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然是什么意思:杨伟中:“光标”点击台湾,两岸难除心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2 19:31:30

杨伟中:“光标”点击台湾,两岸难除心墙

2011年02月27日08:47南方网杨伟中我要评论(31) 字号:T|T

杨伟中 台湾媒体人

“陈光标现象”告诉两岸社会的是,两岸交流不但早已告别了政治上军事敌对、总是想要“解放/光复”对方,而民间往来阻碍重重的史前时期,也脱离了主要是单向往来、单向三通的初级阶段。如何不以自己的局部经验论断对方,如何不以想像的全体来涵盖多元异质的个体,如何不让这种“相互建构”筑高彼此间的心墙使得交流成为交恶,是极其重要,但并不容易做到、做好的事。

农历年前到台湾展开行善之旅的陈光标,在抵达台湾之前就帮助电视谈话性节目冲高收视率,抵达之后继续是媒体追逐的焦点,制造了连续多日的焦点新闻。如今,他的脚步虽已远飏,但却仍留下不少争议。据说,他在5月份还将前往台湾设立奖学金,看来,“陈光标现象”会继续受到台湾媒体的关注。

陈光标实在是够独特、够异类,就个人层次而言,我实在难以喜欢这样一号高调行善的人物,也未必真能理解、认同他的某些言行,但陈光标在台湾社会极其突兀的现身方式,却也逼使我们思考一些问题。说得稍嫌夸张一点,我认为,陈光标在台湾的现身标志着两岸交流的幅度、深度和广度,正要从“初级阶段”转入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个转入,究竟意味着倒退还是前进,是更紧张,还是更平顺,其实正考验两岸的每一个人,考验我们如何面对“陈光标现象”。

我的思考,可以从我前同事L女士的一篇文章谈起。L是大陆福建人,本在大陆媒体工作,她跟台湾人结婚,到台后在我先前工作的报社主持一个两岸征文的版面。在两岸交流日渐频密的情况下,报社开辟这个版面以刊登“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的稿件,也就是透过大陆之眼看台湾社会,透过台湾之眼读大陆社会,这个版面是该份报纸最受读者欢迎的版面之一。在两岸交流上起着桥梁般的作用,毕竟,有两岸媒体工作经历的大陆人在台湾社会并不多见。

陈光标到台前后,L女士在自己负责的版面上撰文讨论“陈光标给台湾带来的冲击”。她写道:“台湾民众对大陆现状的‘无知’,让很多大陆人颇感惊讶”,因为台湾人问着:“大陆有电梯吗?”“大陆也有纸尿布?”“台北这种塞车现象北京没有吧?”而陆客的出手豪爽,消费力惊人,却普遍被(台湾人)认为是“官方有钱,民间贫穷”。

L认为陈光标到台行善“原本是一个让台湾看见大陆民间真实成长的例子,同时也可借此了解大陆人不怕张扬的社会氛围以及大陆慈善体系的运作”,但预设立场、报道角度狭隘的台湾媒体却逼得陈光标在媒体镜头面前“演练”一番,以双手赠上红包并且一鞠躬。于是,“台湾人的‘自尊心’再次得到满足,你看,我们教会了大陆人‘尊重’这两个字怎么写,然而,台湾也再次失去了一次深度了解大陆的机会。”L犀利地批判着。

接下来,她总结道:“其实,台湾各界对大陆并非‘无知’,而是不愿意接受,昔日的‘穷亲戚’如今不穷了,比我们有钱了,还带着现金来撒了,情何以堪”。L引述她大陆友人的话说:“大概是台湾人只有一点自以为比大陆人有钱的可怜自傲,陈光标此举是粉碎了他们的这点自傲吧?”

自认向来期待台湾民众能更“深度了解大陆”,对于某些片面报道、解读大陆的台湾媒体颇感不满的我,在读完L文章后竟也不舒服了起来,甚而有些怒气。怒气何来,是因为“狭隘的地方意识作祟”吗?我必须面对,必须自我解剖。

细细想来,勾引我不满的,不在于L点出了确实存在某些台湾人(我可能也是其中一员)心中的“无知”、“自傲”与“偏狭”,而在于那种“全称命题”的书写方式:“(你/他们)台湾人”、“(我们)大陆人”。

毫无疑问,这种“全称命题”很容易加深隔阂、产生对立、激起敌意,在人为塑造的“我群”与“他群”间开启一波波的“筑墙运动”,不是陈光标喜欢展示的“钱墙”,而是“心墙”,是一层层心灵的隔膜。就我所知,一些报社同事对L的文章就颇不以为然,如果大伙也回敬L的文章以“他们大陆人就是如何如何……”那么讽刺而悲哀的事情就会发生:在这个自许两岸交流平台的媒体里,一道道“心墙”竟沿着两岸界线堆砌着。

其实,只要我们不被个别媒体制造的喧嚣所迷惑,不把个别名嘴和政客等同所有台湾民众,就会很容易发现台湾社会对陈光标现象并没有一致的认识与评价。有人的确从两岸平均国民所得数字的表面比较来轻蔑陈光标的善行,有人担忧大陆在台湾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但也有人引陈光标为己用,呼吁台湾的企业家与富豪名流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更有人给予鼓励肯定,给予善意的建议。一位我敬重的台湾外交界前辈则多次和我联系,想讨论如何让陈光标的财富能实实在在的用来促进两岸和平。

多少年来,不同的台湾人因为出身背景、经验、利益、感情等的不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大陆观”,而这样的“大陆观”仍在流变之中,用“蓝营”、“绿营”来加以区分已经是极其简化粗糙,何况抓住某个现象,宣称“台湾人就是如何如何”。

同样的,一些台湾的评论家与政治家们喜欢说“台湾是个多元的社会”,尤其是在面对中国大陆时。其实,若有台湾人把陈光标等同于所有大陆企业家、甚至所有大陆民众,把陈光标的行善模式当做大陆唯一的、普遍的公益活动模式,不也是极其无知而粗暴的?

“陈光标现象”告诉两岸社会的是,两岸交流不但早已告别了政治上军事敌对、总是想要“解放/光复”对方,而民间往来阻碍重重的史前时期,也脱离了主要是单向往来、单向三通的初级阶段,越来越多台湾民众将在自己日常生活中遭遇大陆人,而越来越多大陆民众将直接感受到台湾社会观看、对待他们的方式。如何不以自己的局部经验论断对方,如何不以想像的全体来涵盖多元异质的个体,如何不让这种“相互建构”筑高彼此间的心墙使得交流成为交恶,是极其重要,但并不容易做到、做好的事。何况,史前时代形塑的刻板印象,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存留在许多人的脑海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

“陈光标现象”之中,还有一点值得略加讨论。当今台湾海峡早已无法阻隔两岸间的资讯交流,一些台湾民众也注意到了陈光标在大陆所造成的种种争议,也就是说,不少台湾民众也早已察知“大陆是个多元社会”。只不过,许多台湾人对大陆社会中“异见”的关注与引用,主要还是为了证明己方的善与彼方的恶,是为了巩固横亘在两岸民众当中的那道界线、那面高墙。

陈光标在两岸同样遭到批评并引起反思,这正说明两岸社会存在许多的相同的质素,这种相同处之多很可能超过一般人的想像。两岸民间同样有人关注“什么是理想的慈善公益模式”,同样有人愿意讨论企业的社会责任,希望透过制度设计与公民行动扩大企业的透明度与责任感,同样有人思考如何使弱势群体真正得以自立、自主。只要我们能扬弃“以彼之恶,证己之善”的思维惯性,两岸民间将能找到更多相同之处、发展出更多的连带关系。

  • 转播到微博
  • 草儿已转播
我要评论(31)

相关阅读:

·陈光标到北上广行善,会“羞辱”了谁 2011.01.31
·张鸣:陈光标散财救穷的尴尬 2011.01.31
·陈光标要到台湾“发红包” 陈光标回应三疑问 2011.01.28
·陈光标散财 不砌“钱墙”了(图) 2011.01.26
·皮海洲:陈光标慈善建议上市公司难普及 2010.09.30
·腾讯公益论坛预告 陈光标等论公益责任与梦想 2010.09.15
·首善陈光标行善遭质疑 2008.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