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歌谱:浙江温州市实验小学 -全国百所名校语文教育成就展-中华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33:55
《阅读考级:让课外阅读生根结果——语文课外阅读个性化评价的探索与研究》(林乐珍)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个性化评价的探索与研究》系2002年度温州市立项课题,2005年9月结题。本课题历经三年的不懈探索,达成了预期目的,基于强调反思作用、尊重个性差异的设计思想,构建了课外阅读个性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从历时性视角和共时性视角分别提出四步骤推进、四层面展开策略。通过阅读考级,点燃了学生阅读热情,使阅读考级成为推进学生持续课外阅读的动力源泉,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考级  个性化评价
一、课外阅读:说爱你不容易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单是因为在当今知识快速更新,还因为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特殊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人教版)1-10册课文总字数约为23万字左右,小学阶段学生平均每天只读约130字,所以,仅靠课内的教材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然。
梳理语文课程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其教学要求也越来越明确。我校自开办以来,一直很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每周设置一节导读课、一节诵读短课,为学生编制校本读本等等。然而,调查显示,开展课外阅读仍面临着较大的困难。46%的学生喜欢阅读《蜡笔小新》等只有直观形象画面的卡通读物或口袋书, 84%的学生没有边读边想,及时摘记的习惯,不会整理反思,与他人交流。阅读停留于图片的欣赏和粗浅的对文字描述的故事的欣赏,不能深入语言的探究。另一方面,被调查教师说自己在教学中对课外阅读没有做阶段性和目标性的引导。可见,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只是停留在随意性、消遣性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发展将会受极大的影响。
我们认为 ,课外阅读应然景象展开的瓶颈在评价,出路也在评价。只有建立常规化、科学化、多样化的课外阅读评价形式,组织起一个完整的课外阅读评价活动系统,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监控学生阅读过程,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和鉴赏的水平,这样的课外阅读才会真正体现出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基于此 ,我们建立课外阅读等级考核制度,为个性化评价搭建实践的平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
二、阅读考级:构建与实践
(一)阅读考级评价体系的构建:
1、设计思想:
(1)强调反思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的程度(即阅读的深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学习的把握就大。课外阅读如果不加以反思,阅读无非只是一种经历,永远不成为经验,这就是我们平时观察中发现有的学生课外阅读兴趣高语文水平却不高的原因。只有在阅读中强化反思,获取阅读经验,然后再在阅读的广度上应用经验,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实现阅读广度上的要求。
课外阅读个性化评价改变了单纯通过书面测验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从阅读的深度突破,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对学生课外阅读全过程予以关注,进行全方位测查,既看学期的课外阅读总量,更看单位时间内的阅读质量,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为有效阅读积蓄动力。
(2)尊重个性差异
虽然人的先天差别是存在的,但并不像人们所说的差距那么大,我们过去会把人与人的先天差距扩大化,是因为缺少自然发展的空间。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设置分层考级评价,让学生根据自己需求来申报等级进行考核。在这种体系之下,人与人,比如所谓的“优生”与“差生”,尽管所阅读的内容可能差别很大,但他们都保持一个共同点:热爱阅读,积极求知,勇于探索,形成以不同起点、不同方式、不同速度共同发展的局面,从本质上否定了两极分化,从根本上保护了每个人的内在积极性。这样就保护了许多原来可能会被奚落为差生的学生,为他们“大器晚成”保存了信心和勇气。
2、评价指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9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一级相当于小学一年级水平,依次类推,九级相当于初中三年级水平。如四级的评价指标如下:

(说明: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为了方便操作,故分块表述。)
3、评价原则
课外阅读个性化评价(即阅读考级)强调反思、尊重差异、呵护成长,关注评价对象的个性化,尊重评价信息的个性化,促进不同的儿童根据各自的特点、各自的起点发展。在评价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遵循如下原则:
(1)多元化原则
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家长点评、教师总评等评价方式,综合平衡各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
②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表现为“全面”,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评价,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全体”,即不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根据学生不同的学力,制定分梯次、循序渐进的可接受的具体目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到自己的进步,尝试成功的喜悦。
③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针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定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映,给予及时的评价,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人文关怀。
(2)过程性原则
课外阅读个性化评价应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的特殊语文活动,是一种学习活动,而不是游离于学习之外的所谓客观判断和评定。它既可以表现为过程性评价,渗透在阅读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表现为终结性评价,帮助评价者整合阅读所获。
(3)模糊性原则
作为阅读主体,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自己的个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因此评价时要遵循模糊性原则,“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个性化地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课外阅读考级的实施与策略
1、历时性视角:四步骤推进
(1)收集资料。将课题组制定的实验方案印发给老师,并组织学习,让老师熟悉明白并向学生传达标准和评价、考核办法,让每个学生对自己这个学期要达到什么标准和能获得怎样的评价,向评委会提交申报表。过程中尽可能广泛地收集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素材,为全面而系统的评价奠定基础。
(2)分析资料。由教导处、教研组长、语文教师共同参与,运用量化的测量或描述性的分析,对要评价的对象作系统分析,批准等级考核资格。
(3)判断资料。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向评委会提交相关资料,考级评委会(评委会由语文老师及高一级学生组成)安排考级,评价程序为:试题设计--抽样试测--评价实施--反馈检测,建立题库,以保证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主观题采用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自由表达的方式来确定其对文章的理解,写出他们对已读内容的思考,把已有的知识与文章中的信息综合起来,扩展意思和表达思想,为了准确客观,有必要确定评分等级和析出样卷来指导评分。
(4)得出评价结论:根据对资料的判断,对学生的发展、教师以及教学环境进行总结性评价。各项测试成绩都不低于三星(满分为五星)平均分值为四星,准予升级,发给证书,与申报表一起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考级后,向家长、学生提供上一级阅读等级评价的有关详细材料,包括对阅读能力的阐述、评价的组成部分、评价标准,尽可能地提供有代表性的评价样本。
整个评价过程始终保持动态化,学生在相应的年级段可以提前申请,对所得等级及成绩不满意或暂时未能通过,第二学期可申请再测试,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循序渐进地转变与发展,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阅读行为活动记录和表现反馈,使评价处于开放的良性循环之中。
2、共时性视角:四层面展开
在评价的推进策略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评价的方法。从个性化阅读的特点出发,课外阅读个性化评价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途径来反映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具体来说,依据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针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评价形式:
(1)日常阅读:关注记录
我们鼓励把评价贯穿于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生活化,通过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摘记、阅读卡等书面材料,以量化的形式定时、定量甚至定主题地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但由于人数多、量大,教师不可能短时间内批改所有的笔记,所以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互相检查,来达到评价的目的。这种方法既为教师省了力气,使课外阅读能够趋于常规化,做到天天读、周周读、月月读,同时也充分挖掘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实践中,我们为低、中、高段学生分别设计了阅读摘录本《今天你读书了吗?》、《我爱阅读》、《课外阅读摘录本》,并在每个本子的扉页中附加阅读积分统计表,利用这种记录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让学生做起了报刊剪贴本,即将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好图片等一些好素材剪贴在一个本子上,并写上自己的评语。通过评语我们就可以看出学生有没有认真阅读。在检查完之后,将其存在教室的书架上交流学习一周,选择其中优秀的进行张贴。
(2)活动阅读:关注表现
这种评价形式指举办各类读书交流活动。比如开展专题阅读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会、读书沙龙、读书演讲会、读书小论文交流会,创办读书小报,刊出读书黑板报等各种各样的展示学生阅读成果的活动。这样的评价形式不仅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也使老师清醒地认识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鉴赏水平。
(3)课堂阅读:关注方法
我们发现,随着课外阅读越来越受重视,课外阅读也正在不断课程化。许多老师已经大胆地探索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导读课型。那么怎么评价阅读的效果呢?笔者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进行评价,即让学生讲讲今天看到的最引你注意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充分发挥课堂拓展对课外阅读的评价作用。
(4)终结性测试:关注结果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阶段性终结评价,并能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的好方式。
①从阅读类型分
朗读测试——要求学生读一篇(段)文字,测试学生是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默读测试——要求学生默不出声地读文字材料,测试学生是否能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义。
诵读测试——抽取一篇必读篇目朗读。抽取提交的优秀诗文中的两篇背诵,申报二级及以上等级者要求能有感情地诵读。
②从测试内容分
速度测试——申报三级及以上等级者还包括限时阅读(速度按等级相应要求),然后回答两到三个相关问题。测定学生阅读的快慢,即在单位时间里能读多少材料,或一定的材料度多少时间,这种测试,阅读草料易于理解,但份量很大。
理解测试——根据各级指标设置题目,主要测试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此类题量不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答题,但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三、认识反思:以开放性促进个性化
以阅读考级形式呈现的课外阅读个性化评价,历程三年,基于强调反思作用、尊重个性差异的设计思想,构建了课外阅读个性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从历时性视角和共时性视角分别提出四步骤推进、四层面展开策略,通过阅读考级,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
课外阅读具有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个性化”。通过个性化阅读培养个性化的人,阅读考级应保持开放性特征:
1、 工具开放性
建立课外阅读等级考核制度是实现个性化评价的实践的平台。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留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调节。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从而产生内外评价一致的共振现象。这样的评价,不仅起到了督促的作用,更起到了激励作用。
2、 方法开放性
课外阅读个性化评价是与实体活动紧密联系的,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更承认表现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评价的直接功能,就是活的学生发展的教学教育状况的信息,以作为学习主体和教育者的参考,这样的评价点燃学生阅读热情,使阅读考级成为推进学生持续课外阅读的动力源泉。
3、 过程开放性
课外阅读的评价过程应始终保持动态化,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循序渐进地转变与发展,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阅读行为活动记录和表现反馈,使评价处于开放的良性循环之中。在整个课外阅读个性化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干预学生个体目标及其实现中的具体而细微的脉络,只是在开放中给予方向性牵导,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事实证明,只有学生个体发展的丰富多彩,才有整个学校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志军  《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1期
2、郭根福  《试论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2期
3、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4、王芹娟   《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2期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6、左海电  《构建口语交际的评价体系》,《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