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谱:用爱抚平历史的伤痕(第一现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31:30
本报驻埃及记者 焦翔
《 人民日报 》( 2011年02月23日   22 版)

埃及国家博物馆21日迎来了复馆后的第二天,来自爱尔兰的游客爱森一家为能欣赏到古老的埃及文物而高兴不已。
本报记者 焦翔摄
碧蓝的天空下,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埃及国家博物馆巍然屹立。在这里,一段浓缩的历史,震撼着所有凝视过去、仰望未来的参观者。
2月21日是埃及国家博物馆复馆的第二天。虽然大规模的示威活动已烟消云散,但博物馆门前的坦克和装甲车依然严阵以待。从解放广场步入博物馆的大门,短短50米的距离,记者经历了三道严格安检。“我们每天24小时在此值勤。”在大门口负责守卫的士兵法赫德告诉记者。为了防患于未然,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专门派军队把守博物馆,与警察部队和博物馆的安保人员一起为博物馆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出乎意料的是,每过一道关卡,都有警察与记者热情地打招呼:“中国朋友?欢迎!”博物馆的院子里,前来参观的孩子们正怡然地玩耍着。若不是看到墙外被烧得几乎面目全非的民族民主党大楼,真的难以想象,这里曾是示威游行的“主场地”。“现在非常安全。”来自爱尔兰的游客爱森说。
“为了尽快让博物馆重新开放,我们这些天都睡在博物馆里。”正忙得不亦乐乎的馆长塔里克·阿瓦迪说,自从被不法之徒闯入的第二天起,军队就封锁了整个博物馆,馆里的工作人员随即开始了复杂的修复和整理工作。“大家如此拼命地工作,都是出于对文物和国家的热爱”。窗外,维修工人在紧张地忙碌着,满身的泥土已让人辨不清他们的模样。
记者发现埃及当地人占了游客的大多数。正带着4个孩子参观的塞勒瓦告诉记者,她们以前来过这里,今天来不但是“为了看看自己国家的文物是否都完好”,也要“在外国游客纷纷撤离的情况下,支持国家的旅游业”。据阿瓦迪介绍,以前,外国游客在节假日的访问量约为4000人,工作日也有2000人,但在复馆那天,外国游客仅有87人,而埃及国民的访问人数达1532人。
在向导哈桑的指引下,记者很快找到了那两张被洗劫一空的展台。虽然这只是整个博物馆文物海洋中的沧海一粟,但哈桑认为,“这是国家和人民的巨大损失”。在观看了之前谣传丢失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之后,哈桑把记者领到一尊不大的彩色雕像前,示意说,这就是第四件被找回的文物——法老阿赫纳吞雕像。它的找回颇为偶然:一位参加游行的16岁少年在解放广场一个垃圾桶旁发现一尊雕像,被这位少年的舅舅认了出来,并将其送还埃及文物部。“所有埃及人都有责任,也有信心找回遗失的文物。”阿瓦迪馆长对此满怀希望。
博物馆二楼的最里面存放着镇馆之宝木乃伊。多亏一名忠于职守的警察,这里没有被示威者损坏。负责看管木乃伊的管理员菲克里雅告诉记者,当晚一位警官坚守在门口,持枪只身与破坏者对峙了很久,在对方重重包围下没有退缩,终于保全了这些文物。
临走的时候,记者看见两名大学生驻足在文物的说明前,认真地做着笔记。无论是埃及的文物工作者、军人、警察,还是普通民众,他们对于国家和文物的爱都令记者深为感动。他们要用爱来抚平历史的伤痕,写下新的美好篇章。
(本报开罗2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