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石与大理石那个贵:当道德成为“成才”的短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1:48:29
如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然而在如何教子成才的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少认识上及行为上的偏颇。人们热衷于所谓的“零岁方案”、“神童教育”,而对于孩子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了——

当道德成为“成才”的短板

  • 发布日期: 2011-01-30 00:00
  • 作者:文/关 颖 漫画/王欣蕊

 

 

尖子生也会失足

  有这样一个案例:大兴从上小学就是个好学生,在外语学院学习法语,一直是学习尖子,学习成绩非常好。就在还有一个月就要出国深造的时候,因为偷照相机又杀了人,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宣判后,他自己在分析导致犯罪的原因时说:“我之所以犯罪,就是因为我从小到大心里根本没有别人,唯独就有我自己。是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害了我。”

  在大兴身上反映出的问题是,学习好的光环掩盖了他在做人方面的缺陷。家长和老师都以学习好来判定他是一个好学生,忽略了他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大兴是品德过失导致酿成大错,以致毁了自己。当然,这是个很个别的事例,但近年来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已不是个别现象。

家长关心角度失衡

  这类事情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非常沉重而深刻的:学习好并不意味着品德好,培养孩子成才不可忽视道德教育。

  我们在一项全国未成年犯调查中发现,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忽视,是未成年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未成年犯和普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关心方面的最大差异,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不同。

  在调查所列父母关心孩子的13项内容的选择中,普通学生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最高,而未成年犯父母对这方面的关心程度都在第4位之后,说明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使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致命的漏洞,以致孩子在做人的最基本的问题上栽了大跟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进行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到父亲、母亲主要关注你哪些方面时,首选“学习成绩”的,父亲为88.2%,母亲为78.7%。有近半数的少年儿童说“父母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比1999年上升了18.6%。

  在现实生活中,一位年轻的父亲看到儿子把不合胃口的饭菜连同饭盒一起摔到地上,就乖乖地拾起饭盒去买回儿子满意的饭菜;而当他发现儿子考试得了89分时,却二话不说便拳脚相加。教育专家认为,在人才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诸如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劳动观念、自强自立、勇气信心、心理承受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孩子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人格上的缺陷却可以贻害一辈子。的确,我们不能指望一个狭隘、自私、缺乏责任感、缺乏直面困难勇气的人干出一番事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要想成才先“成人”

  有学者曾提出“人口素质桶”的理论,组成这个“素质桶”的三块木板分别是“身体素质板”、“智力素质板”和“非智力素质板”。如果有一只木桶,周边参差不齐,有的板长,有的板短,那么很自然,一旦所盛的水超过最短的高度,水就便自动溢出了。也就是说,木桶盛水量并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要扩充木桶的容量,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想办法改变最短那块木板的现状。这个道理是十分简单而又深刻的,用它来解释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状况,非智力素质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可以说是一块“短板”,这是不可否认的。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培养的孩子体格健壮、智慧聪颖,却斗志不旺、意志不坚、习惯不良,他的生命潜能也只能被淹没在平庸无为的生活之中。身体或智力作为素质的“长板”、“中板”即使有再大的优势,也会由于“短板”的作用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素质桶”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投资”于“短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益。未成年的孩子正处在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所以走出过于注重孩子分数的误区,加强思想品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教育迫在眉睫。

  父母和教师应当育人为先,教孩子懂得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自身的行为准则,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底线;教孩子积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学会正确的道德判断;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警惕学习好背后掩盖的品德和行为问题——这便是在对孩子“成才”的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成人”的教育。

  孩子只有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能在将来自立于社会、有益于社会,成为有用的人才,而不至于由于人生的“短板”不能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甚至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