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京山县政府:细逛北京之二十一 社稷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0:28:39
细逛北京之二十一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城楼西侧,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神)之处,现为中山公园。
  社稷坛的位置是按照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国都布局"左祖右社"的规矩而安排的。"左祖",即紫禁城左前方有皇家祭祖的地方,这就是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即紫禁城右前方有皇家祭神的地方,这就是社稷坛。

   清帝退位后,社稷坛闲置疏于管理,守坛的人在坛内饲养猪羊,许多地方被用来种植苜蓿作为饲料。 1913年民国政府接管了社稷坛,开始募集捐款,准备将其辟为公园。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对普通民众开放,称中央公园,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公园开放前,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修,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正门,凿开了东坛门的围墙,修成了月亮门的样式。1915年以后,又在园中添建了河塘、叠石和其它建筑,社稷坛的戟门也被改为殿堂。  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的拜殿。1928年改中央公园为中山公园。在辟为中央公园后,除保留社稷坛外,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园等景观,还把习礼亭、兰亭八柱亭、保卫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移入园中,园中还安放了多块清代宫苑中的名石。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改为北平公园,10月后又改成中央公园,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中山公园的名称,沿用至今。 1988年中山公园被中国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在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下图是从中山公园看到的天安门

 

 

  

 

 

 

   社稷坛建于永乐十九年,一直作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的所。 

 

社稷坛的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及附属的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等,多是永乐年间修建。

社稷坛的正门位于东侧,南、西、北不设门。

社稷坛是呈正方形的三层高台,以汉白玉砌成,自下向上逐层收缩,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说。坛上铺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的五色土,四周短墙也按方向覆盖四色琉璃瓦。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象征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万物之本。中央有一土龛,明清时立有代表社神的石柱和代表稷神的木柱各一根,后二者合为一石柱,名为“社主石”或“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社稷长存”。 辛亥革命后,社主石被丢弃,仅保留五色土。文革时,五色土全部改为黄土,种植棉花,文革后恢复。坛四周有三重围墙,内墙四面各辟一座汉白玉门,名“棂星门”。中间一道名“坛墙”,坛墙与外墙之间,北有拜殿和戢门,西有神库和神厨、宰牲亭等。社稷坛社稷坛是一座三层的方坛,用汉白玉砌成,。坛的四周砌墙,东西南北各辟一座棂星门。 
    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均沿袭社稷的大礼。历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将自己比作“天子”,将社稷象征国家构成的基础,故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举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师、献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举行社稷大典。 

 

 

 
   拜殿
  在社稷坛的北面,有一座飞檐斗拱、金碧辉煌的华丽殿堂,它是明初修建的拜殿,也叫祭殿和享殿。殿中所有梁架、斗拱全部外露,并彩绘装饰,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案。该殿是为雨天祭祀而建的,没有雨时,均在殿外坛上祭祀。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的社稷坛无拜殿,怕“天地之气”不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始建该殿,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美国提督在这里设办公室,策划烧杀抢掠的罪恶活动。1923年重修拜殿,做为各界团体集会举办展览的场所。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曾在拜殿停放棺榇接受北京各界人士的瞻吊。当时前往吊祭的各界人士达七十余万,花圈、挽联满园皆是。1928年该殿因此故改名为中山堂,此名沿用至今。北京解放初期,这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在这里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戟门
 戟门(中山堂后殿),清朝这里是社稷坛的正式宫门——大戟门,简称戟门。面宽五间,辟三门洞,每个门洞里陈列二十四支大铁戟,共七十二支。大戟门的铁戟,是一丈一尺长的“银镦红杆金龙戟”。将这种金碧辉煌的古代重要兵器,插在朱红木架上,排列于宫门左右,既壮丽,又威严,是封建帝王显示威严的一种陈设。1900年,美国侵略者将这些铁戟劫持一空。1914年,社稷坛开辟为公园,将社稷坛宫门改装为殿堂,撤去六扇金钉兽面门,前后安装玻璃窗门,内设图书阅览所。之后,屡易名。

 
社稷坛坛门石狮
  社稷坛的南门,雄踞着一对浑朴威猛的石狮,假如您用木棍敲打它们,就会听到一个狮子发出铁音,而另一个却是铜音,甚为奇妙。

 兰亭碑亭
  由拜殿往西南而行,便可见到一座八角石亭,名叫“兰亭碑亭”,它原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圆明园被焚毁后,1917年将石亭和八根石柱移到这里。亭中八根柱子上分别刻有一些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柳公权所作的《兰亭诗》,它们笔锋遒劲有力,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石碑正面刻有《兰亭修楔曲水流觞图》,背面刻有乾隆皇帝所书的《兰亭诗》,亭匾名为“景自天成”。

 

 

 
唐花坞
  在兰亭碑亭的东面,有一座雁翅形的建筑——唐花坞,中间为八角亭式,顶、吻、瓦、脊均为宫殿式结构建筑。两旁为玻璃暖房,朱漆绿额,蓝色亭檐,玲珑美观。室内一年四季都展出各种名贵花木,您只要一踏进花房,立刻就感到芬香扑面,沁人肺腑,因为是人工控制花期,所以无论一年四季和雨雪风沙,在这里您都可以看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鲜花绿叶。尤其是隆冬季节,室外白雪皑皑,花坞里却繁花似锦,春意盎然。

 

 
水榭
  与唐花坞隔水相望的,是一座三面临水的水榭,水榭由曲廊相绕,建筑设计别致优美,可谓巧夺天工。它创建于1916年。东西北三厅都以走廊相绕。南门立有垂花门,门外左右围筑花墙,金碧彩绘。北厅完全立在水上,以墩台支架,水榭由此得名。当年的水榭,是官僚政客的游艺场所。五十年代以后,水榭改成为展览室,经常陈列历史文物和举办图片展览。水榭四周的风景点繁多,相依相衬,显得格外雅静。

中山公园的其他景色也是颇为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