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在地图上的位置:自信错觉:越低能,越无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0:09:43
《看不见的大猩猩》连载三
自信错觉:越低能,越无知
2011-02-25 13:32 ::作者 [美]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 丹尼尔·西蒙斯 ::译者 段然

  在我们身边,常常可以看到某些平庸之辈自命不凡,真正的精英人士却表现得谦逊而低调。这种反差起源于所谓“自信错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此种错觉在各类人群中普遍存在;如果想摆脱其消极干扰,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

  低能者反而信心十足

  在生活中,低能力的人更容易比高能力的人高估自己。也就是说,技能不纯熟的人通常更加自信,也更容易受到错觉影响。在一篇题为《越低能越无知》的文章中,社会心理学家贾斯廷·克鲁格与戴维·邓宁讲述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一个叫惠勒的人抢劫了一家银行。他并没有进行任何蒙面伪装,结果当晚就被缉拿归案。当警察给他播放现场监视录像时,惠勒惊讶地自言自语:“不可能啊,我记得我在脸上涂柠檬汁了(儿童游戏中的一种隐身法),摄像机怎么会拍下我呢?”

  为什么并不聪明的人反而自信最强?惠勒先生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聪明但却屡屡果敢行事的人不在少数。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克鲁格与邓宁展开研究,并找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幽默感。他们首先要做的是,确定如何测量幽默感。

  主客观评价缘何相悖

  克鲁格与邓宁选出30个经典的笑话片段,然后发给8个职业喜剧编剧,要求他们对这些笑话评分。1到11分对应“非常无趣”到“非常有趣”。下面是这些笑话中的两个:

  A.问:什么可以和人类一样大却没有体重?答:影子。

  B.如果有孩子问雨是从哪里来的,那么我可以回答说那是上帝在哭。如果他还要问上帝为什么会哭,我就说那是因为有像他这样的人。

  总体来说,8位编剧的评分结果是比较吻合的,他们毕竟是专业人士。第一个笑话得了最低分(平均得分1.3),第二个得了最高分(平均得分9.6)。

  然后,克鲁格与邓宁邀请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也给这30个笑话评分。如果某个人的评定结果和编剧们相对一致,就说明他比较幽默,反之就说明他不具备幽默感。

  接下来,两人要求受试者对自身的幽默感进行评价,更确切地说是同其他受试者相比,自己是否更具有幽默感。结果,有66%的人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幽默——很明显,至少有16%的人过于自信,因为总有50%的人要低于另外那一半吧?经过对问卷结果做进一步分析,研究者发现,在幽默感评分中得分后1/4的人,主观上反而都认为自己更有幽默感。

  这项幽默感测验提示人们,“越低能越无知”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设法帮助惠勒先生这样的人。摆在他面前的两大障碍最难逾越:第一,他的自身能力就很差,远远低于平均水平;第二,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之下,所以从未打算付出努力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多学习才能免于狂妄

  由此可见,过低的能力往往导致过度的自信,能力与信心的发展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当人们开始学习一项新技能时,水平暂时还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这时的自信心却处于一个较高的程度,亦即我们所说的“过于自信”。当人们的技术水平得到长足进步时,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加;如果学习过程顺利,二者最终会到达可以匹配的高度。

  自信错觉并不是惠勒先生一个人的专利。一项全国调查显示,63%的美国人相信自己的智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说男性更自傲,那么这没什么好惊奇的——71%的男性受访者认为自己比常人聪明。女性也不甘示弱,57%的女性受访者相信自己的头脑非同寻常地出色。

  幸运的是,自信错觉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的,在可以看到强有力的反面证据时就会烟消云散。如上所述,能力的提升可以避免过度自信,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对自己现有的水平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才能让自信错觉的干扰减到最小。

  实际上,真正的“高手”是不大会受到自信错觉的影响的。如果你与那些由于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而刚刚晋升为教授的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就会发现他们的谦逊之处,这些人经常会真诚地认为,自己的水平完全没有外界认知的那么高。

  (::节选自《看不见的大猩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