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今天气温:社会学者提出“宠爱教育” 给孩子做“中等生”的自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26:24

社会学者提出“宠爱教育” 给孩子做“中等生”的自由

2011-02-26 13:35:00 来源: 东方网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让孩子成为“第一名”、“优等生”,这几乎是所有中国家庭的期待,但相关调查却显示,过去20多年间的“高考状元”们,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大都成绩平平;而那些众所公认的精英人士,小时候往往只是家长和老师们眼中的“中等生”甚至“差生”。面对这样的落差,结合自己的育儿理念,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社会学博士方刚提出“养儿就做中等生”和“宠爱教育”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市场上流行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倡的都是‘优等生’教育,这不仅约束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也让大多数家长倍感压力,似乎没把孩子培养成‘优等生’,这个家长就不合格一样。给孩子做‘中等生’的自由,不仅解放了孩子,也是家长们的自我解放。”

更多优质人才出自“中等生”

记:《我的儿子是“中等生”》这样的书名,令大多数家长感到意外,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优等生”的父母在介绍自己家庭教育的经验。

方:我写完这书的时候正值2010年高考过后,来自媒体的调查和总结显示,过去20多年,那些身为“高考状元”的优等生,工作后大都成绩平平,很少有人成为某一领域中杰出的人才;反而是那些昔日的“中等生”,很多却成了精英人才。我认为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第一,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优等生”们太循规蹈矩,太符合规范了,可能丧失了很多创造力,而“中等生”相对比较轻松,在应付各种规矩的同时,还能较多地保存着自己的创造力。第二,有些“优等生”之所以学习成绩好,并非出于个人的理想信念,而是在父母老师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努力学习,这样的学生可能暂时成绩很好,但到了大学阶段,没人督促他学习了,他可能就找不到奋斗目标了,我就看到很多原本成绩出众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来,他们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就很难继续出类拔萃。

从现实来看,大多数孩子注定了都只能是“中等生”,那么怎么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这个群体,就是个很严肃的课题。但一直以来,我们社会流行的都是“优等生”的教育模式,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等级偏见,因为我们通常是以学习成绩来做这样的划分。但是,学习成绩中等,这个孩子就一定是“中等”的吗?孩子的思考能力、创造力、人格整体素质,又该如何划分等级呢?当我们哀叹中国没有产生世界级的顶尖人才的时候,是否反思过,将学生按等级划分的教育体制,在这过程中有起了什么作用?

我写完这本书,联系出版社的时候,有个编辑就跟我说:你这书名一听就不行,没人买,你应该把书名换成“如何使孩子从中等生变成优等生”。但我不想这样做,我的儿子,以我们的眼光,应该算是优等偏下、中等偏上的。但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牛孩”太多了,一比,他就是绝对的中等生了。我就告诉我儿子说:规规矩矩、老实听话、成绩永远100分的“优等生”,你确实不是。你就是一个淘气活泼、经常惹祸、不听训教的中等生。但是,你保持了孩子的天性,你的思想是自由的,你的心灵是开放的,我们从你身上看到了潜在的优秀品质。这是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者都应该正视和珍惜的东西。

“宠爱教育”要建立在理解基础上

记:前段时间,来自美国蔡美儿强势的“虎妈”教育方式受到很大的争议,你怎么看待这种把孩子推向成功的教育模式?

方: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家庭教育未必就是真正的“成功”教育,要看我们如何理解“成功”二字。是学习成绩好吗?是有很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吗?如果父母这样定位培养目标,他们的小孩确实可能出类拔萃,但同时也会感到不胜负荷。我们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例子,有的优等生因为没考进理想的大学,或者只是某一次考试失利,从此一蹶不振,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甚至有轻生的念头。这样的孩子,能算“成功”吗?我觉得好的“成功”,是一个人自由、快乐、有理想有梦想,积极进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很好的人格素质。如果家长这样定位培养目标,就算小孩不是优等生,他未来的人生也不会太差。毕竟我们培养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

记:你所提倡的“宠爱教育”跟蔡美儿的强势教育截然不同,它的核心是什么?

方:我举个例子,跟很多小朋友一样,我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很不适应。因为在家庭中,他随时随地都被关注着,被浓厚的爱包围着。但到幼儿园后,一个老师面对十几个孩子,分身乏术,不可能总是盯着一个孩子。有一天,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们,他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站起来满屋子跑,让他坐下后,便一口不吃了,只是哭。一般的家长,可能会把孩子训一顿,但凭着对他的了解,我们懂得他这么做实际上是想吸引老师的注意,多给他一些关注,而当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被要求立即坐下好好吃饭的时候,他自然会感到强烈的失落。但是,这又必须是他学会接受与适应的,因为社会毕竟不是家庭,我们必须让孩子懂得这之间的差别。所以我们向幼儿园园长请教,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向老师解释孩子这么做不是调皮捣蛋,只是想获得更多关注。那以后的几天里,老师们显然给了他格外多的关注,我们再接他放学的时候,他已经不哭了,甚至有几次说喜欢去幼儿园。

经常有朋友说我们太宠小孩了,遇到这种事情,训一顿就完了呗,但我们不想这么做,“宠爱教育”绝不等同于溺爱,让孩子快乐也不是纵容他整天无所事事,而是尊重孩子的快乐天性,尊重孩子的欲求,平等对待和理解他们,给他们充分的爱和心理上的支持。

中国家长都在“纠结”中前行

记:但是家长们会说,在现在的教育体制和升学压力下,不督促孩子学习是不行的。

方:我完全可以理解这些家长们的心态,人都是社会动物,整个社会环境也不允许家长们做到多么“超脱”。我们也送儿子去上美术班、英语班、奥数班,美术和英语他自己非常喜欢,假期的时候都主动要求去上,但奥数他就不太喜欢。后来我跟着去上了几节课,发现所谓的奥数班就是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做试卷,然后分析答案,我觉得这样的奥数班对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毫无用处,于是就同意他不上了。

我们见识过的最“疯狂”的家长,从孩子一年级时就在外面上课外班,周末两天排得满满的。孩子用于课外班的精力,远远大于小学里的正规教育。一位妈妈甚至辞职,专门陪孩子上各种课外班,她会把课上讲的所有奥数题都做一遍,再辅导孩子,家长们甚至成立了一个小的聚会,每周在一起切磋那些课外班上的难题、怪题。自己的孩子没有面临小升初问题的家长,可能会不理解这样的父母,或责怪他们给孩子压力过大,但是,当我们开始面对“小升初”时,我们深刻地理解了他们。不如此,又能怎么办呢?有错的不是父母,而是我们的教育。

我也认识特立独行的父母,认定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不想让这样的教育毁了孩子,小学毕业就不让孩子上学了,自己在家自学。但是,大多数家长,包括我们自己,都没有这样的勇气。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现行的体制当中,尽可能让孩子快乐一些,而只要满足于“中等生”和“中等学校”,这样的快乐其实是不难获得的。很多中国家长是既想督促孩子取得好成绩,又很明白这样做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他们就是在这样“纠结”的过程中前行的。

培养孩子的“兼性”气质

记: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如何教育男孩/女孩”的观点,以一个性别专家的角度,你怎么看待不同的培养模式?

方:在我还不知道孩子性别的时候,我买了一些布娃娃放在家里,我妈妈就告诉我说,如果生下来是个男孩,那这些布娃娃就得收起来了,因为男孩子不好玩布娃娃,否则以后会变成娘娘腔。但我儿子出生之后,这些布娃娃还是成了他玩具的一部分,他上一刻可以很温柔地玩布娃娃,下一刻就拿着小手枪疯玩了,我觉得这些都是不矛盾的。

 

上了幼儿园之后,很多朋友都说我儿子太淘气了,幸好是男孩,否则可不得了。但在我们看来,小孩的淘气,其实是他很快乐很自信的表现,他勇敢地去探索外部世界,还没有考虑到成年人行为规范对自己的制约。我觉得这是基于对小孩本性的理解,而不是说如果是男孩就可以淘气,如果是女孩就必须乖巧一点。我们对孩子的忠告是,不要因为你的调皮,引起别人的反感,或者说让他在适当的时候学会看看别人的脸色。其实这也是做家长的纠结所在,一方面希望孩子保持自由快乐的本性,另一方面又希望他慢慢学习各种社会规范,“懂事点儿”。

我个人完全反对将男孩女孩区别对待、区别培养的观点,以社会性别的角度来看,只要是优秀的品质,男孩女孩都应该具有。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男孩的阳刚气质、男孩不能流泪,或者是女孩的阴柔气质、女孩长大就要嫁个好男人这些观点,只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我也强调家庭教育需要父母的共同参与,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可以体验到一种家庭内部平等和谐的氛围,同时吸收父母双方的优点。因为从人格培养来说,不需要分男女,融合各种优点的“兼性”气质是最理想的。(据《新闻晚报》)

作者:孙立梅

(本文来源: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