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威550混合动力版:[民族观礼]彝 族 详解(贴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21:17
 

『风土人情』

作者:costume-play  发表日期:2002-7-9 10:09:35  
   彝族人口4,446,l00人,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此为1997年云南省民族人口统计数字,下同)。云南省绝大部份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衰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继彝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已出现于我国史籍,其先民是与氐羌有渊源关系的"昆明"人。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支系繁多,主要自称有诺苏泼、纳苏泼、聂苏泼,改苏泼,撒尼泼、阿细泼,濮拉泼等。彝族有许多古朴的习俗,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过去,某些地方有"不落夫家"和"抢婚"的遗俗,既反映了奴隶制,封建制婚姻的特点,又保留肩·原始社会的残余。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字。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
  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音乐则有歌舞音乐、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
   古老的舞蹈有模拟动物形象的“斗鸡”、“斗羊”,象征战争的“跳钗”、“刀舞”,庆丰收的“大鼓舞”等。“三步弦”--又称“烟盒舞”,“跳弦”,是有一百余套动作的舞蹈。彝族人民多流行“跳乐”,有不少地方也称“打歌”,“跳歌”,“打跳”、“叠脚”等等,其舞蹈动作大致相同。
    “插花节”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楚雄昙华山有下残暴荒淫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园",欺骗彝族人民说里面有仙女在织布、绣花。强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园"去供土官淫乐,逼死了许多彝族姐妹。有个咪依嗜的漂亮姑娘,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只身闯进"天仙园",取下头上戴着的有剧毒的白色马樱花泡进酒里,与土官共饮,毒死了土官,牺牲了自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献身的姑娘,便把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定为插花节,这一天,人们把采摘来的杜鹃花插在门前、屋后,挂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恶、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更是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相好的青年男女如一方将杜鹃花插在另一方的头上,即表示对对方的爱情矢志不渝。
   
婚俗:彝族婚俗,联系感情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对歌。红白喜事,上山砍柴,甚至男女相遇也要对歌。青年人多通过对歌互相了解,认识,加深感情,定下终身。彝族的姑娘房,也称公房,是彝族青年的乐园,婚前,公房就是男女青年幽会和娱乐的地方。彝族的婚姻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也有请媒人说亲的。
   彝族的婚礼是五花八门的,背新娘就是婚礼中的一个十分有趣的风俗,新娘出嫁时,先由媒人从楼上背下未,送到大门外交给新郎,再由新郎的男朋友伴郎背起,在讨亲队伍的护送下一直到家。彝家山寨,山高路远,一路上,背新娘的伴郎累得汗流侠背,喘息不止,新娘的陪伴--伴娘就在地上铺上事先准备好的新草席和毛毯,让新娘坐地休息,待伴郎喘过气来,又继续上路。新娘必须在太阳落山前背回男家。新娘一到,就举行"迎亲"仪式,让新郎、新娘坐在大门前的凳子上,乐师们奏起热烈的"迎亲调",亲朋好友燃放爆竹,点起火把,祝贺新人。然后,伴娘背起新娘,前面一个举着火把,一人撒青松毛铺路,新郎和伴郎随之于后,在众人簇拥下人洞房。"迎亲"仪式一结束,就开始跳舞,歌声合看舞步响了起来,大家通宵达旦的欢乐。这场喜事刚结束,许多青年男女便找到了自己的对象。
   彝族也有非常俭朴的婚礼,彝族支系,居住在弥勒县的阿细人自古以来婚姻自主,婚礼俭朴。他们选择对象的条件不是相貌,而是勤劳。阿细青年自由恋爱。婚姻程序,一般是女的先到男家劳动两天,以此向男方父母认亲,男家不摆酒席,不请客。这样往返几次,共同劳动,以示情投意合,同甘共苦。这时,双方中,有一方心有悔意,婚事可以就此罢休;若都表示满意,婚事就算完毕了。以勤劳取人,奠定了阿细人婚姻幸福,美满的基础,所以在阿细人中,因草率成婚而酿成不幸结局的为数很少。
   服饰:彝族服饰多彩,多姿,可区别近几百种,红河彝族的鸡冠帽,撒尼妇女的头饰,凉山彝族妇女的长裙,彝族小伙于的火草褂等等,火草褂是用每年六七月间在山坡、箐沟中生长的一种叫火草的植物叶片根部,把一层柔软的白色纤维绒毛剥下,捻成线,织成布缝制而成。褂子色白微黄,洗后晒在太阳下,有耀眼的光泽,火草褂柔软,耐穿。从采集火草,到缝成褂子,一共要二十多道工序,所以,与其说是件衣服,不如说是一件表现彝族青年勤劳和善良品格的工艺品。
   彝族支系腊鲁人妇女的银泡围腰,围腰是用几种色彩鲜艳的布拼制而成,底板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一颗颗银泡排成六路镶成六边形,中间镶制成两个大小不等的四边形,银泡周围用花边相配,每块围腰上镶的银泡少则二百颗,多则六百八十颗。下部有用花边花线镶制而成,再配上银挂链八股,从脖上挂到胸前。银链中间用白带缀上银钮扣四十颗,分两排挂在胸前,围腰上的银泡,银钮扣,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双数,表示吉祥。每当节日,妇女们系着银泡围腰跳舞赛歌,那闪闪发光的银泡围腰更是耀眼夺目。
   丧葬:彝族的丧葬多种多样:分树葬、陶器葬、岩葬,火葬和土葬。
  树葬是彝族最古老的一种葬俗,人死后用布裹尸,搁在青松的树枝上,人们围在树下唱歌,跳舞。传说,孟获将军的妾死了,就是用这种葬礼。
   陶器葬是用约六尺高的陶罐,将死者直立放在里面,埋在土里,垒成坟,这又称"直葬"、"冲天葬",头顶青大,脚踏大地,显示出彝族人的骨气。
   宕葬有三种形式:一是将棺木葬在岩洞里,洞口用石头砌起来;二是将骨灰用陶器装着放在岩洞里;三是把棺木安放在岩洞里,洞里放上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禽兽等作陪葬。因为彝族的祖先曾住在岩洞里,岩葬是为了死者灵魂能与祖先相会。
   火葬;尸体火化前,要通知亲友,亲友得知后,牵着牛羊,抱着鸡,带着酒肉等来祭悼。在远离死者家就开始吹号打锣,放声大哭,哀声惊天动地,迸门时。丧家须供给酒,任其痛饮。奔丧者一面饮酒,一面哭泣,历数死者的功德。三大祭奠完毕,移尸火化,火化时,尸体蜷曲,男仰卧,最后用坛子将骨灰和茅草混装,挖坑埋葬,也有的送往岩洞安放。
   土葬:棺木土葬,形式与汉族一样,习俗却完全不同。尸体人殓时要择吉日良辰,并用柏枝、檀香煎水洗尸。穿衣要成单数,不能带铜扣,不能垫毡子,守灵要唱《守灵歌》:"不走也得走,你就要走了,过了打鼓岩,就到阿着底,阿着底好地方,我们的祖先,煮肉大锅满,吹打在等你。先生得先生,后生后再来。
  
    宗教信仰
   彝族的原始宗教有许多自然崇拜的性质,对祖先的崇拜十分重视。有巫师占卜。治病,法灾,开路祭祖等。除滇南坝区一些接受汉文化的彝村有汉族式的庙字和偶像崇拜,巍山等地的“土主庙”塑有南诏时代的祖先偶像外,山区的彝族一般无偶像崇拜,十九世纪末,西方的传教士曾在一些彝族传播天主教,不仅发展过教徒,而且曾培养过彝族的神甫。
      彝族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很多,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传说的:古时候,彝族在抵御外族的战争中,将火把绑在羊角上,驱赶羊群冲人敌阵,击溃了前来侵犯的敌人。从此人们过火把节是纪念和庆祝战争的胜利。彝族过火把节,要举行摔跤、斗牛和歌舞活动,人夜各村各寨都要燃起火把,人们擎着火把,朝火把上撤松香,相互祝福。
   彝族还过插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