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负寒夏所有番外:撕画剪纸艺术家赵兰芬美国秀创意 生活中找灵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22:14:13

撕画剪纸艺术家赵兰芬美国秀创意 生活中找灵感

2011年02月26日 18: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1)  【字体:↑大 ↓小】    为了准备农历年前的教学示范,赵兰芬向台湾老师学做兔子,镂空的大兔子与不同造型折纸、折纸兔子,展示在桌子上有如一座“兔子园”。(美国《世界日报》/许振辉 摄)【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2月26日电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撕画剪纸艺术家赵兰芬从小喜欢美术劳作,记得在东北家乡,春节时总会剪一些吉祥图案贴在门窗上,家族里有婚事,也会剪很多喜字,赵兰芬就跟着家人学着剪。那时只当是好玩,但来自作为美术教师的父亲的艺术天分遗传,对她日后在剪纸、棉纸撕画、折纸、陶艺和摄影等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赵兰芬在台湾退休后移居纽约,当时已年过半百,她是来到纽约之后,才开始放情追求自己对艺术的执着。

  剪纸是赵兰芬小时候养成的嗜好,她六岁时沈阳发生九一八事变,后随家人到内地,12岁时遭逢八年抗战,又随家人迁徙到福建,参加青年团时认识了先生林滢,两人在抗战胜利后结婚成家,携手共度一甲子有余。

  台湾光复后,林滢和赵兰芬接到老师的邀函到台湾,原本只是纯“观光”性质,因当时台湾师资缺乏,两人遂被留下来,并奉派到基隆女中教书。赵兰芬自幼年喜爱的美术和音乐,因战乱和养育女儿的重担,一直没机会继续追求。

  林滢善书法,让赵兰芬能重温儿时记忆的时机是逢年过节,先生写对联她剪纸,贴在家门口,增添年节气氛。而女儿的布娃娃及玩具,也都出自她的巧手。赵兰芬退休后,1978年到德州探望刚生产的小女儿。年底在回台湾之前,顺道探望在纽约的侄女。林滢不久后也来美相聚。

  在纽约安定后,林滢在律师楼工作,女儿也都住外州,赵兰芬一周总有三、四天流连在曼哈顿美术馆、SoHo的画廊,并在林肯中心欣赏歌剧和音乐表演,也算是圆了年轻时候的梦想。

  1986年赵兰芬应聘在长岛文协中文学校教书,有一年春节,课余教八年级的学生剪喜庆红字及纸折生肖,没想到家长也深受感染,便提议增加美术劳作课。沉寂数十年的艺术细胞顿时被唤醒,自此,“赵老师”(HelenLin)的剪纸艺术在纽约的小区文化庆典活动及中文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文教机构传开。1999年,她便将多年教学经验编著一本“海外美劳教学范本”,这本书也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由于剪纸及工艺材料在纽约不易购买,赵兰芬利用中文学校暑假,回台湾购买手工艺材料。有一年,在台北偶然参观棉纸撕画展,如获至宝,“我当时好感动,棉纸竟然可撕成一幅画,且融合不同层次的色彩及线条。”又是一次激荡,她带回棉纸及画册,开始撕画创作。因从小喜爱东北大自然中幽静的景物,或许也是名字中有个“兰”字,赵兰芬对花草情有独锺,时常拍摄花卉,而撕画题材便以自己的摄影作品当模板。

  经过多年的经验,赵兰芬运用不同棉纸纤维色泽的层次、浓淡、深浅,将四季的自然景物及动物,呈现出有别于画作的意境,如“鹤舞”是利用棉纸炫丽色彩柔美的特性,将仙鹤在雪中求偶的情境跃然于画中,彷佛随着乐曲共舞。其中的许多原作已成为艺术爱好者的收藏品。

  赵兰芬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看到好玩的手工艺术就想学,学会了再教人家”,她喜欢自制圣诞挂饰、耳环、低温陶艺等,但原则是尽量就地取材,教学由简而繁。因为常保持求知欲望,除了自学,也不时动脑筋寻找“新点子”。为了准备农历年前的教学示范,向台湾洪福新老师学做兔子,事先剪好兔子的样本及不同造型折纸,展示在桌子上有如一座“兔子园”。

  带有满族人的特点,即使已是87高龄,赵兰芬皮肤细白、双手依然灵巧,也归功于青春的心境。她自称是“老青春”,交往的朋友都比自己年轻,有的学生也成为朋友。

  纽约今年入冬以来,一直是低温,且数度飘雪。赵兰芳望着仍积着白雪的窗外说,东北的冬天更冷,犹记沈阳老家当年没有暖气,冬天时家家户户在木制窗格子外头糊上一层棉纸,也就是东北民间流传的三怪之一:“窗户纸糊在外、18姑娘叼着旱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而剪纸就贴在棉纸上。窗户细缝也要贴得紧紧的,窗台再以厚厚的毛毯遮挡,如同东北人形容寒风的威力:针孔大,风吹进来如斗大。她回忆小时候在户外溜冰的情景,地上随便泼桶水就可当溜冰场,虽是夸张了点,倒是对东北寒冬贴切的形容。而此刻,赵兰芬正想着该出门拍摄雪景,为画作找灵感。 (许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