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雨插曲:传统年俗文化遭遇“冷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32:25

传统年俗文化遭遇“冷春”

来源: 河池日报   2010-03-02     社区服务



上世纪50年代初,年仅6岁的黎玲征,春节最主要的事,是跟着父亲走村串户舞狮子。那时,舞狮只有过年时才会有,因此村民特别喜欢,舞狮让春节气氛更是浓烈。因此每到春节,他父亲就接到许多演出邀请。每到一个地方,只要锣鼓声响起,周围便马上聚有数百人围观,非常热闹。整个童年时代,他都十分期盼春节,因为春节一到,他不仅能吃美味饭菜,还能看精彩的舞狮。 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当年乳臭未干的他,如今已变成60余岁的花甲老人,并早已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担任河池城区东风龙狮队队长,成为家族龙狮队新的掌门人。然而,令他惊愕的是,不仅过年气氛淡了,而且邀请也逐年减少,从50场,到30场……此外,以舞狮为代表的一些传统年俗文化,逐渐走向衰落和流失。 “激情燃烧的岁月” 河池有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因此舞龙、舞狮、扭秧歌、唱山歌、彩调风、唱桂剧等年俗文化很流行,不仅种类多样,而且形式各具特色。 舞龙、舞狮尤其风靡。黎玲征说,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舞狮活动都备受欢迎。那时候,村里有7个舞狮队,且参加人数众多,每队有近30人的规模。一到春节,舞狮队便热闹开来;为争演出场地,各舞狮队有时还会发生争吵。 1976年,他搬来金城江,并以舞狮为生,1976年至1982年,他演出近300场。1982年,他重组家族的舞狮队,经过努力,他在当地小有名气,并接到各种演出邀请。从大年初一到十五元宵,每天的行程均排得很满,既有单位邀请,也有商家出资;整个春节,他们的演出场次可达50余场,有时甚至一天演出近8场。1999年春节,他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演出,当地群众竞相观看,不仅空地挤满人,附近楼房的屋顶上也都站满观众,精彩之处,掌声如雷喝彩声不断,场面很壮观。那时候的舞狮演出,真是处在激情燃烧的岁月。 扭秧歌、唱快板、彩调风、渔鼓等年俗也热闹不已。金城江区街道文化广播电视站负责人蓝利莲介绍,那时候,一到春节,各地民俗就开始火爆起来,文艺表演很是兴盛,不少文艺队还带着道具,走到街上演出,乐器声响彻街道,热闹非凡,有时一天甚至可看到10余场演出。 日益“失宠”后继无人 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河池的部分年俗开始“失宠”,甚至一些年俗出现后继无人的窘境。 黎玲征回忆,2000年以前,他每年有近50场演出,但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变化,过年时,搓麻将和打牌渐成主角。受此影响,舞狮队的演出场次逐年减少,2010年正月十五之前仅有5场。“过去一直有单位、商家邀请,但这两年越来越少。”黎玲征感叹。 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扭秧歌、彩调风、渔鼓等。河池城区民族社区文艺队队长周爱珍说,在2000年至2007年期间,该队每年演出场次可达40场;但到2010年,仅有6场左右;而扭秧歌等,则更是遭到冷落。 年俗文化“失宠”还呈现出地域差异大的特点。据周爱珍介绍,在河池城区日益衰落的扭秧歌、彩调风、桂剧等,在宜州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却是风生水起,热闹非常。“在宜州,从大年初一到十五元宵,不管哪个队登台表演传统剧目,均能获数百元不等的奖励;但我们,别提钱,就连场地都没有。”周爱珍一脸气愤。她说,由于没有场所练歌,她们被迫移到沿江路排练,但每次仅“开唱”数分钟,附近居民就用泼冷水、扔拖鞋等方式驱赶,她们最终只能作罢。 年味渐淡洋节“争宠” 年俗文化的“失宠”,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年味渐淡。 在河池城区东风社区,一覃姓老人叹着气说:“能有啥活动,就只剩喝酒、赌钱。”。他还说,他的儿子过年期间就是天天喝酒应酬,有时一喝就是一天。在解放社区、新华社区等处,也是类似情形,一居民感叹:“文化生活越来越少了,除了打牌,过年已无别的娱乐。” 而近些年来,青少年却更热衷于过“洋”节。河池城区部分受访的中小学生表示更喜欢“洋”节。“班上很多同学都更喜欢过圣诞节。”家住河池城区广场社区的初二学生小潘告诉记者,班里的圣诞节很隆重,不仅组织有话剧等节目,且同学间还互送礼物,相互祝福。“感觉很温馨,但春节就不同了,亲戚们除了吃饭就是打牌,没什么意思。”小潘如是说。 小潘还说,和她差不多年纪的学生,过年也多数不喜欢出门,而是待在家上网,偶尔外出跟同学聚会,对于枯燥无味的唱山歌、扭秧歌等年俗,她们则感觉已经过时了。 “爱在心里口难开” 不少人认为,河池传统年俗的“失宠”,是生产力发展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矛盾的缩影,由于制度单一,使得年俗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 “表演者年龄偏大,内容落伍等,已成年俗文化发展的‘桎梏’,迫于生活,不少青年男女疲于生计,无暇参与活动,没有新生力量加入,年俗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剧目冗长,唱功差等,也使得传统歌剧备受冷落。”蓝利莲如是说。 金城江区文化广播电视局社会文化科负责人说,政府重视力度不够以及场所匮乏是年俗文化“失宠”的重要因素,受此影响,不少年俗文化爱好者“爱在心里口难开”。他还说,拯救民俗文化,关键在于政府重视,只有从源头抓起,通过政府统筹协调,加大重视力度,开设“绿色通道”;并尽可能提供适当的场所、设备以及激励机制;此外,应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现代元素。 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市委市政府已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措施,并成立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同时,还将在今年加大普查工作,拟出报告及写出书面材料,递交到上级部门。 该负责人还说,加大培训力度,是年俗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渠道,目前相关部门已开展工作,并将年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进行生产性开发,如南丹县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节、罗城县依饭节等均是成功案例。 河池的年俗文化,似乎正在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