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字帖:崽卖爷田还能卖多久?-乌克兰出口大型气垫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0:01:17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通信社8月7日报道,中国和乌克兰之间已经就订购4艘“野牛”级气垫船的事宜签订了价值3.15亿美元的协议,其中前两艘将在乌克兰黑海边费奥多西亚的莫里叶造船厂建造,后两艘将按技术转让许可在中国建造。乌克兰政府文件已经证实了该协议,但没有给出协议金额的细节。莫里叶造船厂的官员则对有关新闻拒绝评论。

 


  “野牛”级是世界上最大的气垫船 ,能运载150吨重的物资、车辆,包括2-3辆现代主战坦克或者500名士兵跨越台湾海峡,并具有一定的自卫防空和对陆压制能力。“野牛”级是苏联在80年代设计的,1988年首艇开始服役。在苏联时代,“野牛”级准备用于波罗的海、黑海甚至日本海的登陆作战,但在苏联解体时,一共只有4艘建成,其中两艘后来划入乌克兰海军。2000年时,希腊订购了4艘“野牛”级,使这成为历史上北约国家海军拥有的第一种俄罗斯建造的作战舰艇。中国将成为俄罗斯、乌克兰、希腊之后第四个使用“野牛”的国家。

 


  中国对气垫船的研究开始得并不晚,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超过中小型气垫船的水平,“野牛”的使用经验和引进建造经验将对中国的气垫船事业产生重大影响,或许对中国气垫船事业就像苏-27对中国航空事业一样。但“野牛”落户中国也反映了不一定为人所注意的另一面:俄罗斯和乌克兰已经到了变卖祖产的地步了。

 


  虽说俄罗斯的经济近些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恢复,和苏联解体前相比,俄罗斯依然是形容枯槁。尤其是军工行业,在苏联解体初期的大出血之后,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充,研发、工艺、生产依然停留在吃老本的水平。不仅新技术的开发停顿了下来,原有生产设施的工艺设备的完好状态和熟练技工的流失也成为严重问题。俄罗斯为印度改装“戈尔什科夫”号(印度称为“维克拉马蒂提亚”号)航母的工期一拖再拖、要价一涨再涨,总账单从协议的9.74亿美元涨到将近30亿美元,这已经是人所熟知的故事了。现在加里宁格勒“杨塔尔”造船厂为印度承建的“塔尔瓦”级导弹护卫舰也出了问题,俄方要求追加9%的资金,单价从3.65亿美元涨到4亿美元,否则就无法完成。虽然俄罗斯和印度都声称“塔尔瓦”级具有一定的隐身性能、具有先进的作战系统,包括印度最津津乐道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但“塔尔瓦”级实际上只是重新包装的克里瓦克IV级,其前身克里瓦克I级在60年代就作为苏联海军的主力反潜护卫舰了。后续的3艘更加先进的号称“真正隐身”的护卫舰的单价暂且还是协议规定的5.33亿美元,要是不出意料的话,这些订单的要价也要水涨船高。

 


  这些年来,俄罗斯军工厂老旧的工装和工艺技术使他们难以在技术上和世界上其他技术更先进的对手竞争,另一方面俄罗斯的质量控制还是大成问题,这样俄罗斯只能以低价招徕顾客。但低价意味着低薪,低薪难以留住熟练技工,世界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更使厂方的收支预算彻底脱底,要么工厂破产,要么向顾客耍赖,他们也是没有办法。在传统上,俄罗斯的军工厂家也习惯于“钓鱼”伎俩,用很低的报价争取到项目,然后以各种名目要求追加投资。这在苏联时期指令经济时代屡试不爽,本来就是“算政治帐”的事情,上下联手责任一推就皆大欢喜了。但现在讲究协议、责任了,外方不愿意忍受工期的拖延和无休止的协议后涨价,问题就复杂了。就“维克拉马蒂提亚”号而言,俄罗斯政府已经垫进近10亿美元,要是印度拒绝支付其余的差价,俄罗斯就亏大了,难怪去年曾威胁要取消协议,把改装后的“戈尔什科夫”号交付给俄罗斯海军使用。

 


  但俄罗斯的强势要价很难持续下去。俄罗斯目前拥有价值约100亿美元的来自印度的军火订货,作为俄罗斯军火的最大买家,俄罗斯不能太得罪印度。俄罗斯自己反复声称要大规模增加军费,扩大军工内需,但多年来一直口惠而实不至,在经济危机的重击下更是难以放出大手笔,只能靠出口来维持军工生产的生命线。印度自己在建造第一艘大小和能力与“戈尔什科夫”号相近的航母,不过印度国产武器系统形成强烈竞争倒不是俄罗斯太担心的事情,印度日益转向西方国家订购军火,这才是一个大问题。更大的问题是,俄罗斯的军工技术越来越落后于世界前沿。

 


  在冷战时代,苏联为了争霸世界,曾倾尽国力,确保军工技术一枝独秀,长期和美国并驾齐驱。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再也没有能力撑起这个胃口巨大的恐龙,人才流失、设备老化、体系瓦解、资料散落、科研断层成为严重的问题。“戈尔什科夫”号改装遇到的一部分问题就是当年的图纸不全,技术资料都散失了。60年代的中国科研水平还离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的距离,10年文革造成了巨大的断层,直到90年代经济起飞以后才开始重建体系、恢复势头。但是,科技水平从不先进到较先进还相对容易,从较先进到最先进就是一个逆水行舟的过程,稍有懈怠,就要从前沿滑落到中不溜。俄罗斯的停顿已经快20年了,由于经济基础依然踟蹰不前,科研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军工技术的特征就是最大限度地拓延科技前沿,常常超越基础理论能够指导的范围,需要由大量的实践来推动。这是一个烧钱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不进则退的过程,在没钱可烧的时候,窘相毕露就不奇怪了。

 


  作为俄罗斯军工技术之花的航空工业,这个问题更大。在70年代末,面临F-15、F-16、F-18为代表的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强力挑战,苏霍伊设计局毅然推倒重来,凤凰涅磐,推出了一代杰作苏-27。但是30年过去了,战斗机技术已经从高机动性和单机的战场态势感知发展到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和网络战的层次,俄罗斯从航空世界的最强音变到张口结舌,在30年以后“隆重”推出的苏-35实际上就是苏-27的改进型,除非专家,要从外观一眼分辨两者的差别还真不容易,在概念和技术水平上落后于F-22不可以道里计。不光外表,就连作为战斗机心脏的发动机也是重新包装的。留里卡设计局在20多年前就开始设计新一代的AL-41,原本计划用于已经下马的米格I-42,但技术还没有过关就赶上了苏联解体,就此搁下了。苏-35的发动机也号称AL-41,此AL-41非彼AL-41,这是AL-31的伟哥版,不是全新设计。饶是如此,在不久前的试飞中,一架苏-35坠毁,事故原因最后追究到发动机的设计问题。为下一代“北风”级核潜艇配套的“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屡屡试验失败,说明问题已经蔓延到国防科研的顶端了。在制造方面,俄罗斯也出现了断层,8月19日莫斯科航展上,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副总经理米赫耶夫透露,中国在2006年就订货的伊尔-76运输机和伊尔-78加油机的制造已经停滞,原定的乌兹别克的塔什干飞机厂无力完成订单,俄罗斯的乌里扬诺夫斯克飞机场也无法在2010年前做好生产准备。米赫耶夫没有详细说明原因,但这个不难猜测,伊尔-76是生产了30年的成熟飞机,伊尔-78也不新了,塔什干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原来就是生产伊尔-76、伊尔-78,但多年的荒疏之后,熟练技工流失、技术文件散落、生产工装失修、供应链中断,这些问题一个也不会少。

 



  相比与俄罗斯,乌克兰的情况更糟。在苏联时代,乌克兰的科技体系相比于其他加盟共和国还算好的,但依然主要依靠在俄罗斯的科技能力,遗留在乌克兰的军工厂大多只有生产能力。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在政治上倒向西方,引起俄罗斯的极大愤怒,原有的科技配套研发能力断了线,由于自身的经济困难,乌克兰也根本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完整体系,现有军工产品跟上时代都成问题,新技术的开发难以为继更是很现实的问题。

 


  要命的是,最先进技术是有“保鲜期”的,过期了的话,耀眼的钻石也就能卖一个水晶玻璃的价。据俄罗斯国际文传通信社的同一个报道,“野牛”级的设计和技术产权属于圣彼得堡“宝石”海军设计局和莫里叶造船厂所共有,中国在2006年曾和“宝石”设计局谈判购买“野牛”级和引进制造的事宜,但无果而终。时隔三年,协议终于达成,此中俄罗斯和乌克兰方面的辛酸就不是协议的文字所能表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