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s6乌鸦出装:国民党党首的妻子们--宋庆龄宋美龄[组图合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0:34:14

孙中山夫人——宋庆龄

六位国民党党首的妻子,以各自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政治主张,给中国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她们是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李宗仁夫人郭德洁,蒋经国夫人蒋方良,李登辉夫人曾文惠,汪精卫夫人陈璧君,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国民党政坛。

孙中山夫人——宋庆龄

宋庆龄生前端庄秀美,身后朴实无华,她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性。

然而,千真万确,宋庆龄不姓“宋”,也包括她的父亲宋嘉树,英文名查理·琼斯(CHARLIE JONES SOONG),号耀如。事实上他的本名是韩教准。如果认祖归宗的话,应该称为“韩氏家族”,而不是“宋氏家族”。

1987年4月,广东省文昌县出版的一本《文昌文史》中,《纪念宋庆龄同志专辑》里,这样写道:

“宋庆龄同志的父亲实际上姓韩,原名韩教准,英译韩乔荪,又名宋嘉树,别名宋耀如,系海南岛文昌县昌洒区庆龄乡古路园村韩鸿翼的第二个儿子。”

短短66个字,揭开了宋庆龄家父的身世之谜,确定她父亲姓韩不姓宋。考据指出:

“文昌县的韩氏家族,先辈原是客家人,原住河南相州的安阳,早在南宋(1126—1279年)时期,由于受中亚部族的侵入而南迁。有一个人叫韩显卿,到浙江会稽任县尉,又入粤任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渡琼州定居文昌锦山。所蕃衍之后代清时居罗豆市圯乌坡村,后移居昌洒区古路园村。”

宋查理的世祖,原是官宦之家。考据还指出:“宋庆龄的祖父叫韩锦彝,生两男:长子鸿翼,次男鹏翼。鸿翼生三男:长男政准,次男教准(即宋查理)、三男致准。”

据现今在世的致准后代、宋庆龄的堂弟韩裕丰回忆说:

“我家的祖坟都在,老屋西北400米的牛酸树林中,墓碑中间刻有‘韩妣王氏之墓’,她便是宋庆龄和我的祖母,左下方刻有一行小字:‘男政准、教准、致准;孙乾丰、裕丰’等字样。祖父的墓也在,位于本县宝芳区大品坡上,落款也完全相同。因此墓碑上的教准和宋嘉树,实际上是一个人。”

韩裕丰还回忆说:

“我们的祖父,因早年家道中落,农闲时兼做烧窑业维持生计,还到东郊去挑椰子绳出售,或是到清澜港的船上做搬运工,艰苦度日。1861年,二伯教准出生在家……约在13岁那年,他和大伯到东印度群岛,在一个亲戚家当学徒,后来又到美国丝茶行当学徒,经过几番周折,碰上运气,受到美国新式教育,他读完圣三一学院的全部课程,入田纳西州斯维尔的万德毕尔特大学的神学院。1880年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教名为查理·琼斯,成为北卡罗来纳州一名卫理公会传教士,进行传教,印售圣经,因此而致富。那时他经常都领着家属回来扫墓。”

韩裕丰所述宋查理经过,与宋查理的经历大致相合,应该说是可信的。但韩教准何以又改姓宋呢?韩裕丰补充说:

“二伯在印度洋群岛当学徒,有时年节也会回到文昌老家,深感郁郁不得志。这时候,恰逢二房祖婶母的弟弟从美国回来,探望姐姐,二伯他们也称舅父。舅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开设一家茶丝商店,生意不错,唯一遗憾的是膝下犹虚,祖婶母建议将二伯过继给舅父。舅父见二伯聪明伶俐,大为高兴,当即偕往美国,由于舅父姓宋,韩教准从此改名为宋嘉树。”

由上述事实考据与韩裕丰的回忆,证明宋查理不姓宋,应该姓韩,那么本文的女主人公,举世闻名的宋庆龄也就不姓宋而姓韩了。当然他(她)们都已成为历史人物,就没有必要再改姓了。

宋氏三姐妹

宋氏家族除宋氏三姐妹为世人所熟知外,还有宋氏三兄弟。兄弟姐妹6人中,宋庆龄排行第二。大姐宋蔼龄,1890年出生,13岁时也像父亲当年那样,只身一人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成为中国第一批赴美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回国后协助宋嘉树在孙中山身边从事秘书工作,后来担任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1914年,与她留美时的同学,孔子第75代旁系孙孔祥熙结合,当上“孔氏钱庄”的老板娘。大弟宋子文,1894年出生,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硕士,毕业后,在宋庆龄的推荐下,出任“广东军政府”的英文秘书和“广东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后长期担任蒋介石当局的“财政部长”,跻身“四大家族”行列的亿万富翁的排行榜。

妹妹宋美龄小宋庆龄4岁,美国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女子大学毕业。1927年底在宋蔼龄的撮合下与锋芒毕露、尽揽大权的蒋介石联姻,成为现代中国政坛声势显赫的“蒋家王朝”的“第一夫人”。二弟宋子良与小弟宋子安虽名声不及三位姐姐和大哥显赫,但也身居国民党当局“外交”、银行等部门的要职,充当宋子文的左膀右臂,加之其“宋氏家族”的特殊地位和身份,也使得世人对之另眼相看。

宋氏姐妹同出一宗,情同手足,但信仰、志向、情趣各不相同,公众舆论对此曾有精辟评论:蔼龄爱钱,庆龄爱国,美龄爱权。1927年掀起的狂澜巨涛使宋庆龄和她的姐妹兄弟们分道扬镳。大姐宋蔼龄和姐夫孔祥熙早已投靠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小妹宋美龄则成为蒋介石的追求对象倾向老蒋,宋子文虽对蒋介石所作所为深为不满,但也终究不敌威逼利诱踏上贼船。宋庆龄面对全家倒向和宋子文出于对姐姐的关心前来通风报信,她不无遗憾而又坚定地告诉这位自己喜爱的同胞兄弟:决定走自己的路,与蒋介石斗争到底。

抗日战争的炮火重新使宋氏姐妹兄弟再度相聚,携手合作。宋氏三姐妹并肩相随出现在公共场合,她们或出入医院慰问伤员;或往返前线视察阵地;或前往学校看望孤儿,把宋氏家族的团结与风度展现在中国和世界面前。

然而宋氏家族团圆的好景不长,蒋介石的内战与独裁政策再次把宋庆龄和她的姐妹兄弟们分开,从此姐妹兄弟各奔他方,成为永诀。

1948年,“精明”的宋蔼龄趁国民党溃败前夕,打点行装,携带巨额家产移居美国,1973年病逝于纽约哥伦比亚长老会医院。

同年底,受命赴美求援的宋美龄竟未能踏上故土最后一脚,便随着蒋介石的兵败大陆而由美国直飞台湾,偏居一隅,了却残生。

宋子文终于与妹夫积隙甚多,愤然于1949年辞去“行政院长”一职,经香港、巴黎,迁居美国,1971年病故于旧金山。

宋子良、宋子安弟兄二人也在1947年前后定居美国,客死他乡。

但是政见与信仰隔不断姐妹之情。宋庆龄常对人说:“美龄十分聪明,她拉丁文比我好得多,在音乐上也很有天赋,钢琴弹得特别好。”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她与宋美龄走向了两条道路,但却一直保持着友好情谊,她们经常在电话里用上海话亲切交谈。宋美龄还特别为姐姐安装了一部对外不公开的电话,并把长途军话台供蒋宋夫妻联系用的绝密电话号码告诉庆龄。宋庆龄与宋子文虽政见相左,但姐弟情谊笃深,弟弟送给她的一只小型金壳收音机和一架“施特劳斯”牌钢琴被她视为珍爱之物,陪伴宋庆龄度过多少孤寂的日夜。

人到晚年,宋庆龄愈加思念远在海外的同胞手足。一次她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到:“你和我一样,也是三兄弟、三姊妹,可是我却无法和他们通信。”每次海外来人,她总是设法打听姐妹兄弟的情况。在差不多长达30年的时间,宋、孙两个家族都很少有人和她来往。她内心极其难过和伤心。有一回,海外有人捎给她一张美龄的近照,宋庆龄端详良久,口里还不停念叨着:“我和三妹很久没有见面了”,双眼充满思念的泪花。

青年时的宋庆龄

1908年,15岁的宋庆龄和妹妹宋美龄一道在父亲的安排下,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不久,她考入佐治亚洲卫斯里女子学院文学系。

在这里,令她最为开心的除了周末与蔼龄、美龄在一起共度姐妹团聚的温馨时刻外,便一头扎进图书馆,畅游在书籍的海洋,拼命吸吮着知识的乳汁。她广泛涉猎各个领域,尤为喜好历史和哲学,这对她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获益匪浅,也为她具有良好的英语读写听说技能奠定了深厚的功底。以致后来,在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英语成为她进行工作和战斗的主要武器和工具。

她想念父母,更思念家乡,决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拯救危难中的祖国。她在校刊上发表一篇又一篇文章,表现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痛恨和对实现民主、自由、平等愿望的向往,她呼吁中国留学生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宋庆龄深邃的见解和优美的文字立即引起全校师生的惊异和称誉,他们很难想象这些思想深刻、文采飞扬,富有感召力的文章竟出自一个年仅18岁的少女之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宋庆龄一字一句地阅读着信上的内容:“我正在和孙中山一起工作,还参加了他的就职典礼。国内的现状有利于革命党人,但做伟大的事情,总是要冒些风险的。促成民主,并非旦夕一蹴而就的。”她和小妹激动地笑着、跳着,为父亲和孙中山这位宋家的朋友和常客多年孜孜以求的事业终获成功感到激动和自豪。她一把扯下学校墙上挂着的清朝龙旗,踩在脚下,高声呼喊:“打倒专制,共和万岁!”

当晚,宋庆龄饱含激情,挥笔写下《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一文。文中写道:“中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是世界上最辉煌的成就。此后四万万人已从极端的君主制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中国革命烈士,以无数的赤血,已换得自由平等。”对未来,她充满自信:“一个拥有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定居在地球上最大版图的民族,他们的文明如此光辉灿烂,不可能不对提高人类美德产生影响。”她坚信:有朝一日,“人口众多、热爱和平的中国,将成为和平的化身,站在世界的前列”。

一年之后,宋庆龄以优异成绩,结束学业,她满怀一腔报国之情,告别母校和小妹,踏上了返回祖国的行程。

宋庆龄:伟大革命家和美丽女性的完美结合

1980年3月的一天,耄耋之年的宋庆龄凝神端详着一张中国历史博物馆送来的请她鉴定的日文抄件,沉思良久,感慨万端。这张年代久远,纸质发黄的抄件的中文译文是:

誓约书

此次孙文与宋庆龄之间缔结婚约,并订立以下诸誓约:

一、尽速办理符合中国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续。

二、将来永远保持夫妇关系,共同努力增进相互间之幸福。

三、万一发生违反誓约之行为,即使受到法律上、社会上的任何制裁,亦不得有任何异议;而且为了保持各自之名声,即使任何一方之亲属采取何等措施,亦不得有任何怨言。

上述诸条誓约,均系在见证人和田瑞面前各自的誓言,誓约之履行亦系和田瑞从中之协助督促。

本誓约书制成三份:誓约者各持一份,另一份存于见证人手中。

誓约人孙文(章)

宋庆琳

见证人和田瑞(章)

1915年10月26日

孙中山、宋庆龄的结婚誓约书。

看过原件,宋庆龄不禁连连点头,动情地说:“对,是它,没错。这是真品。”

她还特地解释道:“当时结婚日期是10月25日,只因日本有双日吉利的习俗,所以在誓约书上写作26日,还有誓约书上用‘琳’代替‘龄’字是因为‘琳’字易写。另外,当时自己没有印章,所以只好空缺。”

抗日战争中,保存在上海孙中山故居内的两份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婚姻誓约书,都被日本侵略者掠走,很可能这件就是其中的一份。

宋庆龄激动地望着手中极其珍贵的婚约书,仿佛当年与孙中山先生东瀛结合的情景就在眼前。

1913年,宋庆龄结束了在美国6年的留学生活,踏上归国行程。本来,她要回到上海与父母团聚,可是在加利福尼亚逗留时突然接到父亲要她“推迟行期”的电报。后来她才得知,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后,反动本性暴露无遗,他先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后又与英、法等国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用武力消灭南方革命力量,这样,孙中山等人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逆,但终因势单力薄,寡不敌众,再度流亡日本。随后,父母携蔼龄、子良、子安也举家东迁,来到横滨暂居避难。

1913年8月28日,分别5年之久的宋庆龄与父母姐弟在横滨相逢。十多天后,她在父亲带领下前往东京看望孙中山,宋庆龄向孙中山转达了美国华人对他的问候与支持,并将当地华侨赠送的一箱加利福尼亚水果转交给他。当宋庆龄看到孙中山紧张繁忙的工作和十分简朴的生活后,一种帮他从事革命工作的强烈愿望油然而生。

此时,正当孙中山处于危难之际,不少革命党人打起了退堂鼓,纷纷别他而去。宋耀如虽紧随孙中山忙前跑后,处理日常事务,但毕竟年近半百,体力不支,况且又身患肾病,不宜长时间坐地伏案紧张工作;担任孙中山英文秘书的姐姐蔼龄也因忙于筹措婚事,难于一身二任,正盼望能有人接替她的工作。

一连数日,宋庆龄在父亲或姐姐陪伴下出入孙宅,帮他料理生活,处理日常事务,很快赢得孙中山的信任与首肯。不久,宋庆龄正式接替蔼龄,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实现了她少年时代崇拜和追随英雄的夙愿。此时,在宋庆龄内心充满了无限喜悦与激动,她为孙中山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而钦佩,更为孙中山的伟大人格所倾倒。半年之中,她与孙中山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将全部热情和心血投入到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之中,不知不觉地坠入爱河,萌发出纯真少女的一片爱心。

在东京和孙中山相处的日子里,宋庆龄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她给妹妹美龄写信道:“我唯一的快乐是与孙先生在一起,这是我从小姑娘时候起就想做的,我对他大有帮助……”

一天,22岁的宋庆龄终于向有着和她父亲般年龄的孙中山袒露了爱慕之情:“我们结合在一起吧!我已仔细地想了好久,我能永远帮你做革命工作!”

孙中山怎会感觉不到宋庆龄为他奉献的温柔体贴和一片忠贞,又何尝不喜欢身边美丽、动人,洋溢着青春气息和革命热情的少女。但他深知自己处于动荡不定的生活环境,况且已有妻室子女,再加上年龄和身体状况,因此以“我已经老了,你还年轻”的理由谢绝了宋庆龄的求婚。

宋庆龄则坚定表示:“革命不问年龄,爱心没有年轮,我的心早已和你联在了一起。”

孙中山再次告诉宋庆龄要慎重考虑,并让她征求父母的意见。果然,不出孙中山所料,当宋庆龄回到上海把与孙中山结婚的想法据实以告后,遭到全家人一致反对。

父亲厉声断言:“这不可能!”母亲则面露不悦:“你疯了,他大你27岁,况有妻儿在身。”连一向疼爱自己的姐姐蔼龄也极力反对,并背她当众宣布已将庆龄许配一家漂亮阔少。一连串的打击和反对,使宋庆龄如遭雷击,当场昏倒。然而,她早已抱定为孙中山付出一切代价和牺牲的心愿,终趁夜深人静之时,破窗出走,重返孙中山身边。

宋庆龄、孙中山与他们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夫人的合影。

1915年10月25日下午,东京大久保百人町350番地日本实业家梅屋庄吉的客厅里,宋庆龄和孙中山举行了热烈而简朴的婚礼。大厅正面,两簇鲜艳金黄的秋菊争相怒放,一字排开的洒金龙凤屏风辉煌耀眼。虽然父母亲人没有出席女儿的婚礼,但亲朋好友却献上诚挚的祝福。只见头戴宽沿花帽,身着绣花套裙的新娘与新郎手挽手、肩并肩,面对来宾吟诵着裴多菲的爱情诗句,庆贺这一跨越年龄的新生活的开始。

这是理想与情趣的结合,也是理解与爱情的结合。每当谈起这一天,孙中山与宋庆龄无不充满激情与兴奋。孙中山说:“这是我过去从未享受过的真正的家庭生活,我能与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助手生活在一起,我是多么幸福。”

60年后,宋庆龄对这一天仍记忆犹新,她动情地说:“10月25日,在我的生活中,是比我的生日更重要的日子。”

宋庆龄:“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对英雄的敬仰!”

宋庆龄与孙中山年龄上相差近30岁,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宋庆龄对孙中山一往情深,内心充满无限崇敬与爱戴。

一次,著名的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问起宋庆龄:“您是怎样爱上孙中山博士的?”宋庆龄告诉斯诺:“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对英雄的敬仰。”她在少女时代即崇拜爱国英雄,曾为法国圣女贞德的业迹深深打动。由于父亲为同盟会会员,同情和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曾冒着生命危险,以印刷中文《圣经》为掩护,秘密为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印刷反清文章以及宣传革命思想的小册子,这样,孙中山成为宋家的座上客,宋庆龄开始接触和了解孙中山,对他和他领导的革命事业产生敬仰和向往。

接着,宋庆龄回忆道:“我偷着跑出去协助他工作,是出于一个少女的罗曼蒂克的念头。我想为拯救中国出力,而孙中山是一位能够拯救中国的人。当时,孙中山正在东京流亡,而我刚从卫斯里学院毕业往返回国的途中,在日本,我去看望他,并主动提出要帮助他。后来,回到上海后接到他的来信,要我去日本,我父母说什么也不同意,把我锁在屋子里。我从窗户里爬了出来,在女佣的帮助下离家出走。”

面对这桩男女之间年龄相差悬殊的婚姻,斯诺问宋庆龄是否后悔,宋庆龄答道:“在我到达东京之前,我不知道他离了婚,也不知道他打算要立即和我结婚。他向我解释说,要不这样办,他担心人们会把我说成是他的情妇,而流言飞语将对革命有害。”宋庆龄稍微一停,语气肯定地说:“我同意了,而且从未后悔过。”

就在宋庆龄抵达东京的第二天,便与孙中山举行了正式婚礼。为此,她的父亲也赶到日本,企图劝阻女儿回心转意,但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一气之下,父亲宣布和女儿脱离父女关系。即使如此,宋庆龄仍然认为:“从我认识孙中山博士的第一天起,到他去世,我一直忠实于他。我现在依然忠实于他。”

的确,宋庆龄以自己的行动,实现和履行着自己的诺言。

宋庆龄在政协会议上发表演讲

孙中山生前,她紧随孙中山左右,与丈夫一道携辗手转广州、桂林、上海、北平等地,进行讨袁、护法、北伐斗争,平息陈炯明叛乱,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孙中山逝去后,她顽强顶住蒋介石、汪精卫叛逆行径。为坚决捍卫孙中山三大政策,她大声疾呼:“我不忍见孙中山40年的工作被一小撮自私自利的国民党军阀、政客所毁坏。我更不忍见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的中国,因国民党背弃自己的主义而亡于帝国主义。”为不给蒋介石一伙借孙中山旗号倒行逆施创造借口,她毅然声明与国民党决裂,表示“在国民党政策完全符合已故孙逸仙博士的基本原则之前,我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参加该党的任何工作。”为此,兄弟姐妹与她众叛亲离、分道扬镳,她孤身一人为实现孙中山生前遗愿奔走呼号,殚精竭虑。

宋庆龄对孙中山和他开创的革命事业无比忠贞,一往情深。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这时,宋庆龄年仅32岁,然而,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个人生活历程中,她一直没有再婚。她将对丈夫的一腔真情和挚爱倾注到孙中山生前盼望的中国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的伟大事业中。为永远缅怀和纪念敬爱的中山先生,在她北京和上海的寓所中,那幅著名的孙中山凝视前方的巨照一直高悬在客厅正中的醒目位置上,每当她在家中会见海外来客时,总要在孙中山的照片前合影留念。孙中山手书“共进大同”的墨宝,一直嵌在她床头柜的玻璃板下,另一幅“天下为公”的条幅挂在她卧室的墙上。

每逢孙中山的诞辰和忌日,宋庆龄总是把家中双层窗帘拉得紧紧的,背着阳光沉默静坐,以寄托对丈夫的哀思。不论她出国访问,还是外出视察,她都随身携带一只镶嵌着孙中山像的银质小镜,每到一地,第一个任务就是把镜框擦拭得干干净净,端端正正地摆放在床头,以便经常能与中山先生相伴。

人到暮年,宋庆龄愈加怀念孙中山先生,她时常端详孙中山生前的手迹,抚摸孙中山用过的遗物,睹物思人,缅怀业绩。上海宋庆龄寓所内存有孙中山许多衣物,每年都由保姆李姐负责晾晒收藏。李姐去世后,宋庆龄特将此事托付给挚友沈粹缜女士,请她帮助自己一起料理。广东中山县翠亨村是孙中山先生的故居,宋庆龄一直想找机会回到翠亨,亲自瞻仰凭吊,然而却始终未能如愿。1981年3月,宋庆龄病重期间,特意选派身边三名工作人员,到翠亨村拍摄了大量照片带回北京,一一仔细观看,这才了结心中想念已久的一件夙愿。

宋美龄把自己最有作为的50年全部献给政治追求

“千年王气西来,酿成戎马干戈,纷如变局。任虎踞襟严,龙蟠带险,燕矶舟泊,牛首烽传,尽教天阙垂,神符铄懿,徒资霸王以野心耳!城上石头,撼不动铜驼迷梦,问围棋谢传,悬周郎,累代英雄,而今安在?赢得危楼一角,凭吊斜阳!世运转洪钧,旷观函复方州,庆党治光昌,抚槛高歌革命曲;

万里长江东去,淘尽豪华绮靡,空付吟笺。况金莲舞歇,玉树声残,树枝唱罢,桃叶迎归,漫道风怀旖旎,隽语缠绵,岂非亡国之末俗耶!波间凉月,照无端锦瑟闲愁,想争博齐姬,应图宋后,六朝佳丽,毕竟难存,仅留他清水半奁,曾窥新艳?南都兴雅化,净洗零膏剩粉?祝女权炳耀,涡湖开遍自由花。”

宋美龄90岁生日的留影吟背这首南京莫愁湖胜棋楼长联的,是刚从美国返回的89岁高龄的宋美龄女士,时值1986年10月25日,宋女士由孔二小姐令伟陪同,正在台北士林官邸庭院散步。虽是离台去美十一载,可这曾居住了26年的府第,庭院依旧,松挺菊开,美不胜收,宋女士触景生情,情不自禁,一字不漏诵出长联。这伟老人,记忆确有过人之处。

值得她回忆的往事实在太多了。她的家,简直是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民党的浓缩。她的父亲宋耀如,曾是20世纪初期上海滩上的一位甚有实力的实业家;她的大姐夫孔祥熙,曾任“南京政府”的“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她的二姐宋庆龄,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名誉主席;她的二姐夫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国民党的创始人,领导了结束中国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和首创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她的长兄宋子文,曾任“南京政府”的“行政院长”、“外交部长”、“财政部长”;她的丈夫蒋介石,曾是国民党的委员长、总裁,她的儿子蒋经国,曾是台湾国民党政权的“'行政院长'、国民党主席”。这样一个家庭,堪称“第一家庭”。

宋美龄女士本人也是一页历史,国民党的成败兴衰均亲身经历,参与决策。要说了解、掌握国民党在1927—1975年间的内幕的,除蒋介石外,她是“第一夫人”。

宋女士本人是一首长诗,在权倾一朝的同时,浪漫、风流,永远是那样雍容华贵,充满情趣。西方化的生活外加一流的外语,又有一手漂亮的书法和国画技艺。

宋女士又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其政治生活中一个接一个高潮,扮演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角色,甚至到蒋介石、蒋经国相继病故以后,还要继续在政治舞台上表演。她作为一个受到观众注意的主角,一生一直在演一部大部头的悲剧。

宋女士的政治生活中,曾经川流不息地活跃着无数知名人士和亲信随从。她像一棵大树,树下有一大帮乘凉者。府上更是车水马龙,攘往熙来。随着蒋介石和蒋经国去世,随着国民党内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活动家们相继过世,与她共过事的老人越来越少。

记忆,人们常把它作为衡量是否聪颖的标准,可在宋女士那里却成了折磨她的利器。无法抑制的记忆带来的不是欢乐,只是恋旧;只是对恢复过去是残梦难圆,改变现状又无能为力这一现实基础上产生的恼怒。她不悔“六朝佳丽,毕竟难存,仅留他清水半奁,曾窥新艳”,因为宋女士不是浅薄女性,只求冰肌玉骨、凤冠霞帔。她是与世纪同步的女人,曾把维持国民党统治、挽救国民党失败、指导国民党再生作为最高的政治追求,曾把自己最有作为的50年全部献给政治追求,因此她悔的是“累代英雄,而今安在?赢得危楼一角,凭吊斜阳”。

蒋宋联姻始于政治因素,但之后爱情还是萌发了,尤其是晚年,两人相濡以沫、彼此相惜。

蒋宋联姻始于政治因素,但之后爱情还是萌发了,尤其是晚年,两人相濡以沫、彼此相惜。

对于蒋介石的出身和家庭,宋美龄是不屑一顾的。

和宋家显赫的门第比起来,蒋家是微不足道的。蒋家位于浙东北奉化的一个乡间小集镇溪口,如果没有蒋介石,即便当地风景再好,再有旅游价值,溪口也不会有今天如此大的名气。

蒋家累代务农,祖父辈起兼营经商,他们的生活平淡,不像宋家那么多彩;蒋家是小敲小打,宋府是轰轰烈烈。蒋家的成就也就不能和宋家相比。在蒋介石8岁和9岁时,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家景中落,殷实小康成为过去。

蒋介石的学历和宋美龄的学历则各有千秋。蒋幼时接受私塾式的旧式教学,17岁到县城接受新式教学,所以他的传统文化和古文功底扎实。后来先后考进对中国近、现代军事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美中不足的是两校的课程都没有学完。蒋、宋的学习方向不同,宋主要是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提高文化层次。蒋所学的确有现实效益,所以尽管蒋介石的学历不完整,可所学的军事知识导致他日后政治上顺利发展。有宋美龄那样的文化构成的女人,在当时枪杆子决定一切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在政治圈有多大发展,需要有强大的武力作靠山。有蒋介石那样背景的男人,也需要宋美龄那样有文化修养和社交能力及在经济界有一定实力的人协助。说到底这就是蒋、宋联姻的基础所在。所以,蒋介石能够一概不严肃的私生活见宋后不娶二女;宋愿意与生活习性和兴趣爱好无共同之处、浑身上下不见洋味、且已有过三房妻室的蒋介石结合,原因皆在此也。

对蒋介石的前景,宋美龄叹为观止。

蒋介石早期的婚姻和生活,则成为宋美龄的胸中块垒。

蒋和宋结婚时已40岁,在此之前,曾有婚姻,生有一子蒋经国。毛氏遵奉三从四德,对丈夫百依百顺,对婆母孝敬可亲,平时吃斋念佛,这对一个不离家乡,不见世面的一般山区男青年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理想的妻子。对蒋介石来说则不是这样,蒋某青春出洋留学,又参加反对满清和北洋军阀的斗争常年在外,出没于日本和上海游乐场所,传统的观念意识对他不再起什么约束作用。追求自由婚姻,反对封建礼教是当时颇为时髦的口号。毛福梅本来是靠包办婚姻、父母做主才得以嫁给蒋介石的,现今蒋介石这样的“革命人物”对此必有反意。在反对封建婚姻的时候,毛福梅成了牺牲品。蒋介石抛弃她,当然有喜新厌旧的个人原因,可也是当时青年背叛毫无生气的时代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是和姚怡诚同居。蒋介石对年长4岁的毛福梅不感兴趣、又碍于寡母之命不得离婚,在远离家乡和毛福梅的情况下,从1912年就起和姚女士同居。姚氏出身寒门,为谋生计,沦落烟花巷中,遇到蒋介石后两人一见钟情,很快结合。蒋介石此举主要处于孤身在外生活上需要女人照料的考虑,也是在婚姻生活中寻找理想人选的一次尝试。蒋、姚不可能白头偕老,两人间是有感情的,但姚氏的出身、经历和文化修养不可能成为蒋介石政治上的好帮手。

第三次是和陈洁如女士结婚。1921年间,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广州正式建立根据地,从事地下斗争多年的革命党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辖区。蒋介石也来到广州,出任粤军第二军前敌总指挥,这和在租界里的地下活动不同,现在有了公开身份,有了政权,官场活动正规化、制度化,政务、外事、社交活动大为增加,虽然对身边的夫人要求更高了。毛福梅、姚怡诚无法适应,再遇母亲已去世,蒋介石开始追求陈洁如。陈女士和姚女士经历类似,可比姚强得多,这位姑苏美女社交方面颇有高招。后来蒋介石升为大本营参课长、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陪同出场的夫人是陈洁如女士。

当蒋介石官至总司令,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权唾手可得时,他明显感到陈女士的缺陷。特别是和宋美龄相识后,宋、陈加以比较,宋美龄在社会风度、文化素质、对西方的了解和对官场的精通方面,远远超过了陈洁如,蒋介石弃陈娶宋势在必行。

毛福梅、姚怡诚、陈洁如的婚姻悲剧,之所以产生固然有特殊的时代背景,西风日渐,引进不久的“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成为年轻人向往的目标。当然不能排除作为三位女性丈夫的蒋介石,带有很大的享乐、不严肃的成分。对蒋介石来说,更是把夫人当成是否有助于政治上发展的工具,当他在仕途上不断上升时,夫人也在更新换代,提高档次。到蒋某发动四一二政变,建立蒋家王朝后,也找到了宋美龄那样适应他的地位,也帮助他立身的夫人,也就从此从宋而终。

蒋介石对前三位妻子,除感情之外,物质生活尽可能予以满足。毛女士一直在蒋家生活,最后死于日本侵略者的轰炸。姚女士跟随国民党当局到过苏州、重庆、台湾新竹等地,最后由蒋介石养老送终。陈女士和蒋介石分手后,即去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最后寓居香港至病故。对毛、姚、陈三女士来说,物质、经济上固然需要,可最需要的是感情上的体贴,蒋介石是有愧于她们的。

宋美龄虽说是留学归国的新女性,但对“妻”、“妾”名分十分敏感。在后来蒋介石修家谱时,按她的布置,家谱中肯定了宋美龄在蒋家正媒正娶正室的地位,并把蒋经国、蒋纬国兄弟俩人也归到宋的名下。

对蒋介石的前景,宋美龄叹为观止。

宋美龄对蒋介石有个认识过程。两人相识于蒋介石和陈洁如新婚后不久,此时蒋氏的履历是这样的:1908年在日本士官学校预科振武学校学习时,结识陈其美,参加同盟会,次年晋见孙中山,开始奔走于孙中山的鞍前马后。辛亥革命时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二次革命”时任过短期、名不副实的沪宁讨袁军第一路军总司令等职。1918年作粤军总司令部作战主任。1921年圣诞节在宋子文举办的晚会上,宋美龄首次见到蒋介石是粤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当时的蒋介石仅为国民党内的二三流人物,这样的经历和职务,不会使宋美龄动心。

对宋美龄晚年生活冲击最大的莫过于蒋介石、蒋经国相继病逝。

对宋美龄晚年生活冲击最大的莫过于蒋介石、蒋经国相继病逝。

1975年4月5日,88岁的蒋介石因病去世,台北方面举行规模空前的葬礼,以表示对这位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的哀思。蒋介石以他特殊的地位和经历,影响着中国现代史。

蒋介石的去世,对国民党影响很大,可没带来什么后果,他的传子接班计划实施多年,蒋经国自然填补其父去世带来的政治真空。蒋先生的去世,对宋美龄影响很大,也带来严重后果。48年的夫妻、官场协作,如今只剩下孤独一个。

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已经感觉到丈夫的时代只有影子存在,故于9月17日飞赴美国。临行前一天,公开发表《告别辞》。称蒋介石过世后的国民党上层,“徒喊‘团结’口号”,忙于新的势力范围划分,故作为蒋介石夫人的她“莫偕无道行,耻与群小立,避彼轻慢走,不屑与同席”。宋美龄如要求党国委员还像蒋介石在世时那样忠于她,那是不切实际、办不到的。那些党政要员在蒋介石尸骨未寒之际就伤害宋美龄女士,那也是人走茶凉、势利之举。

宋美龄到美国后,住在纽约长岛蝗虫谷附近的拉丁镇孔令伟的别墅内,除在蒋介石逝世周年短期返台外,一住就是11年。平时深居简出,偶然会见一些台湾去美活动的要员,绝不发表评价蒋经国政绩的政见。由于年事已高,健康水平日差,深受疾病折磨,治病成为主要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