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潜金龟:诗: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51:14

诗: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全)

 

 

我国民间有四大爱情传说[1]

而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

是最古老的爱情神话传说,

人们不仅世世代代的传承,

还吟咏出许多的美韵诗歌。

 

这是一个很美丽的爱情故事,

也是一个源远流长神话传说,

传说天上有织女星和牵牛星,

他们彼此心心相印情投意合。

 

然而不论是人间清规戒律,

还是玉皇大帝的天条律令,

都一律不允许男欢女爱,

禁绝任何男女私下的恋情。

 

王母娘娘和织女本为祖孙,

王母将牵牛贬到人间凡尘,

作为对织女的一种惩罚,

命令织女不停地织云绣锦。

 

织女不仅善良美丽,

还是身怀绝技的才女,

她用一种神奇的丝线,

能够绣出美丽的画卷,

而且千姿百态,

在织机上可以织出,

层叠的云彩。

 

更为神奇的是,

那层层叠叠的云彩,

可以随着时间和季节,

变幻出纷呈的色彩,

这简直是美妙绝伦“天衣”,

织女就是巧夺天工的“天才”。

 

自从牵牛被贬,

织女悲哀常常以泪洗面,

她思念牵牛而愁眉不展。

她坐在织机旁,

拼命织着美丽的云锦,

盼望博得王母大发慈善,

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而相见。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

让她们去人间碧莲池一游,

王母正好有心旷神怡的心情,

便痛痛快快答应了她们。

 

仙女们见织女终日苦闷,

她们多有恻隐之心,

又一起向王母求情,

好让织女随她们结伴而行。

织女受到惩罚,

王母对孙女也很心疼,

遂命令她们速去速归,

不得眷恋人间恣意妄行。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

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

取牛郎为名。

后来父母相继辞世,

他便与哥嫂一起度日。

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

最终与牛郎分家各过,

他们只分给牛郎,

老牛一头和破车一辆,

哥嫂独占其他什物和住房。

从此以后,

牛郎和老牛苦命相依,

在荒地上披荆斩棘,

盖建房屋,

耕田种地。

 

一两年后,

营造成一个小家庭,

勉强可以度日糊口。

然而除了那头老牛,

家中只有牛郎一人,

显得冷冷清清,

他倍感孤独,

怀念与织女的纯洁爱情,

也有着寂寞苦闷的心情。

 

 

那头老牛,

原本是天庭的金牛星,

然而牛郎一点也不知情。

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

他对牛郎说:“牛郎,

你今天去碧莲池一趟,

要来几位仙女洗澡嬉戏,

你把那件红色仙衣藏起,

那个穿红色仙衣的仙女,

就会与你成为美满夫妻”。

牛郎听到老牛口吐人言,

感到既很高兴又很惊奇。

便问道:“老牛大哥,

你真的会说话呀?

你刚才说的话是真的吗”?

老牛点点头作答。

 

牛郎会意感到美滋滋,

于是立即前往碧莲池,

碧莲池的池旁,

有一片芦苇荡,

他悄悄躲在芦苇里,

静静地等候众仙女。

 

不一会儿,

仙女们果然翩翩飘来,

脱下五彩缤纷的罗裙衣裳,

纵身跃入清澈的碧莲池塘。

 

牛郎从芦苇丛里,

一眼就看到了红色仙衣,

他立即飞快地跑了出来,

拿走了那件红色的仙衣。

 

仙女们发现有人来,

乱纷纷地穿上衣裳。

如象受惊的飞鸟那样,

惊慌地飞离碧莲池。

急急忙忙地朝天庭飞翔。

 

只剩那个找不到衣裳,

又无法赤身逃走的仙女,

她正是穿着红色仙衣,

来到碧莲池的织女。

织女看见自己的仙衣,

在一个小伙子手里。

又羞涩又着急,

却又无可奈何“衣落去”。

 

这时牛郎走上前来,

他要她答应做自己的妻,

方能还给她那红色仙衣。

织女定睛一看,

才知道面前的小伙,

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

虽然织女有些含羞,

但还是会心地答应了牵牛,

这样有情人终成连理,

牛郎与织女结为夫妻。

 

他们结为夫妻以来,

男耕女织相亲相爱,

日子过得美满幸福。

他们相继生下两个小孩

一儿一女十分可爱。

 

牛郎织女满以为,

能够终身相守,

夫妻偕老直至白头。

 

这事绝不能瞒过王母,

她知道之后勃然大怒,

立即派遣天神和仙女,

捉拿织女回天庭问罪。

 

一天织女正在家中做饭,

在田地里的牛郎匆匆赶回,

他眼睛红肿心绪恍惚不安,

强忍着悲痛告诉织女:

牛大哥已经逝去,

他临终前告诉我,

他死后要我剥下他的牛皮,

妥善放好,

有朝一日披上牛皮,

就可以飞上天去。

 

 

织女听了心中纳闷不安,

怎么会死得如此突然?

她知道老牛是天上的金牛星,

只因他为牵牛被贬仗义执言,

于是也被贬下天庭下凡人间。

 

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

两人遂将老牛好好安葬,

埋葬在他们自己的田地。

这时天空一阵狂风大作,

从天而降的天将天兵,

不容织女作任何分说,

押解织女飞上了天空。

 

正在向天庭飞行,

织女忽然听到,

牛郎的呼喊声音:

织女啊,等等我们!

织女回头一望,

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

肩挑他们的两个儿女,

披着那老牛的牛皮,

正在拼命追赶自己。

 

他们之间的距离,

变得越来越近,

织女可以看得清清晰晰。

她心里充满了万千思绪:

那可亲可爱,

又可怜的儿女,

他们都张开着双臂,

是想扑到她的怀里,

他们大声呼喊着妈妈,

其实就是在呼喊自己。

 

牛郎和织女眼看就要相见,

王母娘娘却驾着祥云赶来,

她拔下自己头上的宝贝金簪,

在牛郎和织女之间只是一划,

就在刹那霎那的瞬间,

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突然出现,

不偏不倚的横在织女和牛郎间,

成为不可逾越的天堑。

织女望着天河的对岸,

望着牛郎和儿女们,

她无比悲恸哭声凄惨,

牛郎也是悲恸万分,

孩子们声嘶力竭的哭喊声,

真是催人泪下令人揪心。

他们的哭声,

孩子们呼唤妈妈的喊声,

汇成爱情和亲情的最强音,

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

就连一旁观望的仙女和天神,

也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

 

王母娘娘看到此情此景,

也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

悄悄地出现稍稍感动,

遂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住在天庭,

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留在天上,

隔着一条天河与织女遥遥相望。

 

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

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

银河两边有两颗明亮的星,

不断晶莹地闪烁着,

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

还有两颗小星星,

他们同牵牛星在一起,

那就是牛郎织女的儿女。

 

每年的七月七日这天,

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时间,

总是飞来无数的喜鹊群鸟,

为他们的相会搭桥。

牛郎织女团聚总要,

借助这神奇的鹊桥,

 

织女和牛郎的相会,

总是富于深情的爱意,

他们搂抱着自己的儿女,

总有无数要说的话语,

倾诉无穷无尽的思绪!

 

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

在葡萄架下在葡萄藤中,

人们若是静静地倾听,

可以隐约听到仙乐奏鸣,

这是织女和牛郎在交谈,

谈着彼此的思念和深情,

真是相见难而别离亦难。

今天就在盼望着下一年。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

作为“乞巧” 节日,

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在这天的夜晚,

妇女们在庭院,

摆设乞巧香案,

供上美酒瓜果,

虔诚地向夜空顶礼膜拜,

以盼望织女星赐予技巧。

由于文人的铺排,

画家的精心描绘,

诗人浪漫的抒怀,

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广泛地流传在世代人间,

委婉动人情思缠绵,

这便是牛郎织女,

忠贞不渝的爱情,

它反映着人类的永恒主题: 

那就是人世间的亲情和爱情。

 

牛郎与织女的爱情神话故事,

也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故事,

同时也感动了历代的骚人墨客,

他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在《诗经》[2]的《小雅》[3]中,

有一首十分优雅的诗,

对织女牛郎坚贞不渝的爱情,

作了最古老的渊源记载,

发出了朴实无华的吟咏: 

“或以其酒,不认其浆;

鞙鞙佩璲,不认其长。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

跤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服章;

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这首诗大意是:

天上的织女星,

苦闷地坐在织布机旁,

无心织绢,

却一心一意地痴想,

银河对岸的牵牛星,

表现对牵牛深深眷念之情。 

可见在西周时代,

就有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

就有传说与想象事实。

 

《史记天宫书》和《汉书天文志》,

也都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

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

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

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

已为这个眷恋和爱情的故事

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

 

到了南北朝时期,

任眆在《述异记》中记载:

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

乃天帝之女机杼女工,

年年劳役,

织成云雾绢缣之衣,

辛苦殊无欢悦,

容貌不暇整理,

天帝怜其独处,

嫁与河西牵牛星为妻,

自此即废织紝之功,

贪欢不归。

帝怒而责其回归河东,

一年一度相会。

这项记载准确他讲是,

从“古诗十九首”中获得灵感,

其中的一首描写《七夕双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携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儿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与《诗经》那首相比,

描绘得更为切切凄凄,

道出了一对有情人,

两地相思犹如愁山闷海,

凄凉悲哀而愁情满怀。

 

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

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

说成是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

 

南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里,

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

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

弟曰:‘何事渡河?’

答曰:‘暂诣牛郎。’

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

 

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有: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

以牛郎织女为典范,

共誓白头偕老之约。 

宋代秦少游专门写过

一首《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直接取材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  

历史上还出现不胜枚举的诗词曲赋。

综上所述,

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

大约最早出现在西周,

当时的奴隶社会,

等级制度十分严苛残酷,

这个故事表现的是,

人们希望追求幸福,

却饱受奴隶主的压抑和凌辱。

托言天上双星,

也就是人间的实情。

 

诗颂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另一版本)

 

据说西周时的齐地,
也就是当今的山东,
有一家贫穷的农民,
终日辛辛苦苦的务农。
父母相继早早去逝,
幼弟只好与兄嫂一起度日。

他每日牵着老黄牛出外牧放,
所以人们都叫他 “牛郎”。
牛郎渐渐长大,
嫂子却一直不喜欢他。
于是他牵着那头老黄牛,
流浪到一片荒山野坡,
搭建一个茅屋而居住。
一面奋力开垦荒地,
一面伤心地悲伤哭泣,
泪珠点点滴滴的落地,
不久后就生长出,
一朵朵艳丽的牵牛花。
继而有粉蝶在花上面飞舞,
一群小鸟在枝头叫声和呜,
唧唧咋咋的叫个不停。
还有更为令人惊奇的神奇,
在那开垦过的田地里,
也长出了茂盛的庄稼。
这让牛郎既兴高采烈,
又感到无比惊奇。

那头老黄牛来历不凡,
它是天上的金牛星,
因触犯天条而被谪贬
降到人间受苦受难。
它感恩于小主人牛郎,
对它的爱护和饲养。
它除了知恩的辛勤耕作,
还挖空心思的敏思苦想,
想要为勤劳善良牛郎,
撮合一段美满的良缘,
开启牛郎甜蜜的心田。
  
金牛星终于得知,
天上的七仙女,
时常结伴到人间游玩嬉戏,
甚至到东边山谷中,
在明镜湖里进行沐浴。
于是它在夜间托梦给牛郎,
要他第二天天黎明前,
到明镜湖畔却一趟,
趁仙女们戏水沐浴,
取走仙女挂在树上的仙衣,
不回头地跑回家来,
便会获得一位美丽的仙女为妻。
牛郎将信将疑,
在晓雾弥漫之中,
他翻山越岭,
果然瞥见七个绝丽美女,
正在湖中沐浴嬉戏,
云鬓花颜而玉饰粉装,
牛郎不觉为之心神荡漾;
旋即抱起矮树上,
一件粉红色仙衣,
飞也似地跑回自己家里。
这个被抢走仙衣,
而无法返回天庭的仙女,
就是天上的织女。



当天夜里,
她趁着夜幕的掩护和遮蔽,
来到牛郎的柴扉,
她轻轻地敲开门,
赤身露体的走了进去。
在室内微明的灯影里,
一个是少年农夫诚实憨厚,
他健壮魁硕英俊得出奇;
一个是美艳如花,
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
四目相接而一见钟情,
于是在静悄悄的春夜里,
两情相悦同赴巫山云雨。

幸福甜蜜的生活,
显得比贫苦日子要快得多,
时光荏苒,
眨眼过了三年。
娇艳美丽的织女,
为牛郎生了两个孩子,
可亲可爱的一男一女。

老黄牛已经逝去,
留下一对牛角,
如老牛生前那样的挂在墙壁。
牛郎对老黄牛有着真挚感情,
天天对着那对牛角出神发愣。
织女私下凡间的事情,
终于被天帝知道,
于是他命令天将天兵,
火速将织女拘回天庭。

此时牛郎尽是忧愁,
欲说还休啊欲说还休!
一对小儿女,
也天天在哭呀,
哭着喊着要找妈妈;
牛郎肝肠寸断,
无比的伤心悲痛啊,
想着老黄牛曾经,
无限诚挚的帮助过他,
无微不至的关怀过他,
他怀抱牛角失声恸哭啊。

谁料一不小心牛角掉到地上,
突然地发生意想不到的奇迹,
两只牛角竟然变成两只箩筐,
牛郎遂把两个孩子,
放入牛角显灵般的箩筐,
准备一肩挑起,
追赶并寻找自己的娇妻。
一阵阵清风吹拂,
两只箩筐就好像,
两只强有力的翅膀,
蓦然的从地面飞升。
犹如在腾云驾雾之中,
又好像风驰电掣一般,
翩翩飞翔在重霄之中。
牛郎突然发现,
娇妻就在自己前面。
他竭尽全力,
奋不顾身的追赶,
眼看就要赶上,
却突然看见王母娘娘。

只见她拔下头上的金簪,
在牛郎与织女之间,
狠狠地划了一划,
一条银色的天河立刻出现:
它波涛汹涌,
巨浪滔天。
从此一个河东边,
一个在河西边,
遥遥相对却无法相见。

牛郎与织女的真挚爱情,
却得到鹊鸟的同情,
每年夏秋之间,
趁着银河风平浪静,
成群聚集喙尾相衔,
在河上搭起一座鹊桥,
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见,
让他们全家相聚团圆。
正是:
“鹊桥崔鬼河宛转,
织女牵牛夜相见” 。

据说七夕过后,
鹊鸟的不少羽毛,
都会七零八落地脱掉,
正是因为鹊辛辛苦苦的搭桥。



[1]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孔子晚年曾整理《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  大雅河小雅都是周王室所在地的诗,小雅是周天子用于宴请诸侯以及外宾的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