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山瑶族:郑板桥妙联戏和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6:45:12
郑板桥妙联戏和尚

     郑板桥,原名郑燮,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画画得好,诗文也写得漂亮,诗书画堪称三绝。特别是他为人机智聪颖,幽默风趣。有关他的佳话流传下来的很多,有不少与对联有关。

  正如他为自己题写的对联所说的那样,他是虚心对联艺术,刚直对待人生: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枝。”

  此联是郑板桥自己的真实写照,使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用竹子的“虚心”精神来对待艺术,对艺术精益求精,虚心学习,因此,他的诗书画才得以日益进步,成为当时杰出的画家、诗人、书法家。但是,对待封建官场的黑暗,他却不是那样了,就象一树傲然对待风雪的梅花一样,他从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对待百姓,他敢于伸张正义,敢于为民作主,当然,他也因此而丢了官。不过,他宁肯为民作主而在扬州卖画而生,也不随波逐流而做官,正展现了一个高风亮节的艺术家形象。

  正如他在自己的六十岁寿联上所写的那样: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还有一些对联也写得很精彩:

  “粘来旧稿花前改;种得新蔬雨后肥。”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话说郑板桥的家乡有一座寺庙,此庙里的和尚们贪图钱财,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干了很多骗人钱财的勾当。庙里的香火倒是很旺,和尚们也养得肥肥胖胖的。但是郑板桥看不惯这种坑人骗人的行径,有心要收拾一下庙里的和尚们。有一天,庙里的住持和尚来到郑板桥的家里,要求郑板桥为他的大殿撰写一副对联。也许是附庸风雅,也许是为了借重名士郑板桥的名气,以便庙里的香火更旺。郑板桥见机会一到,便欣然同意,提笔写了一联:

  “凤临禾下鸟飞去;

  马到芦边草不生。”

       住持和尚大喜,马上回庙找人把对联刻在大殿的两边。他想,又是“凤”又是“马”的,准是一副好对联。可是,对联挂出不久,凡是来庙里的香客,只要有一点文化的人,看了无不窃笑。那是为什么呢?

  原来,郑板桥在这里写的是一副字谜联。上联“凤临禾下鸟飞去”的谜底是一个“秃”字。因为当时的“凤”字是这样写的:“鳯”,中间的“鸟(鳥)”飞去了,再把剩下的“几”放到“禾”下面去,当然就是一个“秃”字了。下联“马到芦边草不生”的谜底是一个“驴”字。“马”字到“芦”字旁边,再把“草字头”去掉,当然是一个“驴”字。合起来,谜底为“秃驴”。

  自从这副对联刻在大殿两边的楹柱上以后,不少人都对着对联指指点点,含笑不语。住持还以为对联真的写得好,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果然达到了吸引香客的目的。他想,这郑板桥的名头就是大,写的对联有水平,再让他写一副吧。没几天,他又来到郑板桥家里,要求郑板桥为他的山门再写一副对联。郑板桥也不谦让,马上提笔又写了一副对联:

  “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

  炉火已灭,且把意马沾边。”

  住持和尚更高兴,马上把对联刻在山门两边的石柱上。他看对联中有“去掉凡心”啦、“意马沾边”啦等语句,以为这副比上一副还写得好,因为这副对联有佛家修行的味道,好象超凡脱俗,不问红尘事。但是,他哪里想到,他又着了郑板桥的道儿。因为这又是一副字谜联,谜底又是“秃驴”两个字。上联是“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香”字中的“日”字落下,只剩下“禾”字,“凡”字中的“一点”“去掉”,还剩下“几”字。合起来就是一个“秃”字。下联“炉火已灭,且把意马沾边。”“炉”字中的“火”字灭掉,只剩下“户”字,边上沾上一个“马”字,自然就成了“驴”字。这“秃驴”被反复地骂了两遍,还对郑板桥感激涕零呢!

  郑板桥曾在山东潍县当过县官。上任以后,他就在衙门口手书了一副对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有钱没理莫进来。”

  老百姓不知他的底细,还以为又象其他官员那样是沽名钓誉的呢。不会相信他。有一天,来了一个告状的教书先生,案情很简单,就是他给一个有钱人家当教师,原来双方商定一年的酬金是八吊钱,可是到了年终,主人却赖帐。无奈之下,教书先生只好来告状。郑板桥想了一会儿,对教书先生说:“恐怕是你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人家才不给你酬金呢?”教书先生忙叫冤枉,说本人虽说不才,教书还是胜任的。于是郑板桥便出一联来试一试他的水平。他指着大堂上挂的灯笼对他说: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教书先生听了,思忖片刻,就以自己的悲惨遭遇作答: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见教书先生对答如流,知道他很有才华,便传被告来,了结了此案。并把教书先生留下来,在他身边当差。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才相信了他的那副对联。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郑板桥也因公正判案,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郑板桥特别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他曾写过一副对联,鲜明地表示了自己对于别人的批评的态度:

  “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由此可见,他在乎的不是别人的批评还是赞扬,关键是看是不是评到实处。隔靴搔痒式的赞扬,没有什么意义。相反地,只要是正确中肯的批评,却是难能可贵。

  有一次,郑板桥到兴化北乡去,船行到中堡湖时,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过了一会儿,夕阳落山,一弯如钩的新月斜挂天空。真是一幅好景呀!他不知不觉地吟诵起来:“半湾活水千江月”。可是,想来想去,就是对不出好的下联来。正在他冥思苦想下联的时候,天气不知不觉的变了,一阵狂风刮来,他的船翻了,他也掉入了水中,幸好被当地的渔民救了起来。渔民们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后,对他更是热情,请他和他们一起吃晚饭。饭间,渔民们告诉他:这湖可周身是宝,水里有鱼虾、有菱藕,更为可贵的是,湖里有一种个体大的蚌,里面还可以采到绿豆大的珍珠呢!正在说着,郑板桥心有灵犀一点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妙!终于对出下联来了。为了感谢渔民们的盛情款待和救命之恩,他把这副对联书写下来,并请石匠刻在一块石碑上,送给这些淳朴的渔民。

  郑板桥一生刚直不阿,勇于为民作主,得到老百姓的赞可。他既是一个诗人、画家,也是一个有名的清官。他一生留下了很多对联,对后人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他的一副自叙志联,很值得后人研究、学习: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一面楼台三面柳;二分池沼八分田。”题山东潍坊复园草堂居。

     “咬定一两句,终身得力;栽成六七竿,四壁皆清。”题北京白云观华室。上联言经,下联言竹。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谈书画、文艺创作心得。

  他的很多风景名胜题联,也很有味道:

  “花开花落僧贫富;云去去来客往还。”题江苏镇江焦山壮观亭。

  “苍茫海水连江水;罗列他山助我山。”题江苏镇江海石庵。