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蜢一号 微博:大学生为何就业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22:24

大学生为何就业难

张立伟 2011-02-23

2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就业会议上强调,今年要努力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也就是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同存的矛盾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这与中国复杂的国情有关。

事实上,在中国普遍招工难的现实中,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至少大学生不愿意去做民工所做的工作。在这样一种就业歧视现象的背后,至少有传统与现实的两种力量推动。

按照儒家的传统,读书人“学而优则仕”,是不能够做体力劳动的一群人。即使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大学生极度稀缺而几乎都优先进入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端上“铁饭碗”。 随着市场经济壮大以及大学扩招,大学生稀缺成为历史,但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尤其是社会上的阶层思想仍很浓厚,在大学生供给过多与高端岗位较少的矛盾之间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有些学生宁愿不工作或者拿很少的钱坐在办公室,也不愿意与民工为伍。

现实的逻辑更为残酷,因为大学毕业生最低的人生期许就是在城市生活,但中国低端工作的收入与福利根本无法实现养家糊口的愿望。而且低端工作的不稳定性与缺乏必要的事业上升通道,几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人生预期。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标就是不带附加条件的挣钱,他们没有城市生活的奢望,由于教育水平低,也没有事业理想。因此,中国大规模的低端岗位根本不是为正常的城市居民所准备,而是提供给两栖的民工,尽管这是发展的代价,但毫无疑问也属剥夺与歧视。

传统精英意识带来的面子问题与城市生活的最低收入要求,都逼迫大学生就业的时候必须选择体面的有前途的工作。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阶层意识在起作用,从制度上的城乡二元化差距,到传统意识上高低贵贱的划分,从而导致职业上的阶层割裂。而在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权利地位的差别。

就业上的结构性矛盾,也与中国的发展模式与经济结构有关。因为中国一直依靠低端制造业出口与基础设施建设来发展经济,这就需要大量的制造业工人、建筑工人等,即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积累社会财富。但是,随着人口红利逐步结束,劳动力不再过剩,从而出现招工难的现象。与此同时,中国的高端服务业增长缓慢,尤其是在广大的二三线城市,主要的好工作是在政府部门与国有垄断企业(金融、通讯、电力等)就业,但岗位稀缺并且往往被“内定”,因此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不难看出,产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在文化上隐形的与制度公开的阶层歧视;其次是经济结构过于偏重制造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即过多的依靠人力等生产要素;其三,大学教育与现实需求无法对接而大学生仍然自视为精英之间存在矛盾。化解这些矛盾首先需要制度性变革,即消除城乡二元化,确保农民工的收入与社会保障能够在城市安居;其二,加速经济转型,开放服务业领域,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其三,改革大学教育,既要育人,又要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