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戴肯 兴奋剂:于丹《庄子》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38:27

百家讲坛:于丹《庄子》心得

作者:于丹        分类名家作品及研究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定价:20元    状态:选载    总点击:111321831
新浪独家连载,不得转载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庄子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又有着怎样的启迪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娓娓道来,为我们讲授《庄子》心得。

更多简介...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庄子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又有着怎样的启迪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娓娓道来,为我们讲授《庄子》心得。

关 键 字: 百家讲坛 文化名人 现代解读 于丹 庄子

欢迎进入新浪文史频道>>>

  

网友点评

2049
1636
3097

新浪商城价:15.00

复制链接给好友
手机阅读   

目 录

[进入目录页]  [注册VIP会员]  [我要充值]  [VIP帮助]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

庄子就淡淡地对惠子说:不是这样的啊!她刚走的时候,我心里怎么能不难受呢?但是我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的开始,人不都没有生命吗?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生命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天地之间,若有若无之际,聚起来一股气息,气息逐渐变成形体,形体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现在生命又走向了死亡。这生老病死不就是跟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吗?现在我妻子又循着这条路回去了,此时此刻她在天地之间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睡了,我却要在这里哭哭啼啼,不是太不懂生命的真谛了吗?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1)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2)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3)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4)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5)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6)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7)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8)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9)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10)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11)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12)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

“依于仁”,指一个人内心要有仁爱的准则。这是一种标准,就像墨盒弹出墨线一样,清清楚楚,不容置疑,定为标准。“游于艺”,就是人的自由境界,就是苏东坡心中的那架琴,可以自由演奏内心的音乐。一个人拥有了这样的一种心游万仞的境界,拥有了这样一种自由欢畅的心灵,他在这个寂寞的世界上还会不果敢吗?他面对所有的纷纭万象时,还不能超越吗?

  •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1)
  •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2)
  •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3)
  •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4)
  •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5)
  •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6)
  •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7)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

因为人生的变化在不经意之间经过了很多阶段。一个孩子,当他匍匐着四肢爬行的时候,这是在生命成长的初期。等到他可以站立起来了,可以走路了,可以奔跑了,在这个世界上,就有很多东西需要积累、需要建立,也因此有了很多内心的惶惑和游离。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所积累的那些财富、声名、情感,一切一切负累于心,苍老了生命,让我们日渐疲惫,就要借助拐杖,就成为了人的第三条腿。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1)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2)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3)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4)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5)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6)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7)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8)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9)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10)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11)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