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7发布会视频回放:何种激素催生了24岁大学副院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46:47
  何种激素催生了24岁大学副院长作者:苗蛮子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1-2-18  

  近日有网帖爆料称,1986年出生的女孩王圣淇,2008年工作,2010年被提拔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据悉,该大学是厅级单位,一般人需工作9年才能达到该级别,当事人从工作到被提升不足3年。该大学回应,任命是有意识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并否认其为某市长女儿的说法。(2月16日《新快报》)

  年纪轻轻、工作不足3年便当上副处级干部,这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显然不是传说。王圣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仕途“三级跳”,是何等地神速!

  表面上来看,这又是“干部年轻化”的一个典范。其实,纵观古今中外政坛,领导干部年轻化实在不必大惊小怪。且不说封建帝制时代中乳臭未干的儿皇帝,单说在当代许多国家,也都有吸纳年轻人的机制,年轻的领导干部更是屡见不鲜。

  80后走上政坛,干部年轻化,无疑为政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本应该是一则正面消息。但在我们这里,年轻干部“破格提拔”或“出格提拔”,一经媒体披露,旋即便引发人们强烈质疑,此类事件反而成了官方所谓的“负面信息”。综观人们的质疑点,不外乎围绕“关系”这一核心进行“习惯性猜想”:亲属亲戚关系、高层利益交换关系、性关系、金钱关系等等。

  与人们对干部背景进行“习惯性猜想”相对应的,是官方千篇一律的“回应”:要么是程序合规、操作公正透明,要么是所提拔的干部能力突出、政治素质过硬。而作为当事人则更多地是躲在幕后沉默不语作壁上观。很显然,这类提拔风波不断被曝光的结果,便是固化了人们的“习惯性想象”。

  其实,人们之所以质疑一些“低龄”干部升迁,并非是和年轻干部存心过意不去,除了个别人存有“仇官”心理之外,更多地是对社会不公的焦虑,以及对权力固化和权力分配神秘化的不满。

  不难发现,如上所述的官方的两个理由,是相辅相成的。相较于干部选拔程序以及关系背景,会让公众有“章”可查,抓到“把柄”,而所谓的“工作能力”已然成筐,解释权和自由裁量权则更多地掌握在官方手里,因而其回击舆情的空间要大得多。譬如在辽宁这起提拔事件中,辽宁石化大学则选择了这一回击路径:否认王圣淇是某市长之女,则意味着校方可从“关系背景”中脱身;而称其因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强被“破格提拔”,则意味着王的能力的评判权在于校方。正是这种把评判权抓在手里的做法,把权力神秘化的做法,让该事件发酵。

  到底是何种激素催生了这么一个24岁的大学副院长?及至目前,有关王圣淇的家庭出生、社会关系、教育背景等信息尚未明朗,这有待于舆论的进一步挖掘。无疑,王圣淇是不是一个“好干部”,有无关系背景,是否能力超强,一切还得以事实说话。退一步来说,即便当事人真如公众所质疑的是某市长之女,也与副院长一职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还得以“能力”说话。毕竟我国早有“举贤不避亲”的传统说法,但问题是,“贤”不是校方说了算的。

  留言止于真相,公信源自公开。破掉干部选拔的神秘化的外壳,消除人们的“习惯性猜想”,有赖于信息公开,而不能让人们继续进行“合理联想”,在“关系”这道大题上做选择题。基于此,王圣淇有什么高超的学术研究水平,有多少突出的业绩,校方不妨拿出来晒一晒,让公众看看王圣淇是否够配这个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