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敌4属性修改器:荧屏农民形象“缺席”为哪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59:32

荧屏农民形象“缺席”为哪般



  我国电视剧创作近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大批作品能以高质量、高水准的艺术方式反映社会现实,把握时代脉搏,体现出大气磅礴的民族精神气概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然而,荧屏上的农民形象稀少,农民形象在电视剧中呈现出相当程度的“缺席”状态。这与我们党和国家年年强调的要加强“三农”工作不相协调,也与我国电视收视群体农民居多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四大反差
  “九亿农民八部戏”,过去一年存在着电视作品多、农村题材少的反差。一方面,电视事业蒸蒸日上,电视机构、电视频道在改革重组后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电视剧播出数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数量日益减少,以2003年为例,观众能够在央视黄金时段看到的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只有八部,即:年初播出的《刘老根》(二),以后陆续播出的《希望的田野》、《好爹好娘》、《走进八里堡》、《烧锅屯的钟声》、《三连襟》、《郭秀明》、《远山远水》等,可谓“九亿农民八部戏”,少得可怜。2004年的情况也没怎么见好。
  “风味多样投口少”,时下普遍存在着电视剧风格类型多、农民喜欢少的反差。农民在电视剧中看不见自己的形象,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和喜欢的人物。他们面对的是一部接一部的让人眼花缭乱、数量众多的都市情感剧和青春偶像剧,以及大量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粗制滥造的武打类、警匪类电视剧。而且,像《刘老根》第二部这样的电视剧实际上已经成为城市男女之间情感在农村生活中的翻版,将故事情节与剧中人的情感纠葛硬贴上农村的背景标签。
  “市场广阔开发少”,当前普遍存在着农村题材电视剧市场前景看好、但开发利用少的反差。收看电视剧,是九亿农民的文化习惯,算下来该有多大的市场?但因缺少农民喜欢和可看的电视剧,而使这一市场处于闲置状态。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电视剧少,农民不感兴趣,又何谈开发农村市场、拓展农村的广告资源呢?
  “形象众多农民少”,现在普遍存在着电视剧中成功的艺术形象众多,但成功的农民形象稀少的反差。作为农民,很少能看到深刻表达他们自身情感世界、展示他们心路历程、反映农民艰苦创业的艺术形象。去年底,央视推出的反映农民科技致富的《三连襟》,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构思表现了我国当代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该剧围绕老乡长的三个女婿之间的亲情关系,展示了新形势下农村小康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及人物心理,并以一种喜剧的、理想化的方式勾画出了农村发展的未来趋势。剧中的老乡长和三个女婿人物丰满,栩栩如生,给农民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这样的作品很少见到。
  农村题材的电视剧,还存在“北方题材多,南方题材少;喜剧人物形象多,正剧人物形象少”的情况。《刘老根》、《希望的田野》、《烧锅屯的钟声》,三部电视剧都是表现的东北人。而《走进八里堡》、《郭秀明》,则是描述西北地域的人和事。东部沿海,中部和南方的农民形象在去年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则很少见到。
荧屏农民形象为何“缺席”
  剖析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数量稀少、农民形象缺乏、单薄的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电视剧的主管部门、制作单位乃至大牌的编导人员,普遍对农村题材的电视剧重视不够,没有摆上突出位置来抓好这项工作。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文艺作品多层次、全方位展现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建设中奋发向上的创业过程,这其中自然应该把农民群众在创业奋斗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情感愿望、呼声要求及其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命运遭际和个性特征作为深刻观照、审美表现的重要对象。
  其次,电视剧编、导、演等各方面人士普遍深入实际、深入农村、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够,因而拿不出多少高质量、高品位的反映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作品。一些人总企图走捷径,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下农村蜻蜒点水,走马观花;凭名气、靠身份下去住宾馆、吃宴席、坐轿车、收礼品,与农民群众虽有交谈,但隔心隔肺隔情感,根本把握不到农村的真谛。更有一些走捷径的剧作家和编导演人员,关在家里想象,闭门造车,硬拼硬凑喜剧笑料,贴上农民标签就算农村题材作品。这样拼凑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引起农民朋友的共鸣,进而产生心与心的碰撞呢?
  另外,市场运作中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回收资金比较困难,导致一些制片公司和制片人不愿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拍摄电视剧的投资者都讲究回收率。可有关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因为投资者对市场前景调查研究和分析不够、剧作家深入生活不够、质量上乘的电视剧本拿不出来、有关新闻媒体对农村题材作品宣传力度不强等众多因素,致使投资者拍农村题材戏提心吊胆,生怕亏本,从而最终导致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匮乏。
  改进的建议
  艺术需要表现农民,农民也需要艺术精神的激励。缺少了农民形象的艺术繁荣是不全面、不完善的繁荣;缺少受农民喜欢的艺术品的农民精神生活是贫瘠的。但这种状况如何改变呢?笔者仅从一个基层电视台总编室审片人员的视角谈几点建议与构想:
  1、高度重视农村题材电视剧工作,采取政策性措施进行扶持。现在,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粮食,采取了直接补助的办法,鼓励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和多种粮食。电视剧的主管部门可否从中有所借鉴,制定一些适当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级电视台和社会上的电影制片人、电视剧制作公司多生产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电视剧。比如在税收政策上、发行费提成政策上、评奖政策上、劳务报酬政策上等等给予一定的扶持、照顾。尤其是对精品农村题材电视剧要给予重奖,鼓励剧作家和编导演人员深入农村、深入生活,多出精品力作。
  2、从市场运行规律出发,大力扶持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与拍摄,以精品剧目开拓市场。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据去年的央视——索福瑞媒介公司调查,央视播放《好爹好娘》、《烧锅屯的钟声》、《三连襟》等多部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收视率都相当高,《希望的田野》收视率更是高达12%以上,《郭秀明》的收视率也达6.8%,排在同期播出节目收视率的前三名。对此要广泛宣传,适度炒作。要让广告商看到农村题材电视剧收视率高涨的现状,自觉向农村题材电视剧时间段投放广告。
  3、从强化“三贴近”要求出发,鼓励剧作家、编导演职人员深入农村、深入生活。荧屏呼唤农民形象,当然也呼唤我们的剧作家、编导演职人员深入农村、深入生活。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良知的电视艺术家,是不会怕深入农村、深入生活耽误创作、耽误“走穴”、耽误挣钱的,生活的底子越厚,塑造出的人物形象越丰满厚实。电视艺术家们只有真正深入到农村,深入到农民群众的生活和他们的心灵中去,倾听他们的呼声和诉说,体验他们的情感与追求,表现他们的世界和精神,才能在荧屏上塑造出更多、更好、更能激奋心灵的农民形象。剧作家、编导演职人员深入生活要作为制度,要变成他们的内在要求;下去是体验、是奉献,而不是索取;是否愿意深入生活要作为德艺双馨的重要评选条件;下农村不一定专炼“盆景”,老往富庶的村镇跑,贫困的地方也要去;现在不少地方挂牌建立了创作基地,期望基地不要光选风光秀丽、环境舒适的疗养地,也要选改革发展火热的其它地方;更盼一些基地不要挂牌时“作秀”,以后便见牌不见人。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