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清晨h大四部曲微盘:錢???--张尚德老师回复道友信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1:09:44
錢???--张尚德老师回复道友信件 覆黃玄道友

高證師兄:

       看了網站上四月的參話頭,黃玄有一些感慨!寫論文要花很多時間,我很忙無暇多思考、用心,只是說出自己的感想而已。

       俗云:富貴發心難,貧賤布施難!確實如此。富裕時一切都那麼順心,誰會想要修行?人貧窮時所得已不多,還要他拿出來給予他人,真是難!

       平時,我們言身體健康很重要。但是,身體好時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名利比較重要,健康排在後面。一旦病入臟腑(膏肓),人已半死半活了,方才會覺得健康重要!這就是人性,人的業力、業障!人人如此!

       人同時也是健忘的,當富裕時往往忘失了貧困時的奮發。必定是遭遇到挫折、痛苦時,才懂得反省。也因此,歷史總是在演重複的戲幕!所以,就如張師所言:人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還不死心。除非成佛,成聖!

       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社會制度、規範,是因為人性的貪、瞋、痴而設置的。人為了生活、生存,也不得不隨社會制度、人情風俗而行,否則會被社會邊緣化,不被群體接納,排斥在外。譬如,功利社會,錢雖非萬能,但無錢萬萬不能。想要達成某些目標或理想,沒有錢的助力還真行不通。

        大家為了在社會上爭一席之地,不得已,也只好隨著世俗價值轉了。

       因此,悲己即所以悲人,悲人正所以悲己!

                                                                                   黃玄    敬上

黃玄:

你好。來信知悉,你說的重點是:

人要混俗,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若不如此,學佛者會被「邊緣化」。

哀哉!

此庸俗之世,普世庸俗之語也。

豈不知:真學佛者,不必有隔宿之糧,不要說真學佛者,就連真為眾生打拼的政治工作者,也不必為自己的肚皮謀,孫中山先生總統退下來,窮得沒有飯吃,是去當掉一件衣服,才和秘書、司機一起吃頓飯。

豈不知:真正的和尚,絕對是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的,這是何等高藐的情懷與境界!

豈不知:人應該且能活在光天化日之下,在一無所有中,可以一無牽掛,萬事皆空且美!

豈不知:只要是一位有境界、有情懷、即便為討飯的酒鬼,也能且會:

今朝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殘月是他,曉風吻面,何其天地自然一如也。

豈不知:即使人倒楣透頂,落到一種情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淪落天涯的苦楚與無奈,會如何?

答:當有力量的人,在絕對苦楚和無可奈何中,就一定會反省、追尋:

人究竟是什麼?

社會為什麼會這樣?


於是他會:

入山唯恐不深,離人唯恐不遠。

於是他在山中一久,必能如寒山說的: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

  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有了這般功夫後,他定會出山,他有境界了,這種境界不是混世,更不必掛懷會成為邊緣人士,他是:

在山深知橋下水,

出山猶勝在山青。


可悲今世之庸俗,今世之無救,大家都在掙錢,大家何其畏被邊緣化也。

黃玄道友:

你說無錢萬萬不能。此話怎講?我在台灣大學七年,常常沒有飯吃,考試時沒有筆寫,就跟當時同班同學、現為教授的劉福增先生討一支筆寫。你真的不會相信,我雖做過教授,但一生沒有買過一支筆。

我想告訴你的是:

現在全世界股票、金錢如此氾濫,到處亂做一團,自殺者無數,台灣特別多,不都是因為大家搶著要掙錢嗎?你說呢?你想想看,這個世界、這個人類,怎麼繼續走下去呢?

再說:錢多了,又如何?

世界船王俄國歐拉西斯的獨生女,錢那樣多,何以自殺呢?台灣的首富王永慶,到哪裡去了呢?

一百年前,中國的富家、富人,你還能找出ㄧ個嗎?

我的表伯楊綿仲先生,和宋子文先生等一起,一生為蔣介石先生搜錢,代理過財政部長。毛澤東先生自廣州去北京大學圖書館的路費,還是楊先生給他的。但楊先生在台灣晚年,可以說是餓死,往生時沒有買棺材的錢。顯赫一時的上海聞人杜月笙先生,一九四九年去了香港,其時一文不名。現在孤伶伶的在台灣汐止野地,獨留荒塚向黃昏,無人理也。

黃玄:你說說看、想想看:

錢???錢???錢???

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北山變成了南山,南山有ㄧ天也會消失。

原始人有鈔票嗎?

釋迦牟尼佛在雪山,有帶鈔票嗎?

你在學佛,望深參之。


                                                       尚德二零一零年四月十四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