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娃娃玩具屋图片:台北故宫的“中华十大国宝” - 收藏俱乐部 - 复兴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1:09:43



    哪些才是台湾的的“中华十大国宝”呢?学者和民众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学者评出的国宝分别是《散氏盘》、《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壶》、《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藏文大藏经》、《帝监国说》、《快雪时晴帖》、《国子监刊本(尔雅)》、《万壑松风图》、《早春图》、《溪山行旅图》。


    《散氏盘》

         “这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散氏盘,之所以珍贵,说白了就在于它的字多。散氏盘,共三百五十七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如今,这个国之重器成为我们得以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宝贵钥匙。秦始皇曾派千人水下寻九鼎,为了他的江山寻宝;1810年,阿毓宝在大雪中为嘉庆皇帝50岁生日送上寿礼散氏盘,由此当上两江总督,为前程献宝。散氏盘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壶》

       汝窑为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天青釉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我国古代陶书描写的青如天,明如镜,正是这种釉色特点的形容。宋汝窑天青,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色调较稳定,多数釉面无光泽。此盆高6.7厘米,深3.5厘米,长23厘米,宽16.4厘米,是精品中的精品。汝窑传世作品不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约20件。


    《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

        坛城(Mandala)是藏传佛教用以象征宇宙结构的法器。这件坛城是达赖喇嘛五世于清朝顺治九年(1652)送给顺治皇帝的礼物,高14.8厘米,直径32.4厘米,通体镀金,并以绿松石镶嵌,极为珍贵,由此可见清朝与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密切联系。


    《藏文大藏经》

         藏文佛经的装帧形式不同于汉族人习惯用的佛教经本,而是以经叶、经版和经衣组成。这种经本形式源自印度,为西藏佛教沿用,称为“梵夹装”。此为清朝的收藏,泥金写本藏文甘珠尔经的经叶,正反两面均以金泥正楷书写,每函300~500叶不等,经叶依次序叠放后,边缘即呈现金泥彩绘的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结等8种图案。 iamjufu 发表于 2009-2-17 10:54



    《帝监国说》


        这是张居正为当时年仅10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所编的教科书,每段故事先录一段简短的史传记载,再翻译成当时通行的白话文,于文末提醒为政之方,通俗易懂。“台北故宫”所藏《帝鉴图说》共两册,是清代内府的图绘写本,色彩鲜艳,制作精美。依制作人员的年代判断,应该完成于咸丰十一年(1861)之后。


     

    《快雪时晴帖》

        “这张简洁的信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光,纸页早已泛黄。雪仍然在下,仿佛下在书帖上。据说每逢入冬初雪时候,乾隆皇帝一定要取出来看一看,并在裱框的四周写字赋诗盖章。有一天,他心情特别舒畅,在帖的中央。写了一个大大的“神”字。1924年11月5日下午,溥仪出宫,桌子上还有没吃完的半个苹果。路过神武门,军警和办事人员竟在包裹中搜出《快雪时晴》。当时已经下班,各库门紧锁,而这三希堂第一号宝贝《快雪时晴帖》名声又太大。竟无处可放。有人立刻到市面上买了一个保险柜,诺大的一个铁柜,空荡荡地摆进这张纸页,放置在神武门的西值房。如今的神武门每天无数游客出入,却很少有人知道,三希堂第一号宝贝就在这个小屋孤零零地度过了一个有惊无险的夜晚。那之后,紫禁城改了名,叫故宫博物院。庄严进了书画组。但除了《快雪时晴》,另外的两稀却因为早被谨妃偷出宫卖了当而一直流落民间。1933年,曾在大收藏家郭世五的家中看到一次。随后……世道便越来越乱了。庄严最惦记的三件的书法都不在这批箱子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外甥王珣的《伯远帖》。这就是乾隆皇帝最珍爱的“三希”。”

    iamjufu 发表于 2009-2-17 10:55



    《国子监刊本(尔雅)》


        此刊本由南宋最高学府——国子监刊印,保存完整。国子监自五代开始刊刻经籍,但如今五代与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见。这部南宋时代的《尔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书规模的重要物证。值得一提的是,古书的字体与刊印形式也如艺术品一般有其风格演变的历史。这部《尔雅》的字体端庄有力,版面宽大疏朗,又称为宋刻大字本,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万壑松风图》

        “宫廷画家李唐画了一幅《万壑松风图》,描绘的就是万岁山建成后巨岩重岗,云雾缭绕的景象。李唐喜欢用一种他自己发明的新笔法来画岩石,被称为“斧劈皴”,这使得这张画更具阳刚气质。岩石下有一曲流动的泉水,在画面上流淌了几个世纪,800多年的风尘让白色的绢帛变成了古铜色。松树干部的赭石颜色和松针的绿色都暗淡了。画面的落款隐密地写在主峰左侧的一剑远峰之中。”


    《早春图》

        “这是一幅北宋杰出的风景巨作。作者郭熙是宋神宗时期的宫廷画师。郭熙认为山水是有生命的。
        在这张画里,他并没有像前辈范宽那样将山画的雄浑大气,而是让整个画面充满轻松的戏剧式风格。据宋代邓椿《画继》记载,宋神宗对郭熙的画十分喜爱,甚至专门腾出一座宫殿用以悬挂他的作品。从画中作者的签名可以看出,画家完成这幅画的时间是1072年,这正是画家在宋神宗身边享受皇恩的幸福时光。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并没能持续多久。神宗死后,旧党势力被继任的哲宗皇帝重新启用,以郭熙为代表的新派山水画也随即遭受劫运。一次,邓椿的父亲进入宫中,发现擦桌案的抹布竟然是被撤换下来的郭熙作品。随小心地向朝廷请求得到这批退下来的画,没想到,第二天便得到了恩准。或许,当年将要被改做抹布的那一批画中就有这幅《早春图》。
        有趣的是,这幅画上还有当时大文豪苏轼的一首题诗:
        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
        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此时的苏轼还正值意气风发之时,他肯定不会想到,自己的一生的命运即将这张变得和这张画作一样画坎坷。”


    《溪山行旅图》

        这是一幅高2米6.3,宽1米3.3的巨大挂轴。是一千年前北宋画家范宽的代表作品。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画幅正中央的一座高大的山峰,密如雨点的墨痕将饱经风霜的岩石刻画得十分生动。细线般的瀑布在高山深壑间飞泻而下,隐没在云烟缥缈的深渊中。一队商旅行进在摩天巨岩与深邃林莽间。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却将山峰高不可攀的气势烘托得极其生动自然。
        当年徐悲鸿在北京故宫看到了这幅画,不禁赞叹道:“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画的題跋是一代文人领袖明朝董其昌的亲笔。几百年间,这一直是人们确认这幅画的主要依据。
        ——纪录片《台北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