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区消防:英国为什么没有把中国变成“印度第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41:16
  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鸦片战争”,1839至1842年),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 “半仗”(“第二次鸦片战争”,亦名“英法联军”,1858至1860年;“八国联军”,1900至1901年,史家也称之为“拳乱”、“义和拳”,扶清灭洋之乱)。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能随机应变、十项全能的帝国主义,所以它对中国所打的三次战争的性质和方式也大有不同。

  曾两任英国首相的迪斯瑞理伯爵(1804至1881年)曾有名言曰:“大英帝国无永恒敌人,亦无永恒朋友,却有永恒利益。”所以上述三次侵华之战,虽方式不同、性质各异,其为大英帝国的“永恒利益”而战则一也。

  概括地说来,中英鸦片之战,英国的目标和方式都是以它侵入印度的历史为模式的。远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遣马尔尼尼伯爵(1737至1806年)使华时,彼即深知清军火器之落后,在军事上非英国之敌手。鸦片战前,英人非但洞悉清军之不足敌,而清政之窳劣,尤为英方所睥睨。因此纵鸦片一项之入侵,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把中国变成“印度第二”。英人之臣服印度岂有通盘计划哉?若辈只是乘势入侵,得寸进尺,终于造成既成事实罢了。其侵华也亦然。

  《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缔结之后,第一任美国驻华公使义华业于1846年10月抵广州履新,目击英人在华之不择手段,对中国主权恣意侵越,便认为英人有计划要把中国变成“第二印度”而忧心忡忡。义氏并专书呈报美国国务卿及总统,吁请华府联合欧洲其他列强尤其是法俄二国,加以制止。其后历任美使所见皆然。

  但是英国毕竟是个有修养的帝国主义。鸦片战后不久,英政府便深知独吞中国之不易。盖中国为一高度中央集权之统一大帝国,颇难分而治之如英人之御印度也。再者,鸦片战后俄法美诸强亦接踵而至,对中国群起而蚕食之,各分其一杯羹固为势所必至,而一强鲸吞则为时已晚矣。因此在“太平军”金田起义(1850年)之后,英国对华政策乃有极显著之改变。

      在此期中,英人已不再作印度模式之企图。而改采联合法美两国以武力胁迫清政府在不平等条约之下,作沿海与内陆之全面开放。斯时法美诸强虽亦尾随英人插足东亚大陆,然其经济力量与英商相比则微乎其微。英政府如能策动列强共逼清廷作全面开放,则实收其利者,仍只是大英帝国一国而已。英国之此项邀请,美政府因疑其动机,不愿加入,而法国则欣然入彀,此即为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陷北京之全盘经纬。

  北京既陷、圆明园被烧,而清帝咸丰亦死于承德,导致宫廷政变,寡妇垂帘。清室至此对西方帝国主义已完全失去抵抗能力。对列强的予取予求,简直是百依百顺。因此清政府于天津、北京两地与列强所签诸条约,可说均是据英人所要求之条件为基础的一边倒的城下之盟。强者恣意索取,弱者俯首听命。

  清廷随后签了一连串的条约,不特把中国重要沿海港口,遵命全部开放,外人在内河航行、筑路开磺、传教办学、租地居留亦一概有其条约保护。英人监督我海关、代办邮电亦均一概落实,而《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中最狠毒之一附款,则为“贩卖鸦片为合法贸易”。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鸦片走私被厮混过关,未提一字。然《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则明订鸦片为“违禁品”,贸易为走私,美商不得参与。1858年中美天津续约,美使列卫廉原拟重续此条,然为英使额尔金所骀,乃将此条删除,遂使英人未卖一辞竟将鸦片贸易合法化矣。

  既经合法化,“鸦片”这项“商品”在中国进口乃逐年增多,清季竟占全中国外贸总额60%以上;而当时中国进出口贸易之运输,几乎亦由英商总揽承包。英帝国主义之对华发展,至此亦可谓登峰造极矣。

  席丰履厚,圆颅方趾,大英帝国之臣民,当时真是傲视万邦,睥睨全球。那亿万个贫穷肮脏、面黄肌瘦、愚昧无知的鸦片鬼 “约翰·支那曼”(JohnChinamen),仰视豪华幽雅的上海“外滩公园”,也就不能与狗同入了。

  当《中英北京条约》签订之后,英人对华之愿望可说已全部达成。大英帝国虽手下留情,在政治上没有沦中国为第二印度,但却取得把中国打成大英殖民地的一切经济权利。可是中国毕竟还未成为殖民地。诸强蜂拥而来,则大英帝国如何保持其在华的既得利益,怎样维持“现状”更从而推进之,就变成其后一阶段英国对华政策的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