到看好颜面望诊要掌握两大要领:
        1.整体观色:青\红\黄\白\黑
        2.局部定位:斑\点\痣\痘\疣青
   (二).八大系统在面部的反射区
    1.心(脑),属于循环系统,一般反映在面部颜色为赤红.循环系统在体内的任务:是为人体各组织提供氧分,并将二氧化碳和废物排除(出)体外同时为各器官体统营养物质及激素,并负责调节体温.循环系统下降在面部反映位置有两个,第一个,额头分为3个等份,上1/3为心脏和压力.压力就是生活及工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的压力;特别是在此部位出现"小痘痘"或者颜色与正常肤色不一致,可以断定短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出现:烦躁不安,胸闷,失眠,头痛等症状.第二个,就是鼻梁最低的地方,为心脏反映位置.这个位置出现横沟,发红,小毒泡等,会出现:心律不齐,心脏缺氧而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心肌缺血,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等.(舌尖发红,也说明心脏机能下降).两者两眉中间为脑反映区,如果此区出现1字纹,11字纹或川字纹,这个就属于用脑过度,脑循环不畅,如长时间下去,脑部缺氧会引起头痛,偏头痛,头晕,三叉神经痛,记忆力下降,后脑颈椎痛或酸紧等,脑反映区出V字纹,最起码是脑血管有问题.
   2.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属于呼吸系统.肺,上呼吸道有问题,面部颜色为白色.额头下2/3区域为肺(上呼吸道)的反映点如出现:痘痣,毒疙瘩,颜色不正等;说明呼吸系统机能下降或出现病症.根据"五行"的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有时脏的病变也会反应在腑上,腑上的病变也会反应在脏上.在额头偏正中位置长猴子,这个就是先天性肺功能不好.
   3.肝(胆),属于免疫系统,面部颜色为青色.怒大伤肝,容易发火的人,最容易伤肝.从面部看,肝可分为三个反映点.第一,鼻梁出现斑\点\痘为肝机能下降,发青肝机能严重低下.第二,从眉中向外两侧(太阳穴)位置,出现老年斑等现象,更说明肝机能低下,有些人出现挤眼,泪眼都属于肝机能问题.胆区在鼻梁两侧斜坡位置.胆囊炎,胆结石,实属肝脏解毒功能低下而引起,女性出现蝴蝶斑,痘痘等,为女性内分泌失调而导致,这个问题在生殖系统有解释.
   4.肾(膀胱),属于泌尿系统,观察面部颜色发黑.因为肾是先天之本,人衰老先从肾脏开始;肾主骨 开窍于耳,耳鸣属于肾虚肾亏而引起(男人叫肾虚,女人叫肾亏).聋哑儿童(先天的除外)百分之七十都是打针的副作用而形成的,直接伤害了肾所导致的.眼圈出现紫黑色,面颊出现黑色斑块或面部发黑,并且黑里还透着黑,这些属于肾功能衰老的迹象,严重时,会导致骨骼疾病:关节炎,类风湿.下巴也同属肾区,这个区可以看出腰酸痛,体无力等症状,特征:合嘴时捎用力,下巴出现小坑或者毒疙瘩等也说明这些(小坑低部颜色捎重,正常时色泽一致);这种情况,女性经期前后,也会出现酸痛,乏力的感觉.膀胱的反映点男女都在人中穴,这个位置出现痘及毒泡,最起码是膀胱炎或尿道炎,男性还代表前列腺炎
  5.脾(胃)属消化系统,从面部观察肤色发黄.脾为后天之本,中医有:思大气结,也就是说长期思考过度会引起食欲不振,气血生化不好等.脾在鼻尖位置反应,只要出现毒泡,色块;就说明脾脏功能下降,会引起脾虚,脾脏功能失调,也会导致胃功能下降,胃功能差了,同时五脏都会受到株连,因为"胃是五脏之母".胃反应点在鼻翼两侧位置,如出现颜色不正,痘或鼻翼根部颜色深与肤色不同,最起码胃病史有3-5年以上.酒糟鼻更说明消化系统出现故障,比如慢性胃炎,胃酸,胃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如长时间不注意会形成癌症.
  6.小肠主吸收.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如果吸收不好,会直接影响心脏,造成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脏病.小肠的具体的反应位置在眼珠向下小面子这块,一旦出现小痘,斑块;足以说明小肠的吸收功能下降得厉害.
  7.大肠主排泄.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如果肺功能不好,气血变换差,长期下去直接影响循环系统,它能使血液含养量降低,影响大肠道功能紊乱,造成大便干结,不成型稀便等.大肠的反应位置在外眼角,经颧骨往下来,然后以鼻尖齐,形成U字体,为反射位置.这里益出现斑块,痘,血筋外露等,作为女性,好象抹了红脸蛋,这些都属于肠道排泄不畅,血筋外露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肝机能不好,因为肝主筋,主指甲;二是大肠道的问题.
  8.生殖系统,反映的位置在口唇四周.如果嘴角不断溃烂,这边烂了,那边烂(如女性)属卵巢炎,附件炎.下口唇出现白斑,黄斑与正常肤色不一样,属白带或黄带过多;口唇周围出现腐料,起码属盆腔炎,口唇肤色发白多为贫血或经量过少;口唇肤色过红或发紫,经的颜色过重或量过多,时间周期不是提前就是拖后.口唇中间裂痕出血,为性功能下降的信号.有的性功能不好的人,舌头都伸不出来并伴有疼痛感,这个也称之为肾功能不畅.上唇外出现坚沟(女性),说明闭经过早而形成的子宫萎缩.作为女性来讲,比男性多了个器官-子宫;子宫的作用有两个方面:1.生育,2.排毒;一般来说,女性的寿命往往大于男性,其原因就是比男性多了一个排泄器官,经的正常排泄,就是一种排毒,经代表女性的青春,女性各方面正常,会使其长得很漂亮而年轻,如花似玉.如果好多的日常生理卫生不注意就会闭经,就会变成黄脸婆,步入衰老;经期的正常,能使女性不生病,分泌也会正常.如闭经过早,毒素排不出体外,就会把整个的压力转移给肝部,肝脏负担一旦加重,解毒功能就会减弱,会造成女性面部蝴蝶斑的出现(也叫黑色素聚积)称之"女性内分泌失调".胸乳,它的反应点在两眼内眼角外侧和心脏心脏反应点平行交汇的两个位置中间,出现毒泡为乳腺炎或增生;长猴子为先天性乳房(腺肿块   骨诊疗法要点  观脊柱;摸曲度;看皮损;按骨节;摩肌肉;排痧情;辩异常;
脊柱定位:
摸不到的是颈一;能摸到的是颈二;能转动的是颈七;中间一节是颈四;不能转动的是胸一;肩胛内侧最突点水平连线是胸四;肩胛最下端水平连线是胸七;第十二肋骨起点是胸十二;第十二肋骨端水平连线是腰二;髂骨上端水平连线是腰四;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
脊柱穴位定位:
一椎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七隔俞;八椎胰俞紧相跟;九肝十胆仔细寻;十一脾俞十二胃;胸一三焦胸二肾;胸三气海胸四大(肠);胸五椎下关元镇;小肠膀胱骶骨找;中膂白环椎尾沉;
腰椎诊病:
一侧疼为腰突;二侧疼为椎管狭窄;三点疼为膨隆疝;中间疼为腰肌劳损;三年以上为钙化增生;五毫米以上为巨突;向后鼓为后突;脊柱塌陷为前突;再疼一点为滑脱;两点一侧疼为捻转;交叉疼为旋转;三节以上一侧疼为风湿;四五两侧疼为肾虚;五一两侧疼痛为受风;按那那疼为水肿;肌肉硬为僵硬;脊柱硬为强直;
皮神经分布:
颈1头顶颈2三;颈3就在颈项间;颈4双肩5臂外;颈6大二指相连;颈7中指立;颈8小和五指限;胸1、2臂内分上下;3至12胸肋环;腰1盆带2腿前;腰三主管膝周炎;腰4、5小腿内和外;腰5拇指紧相连;骶1跟腱通小趾;骶2腿主管后边;骶3、4、5二阴转;尾骨神经门里圈;掌握皮神经分布歌,诊断治疗赛神仙;
骨神经分布歌:
颈4肩上扛;颈5肱骨上;颈5、6、7分三份,同属上下冈;颈6挠颈8尺;颈6、7、8臂骨相;颈7中指骨里藏;腰2髂骨上;腰3股头藏;腰4大转子;骶1骶4膝外相;腰三腿前腰5后;腰4腰5膝内装;腰4胫腰5腓;腰5足拇指上’骶1、2腓跟小趾藏;
苟氏椎侧疼痛触诊说明---
(一)八大痛源:1,关节障碍;2,痉孪;3,僵硬;4,损伤;5,劳损;6,肿胀;7,紧张;8,触痛;
(二)在低颈椎或胸椎的两侧肌肉内发现上述的任一痛源,就会使颈、肩、肘、腕和手有反射疼;
(三)在低胸椎、腰椎或荐髂关节附近的肌肉,发现上述任一痛源,就会使腰、臀、膝、髁和足有反射疼;
(四)在痛源附近的椎体,就是患椎,矫正此患椎,疼痛即消除;
 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 嗅病气所包含的内容
  • 闻诊包括哪些内容
  • 中医望表辨病
  • 望痰辩病
  • 中医中的望步识病
  • 望目都望什么?
  • 舌诊的注意事项
  • 望笑容也能诊病
  • 中医望面诊病
  • 中医舌诊辨病
  • 中医望唇诊病
  • 脉象之浮、沉、滑、数
  • 脉象之滑、涩、玄、紧
  • 脉象之缓、洪、细、促、结、代
  • 察颜切脉 先辨阴阳
  • 正常脉象是指什么
  • 闻诊的重要意义
  • 什么是切诊
  • 问诊的具体内容
  • 什么是问诊
  • 闻诊辨病
  • 什么是闻诊
  • 望诊的内容
  • 望诊的理论根据
  • 什么是望诊
  • 脉诊的理论依据
  • 何为望闻问切?
  •   从十五个方面学习诊脉  







    古代中医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其诊断作用不能互相替代。其中,任何一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对脉象的诊察,甚至影响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因此,二十六种脉象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偏废,必须熟炼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技术。
      在诊疗实践中,一般是以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脉象变化。因此,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否则,对脉象的诊察就缺乏依据。比如,滑涩二脉都是诊察脉的流利程度,若不明确这一点,对滑涩二脉的诊察就没针对性。再如动脉,其实际意义是诊察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若不明确这一点,对动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很容易与其实际意义相悖。特别是代脉和革脉,由于近代脉书误解了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对其所主病证的分析已离题太远。这些实例说明,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
      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
    一进行诊察。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
      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
      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
      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
      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划分“三关”的理论,寸口脉的长短以“一寸九分”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若寸口脉超过“一寸九分”,寸、尺两端过于本位,则为长脉。若寸口脉达不到“一寸九分”,寸、尺两端不及本位,则为短脉。这也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可灵活掌握。
      5,察脉体张力或弹性
      在察脉体张力或弹性的过程中,主要辨别弦脉、紧脉和缓脉。其具体方法是:若只是脉体张力增强,按之如弓弦状,为弦脉。若脉体“紧张”或“拘急”,按之“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为紧脉。若脉体“舒缓”或“缓纵”,按之有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的指感特征,为缓脉。
      6,察脉律
      在察脉律的过程中,主要辨别结、动、促三种脉象。结脉的辨别比较简单,凡脉有间歇即是结脉。若数脉而有间歇则是促脉。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在实际表现时比较复杂,可根据正常窦性心律脉形的基本特点进行辨别。
      7,察脉的流利程度
      在察脉的流利程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滑脉和涩脉。具体方法是:触及脉体时,先将指目按在脉的脊部,细心体察脉管内血液运行的流利程度,若脉管内的血液运行滑利,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则为滑脉。若运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
      脉的流利程度没有具体指标,可结合脉的形体变化综合体会。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多根据正常脉象体察正常脉的流利程度,然后,可掌握滑涩二脉的脉形特点和指感特征。
    第1楼  8,察脉的圆敛程度和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散脉。散脉有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之分。生理性散脉是脉体“大”而表现出的“散漫”之象,但脉体圆敛,无其他不适。病理性散脉的脉形是:脉体不圆敛、过度散漫或形体过度宽泛,甚至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
      9,察脉的力度
      在察力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脉的有力无力。一般说,这是对主要脉象进行详细诊察的附加条件。因此,对每一种脉象的诊察,都需要进一步诊察脉的有力无力。如,数脉有力、数脉无力、沉脉有力、沉而无力等。
      10,察特殊脉形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比较特殊的脉形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不能概括的脉形。古代医家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芤脉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脉形。其脉形特点是“中央空、两边实”。除芤脉以外,古文献记载了很多特殊脉形,如:釜沸脉、解索脉、雀啄脉、麻促脉、虾游脉、鱼翔脉、屋漏脉、弹石脉、转豆脉、偃刀脉等。这些脉形虽然少见,但可预示异乎寻常的病变,对提供特殊诊断依据,及时判测病情,确有一定意义。所以,不应弃而不用。
      11,察复合脉或相兼脉
      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构成条件复合而成的脉象,因有固定专名,称为复合脉。相兼脉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没有固定专名,故称相兼脉。比如,浮脉和数脉相兼,称为脉浮数;沉脉和弦脉相兼,称为脉沉弦;这都是相兼脉。
      需要在察复合脉或相兼脉过程中辨别的常用脉象主要是微脉、濡脉、弱脉、虚脉、实脉、促脉等,除此之外,若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都是相兼脉。如,脉浮数、脉沉数、脉弦滑、脉迟缓等。对这一类脉象的诊察,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辨别。凡复杂脉象,都在这一过程详细诊察。
      12,察脉的更代
      察脉的更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诊察脉象变化是否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二是诊察由一种脉象更代为另一种脉象是否符合正常规律。因此,必须掌握正常脉象的变化规律,才能诊察脉的更代。
      古代医家诊脉,脉的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近代脉书误解了代脉的实际意义,误将代脉认为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的脉象,因此,察脉的更代被忽视了。现已证实:代脉的实际意义并不是“脉来一止”,更不是“止有定数”或“良久复来”,而是专指脉的更代,这是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察脉的更代,首先要掌握季节脉和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若脉的更代不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表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辨别脉象是否主病及其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按季节脉的变化规律,春季之脉应显弦象,秋季之脉应显浮象。若春季其脉不弦,秋季其脉不浮,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分析脉象的变化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女子妊娠三月,其脉应显滑象。若妊娠三月其脉不滑而涩,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胎元失养。又如《脉经》说:“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其脉代绝者死。”这些实例说明,察脉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察革脉
      察革脉主要是诊察在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古代医家对脉象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后人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使其诊断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据考证,古代医家诊脉,既诊察脉的更代,又诊察脉象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变。这两个方面的诊察,既可诊断脉象变化是否主病,又可诊断脉象变化与病症的内在联系,还可诊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后世脉书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是脉诊的重大损失。应该提倡按病变规律诊察和分析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充分发挥脉诊诊断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绝不可忽视。
      14,察独
      在察独过程中,主要诊察脉象在某一“部”或某一“关”出现的异常变化,这是诊察病脉的具体方法之一。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这是根据发生“独变”的脉象辨别病脉。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辨别病脉的方法,将“察独”作为发现病脉或辨别病脉的主要手段。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深受后世医家推崇,如张景岳说:“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古代医家积累了很多“察独”的具体方法,其一是从脉的形象变化入手,以一部之脉的形象异于其余各部为独。如《诊家枢要》说:“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医原》说:“六脉之中,有一脉独乖者,即当于独乖之一脉求之。”这是因某一部脉的形象变化异于其余各部,故为“独变”,“独”则为病脉。其二是从脉在各部的显现入手,以脉体独显于某部为“独”。如《脉理求真》曰:“有以五脏五脉各应互见,而六部六脉偏见一脏之脉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独名也。”以上两种方法,是根据脉体的显现部位和脉体的形象变化“察独”,确有一定诊断意义。张景岳的方法略有不同,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察独,其曰:“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邪,此其独也。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皆是肝脉;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脏之中各有五脉,五脉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即本脏之有余,乖而弱者,即本脏之不足,此脏气之独也。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显然,张景岳对察独的方法又有所创新。
      总之,察独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首先要掌握正常脉象的普遍规律和不同体质的脉象特点,在同中求异,在常中求变。这种方法,若能运用自如,不失为诊察病脉的捷径。
      15,察胃、根、神
      古代医家认为,胃、根、神是脉的三要素,是正常脉象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因此,察脉的胃根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察胃根神的具体方法,非常复杂,且因字数太多,请大家参见其他脉书,具体内容没太大出入。故从略。
      以上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十五个方面,从诊察这些方面的变化入手,首先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然后,循序渐进,触类旁通,抓关键,识要领,逐渐积累诊察复杂脉象的经验,再图精益求精   脊柱痧像诊断法  颈一后头通大脑,颈二耳目视听舌
                    颈三脸面和外耳,三叉神经及喉咽;
                    颈四绕项连双肩,耳鼻口咽与膈肌;
                    颈五上臂三角肌,声带腺体咽喉炎;

                    颈六颈肩二头肌,拇食两指扁桃体,;
                    颈七肩肘三头肌,前臂中指甲状腺;


                                 颈八无名与小指,前臂掌面指屈肌;
                                 胸一上臂至肘下,食管气管小鱼际;
                                 胸二循腋至肘上;三至十二胸肋肌;
                                 胸二至五主心疾,肺与气管二三四;
                                 食道胸一至胸六,六胃七胰八属脾;
                                 肝胆七九胸节间,肾脏胸十至腰一;
                                 胸九十二主小肠,十一腰一大肠乡;
                                 膀胱十一至腰二;输尿管加前列腺;
                                 睾丸卵巢十十一,下至腰一主生殖;
                                 腰一上主骼腰肌,内络大肠下股沟;
                                 腰二斜下大腿前,还连腹部和兰尾;


                                 腰三主管膝周炎,子宫膀胱性器官;
                                 腰四小腿内侧面,坐骨神经前列腺;
                                 腰五腿外胫前肌,足背拇次两趾连;
                                 骶一跟腱通小趾.,亦主小腿腓肠肌;
                                 骶二大小腿后面;下至足底掌小肌;
                                 骶三四五连尾椎,直肠肛门会阴肌。.
      按压三穴可快速检测糖尿病 大约一年前的一天,我在昆叔那刚做完按摩,刚好来了一个病人,40多岁的中年汉子,看那气质,就是一位领导。  你想像不到的对糖尿病的快速和神奇诊断
      病人自述刚被医院诊断为糖尿病,想找昆叔给治治。我看昆叔不紧不慢地打量着病人,走到跟前,示意病人坐下,然后昆叔就用手在病人的大腿、小腿两处点按了一下,只听病人大叫一声,喊痛,昆叔又叫病人把鞋脱下,弯下腰,在其脚心内侧脚弓处一按,病又大叫一声。昆叔直起身,对病人说,没错,你是有糖尿病。不过,不算严重。可以治好。
      当时,我就感觉昆叔神奇,怎么按几下,就知道病人有没有糖尿病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百思不得其解。
      前两天,昆叔在给我按摩的时候,刚好我问起这个问题,于是,昆叔就将多年的经验和盘托出,他说,只要你点按病人大腿、小腿和脚底三个反射区,如果病人都感觉很痛,确诊糖尿病无疑。那究竟是哪三个地方呢?
      1、足底胰腺反射区

      这是一张左足的反射区图,昆叔告诉我,点按那个黄色的胰腺反射区,如果被按摩者感觉痛,那就说明胰腺有问题。当然,右脚相应的区域点按也同样。
      2、小腿内侧脚踝与膝盖二分之一处

      注意,此反射区在胫骨与肌肉交接处的骨膜上,点按或者击打此反射区,感觉痛疼。
      3、膝盖向上六寸外侧的肾系
      此处位置相对比较难找。具体的位置点不是很明确,大体在膝盖向上六寸外侧,处于胆经和胃经两条经络之间的痛疼敏感点,也在骨膜上,名为肾系。

      肾系穴,是经外奇穴。不过,你在正规的经络穴位书上是找不到的。昆叔告诉我,大约是在此位置,是按摩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的。如果是糖尿病人,点按此处,会感觉很痛。
      昆叔告诉我,此三处反射区,对确诊糖尿病十分有帮助。如果三处反射区都感觉痛,同时,病人又有经常口渴的症状,那基本上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人了。
      昆叔通过此方法,不仅确诊了许多糖尿病人,有的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同时,还调理好过很多人。没打针,没吃药,主要以按摩为主,纯绿色疗法,实在是很神奇。     一眼即可由妇女面部看出其是否有和所患妇科疾病的望诊小技巧 人中位于鼻与唇的正中部位,为先天精气命门原气之所候,临床观察此处确能显现肾气精微之盛衰,反应命火生机的存亡。年轻人的人中部位明润而光泽无杂色,年老或肾虚病人则黯淡不华,肾气衰亏,尤其命门火衰败者更能出现黑色枯夭。命门竭者,人中先黑。人中两旁候生殖系统和膀胱。
    临床上肾虚不孕妇人此处色泽偏晦滞和枯夭或见色素沉着,孕妇即又显得特别光泽名润,表明气血旺盛,母子安康。故此处位色泽的变化可作为早孕诊断参考。如孕妇此处隐黄,胎漏下血即为子死腹中,因而观察此处对妇科是很有意义的。在男科也有同样意义。
    通常人中沟有横纹二或三道者,多为宫颈溃烂或阴道溃疡,人中沟中心竖纹并沟浅或无沟且向外凸者,可疑为子宫肌瘤,人中沟不是成上窄下宽如剑形,而是上下宽窄相等或上宽下窄或成圆弧症状者,多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之表现。人中沟斜向,既表现该方向为左或右附件炎症。
    总之,人中沟的正常生理位置一旦出现变窄变宽,沟棱无分,左右歪斜,纵横纹络,凹凸等形态的改变,即说明女子的出现妇科疾患,在男子则为小腹,睾 丸,阴 茎 等生殖系统疾病。 中医手掌诊疗50病》--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成长的疑难病,一般是由急性前列腺炎未彻底治愈,而成为慢性炎症病变,也可由前列腺组织反复充血,腺泡扩张,腺体间组织水肿,成为慢性炎症病理变化。其临床特点为尿道滴白、尿多、尿意不尽,腰骶酸痛,小腹会阴部胀痛,属中医的“精浊”范畴。

     

     (一)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膀胱刺激症状,排尿时尿道灼痛,并放射到阴茎头部,清晨尿道口有粘液、粘丝及脓液分泌。

    (2)后尿道,会阴和肛门部不适,重压有胞胀感,下蹲和大便时尤甚。

    (3)腰骶骨酸痛,可放射到阴茎睾丸,腹股沟部,会阴部及大腿。

    (4)全身症状表现为乏力,眼花,失眠,性功能障碍。

    (5)直肠指诊,前列腺不平整,质较硬,轻压痛。

     

    2.实验室检查

    (1)前列腺液检查:每高倍视野内白细胞数>10个,卵磷脂小体显著减少。

    (2)细菌培养:冲洗消毒尿道后,按摩前列腺,取前列腺液培养。

     

    (二)病因病机

     

        慢性胆列腺炎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中医认为是败精瘀浊,湿热下注,精室被扰,精关不固,封藏失司。通常情况下由于房事不节,或有手淫恶习,劳伤精气,以致肾气虚弱,复受湿热这之邪外侵,或因酗酒无度,嗜食辛辣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引起经络阻格,气血瘀滞而成。

     

    (三)中医辨证

    (1)湿热:尿意不尽,大便干结,口苦且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血瘀:会阴部刺痛,痛引腰部,舌质紫,有瘀斑,脉涩。

    (3)肾阴虚:尿末滴白,腰酸耳鸣,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4)肾阳虚:形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四)掌  诊

     

        手掌性线(坤位)超长向感情线尾端弯出,女性为性功低下,男性为慢性前列腺炎,如果是岛纹形成,则为前列腺肿瘤(见图81)。

     

     

    慢性前列腺炎掌诊歌诀

     

    (一)                                          (二)

    男性手掌至坤位,性线完整人不累;                性线断裂乱纹生,功能超常无品行;

    若线弯至情线侵,前列腺炎防增生。                性线若有岛纹成,前列增生癌可能。

     

    (五)辨证施治

     

    摘自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97年第10卷第20期,耿钓方:

    前列腺汤:当归10克,莪术10克,黄柏10克,穿山甲10克,王不留12克,丹参15克,鱼腥草10克,三棱10克,杜仲15克,红花10克,白花蛇草15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山萸肉10克。笔者加沙参15克,上药连煎两次取汁混合1日2次饭后服,每日1剂。另服氟哌酸囊,按说明服用,服药期间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2周1疗程。

    处方:丹参30克,瓦楞子40克,益母草30克,生黄芪20克,王不留行20克,荔枝核20克,当归10克,穿山甲10克,柴胡10克,川楝子10克,三七5克,甘草10克。

     

    主治:前列腺增生症。

    用法:上药每日一剂水煎服,日服二次。

    处方:威灵仙30克,茯苓30克,小茴香30克,栀子30克,地肤子20克,白茅根50克,金银花50克。

    主治:前列腺增生症。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日服三次,7剂为一疗程。

    注:服药的同时可用畅弘前列腺贴脐散疗效更佳。

    分享到:QQ空间      中医手掌诊疗50病》---慢性宫颈炎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在已婚,尤其经产妇女中更为多见,其原因是性生活带进细菌或分娩损伤时细菌侵入,宫颈内膜皱襞多,易隐藏细菌,感染后不易彻底清除,宫颈分泌物多而有利于细菌生长。 

    (一)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白带增多为主要症状。通常呈粘稠的粘液或者脓性粘液,有时伴有血或丝,或有接触性出血。 

    (2)外阴瘙痒,为白带增多,刺激外阴所致。 

    (3)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每于月经期,排便或性生活时加重,尤其炎症蔓延,致子宫颈主韧带增粗时疼痛更明显,甚可引起恶心,影响性生活。 

    (4)膀胱刺激症状:当炎症波及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周围,可出现尿频或排尿困难,但尿液常规检查正常。 

    (5)肠道症状如排便时感到肛门痛等。

    (6)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

      

    2.实验室检查

    通过窥阴器检查,可见宫颈有红色细颗粒糜烂区及颈管分泌脓性粘液样白带。子宫颈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肥大,有时质硬,有时可见息肉,外翻腺体囊肿等,根据糜烂面积大小可分为三度:①轻度:糜烂面积占整个子宫颈面积的1/3以内;②中度:糜烂面积占整个子宫颈面积的1/3~2/3;③重度:糜烂面积占整过子宫颈面积的2/3以上。

    (1)糜烂型:宫颈外口宫颈阴道部表面呈鲜红色,镜下所见此区表面覆以柱状上皮间质内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根据其病变范围的深浅又分为三型:1、单纯性糜烂;2、颗粒性糜烂;3、乳头性糜烂。

    (2)囊泡型:宫颈外口及其周围部分粘膜呈淡红色,表面有数个直径为2-3毫米,(偶可达1厘米)半透明状含有粘液的小泡。镜下见宫颈内膜腺体异常扩大,腔内充满粘液,腺体上皮细胸呈低柱或扁平状。

    (3)慢性增生性炎症,子宫颈肥大,表面光滑。镜检:腺体增生,间质增生,间质内可有淋巴组织或淋巴滤泡形成,滤泡中心内有稚淋巴细胞,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二)掌  诊

    在手掌的坎位子宫区下面出现十字纹为轻度宫颈炎,出现三角形纹为中度宫颈糜烂,出现米字纹为重度宫颈糜烂,(见图63-1,64-1)。

      

      

     

     

      

     

         

    黄某,女,生于1972年,就诊于2005年12月5日

     主症:轻度宫颈糜烂

      

      

    慢性宫颈炎掌诊歌诀

    (一)                                          (二)

    掌诊男女要分看,女性右手后天观;                坎沟出现十字纹,诊断宫颈有炎症;

    腕纹靠掌一公分,诊断盆腔辨病名。                若还米纹显而深,宫颈糜烂不须问。

    中医治疗:

    处方1:党参10克,苍术10克,芡实10克,鹿角霜10克,黄芪15克,薏苡仁15克,茯苓15克,升麻5克,金樱子30克。

    腹疼:加艾叶10克,香附10克。

    腰痛:加杜仲10克,菟丝子10克。

    白带稠:加黄柏10克,银花5克。

    主治:慢性子宫颈炎。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日服二次。

    处方2:猪苓12克,茯苓12克,茵陈9克,栀子9克,黄柏9克,丹皮9克,赤芍9克,牛膝9克,泽泻9克,车前子9克(包煎)。

    大便干结:加大黄10克。

    湿重:加薏苡仁12克。

    主治:慢性子宫颈炎,白带量多,色黄稠,或赤白带下,臭气或伴小腹疼痛。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日服二次。

    处方3:黄柏50克,樟丹15克,冰片5克,生哈粉25克,白芨25克,苦参25克。

    主治:子宫颈炎。

    用法:上药共研成细末拌匀,先将宫颈冲洗干净后,上药粉3克,3日上药一次,严禁内服。

    注:服药的同时可外用祛斑贴脐散,疗效更佳。

     

     

    强某,女,生于1967年,就诊于2007年1月。

    主症:慢性宫颈炎

        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 嗅病气所包含的内容
  • 闻诊包括哪些内容
  • 中医望表辨病
  • 望痰辩病
  • 中医中的望步识病
  • 望目都望什么?
  • 舌诊的注意事项
  • 望笑容也能诊病
  • 中医望面诊病
  • 中医舌诊辨病
  • 中医望唇诊病
  • 脉象之浮、沉、滑、数
  • 脉象之滑、涩、玄、紧
  • 脉象之缓、洪、细、促、结、代
  • 察颜切脉 先辨阴阳
  • 正常脉象是指什么
  • 闻诊的重要意义
  • 什么是切诊
  • 问诊的具体内容
  • 什么是问诊
  • 闻诊辨病
  • 什么是闻诊
  • 望诊的内容
  • 望诊的理论根据
  • 什么是望诊
  • 脉诊的理论依据
  • 何为望闻问切?
  •   从十五个方面学习诊脉  







    古代中医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其诊断作用不能互相替代。其中,任何一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对脉象的诊察,甚至影响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因此,二十六种脉象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偏废,必须熟炼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技术。
      在诊疗实践中,一般是以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脉象变化。因此,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否则,对脉象的诊察就缺乏依据。比如,滑涩二脉都是诊察脉的流利程度,若不明确这一点,对滑涩二脉的诊察就没针对性。再如动脉,其实际意义是诊察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若不明确这一点,对动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很容易与其实际意义相悖。特别是代脉和革脉,由于近代脉书误解了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对其所主病证的分析已离题太远。这些实例说明,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
      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
    一进行诊察。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
      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
      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
      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
      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划分“三关”的理论,寸口脉的长短以“一寸九分”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若寸口脉超过“一寸九分”,寸、尺两端过于本位,则为长脉。若寸口脉达不到“一寸九分”,寸、尺两端不及本位,则为短脉。这也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可灵活掌握。
      5,察脉体张力或弹性
      在察脉体张力或弹性的过程中,主要辨别弦脉、紧脉和缓脉。其具体方法是:若只是脉体张力增强,按之如弓弦状,为弦脉。若脉体“紧张”或“拘急”,按之“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为紧脉。若脉体“舒缓”或“缓纵”,按之有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的指感特征,为缓脉。
      6,察脉律
      在察脉律的过程中,主要辨别结、动、促三种脉象。结脉的辨别比较简单,凡脉有间歇即是结脉。若数脉而有间歇则是促脉。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在实际表现时比较复杂,可根据正常窦性心律脉形的基本特点进行辨别。
      7,察脉的流利程度
      在察脉的流利程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滑脉和涩脉。具体方法是:触及脉体时,先将指目按在脉的脊部,细心体察脉管内血液运行的流利程度,若脉管内的血液运行滑利,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则为滑脉。若运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
      脉的流利程度没有具体指标,可结合脉的形体变化综合体会。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多根据正常脉象体察正常脉的流利程度,然后,可掌握滑涩二脉的脉形特点和指感特征。
    第1楼  8,察脉的圆敛程度和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散脉。散脉有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之分。生理性散脉是脉体“大”而表现出的“散漫”之象,但脉体圆敛,无其他不适。病理性散脉的脉形是:脉体不圆敛、过度散漫或形体过度宽泛,甚至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
      9,察脉的力度
      在察力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脉的有力无力。一般说,这是对主要脉象进行详细诊察的附加条件。因此,对每一种脉象的诊察,都需要进一步诊察脉的有力无力。如,数脉有力、数脉无力、沉脉有力、沉而无力等。
      10,察特殊脉形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比较特殊的脉形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不能概括的脉形。古代医家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芤脉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脉形。其脉形特点是“中央空、两边实”。除芤脉以外,古文献记载了很多特殊脉形,如:釜沸脉、解索脉、雀啄脉、麻促脉、虾游脉、鱼翔脉、屋漏脉、弹石脉、转豆脉、偃刀脉等。这些脉形虽然少见,但可预示异乎寻常的病变,对提供特殊诊断依据,及时判测病情,确有一定意义。所以,不应弃而不用。
      11,察复合脉或相兼脉
      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构成条件复合而成的脉象,因有固定专名,称为复合脉。相兼脉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没有固定专名,故称相兼脉。比如,浮脉和数脉相兼,称为脉浮数;沉脉和弦脉相兼,称为脉沉弦;这都是相兼脉。
      需要在察复合脉或相兼脉过程中辨别的常用脉象主要是微脉、濡脉、弱脉、虚脉、实脉、促脉等,除此之外,若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都是相兼脉。如,脉浮数、脉沉数、脉弦滑、脉迟缓等。对这一类脉象的诊察,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辨别。凡复杂脉象,都在这一过程详细诊察。
      12,察脉的更代
      察脉的更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诊察脉象变化是否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二是诊察由一种脉象更代为另一种脉象是否符合正常规律。因此,必须掌握正常脉象的变化规律,才能诊察脉的更代。
      古代医家诊脉,脉的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近代脉书误解了代脉的实际意义,误将代脉认为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的脉象,因此,察脉的更代被忽视了。现已证实:代脉的实际意义并不是“脉来一止”,更不是“止有定数”或“良久复来”,而是专指脉的更代,这是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察脉的更代,首先要掌握季节脉和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若脉的更代不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表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辨别脉象是否主病及其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按季节脉的变化规律,春季之脉应显弦象,秋季之脉应显浮象。若春季其脉不弦,秋季其脉不浮,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分析脉象的变化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女子妊娠三月,其脉应显滑象。若妊娠三月其脉不滑而涩,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胎元失养。又如《脉经》说:“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其脉代绝者死。”这些实例说明,察脉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察革脉
      察革脉主要是诊察在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古代医家对脉象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后人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使其诊断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据考证,古代医家诊脉,既诊察脉的更代,又诊察脉象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变。这两个方面的诊察,既可诊断脉象变化是否主病,又可诊断脉象变化与病症的内在联系,还可诊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后世脉书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是脉诊的重大损失。应该提倡按病变规律诊察和分析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充分发挥脉诊诊断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绝不可忽视。
      14,察独
      在察独过程中,主要诊察脉象在某一“部”或某一“关”出现的异常变化,这是诊察病脉的具体方法之一。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这是根据发生“独变”的脉象辨别病脉。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辨别病脉的方法,将“察独”作为发现病脉或辨别病脉的主要手段。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深受后世医家推崇,如张景岳说:“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古代医家积累了很多“察独”的具体方法,其一是从脉的形象变化入手,以一部之脉的形象异于其余各部为独。如《诊家枢要》说:“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医原》说:“六脉之中,有一脉独乖者,即当于独乖之一脉求之。”这是因某一部脉的形象变化异于其余各部,故为“独变”,“独”则为病脉。其二是从脉在各部的显现入手,以脉体独显于某部为“独”。如《脉理求真》曰:“有以五脏五脉各应互见,而六部六脉偏见一脏之脉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独名也。”以上两种方法,是根据脉体的显现部位和脉体的形象变化“察独”,确有一定诊断意义。张景岳的方法略有不同,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察独,其曰:“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邪,此其独也。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皆是肝脉;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脏之中各有五脉,五脉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即本脏之有余,乖而弱者,即本脏之不足,此脏气之独也。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显然,张景岳对察独的方法又有所创新。
      总之,察独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首先要掌握正常脉象的普遍规律和不同体质的脉象特点,在同中求异,在常中求变。这种方法,若能运用自如,不失为诊察病脉的捷径。
      15,察胃、根、神
      古代医家认为,胃、根、神是脉的三要素,是正常脉象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因此,察脉的胃根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察胃根神的具体方法,非常复杂,且因字数太多,请大家参见其他脉书,具体内容没太大出入。故从略。
      以上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十五个方面,从诊察这些方面的变化入手,首先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然后,循序渐进,触类旁通,抓关键,识要领,逐渐积累诊察复杂脉象的经验,再图精益求精   脊柱痧像诊断法  颈一后头通大脑,颈二耳目视听舌
                    颈三脸面和外耳,三叉神经及喉咽;
                    颈四绕项连双肩,耳鼻口咽与膈肌;
                    颈五上臂三角肌,声带腺体咽喉炎;

                    颈六颈肩二头肌,拇食两指扁桃体,;
                    颈七肩肘三头肌,前臂中指甲状腺;


                                 颈八无名与小指,前臂掌面指屈肌;
                                 胸一上臂至肘下,食管气管小鱼际;
                                 胸二循腋至肘上;三至十二胸肋肌;
                                 胸二至五主心疾,肺与气管二三四;
                                 食道胸一至胸六,六胃七胰八属脾;
                                 肝胆七九胸节间,肾脏胸十至腰一;
                                 胸九十二主小肠,十一腰一大肠乡;
                                 膀胱十一至腰二;输尿管加前列腺;
                                 睾丸卵巢十十一,下至腰一主生殖;
                                 腰一上主骼腰肌,内络大肠下股沟;
                                 腰二斜下大腿前,还连腹部和兰尾;


                                 腰三主管膝周炎,子宫膀胱性器官;
                                 腰四小腿内侧面,坐骨神经前列腺;
                                 腰五腿外胫前肌,足背拇次两趾连;
                                 骶一跟腱通小趾.,亦主小腿腓肠肌;
                                 骶二大小腿后面;下至足底掌小肌;
                                 骶三四五连尾椎,直肠肛门会阴肌。.
      按压三穴可快速检测糖尿病 大约一年前的一天,我在昆叔那刚做完按摩,刚好来了一个病人,40多岁的中年汉子,看那气质,就是一位领导。  你想像不到的对糖尿病的快速和神奇诊断
      病人自述刚被医院诊断为糖尿病,想找昆叔给治治。我看昆叔不紧不慢地打量着病人,走到跟前,示意病人坐下,然后昆叔就用手在病人的大腿、小腿两处点按了一下,只听病人大叫一声,喊痛,昆叔又叫病人把鞋脱下,弯下腰,在其脚心内侧脚弓处一按,病又大叫一声。昆叔直起身,对病人说,没错,你是有糖尿病。不过,不算严重。可以治好。
      当时,我就感觉昆叔神奇,怎么按几下,就知道病人有没有糖尿病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百思不得其解。
      前两天,昆叔在给我按摩的时候,刚好我问起这个问题,于是,昆叔就将多年的经验和盘托出,他说,只要你点按病人大腿、小腿和脚底三个反射区,如果病人都感觉很痛,确诊糖尿病无疑。那究竟是哪三个地方呢?
      1、足底胰腺反射区

      这是一张左足的反射区图,昆叔告诉我,点按那个黄色的胰腺反射区,如果被按摩者感觉痛,那就说明胰腺有问题。当然,右脚相应的区域点按也同样。
      2、小腿内侧脚踝与膝盖二分之一处

      注意,此反射区在胫骨与肌肉交接处的骨膜上,点按或者击打此反射区,感觉痛疼。
      3、膝盖向上六寸外侧的肾系
      此处位置相对比较难找。具体的位置点不是很明确,大体在膝盖向上六寸外侧,处于胆经和胃经两条经络之间的痛疼敏感点,也在骨膜上,名为肾系。

      肾系穴,是经外奇穴。不过,你在正规的经络穴位书上是找不到的。昆叔告诉我,大约是在此位置,是按摩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的。如果是糖尿病人,点按此处,会感觉很痛。
      昆叔告诉我,此三处反射区,对确诊糖尿病十分有帮助。如果三处反射区都感觉痛,同时,病人又有经常口渴的症状,那基本上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人了。
      昆叔通过此方法,不仅确诊了许多糖尿病人,有的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同时,还调理好过很多人。没打针,没吃药,主要以按摩为主,纯绿色疗法,实在是很神奇。     一眼即可由妇女面部看出其是否有和所患妇科疾病的望诊小技巧 人中位于鼻与唇的正中部位,为先天精气命门原气之所候,临床观察此处确能显现肾气精微之盛衰,反应命火生机的存亡。年轻人的人中部位明润而光泽无杂色,年老或肾虚病人则黯淡不华,肾气衰亏,尤其命门火衰败者更能出现黑色枯夭。命门竭者,人中先黑。人中两旁候生殖系统和膀胱。
    临床上肾虚不孕妇人此处色泽偏晦滞和枯夭或见色素沉着,孕妇即又显得特别光泽名润,表明气血旺盛,母子安康。故此处位色泽的变化可作为早孕诊断参考。如孕妇此处隐黄,胎漏下血即为子死腹中,因而观察此处对妇科是很有意义的。在男科也有同样意义。
    通常人中沟有横纹二或三道者,多为宫颈溃烂或阴道溃疡,人中沟中心竖纹并沟浅或无沟且向外凸者,可疑为子宫肌瘤,人中沟不是成上窄下宽如剑形,而是上下宽窄相等或上宽下窄或成圆弧症状者,多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之表现。人中沟斜向,既表现该方向为左或右附件炎症。
    总之,人中沟的正常生理位置一旦出现变窄变宽,沟棱无分,左右歪斜,纵横纹络,凹凸等形态的改变,即说明女子的出现妇科疾患,在男子则为小腹,睾 丸,阴 茎 等生殖系统疾病。 中医手掌诊疗50病》--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成长的疑难病,一般是由急性前列腺炎未彻底治愈,而成为慢性炎症病变,也可由前列腺组织反复充血,腺泡扩张,腺体间组织水肿,成为慢性炎症病理变化。其临床特点为尿道滴白、尿多、尿意不尽,腰骶酸痛,小腹会阴部胀痛,属中医的“精浊”范畴。

     

     (一)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膀胱刺激症状,排尿时尿道灼痛,并放射到阴茎头部,清晨尿道口有粘液、粘丝及脓液分泌。

    (2)后尿道,会阴和肛门部不适,重压有胞胀感,下蹲和大便时尤甚。

    (3)腰骶骨酸痛,可放射到阴茎睾丸,腹股沟部,会阴部及大腿。

    (4)全身症状表现为乏力,眼花,失眠,性功能障碍。

    (5)直肠指诊,前列腺不平整,质较硬,轻压痛。

     

    2.实验室检查

    (1)前列腺液检查:每高倍视野内白细胞数>10个,卵磷脂小体显著减少。

    (2)细菌培养:冲洗消毒尿道后,按摩前列腺,取前列腺液培养。

     

    (二)病因病机

     

        慢性胆列腺炎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中医认为是败精瘀浊,湿热下注,精室被扰,精关不固,封藏失司。通常情况下由于房事不节,或有手淫恶习,劳伤精气,以致肾气虚弱,复受湿热这之邪外侵,或因酗酒无度,嗜食辛辣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引起经络阻格,气血瘀滞而成。

     

    (三)中医辨证

    (1)湿热:尿意不尽,大便干结,口苦且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血瘀:会阴部刺痛,痛引腰部,舌质紫,有瘀斑,脉涩。

    (3)肾阴虚:尿末滴白,腰酸耳鸣,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4)肾阳虚:形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四)掌  诊

     

        手掌性线(坤位)超长向感情线尾端弯出,女性为性功低下,男性为慢性前列腺炎,如果是岛纹形成,则为前列腺肿瘤(见图81)。

     

     

    慢性前列腺炎掌诊歌诀

     

    (一)                                          (二)

    男性手掌至坤位,性线完整人不累;                性线断裂乱纹生,功能超常无品行;

    若线弯至情线侵,前列腺炎防增生。                性线若有岛纹成,前列增生癌可能。

     

    (五)辨证施治

     

    摘自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97年第10卷第20期,耿钓方:

    前列腺汤:当归10克,莪术10克,黄柏10克,穿山甲10克,王不留12克,丹参15克,鱼腥草10克,三棱10克,杜仲15克,红花10克,白花蛇草15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山萸肉10克。笔者加沙参15克,上药连煎两次取汁混合1日2次饭后服,每日1剂。另服氟哌酸囊,按说明服用,服药期间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2周1疗程。

    处方:丹参30克,瓦楞子40克,益母草30克,生黄芪20克,王不留行20克,荔枝核20克,当归10克,穿山甲10克,柴胡10克,川楝子10克,三七5克,甘草10克。

     

    主治:前列腺增生症。

    用法:上药每日一剂水煎服,日服二次。

    处方:威灵仙30克,茯苓30克,小茴香30克,栀子30克,地肤子20克,白茅根50克,金银花50克。

    主治:前列腺增生症。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日服三次,7剂为一疗程。

    注:服药的同时可用畅弘前列腺贴脐散疗效更佳。

    分享到:QQ空间      中医手掌诊疗50病》---慢性宫颈炎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在已婚,尤其经产妇女中更为多见,其原因是性生活带进细菌或分娩损伤时细菌侵入,宫颈内膜皱襞多,易隐藏细菌,感染后不易彻底清除,宫颈分泌物多而有利于细菌生长。 

    (一)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白带增多为主要症状。通常呈粘稠的粘液或者脓性粘液,有时伴有血或丝,或有接触性出血。 

    (2)外阴瘙痒,为白带增多,刺激外阴所致。 

    (3)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每于月经期,排便或性生活时加重,尤其炎症蔓延,致子宫颈主韧带增粗时疼痛更明显,甚可引起恶心,影响性生活。 

    (4)膀胱刺激症状:当炎症波及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周围,可出现尿频或排尿困难,但尿液常规检查正常。 

    (5)肠道症状如排便时感到肛门痛等。

    (6)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

      

    2.实验室检查

    通过窥阴器检查,可见宫颈有红色细颗粒糜烂区及颈管分泌脓性粘液样白带。子宫颈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肥大,有时质硬,有时可见息肉,外翻腺体囊肿等,根据糜烂面积大小可分为三度:①轻度:糜烂面积占整个子宫颈面积的1/3以内;②中度:糜烂面积占整个子宫颈面积的1/3~2/3;③重度:糜烂面积占整过子宫颈面积的2/3以上。

    (1)糜烂型:宫颈外口宫颈阴道部表面呈鲜红色,镜下所见此区表面覆以柱状上皮间质内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根据其病变范围的深浅又分为三型:1、单纯性糜烂;2、颗粒性糜烂;3、乳头性糜烂。

    (2)囊泡型:宫颈外口及其周围部分粘膜呈淡红色,表面有数个直径为2-3毫米,(偶可达1厘米)半透明状含有粘液的小泡。镜下见宫颈内膜腺体异常扩大,腔内充满粘液,腺体上皮细胸呈低柱或扁平状。

    (3)慢性增生性炎症,子宫颈肥大,表面光滑。镜检:腺体增生,间质增生,间质内可有淋巴组织或淋巴滤泡形成,滤泡中心内有稚淋巴细胞,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二)掌  诊

    在手掌的坎位子宫区下面出现十字纹为轻度宫颈炎,出现三角形纹为中度宫颈糜烂,出现米字纹为重度宫颈糜烂,(见图63-1,64-1)。

      

      

     

     

      

     

         

    黄某,女,生于1972年,就诊于2005年12月5日

     主症:轻度宫颈糜烂

      

      

    慢性宫颈炎掌诊歌诀

    (一)                                          (二)

    掌诊男女要分看,女性右手后天观;                坎沟出现十字纹,诊断宫颈有炎症;

    腕纹靠掌一公分,诊断盆腔辨病名。                若还米纹显而深,宫颈糜烂不须问。

    中医治疗:

    处方1:党参10克,苍术10克,芡实10克,鹿角霜10克,黄芪15克,薏苡仁15克,茯苓15克,升麻5克,金樱子30克。

    腹疼:加艾叶10克,香附10克。

    腰痛:加杜仲10克,菟丝子10克。

    白带稠:加黄柏10克,银花5克。

    主治:慢性子宫颈炎。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日服二次。

    处方2:猪苓12克,茯苓12克,茵陈9克,栀子9克,黄柏9克,丹皮9克,赤芍9克,牛膝9克,泽泻9克,车前子9克(包煎)。

    大便干结:加大黄10克。

    湿重:加薏苡仁12克。

    主治:慢性子宫颈炎,白带量多,色黄稠,或赤白带下,臭气或伴小腹疼痛。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日服二次。

    处方3:黄柏50克,樟丹15克,冰片5克,生哈粉25克,白芨25克,苦参25克。

    主治:子宫颈炎。

    用法:上药共研成细末拌匀,先将宫颈冲洗干净后,上药粉3克,3日上药一次,严禁内服。

    注:服药的同时可外用祛斑贴脐散,疗效更佳。

     

     

    强某,女,生于1967年,就诊于2007年1月。

    主症:慢性宫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