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6手机看vr怎么样:长沙府湘乡县古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28:36

        长沙府湘乡县古迹 `9vCl@"IV  
  CY?19Ak-xd  
3x6@::s~  
紫荆台 在县西二里。故老相传一方池,池中广四尺,高深丈许,池水起则台亦起,水落台亦落,上有紫荆花,树莫知所,自春来花盛叶茂时,人登览时有异香,今紫荆树无池台,仅存故址。 :OC(93d)0  
'"4S3Fysm  
褚公碑 宋咸淳,邑宰赵必稷于褚公池得断石,上刻公诗,载艺文。 e N
Y?  
24
L =v  
飞来佛 五代时,感应寺一夕有异香祥光。僧异之,往见一木佛坐竹中,因迎入寺。踰年,有人见佛,惊喜曰:此吾家所奉者。顷因诬罹,辟将刑而刀,壤官诘其故,具言非罪受罔,家素奉佛,每于像前,持普门品有刀寻寸,寸断之,偈得非是乎,遣吏往验之,见佛顶有刀痕,太守以上闻,遂得释,既扺家,则像不见,某哀恳再四,感佛示梦云:吾已飞去湘乡感应寺矣。故寻求而来,今得见幸也,遂涕泣拜礼而去。 a]%>7yr4  
n| [RXpAp3  
罗汉烟 在治东凤凰寺。宋太平兴国八年,县令吴择邻梦僧十八人求居,醒语,其佐答曰:闻慈云寺僧募塑新罗汉像十八,而取旧像弃水中,公之梦其以此与令遣人舁入寺供之,阿只多尊者,右手小指生祥烟一缕,袅空不散,往观者非斋洁不得见。 3B


6"T;_  
\4FKZ>1+R  
铜坑井 在治东,五里山顶有龙湫,阔丈许,祷雨有灵。 G&f~A;'7k  
D8r=V
f  
芗泉井 在治南。水香如椒兰,酿酒甚美,合以他水则变。南齐时,贡充御用立浮图于上,后江水崩溃,失井所在。宋干道间,邑宰黄良辅改凿于昆仑桥右,以补其胜,永乐间立亭,其上今亭圮泉亦涸。 S
mjg[  

 aa10vV 
石鱼屏 在治西,南山石黑色理若雌黄,破之有鱼宛然。 |8w=K
!U]  
圣教序碑 唐太宗遣元奘法师至天竺取三藏,教归集译既成,御制序集。永徽四年癸丑十五日癸巳,褚公临右军书刻石于湘。 vi-mn)L6#  
A=a~ [vre  
盐井 在第七八都。《湘中记》云:每水一石得盐五升。马氏曾置场煮之,以得不偿费而罢。洪武永乐间,两议开煮,俱以无盐而辄罢。 DTi\ 4&41
  
FY(C仙人井 在东山凤凰寺前。相传桓氏二女登仙,洗药于此。 wn-{V
kpm  
``j8T[g  
蒋公故宅 在治北汉蒋琬宅宅旁,有伏虎井。 ­MG­6 y  
zEu
15!~
  
镇湘楼 顺治十一年,知县南起凤修建。康熙十二年,知县刘履泰重修。 k=o>DaEh( 
sKLH[1].@
  
    笔者注:顺治十一年:1654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 C"=^
(HU  
])YGeY(V0+ 
风落亭 在东台山,景泰初建。山高水绕,林木菁葱,为邑之胜。 -Ze{d $  
d|,B* N(w  
浮湘亭 在望南庵群松间。益阳郭中丞都贤告休,寓湘是为游息之所,今圮。 Q:#Kt@W  
|8s)kQ4$  
洗笔池 唐褚河南以忤武后,谪潭州。都督行部至邑,临池上,置酒燕集。宋邑令赵自信以公书法绝伦,名为洗笔池,志遗爱焉,今邑侯重修饬。 d'yA"b]  
/K
WR08ftp  
香山馆 唐窦常有过湘乡香山馆诗。 %%w/;o!c  
R[1]1%2]?  
凝烟亭 在治东北。取褚公诗远山崷崒翠凝烟之句,今圮。 i{$
h]D_fD  
bxS+ R 
观涟亭 在学宫涟水侧,景泰初建。相传涟水涌出,其年必有登科者,今圮。 a V4p0s6ZZ  
_H41qKS{Ul  
(以下为古湘乡八景) }5)sS}C  
+6xEz67A<  
东山起凤 东山者东台山也,一名凤凰山,高起为邑治天马,峰峦轩峻,如翔空独上。 e(^\0=u<  
_TRO2­p

涟水卷帘 涟水从龙山来,至县学前,汇而为泽,无风而纹自成,逆湍飞雪如珠,帘之倒卷,观涟亭旧在其上,相传水卷帘则科名盛。 r# }`{C;+5  
SX{6L( 
笔沼春云 褚公洗笔池,每阴云四合环绕,池上有墨气蓬勃之势。 Y2DR
oQ  
{&'u1yR  
铜坑夕照 铜坑在东崖坪山下。相传产石绿,有龙湫,方阔丈许,四时常溢,遇旱祷雨,投以楮钱,沉则雨,浮则否。元至顺甲戌,州判夏观增躬祷,忽浮出一牒,乃延佑丁巳知县贺弼请雨疏。明洪武三年知县吴显请于朝岁,时致祭井在邑东,夕阳西照,则群岫平野,紫翠交映。 S)@95[1]pb  
s<'3I{F`  
碧洲芳渡 洲在涟水,与镇湘楼相对。春流弥沓,横舟问渡,与客艇渔舠相上下焉,堪舆家谓宜建塔其上。 ~$0Qvyb>  
x}.Q9L  
紫树元台 在邑西门外,旧有一方池,池中有台。相传水增则台起,水落则台降,上有紫荆树,春花盛发红影浸波,今废。 u/5I;7cb  
/"t*gN=wrF 
芗井漱琼 或曰:湘乡,当名湘芗,以此泉得名。殆亦南阳菊水之亚也。 t(4%l4i;X  
P5+FZzQ  
石鱼鼓鬣 在石鱼山。 
lE+v@Kb:  
!b"#`O%`  
   8v6YOG"b q  
关于《方舆汇编》(据百度) (hefpqpi  

#c V_p   
作者:陈梦雷(1650年—1741年),中国清朝学者,字则震,号省斋,晚号松鹤老人。福建福州人。他是康熙九年进士,「读书五十载」「涉猎万馀卷」,这种渊博于是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受康熙皇帝委托,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历四年半而成。 (]Z%&>*  
hlxZq  
《方舆汇编》是《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地理内容的资料汇编,分为4典。其中,《坤舆典》分为土、泥、石、砂、 《方舆汇编》汞、矾、黄、灰尘、水、冰、泉、温泉、井、舆图、建都、留都、关隘、市肆、陵寝、冢墓等20部,共140卷。《职方典》分为京畿、盛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省下分府,先汇考,次总论,有图志,然后按府逐一记述建置沿革、疆域、星野、山川、城池、关梁、公署、学校、赋役、风俗、祠庙、古迹、艺文、杂录、外编等项内容,共1544卷。《山川典》分为山部和水部,山部载大山、名山283座,水部载江河湖海等117个水体,共320卷。《边裔典》记载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它国家,共140卷。 N­Z
`(d  
《方舆汇编》辑录了大量的府州县志,选编了许多重要文献,收录的地名非常丰富。该书《凡例》曰:“《一统志》于沿革只记其代,山川只列其名,关隘驿传只志其地,户口财赋只记其数,风俗节序只存其概。今则于通志、府州县志所已有者,皆分为各考,而与史传所载有关地方利害者,悉按年代入于纪事,则灾变救禳之宜,山川关隘防守之要,水利蓄减、驿递增减之法,移风易俗、休养生息之方皆尽焉。至于山川古迹之古今互异,或传讹附会,地方大事之是非得失,或各为己见,或各为辩证,则皆归于杂录,此则较《一统志》从详者也”。所以,不见于明清《一统志》的小地名和稀有文献,常常能够在《古今图书集成》中找到。 5taYm'  
《方舆汇编》编排山川、陵墓所采用的办法也多可取之处。如述山川,凡一郡一邑之内的山川,则仿《一统志》之例,书于《职方典》各府州县之下;凡大山名川,连跨数十州县者,则别立一章,载入《山川典》中,并绘有图形,以志识别,又考其跨越地界,与别地名同而实异者。至于山泉矿产之多寡,寺观古迹之兴废,皆书于其下,以备查考。这种分类处理的方法,比《一统志》将名山大川硬行划归某州某县,或将整个山系河流割裂为若干单元,分叙于府州县下的作法更为科学。 O $uXQ.r  
《方舆汇编》绘制的地图,吸收了当时最新的测绘成果,印刷也很精美。最值得一提的,是《坤舆典》和《职方典》中各省府州地图已经采用实地测绘资料,地物方位的标绘比晚出的《嘉庆重修一统志》卷首附图准确,山脉河流的描绘手法和现代地图更为接近,注记州县以下小地名也较《嘉庆重修一统志》齐全,这些地图在当时已有“图绘精详、考订精当”之誉。 i,B[1]E]w  
《方舆汇编》辑录资料的方法,往往是将原书整段、整篇地收入,不加改动,因而比较完整地保存了许多已佚或罕见的古籍。特别是引证古籍时,一一详注出处,标明书名、篇名和作者,便于查对原书。 zq
g4@"p  
h_4o4#  

-A>1L@N  

[ 此帖被上湘以西在2010-06-11 21:47重新编辑 ]

描述:原书封面
图片:2.jpg

明、清方舆志中的湘乡县况

2009-10-15 10:44:50

《读史方舆纪要》是中国清初历史地理、军事地理名著。全书共 130卷,舆地要览图36幅,沿革表35份,共280多万字。系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 ~1692)辑著。顾氏字瑞五,号景范,又称宛溪,江苏无锡人。明亡,隐居不仕,积二十年心血,“以史为主,以志证之”,采正史、地志,旁及野史,参以山川考察,撰成该书。    《读史方舆纪要》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该书为兵家所重,被誉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 对我国的历史地理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人将《读史方舆纪要》与梅文鼎的《历算全书》、李清的《南北史合钞》合称为三大奇书。 是研究中国军事史、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笔者在该书第八十卷(湖广之六)中查到了长沙府湘乡县的的相关记载,由此管窥湘乡古往之况。

湘乡县位于“(长沙)府西南二百二十里,西至衡州府二百十五里,西南至宝庆府二百三十里。”(查明代长度计量标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营造尺:1尺=31.1厘米)。

“哀帝封长沙王子昌为湘乡侯,邑于此。后汉置湘乡县,属零陵郡,三国吴改属衡阳郡,晋以后因之,隋省并入衡山县,唐初复置,仍属潭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州,明复为县,编户七十一里。”

汉哀帝刘欣(公元钱25年~公元前1年),即位于公元前7年。汉朝分东西两汉,古人谓西汉为前汉,东汉为后汉。由此推算,湘乡正式设县迄今将近2000年之久,所辖甚广,不然也不会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将双峰、涟源及娄底等区域析出。

《读史方舆纪要》还有关于湘乡城现今之别称“龙城”的记载:

“连道城。县西百六十里,汉,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或曰故城,亦谓之龙城,唐初曾移湘乡县治龙城,即此寻还旧治。”

目前有人认为原湘乡三十五都围城子、又名仙人城(今双峰县太平寺附近),正在县城之西,里数亦合,距龙山不远,涟水支流又经过这里,可能是连道故城,即龙城旧址。史载:湘乡未置县前,地属湘南县(其县治在今湘潭花石)。地域大致是湘潭、湘乡、衡 山、涟源、安化一带。“汉兴,置连道县,连道故城在今湘乡县西百六十里。”东汉建武初年,析湘南县,置湘乡县,县治为今湘乡市城处。南北朝时,宋武帝永初三年,将连道县并入湘乡县,县治不变,连道故城降格为湘乡西部的重要集镇。隋朝曾将湘乡并入衡山县。至唐武德四年复置湘乡县,“徙治龙城,寻还旧址 ”,由此可见,连道故城即龙城。《水经注》曰:“涟水绕连道故城东下。故城在湘乡百六十里。”如此一来,目前的湘乡城其实不是旧时“龙城“之所指。

县境之内的山、水概况则大致如下:

韶山:县南四十里西有三峰,其山绵恒百余里,湘乡湘潭宁乡诸山皆其麓也。方舆记云,县北五十里西有悬钟石,屹云表,与韶山相接,其北一峰曰黄竹岐,连恒数百里峡有鲤鱼峰。龙山在县西南百八十里,接宝庆府邵阳县界,涟水出其下,其并着曰 琏山,涟水别源出于此,山接安化县界。志云:县南九十里有黄巢山,相传黄巢曾驻兵跃马于此。

东台山:“县东十里,一名凤凰山。南连华盖,下瞰涟水,上有平石若台,其相近处有安抚岭,有大坪广数里。又梅龙山在县东百里,有梅布水,又与县西龙山相望因名,有梅龙崖,水如喷雪。忘岳峰在县东九十里,登其巅望见南岳祝融峰。又石柱峰,在县南十里,巨石耸如擎天,然其南又有白石峰。志云:县东南十里有金紫峰,孤峰特出,众山环翠,日出金紫烂然,与白石峰相对。又范铎峰在县南十五里,三峰耸秀,众山环列。相传五代时范铎隐此因名。又四角峰在县西百二十里,以四隅高耸而名。志云:县东十五里有司徒岭。

涟水:县东南四十里水有二源。一出龙山一出珍涟山。合流九十里有侧水流会焉。绕县南三十里破石冈下转至县南汇而为潭,又东过石潭百余里入于湘江。

湄水:县西五十里。源出安化县东境龙安山,奔流树立有石岩,曾路水入岩中伏流六七里分为三派流出,东入涟水。又丰溪水县南二里,源出衡岳流至县南二十五里之芭蕉岭,合众小溪水西北流入涟水。又鸭桥水。与青陂水同流入涟。志云:青陂水在县东十五里,源出县东南二十里之灵羊山,合云田水南流入涟。又尧唐水亦出韶山东麓,众小涧合而为溪,南流复东折入涟。侧水在县西南七十里,出邵阳县界,流经县西定胜市入涟。

市镇:

武障市:县东五十七里,有巡司。疑今娄底。

迪田镇:在县北。

定胜镇:县西八十里。疑今双峰。

《大清一统志》则是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前后编辑过3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嘉庆十七年(1812年)4月,仁宗下令重修《大清一统志》,由穆彰阿等修。这次重修也经历了30年,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才完成。全书共560卷,另加凡例、目录二卷。因为开编于嘉庆十七年,取材内容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止,所以称为《嘉庆重修一统志》。值得一提的是,《读史方舆志》的作者顾祖禹也参与了本书的撰写,但他坚拒署其名。全书沿述于清朝开国之初,乾隆五十年以前的内容悉抄旧志,稍有修改;其增辑部分,主要来源于中央各部、院、寺、监和各省的册籍;同时博采群书,特别是国史、地方志及《天下舆地全图》等,确切参稽,并照体例分类登入。《嘉庆重修一统志》比之前两部《大清一统志》,不仅叙述的时间长,而且内容更加丰富,体例更为完整,考订也更精详。是中国最完善的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

笔者在该书的第354卷中同样查到了涉及湘乡县的相关记载,且其内容显然要较《读史方舆志》更为全面、细致。

关于湘乡县沿革的记载:

(长沙)府西南二百十里,东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东至湘潭县界三十里,西至宝庆府邵阳县界一百七十里,南至衡州府衡山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宁乡县界四十里。东南至衡山县界一百里,西南至邵阳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湘潭县治一百里。西北至安化县界一百八十里。前汉置连道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又分置湘乡县,属零陵郡。晋以两县俱属衡阳郡。宋省连道并入湘乡,齐、梁、陈因之。隋并省湘乡入衡山县,唐武德四年析衡山,复置湘乡县,属潭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湘乡州,属天临路。明复为湘乡县,属长沙府,本朝因之。

由此可见,“湘乡县”始建于后汉时期,由原连道县(今双峰县部分区域)析出,并于宋代反兼并之。唐武德四年(公元622年),是湘乡与湘潭市开始“结缘”的时间,且一直延续到了当今。

《嘉庆重修一统志》对于各府、县的情况介绍是以多个条目并列记载,兹照之分类摘录涉及湘乡县的内容如下:

 城池 县旧无城,明设四门于市口。

 学校   湘乡县学,在县治西南,旧屡迁无常。明嘉靖中,迁建涟水滨,本朝顺治、康熙、雍正中屡葺,乾隆四年迁今所,入学额数十五名。

涟滨书院:在湘乡县东南涟水滨,旧名涟溪书院,在县昆仑桥西。宋周爽故居也,真德秀帅潭,建为书院,颁其堂曰春风。德 中,重建于涟水东五里,元至正中复移涟水西,废于明嘉靖中。本朝乾隆四年节售旧学宫地重建,易今名,三十年重修。

山川

东台山:在湘乡县东十里,一名凤凰山,一名望岳峰。南连华盖,下瞰涟水,有平石若台。

钵孟山:在湘乡县南三十里,上有巨石如钵。

上麓山:在湘乡县南五十里,衡山之足也。

黄巢山:在湘乡县南九十里,传黄巢曾驻兵于此。

岳龟山:在湘乡县西南三十七里,顶有石龟,其大如屋,山北有莲花峰。

梅龙峰:在湘乡县西南八十里,西南有梅市水,又与龙山相望,因合称梅龙山。

铜梁山:在湘乡县西南八十里,接湘潭县界。

龙山:在湘乡县西南一百八十里,跨湘乡、安化及宝庆府新化、邵阳四境。山下有池,俗以为龙所潜也。涟水源出此。元和志:龙山有钟乳穴,在县南二百四十里。

石鱼山:在湘乡县西十里,水经注:涟水历石鱼山下,多元石。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鳍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元和志:石鱼山在湘乡县西十五里。县志:在涟水北岸,亦名石鱼屏,其北有饭箩山。

万岁山:在湘乡县西三十里,上有岩。

珈护山:在湘乡县西六十里,涟水所绕。

莲花山:在湘乡县西一百二十里,有三角岩,风雨则闻金鼓声。

湖峒笔架山:在湘乡县西一百四十里,下有仙人城。

珍涟山:在湘乡县西一百八十里,南与龙山对峙,珍涟水出焉。

石山:在湘乡县西北二十里,与仙女山对峙,俗名石山仑。

白鹤山:在湘乡县西北六十里,有鸣水洞,水自山顶而下,泻入石潭,声如万雷鸣,水源出于此。

灵羊山:在湘乡县西北十里,青陂水出焉。

贞女山:在湘乡县西北九十里,宋末,乡民刘荣叔起兵拒元,尽节于此,因改名褒忠山。

仙女山:在湘乡县北三十五里,北接韶山,绵恒百余里,为湘潭、宁乡两县诸山之祖,俗传:昔有邵氏三女于此得仙,因名。

葛仙山:在湘乡县北八十里,山上有丹灵及洗药池。

岭、峰、岩、石

安抚岭:在湘乡县东十里,水流环绕,有坪广数里,旧议建县于此。

范铎峰:在湘乡县东南十五里,三峰秀丽,聚山环列,五代时范铎隐此,后人因名其山曰范铎峰。

荆紫峰:在湘乡县南一百里,一名金紫峰,孤峰突起,众山环绕,其对峙者为白石峰。

宝陀岩:在湘乡县西南九十里,一名潇丽岩,一名弥陀岩,一名天籁岩。

龙岩:在湘乡县西三十里,岩门高敞,进内一径甚窄,中复宽广。

悬钟岩:在湘乡县西北,二峰屹立,上有石如悬钟,名胜志:县北五十里有悬钟石,与韶山相接,其旁一峰曰黄竹岐,连恒数百里,下有鲤鱼峰。

岐石:在湘乡县南三十里,涟水环流其下,石平如砥,一名破石,又有印石。水经注:湘水上出印石,大小皆方,岩如印,今湘乡盤环崙,有石方如琢成,光彩可爱。

河流

涟水:在湘乡县南,源出宝庆府邵阳县龙山,东流绕湘乡县,入湘潭县西南,注入湘(江),一名湘乡河。水经注:涟水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注:涟水东入衡阳湘乡县,历石鱼山,又经湘乡县,又屈延其县东而入湘南县,子湘南县东流至衡阳湘西县界,入于湘水。于临湘县为西南。元和志:涟水在湘乡县南四十五里,煮水一石,得盐五升。旧志:涟水自龙山北流入湘乡县界,至县西折而东北,北会蓝田水,又会珍涟水而东流经蟹山。南合侧水,又东经笳护山北而东,又北会鸭桥水,南会荷叶市水,水流始大。绕县治东会荛塘水,而东流至县治东三十里,入湘潭县界,流至县西八十里,东流入湘。

丰溪水:在湘乡县南二十里,源出衡岳,流至芭蕉山,合泉心溪水,西流入涟。

荷叶市水:在湘乡县西南九十里,源出四角峰,经荷叶市入涟(今属涟源市)。

侧水:在湘乡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源出黄龙山,东北入涟(今属双峰县,仍有同名镇)。

珍涟水:在湘乡县西一百八十里,源出珍涟山,东流入涟。

温水:在湘乡先西北,源出安化县东南,有二穴涌出,一清一浊,合为一溪,四时常暖,合湄江雷鸣洞水入涟。

鸣水:在湘乡县西北六十里,源出白鹤山鸣水洞,南流十五里入鸭桥水。

清陂水:在湘乡县西北七十里,源出灵羊山,南流会鸭桥水入涟。

鸭桥水:在湘乡县北四十里,源出韶山,西南流会鸭水、青陂水,又西南会黄花水及黄竹洞水,南流入涟。

尧塘水:在湘乡县东北四十里,源出韶山东麓,南流入涟。

塘、泉、井

虎塘:在湘乡县西,塘上有泉四十八泓,涌为巨浸。

芗泉井:在湘乡县城内,名胜志:泉香如淑兰,煮酒殊胜。若掺以他水,则变。南齐时有水贡。后溢,失井所在。宋至道间,开凿此井以存其迹。

铜坑井:在湘乡县东,距江五里,早可祈雨,明洪武中诏封为神,岁一致祭。

盐井:在湘乡县东南,县志:每水一石煮盐,五升,五代,马氏曾置场煮之,得不偿费而罢。明洪武永乐间亦曾议煮,旋废。笔者幼年屡经盐井村路段(今属山枣镇辖),常不得其名之意,今方释然。

古迹

连道故城:在湘乡县西。汉置县,蜀长沙郡,晋衡阳郡。南北朝宋省入湘乡。汉书地理志:长沙国连道。水经注:涟水绕移湘乡县治龙城,寻还旧治。

荆紫台:在湘乡县西二里。名胜志:县西游荆紫台,池水环之,水起台亦起,水落台亦落。上有荆紫树植台之侧,故名。

碧庐:在湘乡县南涟水上,宋董南美所居,自号碧庐居士。

关隘巡司镇市

娄底巡司:在湘乡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旧有武障市巡司,在本朝乾隆三年移驻于此。

定胜镇:在湘乡县南一百里。今属双峰县。

铜钱湾市:在湘乡县东五里,又东有柘陂市。今仍存此地名。

芭蕉市,在县南二十五里。

侧水市:在县西南七十里。今属双峰县。

荷叶市:在县西南九十里。今属涟源市。

潭头市:在县西北四十里。疑为今潭市镇。

娄底市: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瀔水市:在县北八十里。疑今称谷水镇。

桥渡

龙集桥:在湘乡县东南三十里,路通衡州府。

侧水桥:在湘乡县西南六十五里,乾隆十八年重修。

虞塘桥:在湘乡县西南,明成化建。本朝康熙初修。

永丰桥:在湘乡县西南一百里,路通宝庆。旧名定胜桥,宋祥符中间,明成化中修。

柘陂渡:在湘乡县西南七十五里,东通湘潭。

县东有上中下三渡,东南有山枣渡,西有洙津渡。

侧水渡:在湘乡县西南七十里,路通宝庆府。

祠庙寺

禇公祠:在湘乡县北洗砚池上,唐禇绪良以谏立武氏,出知潭州,后人怀之,建祠祀焉。宋魏丁翁祠记,感应寺侧有池,公常涤笔,若有浮云翕然,人异之,即其地祀公。

另:在宁乡县城外有蒋公祠,祀汉丞相、零陵郡湘乡县蒋琬。

定王庙:有二,祀汉景帝子长沙定王。一在长沙,一在湘乡县南,去江一里,其子湘乡侯所立。

慈云寺:在湘乡县治南,唐宝中建。

人物

蒋琬:湘乡人,从先主入蜀,诸葛亮曾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才。亮住汉中,琬统府事,常足兵食相给。亮每延公炎托志忠雅,当共赞王业。密表后主云: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卒,累官尚书令,封安阳亭侯,时亮初丧,远近危惊悚,琬举止如常。延熙初,诏琬屯军汉中,又命关府加大司马,九年卒,谥曰恭。

王容:湘乡人,淳熙间登进士第一,累官礼部侍郎。卒赠银青光禄大夫。登第有诗云:名实两言虽楼谱,始终一节悉真诚。

洪懋德:湘乡人,万历举人,为宿松令,以清廉著,事父至孝。罢官归,授徒自给,经营诸弟婚学周悉。贼曾破湘乡,掠入其家,懋德整衣待之,容色无变,贼无所犯,乃退。人怪之,懋德曰:吾不见有贼,贼固不吾害也。

龙孔蒸:湘乡人,崇祯举人,流寇破长沙,授伪职,誓死不屈,扶母避寇山中己奋跃峻坂,顾老母在坂下,援之,遂遇害。

易贞言:湘乡人,天性纯和,父卒,庐墓三年,事母尽色养,终身不懈。著周易讲义、家训等书,康熙五十一年获旌表。

李芳燝:湘乡人,幼遭贼乱,父母俱被掠,芳燝弃家寻亲。至贵州,寻获其父归。复求其母,于宝庆乡村得生还。其兄弟三人,俱没于兵,哭觅其尸以葬,乾隆七年勒祀乡贤,入忠孝祠。

谢振定:湘乡人,乾隆进士,授编修,转御史,巡视南漕,粮艘入瓜仪,阻风,祷于神,得济。因请建风神庙,嗣是渡江者辄得顺风,京口人呼为谢公风。嘉庆丙辰,巡视东城,有势家奴乘车违制,振定焚之,被劾落职。己未,由    特思,起为礼部主事,应诏言事,条陈甚悉。

流寓

邓得遇:邛州人,徙居湘乡,官靖州知府。元兵得遇。朝服南圣拜辞,书幅纸云:宋室忠臣,邓氏孝子,不忍偷生,甘于溺死。彭城故居,乃我泽府。三闾大夫,吾之涛侣,悠哉游哉,吾得其所。竟自沉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