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超第一轮全进球2017:初中初一七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下学期全册教案下载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1:27:51

《短文两篇》教案(两课时)
第七课时 《黄鹤楼》(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欣赏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黄鹤楼的诗文
3.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教师活动:
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知。有关黄鹤楼的诗文又有哪些?
2.学生活动:
交流搜集的黄鹤楼的诗文 ,如:
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教师活动:
刚才同学们交流的大多是古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唐人阎伯理写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活动:
正音:(幻灯片打出)
隅 、韦、憩 、茏宗、邑 、闼 、窥 、
2.学生活动:
个别学生朗读,如有不正确的,其他同学更正。
3.教师活动:
检查完了字音,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停顿。
4.学生活动:
指名个别读后,其他同学点评,再集体读。
三、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教师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如有不能理解的,做好圈点勾画。
2.学生活动:
(1)    按要求自学,批注
(2)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解答。
(3)    全班交流疑问,教师点拨;重点学习文言虚词“于”“以”“其”等及文言实词“名”等。
(4)    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教师活动:
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本文依次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内容?
(2)    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
(3)    找出描写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的词语,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    本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2.学生活动:
自由精读课文,思考并批注
全班交流,明确:
(1)    第一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第2—3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第4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2)    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3)    外观:“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建筑结构:“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4)    侧面写出了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五、赏析品味,体会语言的优美:
1.教师活动:
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和同桌交流。
2.学生活动:
完成规定任务,并进行全班交流。
六、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课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七、课后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莫英)
第八课时 《于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精致奇巧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教学重点: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古代著名的园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教师活动:
中国的园林建筑闻名于世,我们的老祖宗们用他们高超的设计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致奇巧的园林,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出一些你知道的中国古代园林的名称。
2.学生活动: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3.教师活动:
于园,想必你们还未听说,它是富人于五建造的一座私家园林,建于明万历年间,在当时非常著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品赏这座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景致。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活动:
正音:(幻灯片打出)
钥   葆  壑   槛   邃   啾唧   窈
2.学生活动:
个别学生朗读,如有不正确的,其他同学更正。
3.教师活动:
检查完了字音,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停顿。
4.学生活动:
指名个别读后,其他同学点评,再集体读。
三、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教师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如有不能理解的,做好圈点勾画。
2.学生活动:
(1)按要求自学,批注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解答。
(3)全班交流疑问,教师点拨;重点学习文言虚词“于”“以”“其”等及文言实词“圆”“款”、“缘”等
(4)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教师活动:
据我了解,私家花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它们大都模仿自然,推崇山水野趣,叠石掇山,楼阁重复,具有山水画意。下面,让我们重点学习第二节,看看于园究竟奇在何处?
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节,思考以下问题:
(1)    用文中的话说说于园奇在哪里?课文又是从哪几处来具体描绘的呢?它们各自奇在何处?
(2)     作者介绍于园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请找出标志性的词语。
(3)    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师生活动:
自读思考,并做批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纠正,明确:
(1)“园中无它奇,奇在磊石。”、课文依次描写了前堂、后厅、卧房槛外的磊石,它们分别奇在“实”“空”“幽阴深邃”。
(2)空间顺序,标志性词语有“前”、“后”“外”“再后”
(3)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3.教师活动:
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你喜欢吗?为什么?
“再后一水阁”,它让人产生一种怎样的意境?
4.学生活动:
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于园的奇特之处,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并且学会了按照空间顺序有层次的来介绍园林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
2.你最欣赏于园中的哪一处景致,把你欣赏的理由和对景致的描述说给同学或家长听。
( 莫英)
第九课时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理解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学习、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
课堂学习:
第一块 朗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布置任务:四人小组内每人负责一篇文章,把这篇文章读给其他同学听。
找出文章中好的词句
个人准备
朗读
分析好词好句

布置任务:分析比较这些文章成功在什么地方。
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小组讨论
组长作好记录

教师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第二块 拓展阅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同学们课前已经搜集了许多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现在请你们再读一下这些文章。看看这些文章是有刚才我们分析的成功之处。
学生重读自己准备的文章,思考

你认为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还应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

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
反复诵读《文笔精华(二)》,力求熟读成诵。
第十课时 写作(三课时)
好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仔细地观察,观察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用心去发现事物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表现事物的特点。因此,本单元作文训练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同时,要求学生运用生动准确,富于变化的语言去表达事物的特点。
第十课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组织自读《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学生自读文章,作好圈点勾画

组织交流
交流所得

组织交流
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关于写景状物文章的特点

布置任务:口头作文(书上第二题)
思考组织语言

组织交流
交流
第十一课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明确作文的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十二课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十三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学会形象生动的描述事物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自学《话须形象才动人》
布置:文中的两段话为什么生动?
阅读

评价
思考回答

提供某物或某景的视频
学生仔细看视频

组织评价
学生尝试生动地介绍它
第十四课时 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专题活动:四人小组选择常州本地一处景物,查找有关资料,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写景方法,抓住景物特点,拟出要点,加进自己的语句,或做精彩解说,或展示特长等等介绍该景点,小组内可以派出“首席发言人”、“魅力形象大使”等,推荐形式不限,目的是极力推荐自己介绍的景点.每一个候选景点需提供以下内容,包括:
景点魅力口号及概况描述
准确精炼地概括景点魅力所在
概况描述不少于50字
景点魅力图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1.将教材作为打开了解动物世界的一扇窗,接触动物世界,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3.营造轻松、和谐的师生、生生合作空间,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形式亲近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进行研究,并能形成自己颇有深度的见解;
4.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向别人介绍。
5.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争做保护动物的爱心使者;
二、设计思路
你一定很喜欢动物吧?动物是我们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的伙伴。本单元运用了通俗浅显、生动传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松树金龟子,憨态可掬、温厚活泼的国宝大熊猫,以及庞大而技穷的“黔之驴”。
学习这个单元,应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介绍动物的特点。通过自己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准确生动的介绍来自于平时细心的观察。
在写作单元里,我们将重点学习如何“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当鼓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从书本走进自然,亲身体会到: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非常严峻,从而唤起他们对动物世界生存状态的关注,激发他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自觉地投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
三、课时安排:10课时
《松鼠》                  1课时
《松树金龟子》            1课时
《国宝——大熊猫》        1课时
《黔之驴》                1课时
写作                      3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              1课时
名著阅读                  2课时
松   鼠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形象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像老鼠,眼睛圆,尾巴大,腿矫健,能攀爬,性温顺,特乖巧。
2.说说你印象中的松鼠。
3.展示松鼠在林中活动的短片。(要求谈感受。)
要点:活泼可爱、腿脚敏捷、头脑聪慧……
4.教师小结,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看看作者布丰笔下的“松鼠”和你们说的有哪些异同。
二、 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试概括各段的要点:
要领:抓中心句,重点是开头句和结尾句: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1. 总写松鼠的特点。
2.写松鼠漂亮的外形。(从两方面来写“漂亮”和“最不像四足兽”)
3.写松鼠驯良的习性。((1)活动的范围(2)活动的时间(3)主食及寻食习惯)
4.写松鼠乖巧的个性。 (从聪明警觉,轻快敏捷两方面写的。)
5.写松鼠筑窝。(从环境选择,搭窝方法,窝口特点三方面写的。)
6.写松鼠是有用的动物。(从松鼠多产,皮毛的色泽、肉、尾毛和皮的用途三个方面来说明的。)
思考:本文内容安排体现了说明文的哪种顺序:
明确:总分总(逻辑顺序)
(二)、 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提问: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
(提示:结合课文内容,确定自己的思路)
明确:人称首先要改变,用第一人称介绍;然后 介绍自己的“漂亮”,面容 清秀, 眼睛 闪闪有光, 身体 矫健 ,四肢 轻快,尾巴 美丽 ,坐姿和吃相 坐着、用前爪送吃 ;接着介绍自己的“驯良”, 活动范围 树上(不侵犯人类) ,活动的时间 夜晚(不骚扰人类),主要的食物 杏仁、榛子等(不伤害人畜);最后介绍自己的“乖巧”,过水方法 尾巴当帆舵 ,警觉性强 跑、躲、逃, 跑跳敏捷, 善于爬树, 选址 干净暖和,建造 宽广坚实,居住 舒适安全 ,盖子 充满灵性 。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准确,本文除了符合这一基本要求外,它的语言还非常生动,能否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例句来分别说明。
语言准确:
例: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触动”这个动词前又加了一个“稍微”,以表示这种“触动”程度之轻,在“触动”后又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强调它的“乖巧”。
语言生动:
例: “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中用“清秀”“玲珑”“美丽”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突出它的“漂亮”。
学生在文中做好评析,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迁移写作训练:
依照课文的写法,向你的朋友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要注意抓住这种动物的基本特征,先口头作文,然后再写成书面作文。
写作思路示例:
题目:我家的小花猫(小狗)
开头:先总写小猫的特点,以及我对它的感情。
1.写猫美丽的外貌。
2.写小猫的生活习性。
3.写小猫的活动以及逗人喜爱的特点。
结尾:再次写我对小猫的感情,突出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松树金龟子(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金龟子,激发学生热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感悟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的笔调,揣摩语言的准确和形象。
3.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演示多媒体)让学生说一说他所见到的图像中的金龟子的形象。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明确: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达尔文赞扬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十卷本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本文选自《昆虫世界》。
二、自主学习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要求:熟悉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思考 :1  法布尔对金龟子有哪些主要发现
明确:第(l一3)段,外貌特征。
第4段,介绍金龟子的生活习性。
第5—7段,介绍金龟子的婚恋生活。
第8一18段,介绍金龟子的唱歌、发音原理、唱歌的原因。
第19、20段,介绍金龟子的死亡与繁衍。
2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发现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他之所以有这些发现,是他走出实验室的结果,是他走进田野,深入昆虫的生活。进行长期仔细地观察、并认真思考的结果。文中“我抓住机会跟踪她们,观察他们”“要想观察清楚他们”等语句,文中还写到“用食指浸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声的方法研究金龟子发音原理”等,这些都是佐证。
启发:多观察,多思考。
2.法布尔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被誉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而本文正是选自〈〈昆虫世界〉〉,你能否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①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者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显得既朴素又高雅。
②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外套。
③很显然,它们是在向美人大献殷勤,每天都进行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雄虫和雌虫通常停在低矮的树枝上,成双成对,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事和物视而不见。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介绍动物的特征,说明准确,描写生动形象。
本文用词的准确与生动与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是分不开的,难怪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学生交流)
3.重点研讨课文第8一13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        选文第8自然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猜想作者对这个猜想没有作出结论,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态度
②作者是如何探索松树金龟子的发声原理的
③“在通常的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一句中,“有可能”三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作者猜想松树金龟子是有可能夫妻对唱的。没有作出结论是因为“无法作证”,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        先找到它的发声部位,然后仔细观察,找不到特殊的发声器官,这样就断定是腹部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摩擦而发声。
③不能。“有可能”表明这只是一种推测,而非肯定。
三、布置作业
写作: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的或者常见的一种小动物,(也可以是一种植物),用一、二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或动作。(提示:描写动物,除了应该捕捉其形态特征和动作特征之外,还可以描写动物的静态和动态所反映出的生活习性,以及对动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作品,进行比较,作出点评。
国宝——大熊猫
教学目标:
1.认识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它成为国宝的原因;
2.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3.学习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观看以熊猫为主题的录像片断,增强学生对熊猫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关于熊猫的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描绘一下大熊猫的特征。
二、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1.从标题入手,初步了解文章所写中心。引导学生看课文标题,引发学生思考:本文用“国宝——大熊猫”作为标题,你觉得有什么含义?其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课文标题中的“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的重点。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的注意:
2.熟读课文之后,如果让你来介绍大熊猫,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可鼓励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上台介绍大熊猫)
明确:外形特点:可爱
生长环境:人烟稀少、泉水丰富、竹类众多
生活习性:喜爱食竹、食量很大、性情孤僻、爱独处
活动范围: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
繁殖情况: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作者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出了它可爱、机警的特点。其中你最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根据学情,可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引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诠释等,以及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不必过细分析。)
2.比较探讨:
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象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觉。(《国宝——大熊猫》)
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辞海》)
明确:课文对大熊猫的体态、四肢、尾巴作了较为具体的描绘,对毛色黑白的具体分布作了详细的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比《辞海》的介绍更生动,更形象。加上描写了人的心理感受,更突出了大熊猫可爱
3.结合课文以及你所了解的有关情况,请你谈一谈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大熊猫生活现状:学生可根据有关资料,围绕大熊猫濒临灭绝,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为主题,展开专题研究。
1.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2.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研究子课题。
3.分工合作,拟定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
4.交流、汇报。
(不断鼓励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部分可在课余完成,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最近,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新开辟了一条旅游路线,沿途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标语尚未拟写,请各方阵同学帮它拟写。
黔之驴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文章,结合注释,能口译全文。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步骤:
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强调以下内容:
1.课后练习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明确: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明确:-“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艺。
4.师生共同讨论,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动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明确: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能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
1.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2.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综合实践活动
保护野生动物
[课前准备]
给学生提供资料索引。如书籍可以看《小哥白尼》《十万个为什么》(动植物卷)等;网上可以查阅“中国野生动物资源网”等;电视可以看“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等。
学生查找、收集有关野生动物生存现状的资料,了解当前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对野生动物有更直接、更具体的了解,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3.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提高探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活动方式]
通过讲、读、听、写、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展示收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段优美的音乐声,仿佛将我们带入自由、欢快的动物王国之中。在那里,物种与物种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哪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给其他物种带来影响。因此,对每一个物种,不论大小、美丑,我们都应该保护。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关于保护野生动物情况的调查”,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二、资料交流与展示
(1)说说你用什么方式或从什么途径获取的调查信息?
(2)交流与展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我国及世界野生动物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2.我们当地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是否强烈?
3.周围有没有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
4.其它 ……
(可以图片、照片、文字或光盘形式呈现资料。)
同学们谈了我国及世界野生动物的现状,形势不容乐观。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参与了调查,请同学们看屏幕。(多媒体幻灯片出示,藏羚羊、白鳍豚图片。)
(配音插入语: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非常严峻,生活在青海可可西里高原的藏羚羊10年前还有几十万只,现在已不足7万只,并且每年还要被猎杀两万只;生活在长江里的白鳍豚20年前还有400头,现在已不足20头。)
一些野生动物甚至濒临灭绝,让我们不禁要追问,造成这样严峻现实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三、讨论与探究
(1)看视频,小组讨论、探究造成这样严峻现实的原因。
下面,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这里以一只小鸟作为所有野生动物的代言人,也许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造成它们生存危机的答案。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老师及时指导他们进行分析、归纳。
点拨:看来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无知与自私。是人类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的追求。而动物所面临的生存问题,也正是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2)我国政府历来关注生态环境,重视保护野生动物,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
(3)针对保护野生动物方面存在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办法?
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更需要人人自觉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一些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感人故事。
学生说故事。
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FLASH,情景交融,增强感染效果。
四、爱心行动
让我们拿起笔来为保护野生动物写一个小标语,献出一份力所能及的爱。
交流,评价。
五、教师小结
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态度,关注生态大自然,就是关心人类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关爱生命,善待动物。不断致力于建设人与动物之间尊重、平等、和谐关系。同享一片蓝天,共建美好家园。
六、好书推荐
最后,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让这个不仅会对动物说话,而且也会对我们的心,对我们的灵魂说话的奇女孩,带领我们去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美妙旅行,尽享大自然的恩赐吧!
写作——抓住特点介绍动物(三课时)
本单元写作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因此,我们可从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一、阅读写作短文,并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谈学习收获。
明确:1.各种动物都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注意抓住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与众不同的印象。
2.要准确、生动地介绍动物的特点,必须对动物的形态、动作、习性仔细观察,深入研究。
二、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一些课文,让学生说说:哪些文章给了你启示,让你明白了如何“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如:布丰写松鼠时既有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等静态描写,又有对松鼠的跳跃、追逐、过水、爬树、搭窝等动态描写,还将它的形态、叫声和四足兽、黄鼠狼作了比较。
三、写作要求:仔细观察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它的特点,用明白、生动的语言,介绍给别人,题目自拟。提示:狗、猫、鸡这些最常见的动物,都有它自身的特点。狗,听觉、嗅觉灵敏,齿锐利,舌长而薄,有散热功能;性机警,易接受训练。猫,性驯良,趾底有脂肪质肉垫,因而行走无声,毛色因品种而异,善捕老鼠。
四、写提纲,然后独立完成作文,并自改作文。
五、教师给出批改标准和要求,小组内互相批改作文,并推荐优秀的或有待探讨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
一、教学目的:
1、理清小说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3、学习孙悟空具有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故事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三、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我国四大古曲小说说起,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导读小说:
1、简介作者: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到他的父亲以小本生意来维持生计时,家境已十分困窘了。据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载,吴承恩“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向他“乞言问字者恒相属”。《天启淮安府志》又说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但是,这样一个有杰出才华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却不得志,科举场上,屡试不第,直至四十多岁才补为岁贡生。后因母老家贫,不得已出任长兴县丞,但由于性格倔强,不合时流,不久便因“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晚年退居张里,致力于诗文的写作,《西游记》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他一生著述很多,诗、文、词皆备,但多已散佚,现存作品除《西游记》外,还有后人集辑的《射阳光生存稿》四卷。解放后出版了近人刘修业重新辑校的《吴承恩诗文集》。
2、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西游记》全书的内容。
②《西游记》的结构。
3、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
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②在结构上,《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前七回为“大闹天宫”。第八回至第十二回为“唐僧出世”,包括“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八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最后八十回为“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曲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由于它们的主人公都是孙悟空,所以又被紧紧地串联起来,给人以完整连贯的印象。取经本向是宗教活动,但作者赞颂了唐僧师徒为了取真经,百折不回坚持斗争的精神,最后得成正果,是个富有寓意的故事。特殊是作品写孙悟空取经前的经历和他在取经过程中与某些妖魔的斗争、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三)小结:
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本节课只着重简介这本书的内容及情节。对《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们今天只不过一个初步的了解,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味。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四、课外探究练习:
(1)课外重读《西游记》、熟记故事,试分析人物形象。
(2)如何正确看待小说中的佛教色彩?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前一节课,我们着重简介《西游记》的内容和情节结构。本节课进一步分析一下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
二、研习作品:
1、请学生上台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任选一个)
①大闹天宫    ②智调芭蕉扇  ③智擒红孩儿  ④赌胜车迟国
⑤三打白骨精  ⑥美猴王  ⑦真假美猴王
2、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①孙悟空原系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个破石而出的石猴。他一来到人间,就“目远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显示无比威力,酝酿着对神权统治的挑战。后来,他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做了“美猴王”,率领着众猴在花果山水帘洞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②为了与天地山川齐寿,不生不灭,他学得神通,主动向审权正统进攻,闹龙宫,踏地府。
③孙悟空不做“弼马温”,奋起金箍棒,打出南天门,又偷蟠,盗御酒,窃仙丹,败天兵,一反再反,“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真“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
④孙悟空在“强者为尊”的思想指导下,自称“齐天大圣”,并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定要玉帝让出天宫宝座。
⑤在西天取经中上孙悟空遇妖必斗,见魔必诛,有恶必除,除恶务尽。不管是象征官宦和地主豪绅的妖魔鬼怪,还是体现自然力的妖魔鬼怪,他都务求诛杀天绝。他上天入地,探妖巢,入魔窟,不辞辛苦,不畏艰难,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讲究策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即使在生命攸关的时刻,他也从不灰心,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精神,同妖魔进行始终不懈的顽强斗争,直至胜利。孙悟空在取经途中降妖荡魔的斗争,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无比的勇武。
⑥孙悟空斩妖除怪的斗争实际上是与神佛斗争的继续,是函悟空闹龙宫、地府、天宫战斗的继续,仍然具有反抗神佛正统的积极意义。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双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孙悟空的形象,在当时寄托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反抗邪恶势力和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理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讨论下列问题
(1)人物评价题: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近200字的人物简介。
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红孩儿
(2)辨论题(任选一题):
①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辨词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火,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
(1)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他嫉恶如仇,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到人间,错投猪胎。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后被孙悟空收服,一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白骨精——白骨精又叫白骨夫人,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遇见的少有的女妖精,使用双剑,武艺出色,善于变化,诡计多端。她想吃唐僧肉,先变成十六七岁的漂亮少女,再变成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后变成年迈力衰的老翁,均被孙悟空识破,于是使出离间计,迫使唐僧逼走孙悟空,把唐僧捉住。在唐僧险遭杀身之祸时,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多番变化,几经争斗,白骨精终于被打得露出原形。
红孩儿——红孩儿号圣婴大王,住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红孩儿是他的乳名,是牛魔王的儿子,铁扇公主养的小妖怪,使用一杆八丈火尖枪,武功非凡,又在火焰山修练三百年,练成三昧真火,口里吐火,鼻子喷烟,十分了得,经常与人赤脚打斗。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用计骗擒八戒。孙悟空战之不胜,请来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后来他做了观音菩萨的善财童子,终成正果。
(2)①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②反方: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除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被称为“勇敢化身”孙悟空这人物形象,他神通广大,智勇双全,他蔑视皇权,敢于造反;他勇往直前,积极进取。这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我们在阅读中应该撇开西天取经故事中的佛教色彩,重点学习他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与一切邪恶势力斗争的决心。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单元文章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能了解消息、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并会写比较典型的消息。
4.能分析新闻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
5.能通过看书读报,网上交流,了解信息并与人交流。
6.能通过“荷”专题的学习,了解“荷”文化的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和情趣。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三个太阳》                           2课时
《录音新闻》                          1课时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1课时
《新闻两篇》                           2课时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网上读写与交流          2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分为阅读,诵读欣赏,写作练习,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部分,其中四篇阅读主要报道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或者是新近发生的大事,属于新闻体裁,其它三个方面内容也都是围绕新闻体裁的要求编排的。可将《三个太阳》与《“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两篇通讯放在一起,与《录音新闻》《新闻两篇》这消息进行对比教学,而且将《七子之歌》融入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中学习,这样更能系统地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对于学写消息这一版块,建议进行专题性的训练,其实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消息的基本方法,再进行一些专门的训练,效果一定很好。
《三个太阳》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通讯,报道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科学事业艰苦卓越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文章构思巧妙,线索清晰。在组材时,没有逐年逐月地悉数照录女画家生活的全过程,而是抓住那些最能表现中国妇女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质,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的事例。以女画家的切身感受这一强烈感情为线索,将南极战斗生活中的一幕幕特写镜头组合有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四个动作性很强的小标题揭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各自的侧重点。本文修辞手法运用巧妙得体,如写南极的冰雪世界,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描绘女画家眼中的南极冰原壮观,或生动形象,或情满行间,或深化中心,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能说出文中“南极精神”的内涵;理解 “三个太阳”的含义。
2.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3.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
1.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2.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和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了解南极洲:
1.设题讨论:依据教材和你所收集的资料,谈谈你所了解的“南极”有哪些特点?
(最孤立的大陆、最寒冷的大陆、风最大的大陆、最高的大陆、最干燥的大陆、河流最少的大陆……海浪、冰山、雪原、暴风雪:极其恶劣、艰苦)
2.观赏南极探险记录片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
1.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2.把握本文作者构思、选材上的巧妙之处。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标题与作品
1.观赏图片:南极的雪、山和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2.这是一篇通讯,一篇以描写一位向往南极的女画家和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生活为内容,以歌颂南极精神为主题的文艺通讯。
四、初读识音义
1.填字:吞shì     cù眉      步lǚ     翩xiān
2.注音:亘(  )古   伫(  )立  粗犷(  )   俯瞰(  )
3.改错别字:喜出忘外   沤心沥血   晶荧剔透
五、再读知人事
1.本文主要写的是女画家,而叙事线索是什么?(属人、物、事、情的哪一种)
2.记叙顺序是什么?
[提示:线索-——画家的切身感受。时间顺序,部分结合插叙。 ]
六、感知品标题
浏览全文,找出并概括有关女画家的主要经历事情;并与文中小标题比较优劣。
1.历尽周折,申请成功。
2.投放漂流瓶。
3.踏上南极,参加建设。
4.生日之夜,感慨良多。
5.艰苦创作“三个太阳”壁画。
领起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的文字。抓住那些最能表现中国妇女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质,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的事例,以女画家的切身感受这一强烈感情为线索,将南极战斗生活中的一幕幕特写镜头组合有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四个动作性很强的小标题揭示了各部分主要内容,突出了各自的侧重点。
七、探究课题义
“三个太阳”既紧扣女画家的长城站壁画内容,又突出南极的特点:这里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
作用: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想像、思考的空间。
八、想像与创造
朗读第15、16段,体会女画家临近南极后,向大海投下一个漂流瓶的情景;请你以此为开头,展开想像,创作一个故事。比一比,看谁的更精彩。
九、课后作业题
1.笔头完成续写《漂流瓶的故事》。
2.用复述的方法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述课文内容。
2.本文体裁是什么?叙事线索是什么?
二、出示目标:
1.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
2.领会 “三个太阳”的含义。
3.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三、阅读品味
(一)品味内容:
1.踏上雪原,女画家看到了什么样的南极?为什么“迟迟不敢迈步”?
[提示:纯洁、宁静、可爱的南极。\\不敢相信自己真到了南极。 ]
2.第44段描写南极雪原的文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提示:运用三个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南极这个雪世界的奇异风光。]
(二)品味南极人
1.仔细阅读第24--27段对南极考察队员的描述,小组讨论、分析他们各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
(1)队长—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有巧妙的鼓动艺术
有丰富的情感世界(40段)
其他队员也各具以苦为乐、幽默、自豪的良好品质。
(2)文章为什么不更具体地写这些人物呢?
①本文是写女画家的南极之行;
②每个南极人身上都有着太多的动人故事,一篇文章无法完成。
2.课文的哪些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女画家
献身事业的执著追求,吃苦耐劳、自我砥砺的高贵品格,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良好气质,(从漂流瓶中字条的语言描写,从她同暴风雪搏斗后的心理活动,从她过生日接受同伴们祝贺时的情感流露……都可见一斑。)
四、深入探究:
(一)仔细研读第57—59段,小组讨论南极精神的内涵。
1.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2.献身事业、代代追求的民族胆略 和气概。
(二)探究“三个太阳”的含义
读了这篇通讯,你对画中的“三个太阳”作何理解?小组讨论、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五、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归纳:
1.线索清楚,构思巧妙
问:四个动作性很强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提示:组材没有逐日逐事地悉数照录,而是抓住典型事例——最能表现中国妇女的坚强意志和高贵品质,中国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的事例。
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多处运用比喻,并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富有表现力。
3.语言准确、凝练,富有感情,表现力很强。
(1)对考察队长用个性化的描述
(2)善于运用女画家的真情流露、画画前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
(3)还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女画家的心理感受。
六、总结全篇
这篇通讯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 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七、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53—61段,回答下列问题:
1.女画家创作壁画运用了哪些手法?
2.你认为她赋予了这幅画什么内涵?
3.作画之前,女画家有哪些构思上的表现?你在创作诗、文、画等之前有没有类似经历?请举一个亲身事例谈谈。
(张益清)
《录音新闻》教学设计
常州市清潭中学    周亚萍
一、教材分析
《录音新闻》这则录音广播稿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战,为祖国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教学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真切地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三、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
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出示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三、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给下列字注音):
翱   硕大    悫   顷刻   停泊
四、朗读课文
1.教师点拨: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明确: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要求: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学生评析。
五、探究练习(投影)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下列句子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处理方法: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朗读句子,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六、合作讨论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在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这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
七、语言特色
1.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
例:它(潜艇)象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准确、形象。
2.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说明吗?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八、课堂总结学生谈学习体会,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进行说话练习。
九、布置作业
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再回家播给家长听,请家长评论。 (周亚萍)
《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小通讯,记者用特写的镜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宇航员出征前的场景。学生有了前面几篇新闻的学习基础,所以这篇通讯打算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3.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杨利伟作为一名宇航员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2.学习理解场面描写的作用以及写法 。
3.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课前准备
收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有关资料;扫清文字障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畅谈飞天感受
播放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实况录像,注意如下画面:
1.发射场的壮观场面
2.杨利伟出征的装束
3.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飞船的画面
2003年10月17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喜讯传来,举国欢腾,举世瞩目。请看西方媒体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论。(出示材料)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读完后请大家即兴用一句话说出你此时的感想。
二、激情朗诵,感受现场气氛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者廖文根撰写的通讯《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重温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前的场景。我们先来把这篇通讯朗读一遍。朗读指导(根据课文内容,朗读时声音应该稍微高昂一些,语速要稍微快一些,但要保证吐字清晰,不浑浊,感情充沛,能感染人。男女以小节为单位轮流播音,女同学先播,男同学随后,轮流播出。)
三、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
2.课文记叙过程主要由几个场面构成,还插入了什么内容?
3.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重要意义。
四、了解常识,初步明确通讯特点
读完课文,想想这篇文章与其它通讯、消息比,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更集中。作者采用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这样内容更集中,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五、自主合作探究质疑
用鉴赏的眼光谈谈本文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本文从细微之处入手写大场面的写法,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小组讨论
结合课文谈谈作为一名宇航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板书:坚强的意志 丰富的经验  强健的体魄  爱国的情怀  从容的心理  果敢的作风
(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回答)
七、体验反思
完成中国首次载人太空人物的杨利伟,在从内蒙古乘坐专机返回北京途中,接受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专访,记者曾问起他在飞船上想些什么,假如你是杨利伟,你会怎样回答?(在同学们的设想表达完成之后,找来相关报导比较一下,看谁的设想最合理?)
八、布置作业
谈谈文中给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并写成一篇200左右的鉴赏短文。
(曹国南)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天堑的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命运。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以诗歌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在我们学习之前,首先来欣赏黑板上的这首诗歌,他是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解放前夕,听到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占领国民党政府的老巢南京时,挥毫写下的一首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歌用充满了激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辉煌画面。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句传递出了当年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那就是,1949年4月20日~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冒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彻底地击溃了敌军。今天,我们就要来感受一下在这场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气概,共同学习一篇经典的新闻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他的作者也是毛泽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过渡:与刚才所欣赏的诗歌不同,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这种文体我们已经接触过了,但并没有系统的归纳整理过相关的知识,因此,今天,我们就要以这篇文章为例,重点了解一下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结合文章,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 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 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3)教师顺势讲析: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标题。
(板书:标题——提要)
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所报道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导语。(板书:导语——概述)
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翔实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主体。
(板书:主体——详叙)
小结: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则新闻通常所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再读课文,了解三路大军的进军战况,完成表格。
渡江区域
地  点
时   间
战   况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起的24小时
已渡过30万人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下午5时
—22日22时
35万大军已渡过2/3
东路军
南京—九江
21日到22日
已大部渡过,余部23日可以渡完
对照表格(或者还可借助多媒体出示渡江战役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同桌或四人小组互相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然后由其他同学评价。
三、精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组织交流评价(凝练、概括、准确:本文语言凝缩精练,高度概括。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语言极为凝练、概括。)
四、课后学习
1.要求学生从报刊中选一篇简短而典型的新闻(消息),找出标题、导语、主体部分,巩固所学知识。
2.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学校生活的一个场面,并按新闻的结构要求写成一则简短的新闻。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一、教材分析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这篇新闻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通过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学习,学生对新闻的文体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篇新闻篇幅长,导语不规范,要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文中多次出现饱含深情的语句,可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香港的过去和现在。
2.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3.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语句的品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养成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强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主题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公元1997》)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吗?(生答)对,它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唱出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期盼。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怎么会涉及到回归的问题呢?课前让大家查找了香港的历史问题的资料,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呢?
香港位于中国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包括大屿山及230余个大小岛屿)组成。北隔深圳河与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相接。西与澳门隔海相望,相距仅60公里左右。面积 1092平方公里。
英国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代领导人为收回香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97年7月1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全世界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余名记者齐聚香港,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瞩目的盛典。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一)认真读课文,根据新闻的六要素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交流评价。
明确:
时间
1997年6月30日23点42分——7月1日0点12分(30分钟)
地点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人物
中英领导在内的4000多位中外嘉宾
事情的起因
根据中英协议,中国要收回香港主权
经过
按照时间的顺序,理清交接仪式的经过
结果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顺利结束
经过:
6月30日23时42分
中英仪仗队入场,吹礼号
23时46分
双方领导入场,步入主席台主礼台
仪仗队举枪礼后
查尔斯王子讲话
23时56分
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
23时59分
英国国旗和香港旗降落
7月1日0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起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升起
接着
江泽民主席讲话
随后
中英领导握手合影
0点12分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
(二)划分本则新闻的结构:
学生明确目标,思考后明确:
导语(1-5):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
主体(6-25):政权交接仪式全过程
结语(26-29):交代出席仪式的其他人员及各国记者人数
三、朗读品味,体验情感
1.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长久期盼,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如果你是电台的播音员,你会选择哪些段落,通过你怎样的阅读传达出此刻的心情?
2.学生自由选择并朗读展示。
3.师生评价朗读。
(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要侧重语气、语速、重点词语的处理的指导。)
4.集体朗读部分段落,体会雪洗百年耻辱的那种激动。
四、视频显示,强化情感体验
1.还有一个月,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就满十年了,今天重读这则新闻,仍然能激荡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振奋。你们觉得在这30分钟的交接仪式中,最让你热血沸腾的是哪一幕呢?
对,是升旗仪式。现在就让我们回到现场,再一次见证那神圣的时刻。
2.播放视频资料。
教师小结:听到这雄壮嘹亮的国歌,望着这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热血沸腾,都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3.如果你当时就在交接仪式的现场,你有何感想,试写一段话。
五.资料展示,明确责任
1.157年前,我们失去了香港,157年后,我们又重新拥有了她,这种失而复得,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如今,香港已回归九年了,现在的香港建设得怎么样呢?请大家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香港发展现状的资料,让我们一起关注现在的香港。
2.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
师总结:从同学们提供的资料来看,回归后的香港依然保持发展的势头,实践证明:我们不仅能成功地收回香港,而且也有足够的实力建设好香港。香港回归,这座屹立在中华民族史册中的丰碑,将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早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六、感慨万千
祖国母亲强大了,腰杆挺直了,六个儿女失而复得,可我们的母亲并不快乐,她还有一个儿子在外流浪,他就是台湾。让我们重读《七子之歌——台湾》,希望他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
七、课后学习
将本文压缩为三四百字的一篇短新闻,要体现新闻结构的完整性。
(附课件)
(胡艳洁)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诵读古今名家优秀诗文,陶冶情操,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感受本单元诗篇中生动的形象与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像和情感。
3.3、懂得写诗作文皆由感而发,因情而生,能进行自由作文创作。
4.积极参加赛诗会,编手抄报、壁报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热爱诗词,提高
文学素养和品位。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毛泽东词二首》    2课时
《古代诗词三首》       3课时     《现代诗二首》      2课时
《歌词三首》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自由作文         2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其教学宗旨就是要借助诗人的创造精神和诗歌的深蕴
意来教化学生,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体验思想的启迪,神韵的领悟。各课设计思路简单介绍如下:
《毛泽东词二首》:通过朗读可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在诵读中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把对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朗读背诵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卜算子·咏梅》可采用比较阅读。
《古代诗词三首》:①《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样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能让学生打破教材的局限,多角度理解木兰的形象特点,使这一人物回归本色生活,应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本诗时把分析木兰的形象特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意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人物,把握文本主题。这首诗风格刚健清新,语言质朴生动,既有雄浑的气势,又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学习本诗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②《观刈麦》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处境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深深的谴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来体会诗的含义。
③《破阵子》表达了作者虽有伟大的抱负却壮志难酬的悲愤,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梦境,体会作者驰骋沙场的壮志豪情。
《现代诗二首》:①《回延安》:语言通俗,运用“信天游”民歌形式、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恰当运用民歌形式和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体会从中抒发的感情。②《再别康桥》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学生由于平时对新月派诗歌接触较少,对这类充满浪漫气息的有唯美倾向的诗歌比较陌生,因此,很有必要对徐志摩和他的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学生通过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唤起他们读诗的兴趣,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境,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然后穿插读诗技巧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以此培养其审美情趣。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导演和引路的作用。
《歌词三首》:歌词的学习,对于学生们而言,虽然是第一次,但是学生对于歌曲这一艺术形式并不陌生。而且很多学生能唱不少歌曲,对歌曲较为感兴趣。这是学习这三首歌词的良好前提。利用这一优势,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的良好氛围。学习本文,应该先让学生学唱这三首歌,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这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歌词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并进一步进行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再选唱其他爱国歌曲,可以组织班级演唱会,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诵读欣赏》:结合诵读欣赏的教学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让学生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写作:自由作文》:结合过去的写作实践,通过自由命题,学习在写人、记事中抒情,写出真情实感。
《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赛诗会、诗歌朗诵会,或编写手抄报、壁报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丰富积累,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品位。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1.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阅读、并做好批注。
2.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诗词?为什么?准备3—5分钟,先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说出喜欢的理由,体现自己真实而独特的感受 。
3.布置讨论:组建学习小组,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国古代诗词“、”中国现代诗歌“等等)讨论、
4.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开展以“我与诗歌”为主题的活动(可以是壁报、手抄报、电脑小报,宣传栏、广播讲演、朗诵会、赛诗会等形式)。
出示评价内容:
①你对诗歌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吗?
②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③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④你能品味诗歌中优美、凝练的语言并做了一定的摘抄吗?
⑤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⑥你参与了以“我与诗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吗?
第2课时:《毛泽东词二首》之《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的情感体验。
课前学习:
收集咏雪的诗词,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
课堂学习:
第一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诗歌《沁园春·雪》,创设意境;简单讲述这首的背景。简单介绍词的知识。(词谱、词牌、上阕、下阕等)
第二块:整体感知全词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意境。看书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纠正、完善。(教师适时点拨)组织学生齐读,要求注意读出激越豪壮的语调,把握重音、停顿和语气等全班齐读。
第三块:精读品析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阅读这首词的感受,如谈写作思路、修辞手法、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等。细读并根据这些角度在相应的语句边做好批注。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预设以下一些内容)
①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下阕写无数英雄竞折腰
②上阕中“望”字的作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
③下阕中“惜”字的作用;评价古人的意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等。
梳理归纳:上阕写景,大气磅礴;下阕抒情、议论,风流豪壮。全词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探究阅读:你如何看待词中所提及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历史人物?
课后学习:
1.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两首诗词在取景角度上的异同。
2.背诵《沁园春 雪》,摘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第3课时:《毛泽东词二首》之《卜算子·咏梅》
学习目标: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课前学习: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查阅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文章
第一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2、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3.背景介绍:这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的一首词。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毛泽东作了这首词,表达了共产党人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块:比较阅读,探究意境
1.比较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可从构景、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来做对比)
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朗读时两首词分别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批评、指正。
4.组织全班学生朗读,男生读毛泽东的词,女生读陆游的词。
第三块: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各组探究、交流。
2.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可预设以下内容)
上阕:①联系一下时代背景,“春归”、“春到”有什么象征意义?② “已是悬崖百丈冰”对梅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③哪一个字写出了梅花的美丽?④“梅花”在词中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下阕:①你是怎样理解“俏也不争春”的?
整篇: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②词的上下阕内容各侧重于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交流理解与收获。
归纳小结。
3.组织学生齐读两首词,读出你的理解。
第四块: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3.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课后学习:
关于咏梅的诗词有很多,根据你的课内外积累,试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名篇
附板书设计
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陆游
形  象    傲雪俊俏,积极乐观                     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思想感情  乐观向上,充满自信                     低沉孤高,悲观消沉
境  界    气势恢弘,博大高远                     狭隘局促,灰暗抑郁
第4课时:《古代诗词三首》之《木兰诗》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乐府诗的特点。
课前学习:
1.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把握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自由朗读全文。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曾经出现过为数不少的女英雄形象,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光彩。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可能涉及:穆桂英、顾大嫂、扈三娘、孙二娘、花木兰等等。
2.简介乐府和《木兰诗》背景
第二块:整体感知诗歌
1.组织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读,划出不会读的字。
2.同桌互读,订正字音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师生共同评议指正。
4.组织学生全班齐读,巩固字音和停顿。
第三块:精读全诗
1.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参看页下注释及工具书,试译课文,如有困难,提出后由其他小组的同学或教师帮助释疑。协作翻译全诗,小组内答疑解难,指定一人记录小组内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准备质疑。
2.指定学生翻译,其他学生纠正、完善。(教师适当点拨)交流、完善
3.组织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大声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四块:研习讨论
1.设疑:熟读全诗后,能谈谈你收获最大的一点是什么吗?
预设讨论的主要内容:①木兰的形象特点。②乐府诗的特点。(教师适时点拨)大胆谈出自己的收获,全班交流。
关于木兰的形象(可参照下面内容)
①木兰是一个勤劳的热爱和平的劳动妇女。
②木兰是一个聪明又孝顺的女儿。
③木兰是一个坚毅果断、报效国家而不贪功名的巾帼英雄。结合课文中描写木兰的语句谈人物形象。
2.关于乐府诗(重点分析修辞方法的使用,突出诗歌的韵律美)如: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感受其语言特点
3.小结: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既使得诗歌语言生动流畅富有韵味,体现出浓郁的民歌特色,又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得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附板书设计
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课后学习:
请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诗》为题编一则故事,将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第5课时:《古代诗词三首》之《观刈麦》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2.能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课前学习:
了解作者,为生字正音,有感情地读课文。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组织学生思考学过哪些描写农家生活的诗歌?
2.简单介绍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3.组织学生读课文,并为生字注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第二块: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1.组织学生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学会赏析方法。
3.组织学生思考:①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②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4.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班朗读。
小结归纳: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第三块:再读诗歌,激发想象
1.组织学生再读诗歌,将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①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②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2.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学法: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组织学生读背课文。
课后学习:
以“你看……”开头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100字以内)
第6课时:《古代诗词三首》之《破阵子》
学习目的:
1.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2.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
3.在理清文章的思路中,培养想像能力。
课前学习:
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为生字正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录象:金兵入侵,战火弥漫,北方沦陷区老百姓流离失所,与此相对比南宋统治者在杭州西湖边醉生梦死。导入语:面对此情此景,一位位爱国将领,一个个仁人志士站了出来,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著名的词《破阵子》。
2.播放名家朗读,请学生注意读音、节奏、语速、情感等
3.组织男女生分组交替朗读,“沙场秋点兵”“可怜白发生“两句齐读。注音朗读节奏,表现豪壮与悲凉的英雄之气。注意醉态,“八百里”“五十弦”的壮阔军营,“快马”、“弦惊”的激烈战斗,“可怜白发生”的悲壮与无奈。
第二块:品读赏析,感受意境
1.组织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词句进行分析,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当点评。
3.归纳小结: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第三块:发挥想象,感受豪壮
1、组织学生发挥想象:①假如你是词中的将军,请你把驰骋沙场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描绘出来。②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陈亮,该怎样劝慰一下“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
“可怜白发生”一句,让学生读南宋文人类似的悲叹。(如:文天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2、组织学生全班齐读。
课后学习:
背诵《破阵子》,把《破阵子》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第7课时:《现代诗二首》之《回延安》
学习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课前学习:查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课堂学习:
第一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第二块: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第三块: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课后学习: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第8课时:《现代诗二首》之《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2、能说出本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课前学习:
1、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让学生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及相关的现代诗,寻找诗歌散文电视《再别康桥》。
2、说说这首《再别康桥》怎样打动了你?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情景导入:播放电视剧片段和电视散文《再别康桥》,让学生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根据预先找的相关资料,交流“我所知道的徐志摩”
2、放《神秘园》乐曲,配乐范读,充分营造读诗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3、看课文、听朗诵注意重点字词读音与全诗意境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讨论、交流阅读全诗后的感受。
第二块:配乐朗诵,加深理解。
1、组织学生边看康桥风光片,边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诗中哪些字词激起你的共鸣?换一种组织学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理解诗眼:第一节中的“轻轻的”三个字须重读,节奏整体上呈轻微跳跃之感
②理解意象:第二节中的“金”、“新娘“、“艳”、“心头”重读,“荡漾”用琶音
③理解抒情法:第三——第五节是情感发展高潮段,读时应投入,表现诗人的豪情,突出个别动词,节奏加快。
④理解诗意跌宕:第六节诗人抒情格调陡转,此节读前要有较长停顿,语气突转后再一气呵成。
⑤理解诗的回环美:要将“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充分表现出来,重读“悄悄的”、“云彩”二字可采用拖音或一字一顿,以显示结句的意味深长。读法会怎么样?教师适时点拨。边读边品味交流,与教师可达成互动。
2、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再次播放音画,组织全班朗诵。
课后学习:
1、 课外延伸:找徐志摩另外一首《偶然》进行自我朗读鉴赏。
2、 仿写精彩诗节,多读好诗,有条件可以试着配乐。
3、 选择与亲人团聚或分别时的一1-2个场景,学写一首小诗。10行左右,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附板书设计
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开头——感伤、无奈    柳影——由衷欢喜
青荇——永久恋情      清潭——陶然忘情
高潮——快乐至极      转折——悲从中来
结尾——意味深长
第9课时:《歌词三首》
学习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体会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读写培养学生爱校、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
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读准课文;学唱三首歌。
第一块:朗读比较,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这三首歌词,思考两个问题:①找出每首歌词你最喜欢的一句歌词,并说说喜欢的理由。②三首歌词表现了什么共同主题?
教师明确:这三首歌词都联系到歌颂祖国、歌唱人民、歌唱美好的生活等内容,歌词感情充沛,艺术感染力强。
2、组织学生全班齐读,体会感情。
第二块:协作学习,深入理解。
1、播放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彭丽媛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以及《黄河颂》,分小组讨论听后的感受。这三首歌中最打动你的是哪首歌?为什么能打动你?
学生自我思考1-2分钟后选择一首最喜欢的歌曲。被同一首歌打动的同学组成几个学习小组,共同交流讨论,自由推选组长,作好记录,并推选一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我的中国心》歌词凝重,感情深沉,表达了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从赞美家乡、歌颂理想、憧憬未来三个方面表现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歌词结构严谨,韵脚明亮,形式整齐,语言明快。《黄河颂》是诗人张光年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一首很有影响的抒情诗。以“我”为抒情主体,抒发了发自内心的强烈感情和民族责任感。诗的语言十分精彩形象。三个比喻,贴切而又形象生动,句式的选用和句子长短的安排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黄河的气势和诗人心中的激情。交流、完善、做相关记录。组织学生学唱这三首歌曲。
第三块:创作歌词、表达情感。
1、组织学生模仿这三首歌词,创作一首小诗来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赞美我们亲爱的家乡或我们的学校。
2、组织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饱含深情地朗读出来
3、原创歌曲演唱会。
课后学习
一、写出除课文以外的其他三首爱国歌曲的名称,并学会欣赏。
二、学唱《长江之歌》,并对歌词作简要评析。
第10课时:《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2、背诵古诗三首。
课前学习:
查阅工具书,上网搜集相关资料,试读这三首诗。
第一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1、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
2、范读或放朗读录音,组织学生划分节奏。边听边划分节奏,可小声跟读,注意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律诗有八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回答,总结规律,并做相应记录。
3、组织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意境,掌握读诗的方法。全班齐读。
第二块: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组织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释疑. 结合所查资料,利用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独立思考分析,然后与同学合作讨论。
2、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对诗词的理解、点评及赏析,相互交流对诗词的理解、点评及赏析。并适时点拨。归纳小结,并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全班齐读。
第三块:背读诗歌,再悟美文
1、组织学生自由地读读、背背
2、指名学生示范背读。
3、师生一起背诵。
回味小结:通过这三首诗的朗读、感悟,让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读诗、赏诗的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审美能力。
课后学习:
背诵这三首诗
第11、12课时:写作——自由作文
写作目的:
通过自由命题,学习在写人、记事中抒情,写出真情实感。
课前学习:
预习有关“自由作文”内容。
第一块:盘点“自由作文”知识要点
1、组织学生自学
2、师生归纳小结:①什么是自由作文?②为什么可以自由作文?③怎样写好自由作文?作文训练: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写一篇作文,或写人或记事,或描写景物,内容不限,文体不限,但要注意内容具体,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学生同桌谈写作思路。同桌交流写作思路。交流,教师给予点拨。
第二块:学生写作并自改
明确写作要求,组织学生写作自己修改
第三块:师生共同修改作文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1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赛诗会
学习目标:
1、激发朗读诗歌、积累诗歌的兴趣。
2、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思想情操。
课前学习:
教师准备:
1、提出活动设想,帮助学生确立背诵内容
2、向学生介绍获得古诗的途径:语文书、古诗文必背、唐诗三百首
3、指导学生分工合作
4、选好主持人和评委,指导他们如何策划比赛
学生准备:
1、用三周的时间去查找、背诵书本内外吟诵季节的古诗词;
2、四大组的组长安排好本组的参赛对象,要求人人参加。每三人一组准备一个季节;
3、学习委员和语文科代表当主持人,策划本场赛事的形式、内容和规则;
课堂学习:
主持人宣布本次比赛的目的、形式、内容和规则(比赛的办法是:以大组为单位参赛,根据累计得分评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和第四名,然后颁发小红旗和奖品。比赛规则是:比赛分四个环节进行,每个环节各组均有三人参加,不得重复参赛。第一至第三环节中,三名选手可以商定选择某一个季节的问题来回答。记分办法是加分制,答错了不倒扣分。)
比赛分四个环节进行:(在各环节的比赛中,四大组均派出三名选手组成一个参赛小组,不得重复参加)
①珠联璧合:即给出诗句的上句或下句,选手补出另一句。选手可以选择季节。每位选手回答十题,每答对一题得五分,小组累计总分一百五十分。
②完璧归赵:即根据所提供的作者及诗题,准确无误地背出原诗。选手可以选择季节。每组另派三名选手参加,每人回答五题,每答对一题得十分,累计总分一百五十分。
③火眼金睛:即根据所给诗句,说出它是吟诵哪个季节的。各组再有三位选手参加。选手可以选择季节。每人回答五题,每题十分,小组累计总分一百五十分。
④猫鼠对碰:即双方互相出题,要求对方回答。各组派出未参加的人上台。选手不可以选择季节。每题思考时间不得超过三十秒。每位选手回答五题,每题十分,小组累计得分一百五十分。
评委评出第一名至第四名,然后发奖品和小红旗
主持人致辞并宣布比赛结束。
课后学习:
1.每位学生写一篇活动心得
2.每人出一期“赛诗专刊”的手抄报
3.宣传委员负责出一期“赛诗专刊”的黑板报
第14课时:单元总结
综合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初中初一七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下学期全册教案下载3 初中初一七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下学期全册教案下载20 初中初一七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下载2 初中初一七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下载 初中初一七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初中初一七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语文7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语文学科教学工 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初中初一七年级体育下册全册教案下载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下载 初中初一七年级体育下册全册教案下载 初中初一七年级苏教版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 初中初一七年级苏教版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下载001 初中初一七年级苏教版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下载001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生物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语文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2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美术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1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英语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1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语文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1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语文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语文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11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英语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体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1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政治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