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乌高速大饭埔通了没:1963年赫鲁晓夫拒绝美国联合轰炸中国核设施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8:52:02
2011年02月24日 11:13
来源:凤凰网历史
',1)">
核心提示:牛军(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秘密使命就是跟赫鲁晓夫协商,就是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两个方案:一个方案就是说美苏两国合伙,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还一个呢,就是美国进行军事打击,苏联不要管。
凤凰卫视2011年2月23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王鲁湘:1963年7月25日,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发表了一项联合公报,宣布三国代表已达成协议,并签署了一项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但是并不禁止地下核试验的条约,这就是著名的三国条约。
而就在这项条约签订前几天,以邓小平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刚刚和苏共就改善两党关系,在莫斯科举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会谈,中共代表团刚起身离开莫斯科,赫鲁晓夫就高调地迎接前来的英美代表。
唐修哲(原新华社驻莫斯科记者):指导思想,就是要把核武器要禁止进一步试验吧,但是真正潜在意识还是针对了中国也包括法国。
解说:此时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而法国尽管已在三年前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但技术尚不成熟,还在利用地上核试验积累关键数据。
赵楚(《军事世界》执行主编):那法国是美国的盟国,我们是苏联的盟国,那么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所谓的大哥会议,不要让所有人再加入这个圆桌了,所以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订这样一个条约,本身也是想用来作为打压即将跨过核门槛的中法,对苏联来说首先是中国。
解说:事实上三国条约的谈判始于1958年冬,从启动谈判到最终尘埃落定签订条约历时五年,而这一谈判的历程恰恰是中苏关系急剧发生变化的写照。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苏两党两国产品罅隙,经过七年的摩擦和争论,矛盾越聚越多裂痕越来越深,到了1963年,三国条约签订之时,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徐焰(军事历史学家):这个时候中苏之间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尖端武器的合作关系,早在1960年就已经大部分破裂了,因此这个时候你管不着我了,中国也不听它的。所以苏联当时提出它为了和平的目的,争取达成部分核试验的条约,地下核试验虽然暂时不能禁止,将来也是争取禁止的。那中国当时正准备进行核试验,当然提出反对,但是苏联也不理睬中国的抗议了,继续跟美国签订这个条约。
解说:1953年到1954年两年间,处于冷战核心的美苏两国相继研制成功了可以实战使用的氢弹,氢弹的出现意味着核武器爆炸量达到了物理极限。1961年苏联试验的氢弹居然达到五千万吨级当量,这种爆破力几乎可以把地壳炸穿。对此爱因斯坦曾提醒世人说,人类在下一次战争如果使用核武器的话,再下一次战争就应该使用木棒。
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一些欧洲国家开始自发联合起来,推动核不扩散协议的签订。与此同时拉美国家也倡议在拉美搞无核区,而国际社会更是呼声一片反对发展核武器,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为了保持各自在国际社会的声誉,都公开回应表示对此支持,而随后而至的古巴导弹危机,则将全世界推向了核战争边缘。
赵楚(《军事世界》执行主编):古巴导弹危机,大家知道是由于苏联把可以运载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入古巴,被美国的侦察机发现,那么要建立这个导弹发射基地,而古巴作为美国的后花园,有可以装核弹头的导弹,在我们家后花园放着,因此美国就采取,肯尼迪政府就采取了果断的所谓反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第一限令拆毁,第二对古巴实行严格军事禁运,就是武装禁运,我的军舰拦住古巴二百里任何舰船,非经检查不得入镜。三、下令在土耳其和北约南部所部署的这些载有核弹头的装备,包括战机导弹进入战备状态,同时下令在全球进入高度的一个战争戒备状态。
解说:这是冷战时期最为严重的全球核大战危机,战争一触即发,然而最终在双方投鼠忌器的心理作用下,两国领导人均作出了妥协让步,一场即将进行的全球核大战才得以避免,这场十三天的古巴导弹危机,使得当时全世界四十亿人,在核毁灭的边缘走了一趟。
而这一事件,也最终刺激了美苏两国的决策层,他们意识到建立一套有效的核对话机制和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这一决定最终促成了核禁试验谈判的持续推进。
1234

[责任编辑:石立] 标签:赫鲁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