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洒各开关如何使用: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一叶飘然烟雨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17:34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翻看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它对“意境”的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而“意象”的解释则为“意境”,将二者看成一个意思了。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如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其“分外香”的“战地黄花”的意象,也正是诗人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豪情万丈,信心百倍精神的写照。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其实这两者之间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
1、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由于它们都是经过诗人的精心挑选而写入作品中的,所以这些形象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它们便不再等同于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他要展现对母校的留恋,选用了很多与康河有关的形象,如金柳、青荇、拜伦潭、浮藻、夏虫、康桥等,这些形象融合于诗中,这些意象用来表达意境,展现了诗人对母校深沉而复杂的依恋之情。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的意象之外。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意境只是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专利。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诗人希望“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虚构出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可是这样看似博大而浪漫而温馨的文字背后,却是诗人背对人世,不为人理解而孤苦的内心世界,是诗人决意摆脱现实走向死亡的内心写照。仅按字面看将不能准确理解作品的意境。
2、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 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六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这就是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所创造出来的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是当时蓬勃开展的工农运动的写照,也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的革命激情。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聚合而成为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六种意象的范畴。
3、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不同,因为“境生象外”,所以需要“悟”才能获得,即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诗人创设的境界。而且“悟”出的境界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着相同的意象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这带来了意境内涵的丰富性。如舒婷的《致橡树》,她所展示的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不仅是自己追求的忠贞而独立的爱情写照,代表了自己的爱情理想;也是诗人对新时代的中国女性独立、自尊、自强人格觉醒的一种展示。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只是认识的层次有一定差别罢了。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也可以用它来解释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如上文中《再别康桥》和《沁园春·长沙》都是意境丰富的优秀现代诗歌。外国诗歌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按照意境意象说,可以认为作者在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 爱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何时何地,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诗人通过不同意象创设的意境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