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为何独立泰安:谭延闿大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1:09:15

出身名门(1)

谭延闿大传 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民国政治家谭延闿传记

收藏本书 字号 -+

 

  谭延闿,字祖安、组庵(祖庵),别号慈卫,亦号畏三、无畏,初名宝璐,湖南省茶陵县高陇乡石床村人,1880年1月25日(清光绪五年12月14日)出生于浙江杭州。

  据《茶陵谭公年谱》记载:是年12月14日(农历)夜,其父--时任浙江巡抚的谭钟麟就寝后,忽梦见嘉庆年间进士,曾官至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的湖南道县人何凌汉(谥文安)衣冠来拜,一下惊醒,家人随之告知夫人分娩,即谭延闿出生。谭钟麟因对大学者湖南湘潭人王湘绮(字闿运)的才学推崇备至,于是将刚出生的儿子取名“延闿”(后又将其他几个儿子取名为恩闿、泽闿,并命他们兄弟受业于王闿运门下);又因何凌汉谥号文安,于是,给谭延闿取字祖安。

  谭延闿家世代为农,在元朝至正年间,先祖从江西永新迁徙到茶陵。

  茶陵,因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麓,东邻江西莲花、永新、宁岗三县;南靠炎陵;西接安仁;北抵攸县。风景秀丽,名胜甚多,有“好山千迭翠,流水一江清”之称。茶陵人杰地灵,“农勤于耕,士勤于学”,曾出过两名状元,一百二十三名进士,是明代翰林大学士刘三吾,吏部尚书、宰相、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清代大学士彭维新、张治山的故里。

  谭延闿曾祖父世峻公,敦厚豁达,以忠信闻名湘东。祖父谭恒读书人出身,在湘潭一带教私塾,人称九淘先生。父亲谭钟麟在四兄弟中排名第三。

  谭钟麟(1822~1905)字云觐,号文卿,初名谭二监,后改谭钟麟,生有五个儿子,谭延闿排行第三。谭钟麟少年时生活艰难,衣食不周,但他好学上进,勤奋刻苦,诸子百家无不研读,读书时就常给私塾老师提问题,有时连老师也答不出来,因而深得老师器重。无奈家中越来越困难,以致“不能供粥”。

  其贫寒身世在茶陵高陇一带流传不少故事。有个故事说,有一天,谭钟麟的四五个同窗好友到家里来玩。做饭的时候,母亲犯了愁,掏尽家中的米煮饭,也不足二三人吃。她暗暗跟谭钟麟商量。谭钟麟说:“足够了,不要犯愁,我自有办法。”大家入座准备吃饭时,谭钟麟故意大声说:“妈,我们都是读书人,吃饭讲究斯文,不要用大碗,不要装得太满。读书人不比粗人,吃得少!”同窗好友听得谭钟麟这么一说,个个假装斯文,只吃了小半碗就连说“吃饱了”。结果,还有剩饭。

  十六岁那年,谭钟麟因家境困难而辍学。老师和同学都为他惋惜,他却有自己的主意。他在石床蟋藤山一座破败的寺庙里办了个私塾,白天教授生徒,晚上独居寺庙读书。谭延闿在《先府君行状》中写道,父亲谭钟麟“年十六,即授徒自给,已乃发愤读书。山寺习诵,常至夜分。所处绝困厄,非人所堪”。谭钟麟每次去长沙府参加府试,步行往返数百里,从不乘船、坐车,虽处困境,却“志气弥厉”。

  功夫不负苦心人。1843年谭钟麟提学考试第一名,考取秀才,进入州学;第二年补授禀膳生。1849年乡试中举人;1856年会试中进士,赐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1859年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编修是朝廷的挂名官员,没有实职。1862年,派任湖北乡试副考官,这也不是实职,属于临时派任,但他敢于仗义执言,坚持原则,依规办事。

  湖北施南府在清代中举的人很少,为此,湖广总督官文与考官们商量,要求照顾一下施南府的考生,单独出卷考试,让他们按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标准录取。考官们都表示同意,可作为副考官的谭钟麟却不同意。他说:我们是奉朝廷旨意来主考的,就要按朝廷的制度办事,不得更改旧章。施南并不属边远郡县,也不是少数民族地区,自不能援以“苗疆例”取录。再说,还没开考,我们就怎能断言,施南府本科没人能中举呢?总督虽然不高兴,但也无可奈何,只好按照惯例举行乡试。结果,这次考试中施南府中举的有7人。考官们和总督官文感到既羞愧又佩服。

  1863年,谭钟麟补授江南道监察御史。御史是言官,可以参加内阁议事,得此机会不到一年,他就在内阁崭露头角。1864年春,任议政王的恭亲王奕在召对时,言语不检,得罪了慈禧。慈禧下旨要罢免他,罪及议政王下辖的九卿科道官员。依照惯例,正式下旨以前,先交内阁议决。奕是清道光帝的宠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道光曾想立其为嫡嗣,继承大统,可因为种种原因被立为亲王。1861年,咸丰帝过世,奕与慈禧太后合谋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得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他自恃功高,在慈禧面前讲话很随便,遭慈禧的猜忌,因此以“言语不检”为由,要罢免他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