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田美代子 av:谒张养浩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5:10:02
    今天是大年初三,闲来无事,俺满怀着激动和心情来到久已向往的元代大词人张养浩先生的墓地一游。    说来惭愧,在济南居住多年,以前竟然不晓得他老人家的墓地在何处。问过许多人,都说不知道!俺经过在网上一番搜索,终于搞明白了:在济南北园柳云小区的北门附近。乘公交49路汽车、102路电车到趵突泉南门下车转乘82路公交直达。日他仙人板板,竟然如此便捷,真是世上无难事,天王盖地虎!!  先从网上扒下一段:     张养浩,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劳瘁而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张养浩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在堂邑县,他关心民瘼,抑制豪强,赈灾济贫,做了不少  

好事。拜监察御史之后,他绳纠贪邪,荐举廉正,弹劾不避权贵,举荐不疏仇怨,“入焉与天子争是非,出焉与大臣辨可否”(《风宪忠告》),蹈厉风发,“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同上)。其门人黄溍说他“力排权奸,几蹈祸而不悔”(《滨国公张文忠祠堂碑》)。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与权臣意见牴牾,被构罪罢官;英宗时,又因谏在内廷张灯为鳌山事,险遭不测。怀有“致君泽民”理想的张养浩,本想干一番利国济民的事业,但统治集团中“忠直为国者少,阿容佞诈、惟己之为者多”(《元史》本传),自己犯颜撄鳞,时有性命之虞,便借故辞官归隐,“远是非,绝名利”(《普天乐·辞参议还家》),回到自己的故乡济南。   

一心为民

  张养浩栖隐云庄,不求显达,优游于山水之间,敛迹于权贵之门,自以为远离世俗尘嚣,不与朝廷政事,然元朝廷对这位“博学硕德,声名显赫”(艾俊《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引》)的儒臣,却时时想加以利用,八年之间,凡六下诏书,他均高卧不起。而当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无多惭,此心非为官。”(《西番经》)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其中最著名的,是散曲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危素《张文忠公年谱序》)。四月之内未尝家居,不遑寝处,终因劳瘁而卒。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在封建时代,像张养浩这样为民尽瘁的官儿实在并不多见!元朝廷对其旌表,不过是旌忠励节,激励臣下为其效忠,而人民都以自己的眼光来区分善恶,表明自己的爱憎。张养浩所维护的那个制度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其为民尽瘁的精神,及其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却可与济南山川同在,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一下公交,远远地就看到一面大告示牌........ 这是墓地的正门......这通石碑,只剩下一座赑屃了....... 墓园呈南北狭长形状,南端是一大荷塘,四周的柳树叫张公柳(这自然有些附会,看那些柳树,绝对不超过百年),那堤岸叫张公堤。因天寒地冻,一派枯败景象。
 不知是何石供......
墓区远眺........今天天气很暖和,许多老人在晒太阳........ 

墓区的棂星门,门额上书:张文忠公之墓

背面无字.......

碑高1.9米;

碑首的龙纹和“奉旨”二字; 依稀可以看出:济南府知府、历城县知县等字样;
东面还有一通木有底座的石碑,两位老者正在晒暖;
他们很客气地起身让俺拍照,俺连连道谢,可惜碑文看不太清楚......
 这通碑上的文字还能看清楚点,各位自己慢慢研究吧!
这是西面的一通碑,碑首的“祭文”二字清晰可见;
大明万历三年立的;
这就是张公坟。张养浩生前居住的庄园叫云庄,后人称其为“张公坟”,文革时山东大学的红卫兵曾来此破四旧---企图平毁张养浩的坟墓,被张氏后人击退,张公坟得以保存下来。
 还有六座张氏族人的墓,可惜木有姓名,不晓得跟张公是何关系; 据称是张公手植柳,信不信由你。
四周的景致........ 再看一眼张公坟.......再看一眼张公柳........画面上的高架路就是顺河高架;左面的河就是东泺河,此地已是济南北部郊区了。 完,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